2008-06-24

產業瞭望-英特爾為MID竭力敲鑼打鼓 恐將淪為替人作嫁?

產業瞭望-英特爾為MID竭力敲鑼打鼓 恐將淪為替人作嫁?英特爾(Intel)於2008年持續大力推銷行動上網裝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產品概念,台灣PC廠商也共襄盛舉,紛推出相關的產品原型設計,一時之間聲勢浩大,似乎x86架構進軍手持及行動裝置將有所成。

另一方面,曾遭英特爾點名批評的ARM,近來結合其陣營的晶片廠商也推出主打MID市場的處理器,強力反擊英特爾,重砲批評以Atom晶片的功耗表現,根本不適用於MID類型的產品。

MID這類外型與體積比手機略大的手持裝置,高續航力跟可攜性是基本的產品要求,面對挾低功耗特長、雄踞手機處理器市場的ARM陣營,以系統單晶片(SoC)架構的處理器搶攻MID市場,英特爾雖是PC領域霸主,不見得擁有多少優勢。

曾以ARM架構跨足手機晶片 英特爾落得鎩羽而歸下場

英特爾覬覦手持與行動裝置處理器市場已久,早在1997年便買下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公司擁有、以ARM核心為架構的StrongARM處理器事業,跨足手持裝置晶片市場。

隨後於2002年,英特爾將StrongARM更名為Xscale,但其架構仍維持ARM核心,到2006年,由於手機晶片事業多年來一直不見起色,英特爾遂把專攻手機晶片的Xscale PXA系列賣給Marvell。

手機晶片在應用處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部分,ARM架構的獨霸地位,幾乎等同於x86架構壟斷PC處理器市場,而英特爾與同樣拿ARM架構來設計應用處理器的其他晶片大廠如高通(Qualcomm)、德儀(TI)等競爭數年、雖黯然退出收場後,但並未對手持及行動裝置晶片市場死心,依舊懷抱著雄心壯志。

回歸擅長的x86架構 英特爾以MID再叩關

2006 年起英特爾改弦易轍,決定以自己最擅長、擁有絕對領先及主導地位的x86架構,結合其最熟悉且能在其中呼風喚雨的PC產業價值鏈體系,重新進攻手持及行動裝置領域,該年英特爾先與微軟共推UMPC(Ultra Mobile PC),又於2007年提出MID產品概念。

x86架構搭配微軟Windows系統的UMPC是台小型化、具螢幕觸控輸入操作、Windows作業環境常見應用一應俱全的全功能手持式PC,但卻有不少不適合手持裝置應用的缺點,如開機速度慢、使用介面複雜不易操作等。

矛盾的產品定位,再加上硬體規格需求不低與高昂作業系統授權費,讓售價很難壓低,高階機種甚至比一般主流NB價格更高,因而UMPC市場接受度不佳,遂逐漸淪為利基市場產品。

為不重蹈覆轍,英特爾在推出MID時,選擇以Linux為主要支援的作業系統,並把原來UMPC的完整PC功能訴求,縮減成完整的PC上網體驗,希望藉此切進被ARM架構獨佔的手持裝置處理器市場。

ARM兵馬集結 揮軍MID市場

從2007 年起,在全球各地的英特爾開發者論壇(Intel Developer Forum;IDF)及其他公開場合中,英特爾不斷大力推銷MID,同時高調抨擊採ARM架構的手持及行動裝置具有對Flash這類的網頁應用支援度不佳、瀏覽網站出錯機率高、網頁下載速度慢、欠缺全功能的瀏覽器等缺失。

ARM陣營也不甘示弱,除由ARM對英特爾論點一一駁斥外,更拿出具體行動,由原來主力放在手機晶片市場、採ARM架構的業者,推出對應產品進軍由英特爾倡導、定位在4~7吋螢幕大小的MID及UMPC類型手持裝置晶片市場。

針對此產品區隔,首先發難的是高通,在2007年11月發表處理器時脈1GHz的Snapdragon晶片組;再來,德儀於2008年2月在MWC(Mobile World Congress)發表處理器時脈達800MHz的OMAP3440晶片。

此外,PC繪圖晶片大廠NVIDIA也在MWC展出以ARM架構為核心的手持及行動裝置處理器APX 2500,同樣瞄準MID應用。

NVIDIA高調嗆聲英特爾 COMPUTEX 2008成MID新戰場

堪稱COMPUTEX 2008最具新聞點的一齣戲碼,便是NVIDIA挾ARM架構自重,在展前記者會發表Tegra系列處理器,產品線包含先前發表過、時脈為600MHz的APX 2500,及時脈700/800MHz的Tegra 600/650。

在這場發表會上,NVIDIA直接挑上英特爾,從功耗及參考設計的PCB電路板大小2方面來分析,大力攻擊英特爾為MID所推出的Atom晶片,與Tegra 2相比較下,Atom其實並不適用於MID。

NVIDIA 目前主力事業為高階繪圖晶片及繪圖顯示卡,該公司可說是發跡並受惠於x86架構下的PC產業,此回會在COMPUTEX 2008大動作嗆聲英特爾,除凸顯該公司欲進入手持及行動裝置晶片市場的決心外,也跟英特爾要以名為Larrabee的架構平台爭食高階繪圖晶片市場,雙方因而交惡有關。

功耗與非SoC設計 實為Atom兩大罩門

撇開雙方近來煙硝味很重、接連上演的對嗆情節不談,NVIDIA這回的確踩到英特爾的痛處。

目前Atom晶片是Menlow平台版本,並非系統單晶片(SoC)架構,南北橋角色及繪圖顯示等功能並未整合進處理器晶片中,而是另外搭配System Controller Hub(SCH)晶片。

英特爾在宣傳Atom時,在功耗部分的說辭都是單指處理器本身,以最省電的Z500為例,其散熱設計功率(Thermal Design Power;TDP)雖僅0.65W,但實際上若計入SCH則遠大於此,例如最省電SCH晶片UL11L的TDP為1.6W。

還達不到SoC的Atom晶片的另一項缺點,則是PCB電路板比較大,這不僅限制採Atom晶片裝置的體積縮小程度,同時也增加整體系統的電力消耗。

相較之下,原本ARM架構的處理器特點就是低功耗,且高通、德儀及NVIDIA針對MID推出的處理器,基本上都是採SoC架構,PCB電路板可做得比較小,因而採ARM架構的裝置,整個系統在電力消耗方面遠低於採用Atom晶片的裝置。

電力消耗高低對裝置使用者來說,則是裝置續航力好不好。ARM陣營對於採用ARM架構的手持裝置續航力目標比較有信心,例如在使用時間方面放映影片宣稱可撐20~30小時,待機時間則是數天到1周。

反觀採用英特爾Atom的MID,現階段針對續航力的說辭,一般都是以比目前的NB或UMPC好上3~4倍為目標,換句話說影片放映還是無法達到10小時(NVIDIA甚至批評Atom版的MID放映影片,只能撐4小時),而待機時間僅能以小時計而不是天。

製程領先不敵架構優勢 英特爾寄望Moorestown

英特爾一向標榜其製程領先的技術優勢,但眼前是採用45nm製程的Atom晶片,不僅功耗上討不到便宜,甚至連晶片封裝大小都不敵以ARM架構為核心、65nm製程的對手產品。

例如,Atom處理器本身的封裝大小為182mm2,SCH則為484mm2,而將主要功能與元件如中央處理器、圖形顯示處理器、影像解碼處理器及輸出入功能都整合到1顆單晶片的Tegra僅為144mm2。

英特爾當然不是省油的燈,其所寄望是預計於2009~2010年推出的Moorestown平台版本Atom晶片,號稱具有待機功耗(Idle Power)為目前版本1/10、採系統功能都整合到單晶片的SoC架構、晶片面積更小等特性。

以Atom現階段展現的規格及功耗效能,尚無法滿足手持及行動裝置輕薄與高續航力的最基本要求,從2008年中到Moorestown推出前,至少還有一年半載,採ARM架構的晶片業者有充裕的時間可攻城掠地。

英特爾大張旗鼓賣力行銷MID,中短期內會不會只是讓ARM陣營的晶片業者樂得搶搭順風車、分食商機,自己卻落得為人作嫁的下場?

至於一向與英特爾合作密切的台灣PC廠,就算看好MID商機,恐怕也得思考現階段是否有必要對英特爾平台照單全收,或者要有另謀他方的盤算。

產業瞭望-台面板廠的2大潛在風險與可對應的6大戰略

產業瞭望-台面板廠的2大潛在風險與可對應的6大戰略雖然整體大尺寸TFT LCD產業因2007、2008年液晶面板業者擴建新廠動作趨緩,而液晶顯示終端產品的總需求逐年擴張,讓液晶面板業者2008年仍可享有相當亮麗的獲利前景,但因面板廠的8代線以上產能將陸續開出,且面板業者間的合作與採購關係也出現變化,讓2009年起面板供過於求的疑慮高漲外,諸如夏普 (Sharp)等業者的面板銷售戰略改變,也讓市場對後續台面板廠的電視面板銷售接單狀況,有更多的不確定疑慮出現。

繼夏普與Sony宣布將攜手投入10代面板產線興建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友達、奇美電子等也陸續跟進,表明將投入10代甚至以上產線建置規畫。除此之外,2009年起包括友達、奇美電子、IPS Alpha等面板廠8代線將同時間開始量產,由於短期間內市場多出相當多的新面板產能,也讓2009年面板出現供過於求的疑慮走高。

此外,夏普面板新產能開出後,由於短期內自家品牌無力全數去化面板產能,也讓夏普開始積極對外尋求合作夥伴,除與Sony共同合資投入面板10代線的建置外,原本全數向台廠採購面板的三洋電機(Sanyo Electric)日前已表示,將開始向夏普採購TFT LCD面板,以供應北美液晶電視市場。

除三洋電機外,包括原本向友達、奇美電子與IPS Alpha採購面板的東芝(Toshiba),與先鋒(Pioneer)也都相繼表態,表示將採用夏普的TFT LCD面板。

再者,飛利浦(Philips)與LG Display漸行漸遠,且對薄型電視市場意興闌珊,也讓LG Display不得不尋求其他電視品牌終端及同業的支持,除與大陸電視品牌廠創維互有投資關係,加強與瑞軒等電視品牌廠家的合作外,也持續呼籲三星電子向其採購面板,而日前市場也傳出,最快三星電子在2009年起可開始向LG Display採購面板相關產品。

經由面板廠的次世代產能陸續開出,加上全球面板採購關係的轉變,雖然台面板廠對此多顯得老神在在,且認為與客戶合作關係長久深遠,即便客戶新增加面板供應夥伴,但市場需求總量持續成長,因此對台面板廠的影響性仍不高,加上面板標準化程度高,因此單一電視客戶需求多家面板供應商也屬合理。但無論如何,50吋等級以上電視市場由於價格較高,預估短期內仍是品牌大廠的天下,且目前全球液晶電視市場,前5大品牌業者三星電子、Sony、夏普、樂金電子與飛利浦等,已拿下總市場6成以上佔有率,而當品牌大廠自家的面板產能大舉擴增,且又交互合作之後,缺乏強而有力品牌支援,以專業面板供應商定位自居的台廠如何及早對應,成當務之急。而統合面板廠說法,台面板廠可因應方法,歸納如下。

一、 神風戰略 拼死緊抓三星 Sony

過去CRT電視發展成熟後期,一線品牌大廠的市場佔有率約落在15%上下,以2008年全球液晶電視1億台左右規模,三星電子將朝1,800萬台出貨目標邁進,Sony日前希望2008年能夠出貨1,500萬~1,800萬台,而後改口以超越三星電子為目標,在2大品牌業者已拿下全球電視市場3成市佔比例的情況下,無論各方採購合作如何轉變,對台面板廠而言,誓死也得緊抓住此2家業者的訂單不放。

過去三星電子對台採購電視面板的比重,約佔總需求量近4成,面板廠指出Sony對台採購量也有4~5成的比重,2家都是友達與奇美電子的重要客戶,其中友達仰賴三星電子尤深。

因此今日Sony琵琶別抱,轉與夏普合資10代線,三星電子為去化次世代面板產線產能,與夏普正面衝突同樣難免,而對台廠而言,如何尋找產品互補性,見縫插針,同時輔以更優質、更具成本競爭力的產品爭取訂單,為台面板廠得持續耕耘,不能放棄的首要任務。

二. 焦土戰略 新一輪淘汰賽為必要之惡

次世代產線建置時間需要18個月以上,8代線及以上產線投資額又高達新台幣千億元以上,讓面板廠的高階經理人除得如履薄冰,有籌資找錢的本領外,某方面來說也得充當算命仙,而且還是個不能出錯的鐵口直斷半仙。

面板需求量究竟多大?面板廠通常會規劃美麗的遠景,認為面板發展迄今不過10年時間,後續需求成長潛力仍大,除現有大尺寸面板的3大應用產品外,經由創新應用與新市場的開拓,將可帶動面板需求持續翻揚,面板的應用無遠弗屆。

除遠景外,現實面由於終端顯示產品價格快速走滑,加上價格1月數變,供需變化快速等因素,讓單純僅有終端產品的業者已無法對應快速崩跌的售價,獲利難度也同時增加等,都是讓大型終端業者不得不加碼或跨足上游面板產業投資的原因。

也因此,面對8代線新一波的戰局與賽事在2009年起跑,對台面板廠而言,若有不戰而屈人之兵,遊說新進業者放棄擴產念頭,轉以合作、策略聯盟方式進行,並將品牌廠家的訂單納入口袋當然為最上策,若無法,如何讓競爭者知難而退,透過價格、品牌、銷售策略等運用迫使競爭者退出賽局,則為必要之惡,不過,如此一番苦戰當然在所難免。

三 、懷柔戰略 扶植二線電視品牌業者坐大

觀察ICT產品、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發展趨勢,多數產品具有前5大品牌廠囊括5~6成市場佔有率的共同現象,而雖然一線品牌廠家的佔有率頗高,但不表示二線品牌業者沒有翻身的機會,面板廠將擁有的人力資源作最有效的分配與運用,廣結善緣,善待並扶植有能力坐大的二線品牌廠家,也不失為好的對應策略。

當然,對面板廠來說,二線品牌業者也非來者不拒,有錢、有人才、有潛力,絕對是評量指標。

四 、防禦戰略 穩住並擴大監視器、NB面板市佔

電視面板兵家必爭,且合縱連橫變化快速,台面板廠除得穩住陣腳同時積極衝鋒陷陣外,回頭構築防禦攻勢,穩住並擴大監視器、筆記型電腦(NB)面板的市場,更可讓台廠立於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地位。

對台廠而言,除電視面板的攻防廝殺外,台一線面板廠在監視器與NB面板較日韓廠有利之處,在於台灣仍有華映、彩晶、群創等聯盟軍,如何善用,相互謀取最大利益,仍考驗面板高階經理人的能耐。

五、利基策略 寡佔32吋以下電視市場

電視市場雖然快速膨脹,但以尺寸別區分,32吋及以下市場將仍有相當看頭,除32吋面板外,其中替換CRT監視器的26、22吋等電視面板市場,若台廠能完全掌握,對後續營運則絕對有十足的加分效用。

六 、創新戰略 新市場開拓與整合商品、服務提供

當然,除產品對外的攻城掠地外,持續強化成本結構、優化新市場也是可以採行的策略,面板銷售以外,同時提供產品參考設計等整合性服務,強化後勤實力,也不容絲毫鬆懈。

2008-06-21

產業瞭望-GPS加地圖 形塑網路互動新模式

產業瞭望-GPS加地圖 形塑網路互動新模式歐盟(EU)委員會已於5月初通過TomTom與Tele Atlas購併案,諾基亞(Nokia)81億美元收購Navteq的購併案也可望在近日塵埃落定。


諾基亞與TomTom,一為全世界最大的手機供應商,一為歐洲最大的導航設備製造商,不約而同的購併地圖製造商,彰顯地圖對於GPS手持裝置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GPS應用一開始以車用導航和手持可攜式導航裝置(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PND)為主,運用於戶外活動、駕駛導航等,近年來隨著晶片價格和體積下降,逐漸整合至消費性電子產品,GPS和手機的結合,由於其行動性更被視為成長潛力極大的新興應用。



前5大手機廠商中,以龍頭諾基亞推動最為積極,自2007年上半推出首支含GPS功能手機N95後,陸續將GPS內建於多款N系列高階智慧型手機中,台廠也因掌握自有GPS技術或訴求產品差異化,在原有的PDA手機中皆加入GPS功能。



隨著GPS晶片價格滑落和裝置匯流趨勢日趨確立,其餘一線品牌大廠也紛擁抱GPS,2008年初Mobile World Congress上,除諾基亞一口氣推出4款新機N96、N78、6210 Navigator、6220 Classic全面內建AGPS(Assiste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外,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也將GPS功能加入其高階手機中。



自2007年以來,諾基亞動作頻頻全力拉抬其網路服務,地圖和導航是其中重點項目,以龐大的既有用戶為基礎,表現相當亮眼。據市調機構Canalys統計,在PND普及率較低的亞太市場,諾基亞2007年第4季排名第4,2008年第1季已躍居第2,歐洲市場更是諾基亞的大本營,透過GPS手機與營運商的導航服務搭配,諾基亞最快2008年底就會直逼TomTom龍頭寶座,唯有在諾基亞較弱勢的北美市場,恐怕還要一段時間才能追上Garmin。



諾基亞2008年喊出3,500萬支GPS手機銷售目標,幾乎逼近導航3雄Garmin、TomTom、Mio全年出貨量總和,產品線也日趨多元,從一開始的高階商務機種到多媒體、消費型等不同價格帶和產品類型,可看出諾基亞以其最擅長的策略,由上而下擴大市場。



然而,諾基亞推動GPS的主要目的,並不單單只是賣更多的手機,而是藉著加入導航與地圖功能的手機,改變人們的網路互動模式。



地圖應用帶起行動網路互動新未來



網路的目標和願景是「天涯若比鄰」,意在消弭地域阻隔,用戶不論身在地球的那一角落,只要連上網,都可輕易的和世界各地的連網用戶聯絡,獲取各式各樣的資訊。



然而,我們生活在實體世界中,網路是實體世界的虛擬延伸,根據微軟統計,60~80%的網頁上有地理相關資訊,並可依此分類。微軟現在進行的計畫,便是將資訊加上機器可讀取的標籤(tag),表示其地點,就像是文件上添加的便利貼一般,讓資訊可用不同的方式篩選、提取。



地點分類資訊對於手機網路來說更是絕佳的應用,手機本就隨人四處移動,從事各式各樣和地點相關的活動,透過可連網與定位的GPS手機,結合擁有豐富資訊的地圖將成為人們活動的好幫手,舉例來說,即使在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透過手機在地圖上尋找週遭餐廳,觀看距離、評價、價格、菜式等相關資訊進行比較,選定後透過導航找到最短路徑前往,順便還可以使用簡訊事先定位,這些活動皆可在手機上完成。



諾基亞資深主管Anssi Vanjoki描述未來的網路藍圖:人們將可在地圖上記錄經驗和歷史,透過大尺寸、高解析度的手機畫面,地圖將成為未來人機介面新寵。



手機、PND、網路LBS應用都離不了地圖



然而,地圖資訊收集耗時且花費不貲,全球唯2大型獨立地圖供應商Navteq和Tele Atlas都有自己的車隊,巡迴大街小巷,收集大量詳細街道資訊,許多細節如速限或大型工程、臨時的單行道等,在一般的正式地圖不會列出,卻是對車輛駕駛而言極為重要的資訊。



地圖注重精確度、可靠性,近年起隨著應用服務的增加,數位地圖更不只是單純的道路路網,地址、路標、興趣點(POI),甚至轉彎限制、店面、車道數等對於駕駛或行人或其他應用特別重要的細項(attributes),都是吸引客戶和創造差異化的因素。



導航裝置包括GPS手機和PND、車載導航裝置等,製造商眾多,除諾基亞、導航3雄等,還有數不盡的白牌廠商,網路應用如Google Maps、MapQuest等也需要詳實的地圖資料,但是全球性獨立地圖供應商卻只有Tele Atlas和Navteq 2家。



2家地圖供應商和1票求親者在2007上演購併大戰,最終TomTom以45億美元購併Tele Atlas,諾基亞提出81億美元收購Navteq的交易已獲得雙方董事會同意,只待6月底歐盟委員會審核結果就可完成。



購併金額相較Tele Atlas和Navteq的年收或獲利,或許有些高估,但此1步著眼於掌握最新圖資發展創新應用和控制價格方面,有其戰略性考量。

TomTom購併Tele Atlas後,丟出的第1個大禮,是將其Map Share用戶圖資分享平台與Tele Atlas分享,TomTom用戶透過Map Share回報包括POI、禁止道路速限等的資料變更,等於在原有的Tele Atlas車隊外,另外多了2,000萬個TomTom用戶為其追蹤道路變化,可更迅速回應變動,保持地圖精確和可靠。



諾基亞Map 2.0正式版已於5月底提供下載,包含Walk行人導覽、衛星地圖、進階搜尋、交通資訊、行車導覽模式、多媒體都市導覽以及其他創新功能。最新版本擁有超過150個國家以及超過1,500萬個旅遊勝地景點等免費圖資,介面並可與PND媲美。諾基亞購併Navteq後,掌握硬體GPS和軟體內容,又將如何進一步運用圖資,發展創新應用服務,值得期待。

2008-06-09

Broadcom推出業界第一個單晶片802.11n USB解決方案 帶給Wi-Fi USB無線網路卡低成�

Broadcom推出業界第一個單晶片802.11n USB解決方案 帶給Wi-Fi USB無線網路卡低成�博通(Broadcom)宣布推出全球首款為USB無線網路卡設計的單晶片雙頻802.11n解決方案,成為Broadcom Intensi-fi XLR WLAN家族新成員。這顆雙頻晶片大幅縮減USB無線網路卡的尺寸與成本,將消費者的電腦、電視、機上盒、個人錄放影設備與其它裝置連結到Wi-Fi網路上;並具備Broadcom全新Accelerange技術,提供家庭裝置間傳遞高畫質內容時所需的無線傳輸效能。


新推出 Broadcom BCM4323 USB解決方案,以65奈米CMOS技術設計。應用該單晶片解決方案的USB模組為20mm x 52mm,尺寸僅為採用多晶片解決方案設計的一半;並提供業界最低的物料清單(BOM)成本,讓製造商所生產的雙頻802.11n USB無線網路卡,其尺寸與價格和目前多數單頻802.11n網路卡不相上下。

BCM4323單晶片802.11n解決方案已量產出貨,博通並在2008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08 Taipei)展示擁有Accelerange技術的全新Intensi-fi XLR解決方案。(www.broadcom.com)


圖說:Broadcom於COMPUTEX 2008 Taipei宣布推出BCM4323單晶片,是為USB無線網卡設計的802.11n解決方案。

產業瞭望-蘋果的下一步?推敲.Mac與App Store網路平台策略

產業瞭望-蘋果的下一步?推敲.Mac與App Store網路平台策略在網路浪潮下,整合硬體與網路服務,亦是打造創新體驗的重要關鍵,IT產業中向以創新著名的蘋果 (Apple),除擅長人機介面與軟硬體整合外,iTunes Store即為其掌握網路趨勢而創新成功案例 ,除本身有獲利能力,亦與Mac、iPod、Apple TV產生綜效,而在面對未來挑戰時,思考蘋果如何透過網路服務打造創新體驗的可能策略,值得長期以來偏重提供硬體價值的台灣廠商參考。

蘋果於2008年5月29日,釋放Mac OS X新版本10.5.3,而部落格Blogging Robots指出,10.5.3新版本程式碼中,蘋果將.Mac的欄位均改為變數,因此推測蘋果將會在短時間內更新.Mac服務,並更改名稱。

.Mac是否會如上述推測而更新,雖是未知數,但從策略角度看,.Mac未來有機會扮演整合蘋果個別產品的體驗,強化整體競爭力。

.Mac於2000年推出,當時名為iTools。.Mac集合多種網路服務,包括郵件、相簿與網路硬碟等,而與一般需透過瀏覽器的網路服務不同之處在於,.Mac與Mac OS X及iLife等應用程式高度整合,故操作上更直覺,如可直接在Leopard下看到網路硬碟,且存取動作與本機端的操作無異,或使用iLife中的 iPhoto整理照片後,直接在.Mac的線上相簿發布,不用再透過瀏覽器等。

此外,備份與遠端操作亦是.Mac的特色,前者除使用者檔案外,還可自動備份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的狀態,如桌面設定、郵件規則等,若使用者換電腦或重新安裝作業系統,只要登入.Mac,便可立即還原一切先前的使用設定,遠端操作部分,則是透過名為Back to My Mac的服務,讓使用者登入.Mac後,可遠端操作登入同一.Mac帳號的Mac,且操作方式與本機端無異。

因符合使用者需求,加上高度整合作業系統、應用程式與網路服務的豐富體驗,讓.Mac在Mac使用族群中,擁有不錯評價,然因.Mac基本個人帳號空間僅10G,且需付年費99美元,加上隨網路蓬勃發展,不乏可找到雖整合性較低、但免費的類似服務,故.Mac至今用戶數仍未突破百萬。

.Mac營運之初,重點為提供使用者備份服務,與可透過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用更直覺與簡單的方式,操作如相簿等熱門網路服務,然隨蘋果在消費性電子領域勢力逐漸擴大,且非PC的電子產品也能上網的趨勢下,加上產品整合、亦即讓使用者透過不同產品滿足多元化需求之際,仍能保有類似、甚至相同的操作模式等一致體驗,故具備產品資料彙整、交換與授權認證功能的.Mac,可預期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例如,未來iPhone使用者若在外地,可登入.Mac帳號,存取網路硬碟內的檔案,或是透過Back to My Mac類似的服務,利用適合iPhone的操作方式,使用儲存於Mac內部的檔案,而使用者也能隨時將iPhone的使用狀態(如簡訊內容、撥打電話記錄等),存入.Mac,作為備份,未來讓Mac做更進一步的編輯與整理等。

然即便新增類似功能,是否能說動使用者掏腰包購買.Mac,仍是未知數,此外,目前PC仍是.Mac最主要的使用裝置,蘋果能否如iTunes與iTunes store一般,提供非Mac使用者,如在Mac上使用.Mac上的豐富體驗,亦是能否有效拓展.Mac的重點,然從.Mac在Mac上的表現,此種整合程度相當高所實現的使用體驗,開發過程可能需牽涉到作業系統底層,故若欲在非Mac作業系統的PC上實現,有技術難度。

然未來蘋果的產品,如Mac、iPhone、iPod、Apple TV或新產品等,甚至週邊如Time Capsule等,若需透過Internet跨產品的資料交換,或使用狀態記錄檔的轉換等,.Mac將扮演重要角色,而這也會是蘋果在未來產品線逐漸擴展時,所具備的其中一個競爭優勢。

App Store扮演iPhone加值窗口

自iPhone與iPod touch發售後,便有許多人致力於破解蘋果限制並安裝第3方軟體,以增加iPhone與iPod touch附加功能,滿足多樣化需求。

蘋果於2008年3月6日發表iPhone與iPod touch的SDK,除介紹相關技術細節與可能應用外,更宣布正式成立名為App Store。對第3方開發者而言,若欲提供iPhone與iPod touch使用者應用程式,則需經過蘋果審核,並透過此App Store散布,開發者可自行定價 (包括免費),若有使用者付費下載,則需將收的3成分給蘋果,採月結制支付,當中產生的平台營運費用,如信用卡手續費、主機代管與行銷費用,均由蘋果負擔。

而對使用者而言,未來若有安裝新應用程式需求,則可點選iPhone或iPod touch上的App Store圖示,以尋找、安裝與更新各種應用程式。

此種透過單一窗口,尋找、安裝與更新各種應用程式的使用行為,與PC可說完全不同,對使用者來說,因應用程式發布前,需透過蘋果審核,故接觸到惡意軟體的機會將大幅下降,且能免除於茫茫的網際網路大海中,搜尋與更新應用程式的時間,而對開發者而言,好處在於統一散布平台,對宣傳資源相對較少的人,可提高曝光機會,且不用主機代管的費用,但需與蘋果抽成,也可能會降低某些開發者的興趣。

不過,此種由蘋果掌控遊戲規則的作法,可能會是 iPhone推廣上的隱憂,iPhone推廣需與電信業者合作,但對電信業者來說,若讓蘋果一手掌控應用加值服務的來源,恐會變成單純提供上網服務的角色,如同現在的ISP一樣,然若由全球各地電信業者介入此遊戲規則,對開發者而言,一次面對多種窗口,也會帶來推廣與散布上的不便。

整合硬體與網路服務為策略關鍵

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力,無庸置疑,然至目前為止,此種影響力主要仍在PC上,而隨著非PC的電子產品,逐漸均把上網列為必要功能時,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力,除會延續下去外,因非PC的電子產品,具備更多元化的面貌,故其影響力亦會產生質變,並帶來創新的新商機。

在此趨勢下,硬體製造商必須更積極思考,如何透過網際網路,提升硬體產品的附加價值。從上述蘋果未來趨勢來看,類似.Mac、透過網際網路整合產品體驗,或是如App Store掌握網路服務入口的機制,為2大重要方向。

對擅長硬體製造的台灣廠商而言,雖未必具備如蘋果般的垂直整合優勢,然如何透過策略聯盟,創新使用者體驗,則是產品規劃之初,就必須注意的重點,並著眼企業與產業中長期的發展,強化軟體與設計等過去較少投入的企業活動,以求在逐步提昇產品整合與服務的能耐之際,以硬體製造為基礎,累積台灣廠商的獨特競爭優勢。

2008-06-07

產業瞭望-SID 2008趨勢觀察:TFT LCD節能特性取代尺寸提升; 新興顯示�

產業瞭望-SID 2008趨勢觀察:TFT LCD節能特性取代尺寸提升; 新興顯示�
於2008年5月 18~23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北美地區最大顯示器展覽暨研討會,資訊顯示器學會(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SID) 2008年會,除參展廠商數量提升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平面顯示器產業技術理念的大幅度轉變。在大尺寸平面顯示器方面,過去在技術上,除持續提升畫質,使靜態驅動、非自發光的TFT LCD可以擁有與脈衝驅動、自發光的傳統CRT相同的反應速度、對比及全視角畫質不變等特性外,就是將尺寸儘可能推到極限,其中LPL(現LG Display)在SID 2006展示100吋LCD TV用面板,而松下則將103吋PDP TV量產上市,更展出150吋PDP TV,就是最顯著的例子。

然而時至今日,由於平面顯示器在畫質上與CRT的差距越來越小,而且美國次貸風暴後,負荷得起60吋以上薄型電視的消費者亦不如預期地多,加上地球溫暖化問題持續嚴重,大尺寸平面顯示器已不再以畫質及尺寸的持續提升作為主要目標,而更強調輕薄及省電等特性。

另一方面,隨著新興顯示器如OLED、電子紙及MEMS等,逐漸突破商業化瓶頸,採用新興顯示技術的終端產品在市場上逐漸獲得一席之地,也正式宣告其在中小尺寸甚至大尺寸顯示器市場上挑戰TFT LCD的日子即將到來。

最後,直觀人機介面的興起,也提振了觸控面板發展,雖然在2007年的橫濱顯示器展中,小尺寸內嵌式觸控面板技術已出現在展場中,但在SID 2008展場中更為普及,而觸控面板專業廠商也開始開發適用於中大尺寸的觸控面板新技術,並積極拓展電子閱讀器、筆記型電腦(NB)及產業用顯示器的觸控市場需求。

節能已成為TFT LCD技術新主流

如前所述,在全球一片節能減碳聲中,各TFT LCD面板廠在SID 2008展場中紛推出省電性佳的面板。其中,以LED取代CCFL作為背光源,並導入動態背光控制功能,成為面板廠不約而同的選擇,雖然在2年前已有部分 LCD TV展品導入背光控制功能,但SID 2008和先前不同的是,IT用面板也已開始導入,至於採用CCFL的機種,亦透過燈管、偏光板及增亮膜的最佳化,達到節能50%的目標。

另外,先前因為畫質及TFT製程良率問題,聲勢較為沉寂的半反射半穿透式面板,由於在陽光下可無需使用背光,有利於節能,也在SID 2008展場中展出多項相關新技術,其中,友達改良單一液晶間距(cell gap)的半反射半穿透面板,解決了不同顯示模式色偏過大的問題;而元太透過購併南韓面板廠Hydis而取得的FFS+技術,該技術兼顧廣視角及半反射半穿透功能,並將挑戰行動NB市場。

部分新興顯示技術已突破實驗階段 具備商業量產能力

TFT LCD為非自發光顯示技術,因此雖目前在畫質及省電性雖已較前大幅改善,但長期來看,仍將落於自發光或反射式顯示技術之後。

自發光顯示技術方面,過去PDP為最主要的自發光顯示技術,但由於PDP面板尺寸難以減小、解析度難以提高,目前除32吋480p解析度PDP面板仍可向新興市場推廣外,7.5~8代TFT LCD廠帶動大尺寸LCD TV成本下滑,加上60吋以上電視需求不如預期,PDP TV市場規模成長不如預期也在所難免,因此,從小尺寸面板開始做起的AMOLED,在此次SID 2008展場中,已取代PDP,成為自發光顯示器的希望所寄。

首先,Sony雖未在展場設置攤位,但仍由電視事業本部E事業開發部統括部長白石由人,發表大會演說(Keynote Speaking),闡述Sony AMOLED TV的技術現況與展望;而目前在AMOLED量產速度最快的三星SDI,則除大量展出量產品外,尚推出14吋HD (1366×768)及31吋Full HD的AMOLED TV試作品、可折疊式AMOLED面板、透明AMOLED面板及3D AMOLED面板等新興技術。

不過,展場內最值得一提的AMOLED新技術,是三星SDI展示,採用金屬氧化物TFT生產的12.1吋 AMOLED面板,及LG Display展示,以a-Si(非晶矽)驅動上部發光AMOLED的2層玻璃15吋面板,2者的企圖都是降低AMOLED生產成本,並增加大尺寸化的空間。若該2技術持續成熟,將正式代表AMOLED在大尺寸面板市場挑戰TFT LCD時代來臨。

其次,目前最主要的新興反射式顯示技術電子紙,也在2007年脫離實驗產品的範疇,藉Sony及亞馬遜等品牌廠商打入消費性市場。在SID 2008展場中,對電子紙新技術開發最積極的,仍是目前唯一有量產電子紙能力的元太。元太除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LG Display等廠商一樣,展示可撓式電子紙外,尚與美商F-Origin合作,將力量偵測式觸控面板導入電子紙中,期待在未來的電子書顯示器可做出翻頁的動作,更貼近消費者對書本的使用習慣。

另外,同屬反射式顯示技術、由高通(Qualcomm)推出的MEMS顯示器也已於2007年底突破紙上談兵階段,目前量產品已投入大陸手機及MP3播放器等低階面板市場。在SID 2008展場中,除展示量產品外,尚展出全彩MEMS面板。

TFT LCD廠爭相推出內嵌式觸控面板 專業廠商則朝全新技術發展

內嵌式觸控面板技術從TMD於2004年12月首度發表,已有3年多歷史,但由於當時技術尚未成熟且市場需求不明,始終未量產上市,技術的進展亦呈停頓,直到2007年初iPhone上市,觸發小尺寸觸控面板強烈需求,面板廠才加速內嵌式觸控面板技術研發,期待新技術可降低對觸控面板專業廠商的依賴程度。

目前,消費者對於小尺寸觸控面板有2大需求,1是在傳統智慧型手機上,以觸控筆進行手寫輸入,2是由iPhone帶起的,以手指流暢地操縱觸控介面,甚至以2隻以上的手指進行照片放大、縮小及翻轉等功能。然而這2個功能在目前的外掛式觸控面板技術不能兩全。因此,在SID 2008展場中展出的內嵌式電阻觸控面板由於可兼顧該2項功能,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其中,友達展出的4.3吋展品預定於2008年第3季量產,三星則將該技術的尺寸拓展至12吋,而後起的勝華也展出了類似的技術。

至於觸控面板專業廠商,亦分別推出新興技術,欲改善現有觸控技術的缺點。在 SID 2008展場內,除與元太合作開發力量偵測式觸控面板的美廠F-Origin外,其餘皆以大尺寸觸控面板為主要訴求。其中,全球產值最大的2家觸控面板廠-美廠Elo及3M,分別推出聲波脈衝辨識(Acoustic Pulse Recognition;APR)及訊號擴散(Dispersive Signal Technology;DST)技術,目前分別鎖定19~22吋及32吋以上觸控面板,該2技術雖無法執行多點觸控,但相較原有超音波及紅外線觸控技術,擁有面板結構更簡易、觸控點偵測更精確等優點。

另外,在持續擴大的NB用觸控面板市場方面,早先該市場以電磁式觸控面板為主,但面對其他技術以低價、高品質強力競爭,原以電磁式觸控面板為唯一產品的日廠 Wacom,也開始發展結合電磁式與電阻式或表面電容式的觸控面板;而以色列新興廠商N-Trig,則更結合了電磁式觸控面板與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使具備多點觸控功能的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尺寸拓展到22吋,在多點觸控功能日趨重要狀況下,N-Trig顯然略勝一籌。

總之,在全球一片節能減碳聲中,平面顯示器的省電性已取代尺寸、解析度等基本規格,成為平面顯示器廠商追求的重點;而直觀介面帶起的觸控面板風潮,也改變了平面顯示器產業的生態。SID 2008展覽,忠實而顯著地反應了這些面向,也值得面板廠持續朝此方向邁進。

2008-06-06

CSR 博通雙雄席捲藍牙晶片 台廠孤軍奮戰 極盛時期台廠逾20家投入 �

CSR 博通雙雄席捲藍牙晶片 台廠孤軍奮戰 極盛時期台廠逾20家投入 �全球藍牙產品累計出貨量已突破20億大關,然絕大多數藍牙晶片被歐美大廠所囊括,CSR及博通(Broadcom)至少搶下7~8成市佔,台系晶片業者現僅剩創傑(ISSC)及智達等極少數業者獨撐大局,與5~6年前多達20多家台廠爭相湧進情況,形成強烈對比。

台系藍牙廠商表示,2000年代藍牙晶片市場還在萌芽初期,大勢尚未底定,台晶片設計業界紛看好藍牙量大及低成本特性,掀起一波投入熱潮,最頂峰時期有逾20家業者,幾乎所有網通晶片業者都沒有缺席,包括瑞昱、華邦、凌翔、矽成、力原及創傑都名列其中。

不過,台系藍牙晶片業者並未跟上國際大廠開發單晶片腳步,加上2002~2003年時業界傳出藍牙已死論調,加上無線區域網路(WLAN)市場甫露出曙光,多數網通晶片業者均轉向投入WLAN晶片,使得台系晶片業者相繼淡出藍牙市場,並將市場拱手讓給國際晶片大廠。

國際晶片大廠在歷經一波波征戰後,目前演變成CSR及博通雙雄對決局面,其中,CSR在手機及藍牙耳機市場居於上風,博通則在PC相關領域獨占鼇頭,2廠合計搶下7~8成市佔,其他晶片大廠全都望塵莫及。

台廠部分目前僅剩創傑及智達(原力原通訊)孤軍奮戰,由於手機及PC大廠切入門檻不低,創傑主要以大陸市場為主,約佔其逾9成營收,包括藍牙單音耳機、立體聲耳機等應用,目前每月出貨量約200萬套,搶下3~5%市佔率。創傑在第1季量產藍牙單晶片後,已有機會與博通、CSR等國際大廠同台較勁,希望逐步爭取國際大廠及台廠青睞。

不過,由於藍牙與Wi-Fi、全球定位系統(GPS)及手機晶片整合趨勢相當確立,未來由手機晶片大廠所主導「包山包海」策略,將進一步排擠既有藍牙晶片業者,台廠恐面臨下一波更嚴苛考驗。

另外,包括德儀(TI)、高通(Qualcomm)、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及聯發科等主要手機晶片業者,全都擁有藍牙技術,儘管在獨立藍牙產品成績不如CSR及博通,但手機廠開始導入整合式平台後,單獨購買藍牙晶片空間將大幅縮小,國際晶片大廠在藍牙市場亦將有新一波淘汰賽。

2008-05-29

Google 地圖高雄美食

Google 地圖This is 高雄美食 provided by JJYU

2008-05-27

Garmin手機獲AT&T訂單 對決蘋果、宏達電 業界預估年度銷售量達數百�

Garmin手機獲AT&T訂單 對決蘋果、宏達電 業界預估年度銷售量達數百�Garmin耗時2年所打造首款手機Nuvifone將在2008年下半正式銷售,近期已率先敲下AT&T訂單,由於AT&T也是蘋果(Apple)第2代iPhone與宏達電年度旗艦機種HTC Touch Diamond在美國主要銷售夥伴,加上同屬於全觸控螢幕操作、具備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功能3G手機,Garmin與蘋果、宏達電正面對決已無可避免。

Garmin與蘋果都是跨界進入手機市場,其中,蘋果是以MP3播放器iPod為基礎,Garmin則以導航設備為基礎,儘管Garmin品牌知名度遠不如蘋果,但Nuvifone在硬體規格及軟體介面,都有一次到位的水準,預期上市後同樣有機會掀起風潮。
廣告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這是Garmin首度進入手機市場,電信營運商一開始不免質疑Garmin在手機領域實力,並關心未來是否會有一系列產品,但電信營運商在看到實機後普遍有驚豔之感,並表達高度興趣,使得Garmin信心大振,業界並預估年度銷售量可達數百萬支。

目前Garmin已確定敲下AT&T訂單,初步定價為2年綁約價499.99美元,每月則可以19.99美元享有無限上網及導航服務。另外, Garmin也與歐洲及亞太地區主要營運商展開接觸,其中,亞太地區將以台灣、香港及新加坡為第1階段布局重點,未來也會以台灣團隊為基礎,進行在地化及客製化內容開發。

Garmin首款手機Nuvifone強調結合導航、通訊及連結等3大功能,配備3.5吋全觸控螢幕,並有單手操作功能,被視為相當典型的iPhone-like手機,未來將與蘋果第2代具備GPS功能的iPhone,以及同樣強調觸控使用介面、具備GPS功能的宏達電 HTC Touch Diamond正面對決,上演導航、MP3播放器及智慧型手機的跨界大戰。

Garmin 則表示,儘管各家手機廠紛推出GPS手機,但幾乎都只是把導航功能當成手機中一個獨立功能,Nuvifone則是將導航功能與手機其它功能如通訊錄、行事曆、拍照及上網等完整結合,例如選取行事曆行程後就可直接導航到該地點,拍照後也可將記錄經緯度的照片傳給友人進行導航,且包括螢幕亮度、視角、耐熱溫度都是以車用導航設備標準開發。

事實上,在2008年巴塞隆納行動通訊全球大會(MWG)及CeBIT會場,Nuvifone都僅有樣品機在櫥窗中展示,6月新加坡電信展將首度提供實機操作,並與國際手機大廠同台較勁。

擘劃液晶電視發展新局 奇美電子大小通吃

擘劃液晶電視發展新局 奇美電子大小通吃對應液晶電視成長需求,及爭取汰換CRT電視的市場商機,奇美電子的電視面板發展除持續朝大尺寸方向前進,且認為50吋等級液晶電視市場可望在2009年發酵外,其也將同步強化32吋以下電視面板市場經營,並希望透過價格優勢、複製過去19W監視器面板創新的成功經驗,能在電視面板市場出奇制勝。

奇美電的面板總生產量雖然落後於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友達與LG Display排名第4,但預估其2008~2009年面板整體產能的提升量分別可有39%與35%的成長性,且2009年第4季時,面板總生產產能可佔全球17.2%的比重。
廣告

而對應液晶電視市場終端需求,奇美電也不斷調整面板切割的產線布局與對應策略。在大尺寸面板方面,雖然目前50吋以上以52吋面板切割為主,但8代線產能開出後,由於切割55吋面板玻璃基板利用率可達93%(6面取),優於52吋面板的86%(同樣6面取),因此預估屆時55吋電視面板可望成為50吋等級的主流尺寸,此外,其也認為2009年起,50吋液晶電視可開始走入客廳,且屆時50吋等級的Full HD液晶電視,售價可望來到1,499~1,999美元的價位。

除外, 32吋以下的液晶電視市場成長性也同樣不容忽視,雖然液晶電視需求快速成長,但過去20、21吋CRT電視年需求總量約有近7,000萬台的總量,因此為取代此層級的CRT電視市場,奇美電除26吋液晶電視面板外,也將投入18.5與21.6吋面板開發,作為進攻中尺寸電視市場的新利器。

至於產線規劃方面,奇美電的7.5代線到年底時單月產能可達10萬片的規模,近2年仍會有7.5代線的Phase II加入量產行列,規劃月產能同樣可達10萬片,且產能開出後,除會挪做監視器面板的生產外,也會以40~47吋面板生產為主。

此外,目前奇美電的6代線投入37吋面板生產數量減少,並轉以21.6、32吋等面板生產為多;而尺寸為2,200x2,500mm的8代線於2009年第3季開出後,初期規劃月產能為3萬片,將以32、47吋與55吋等面板生產為主。

2008-05-26

產業瞭望-傳統EMS廠營運雖不振 小型業者已找到利基點 台灣ODM大�

產業瞭望-傳統EMS廠營運雖不振 小型業者已找到利基點 台灣ODM大�2007年由品牌廠釋出的全球整體電子設備(包括資通訊產品、消費性電子產品、汽車電子、醫療電子與工業電腦等)製造產值已達2,684億美元(IDC數值),2008年預估可達3,057億美元(近新台幣10兆元),等同近4.5個鴻海集團營收,承接這些委外業務的廠商大致可以分為2類,台灣電子產業訴求加入設計能量的ODM代工事業,及以彈性、全球布局著稱的EMS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

3,000億美元產值(以代工報價計)佔全球電子設備市場值(以終端售價計)雖僅18~19%,但若以終端產品售價約是代工報價的3倍計算,全球電子設備已有近6成採取委外生產模式,較2004年增加10個百分點以上,未來5年內此比重預估可朝70%邁進。
廣告

台廠代工產業壯大與投入 EMS模式為關鍵

在品牌大廠委外代工的訂單爭奪上,台廠擅長的ODM模式雖屢創佳績,且已產生幾家年營收上百億美元的代工企業,但佔整體電子設備委外代工產值比重近幾年約維持在40%左右,並未有顯著的提升,但若將鴻海集團的EMS業務計入,2008年台廠佔全球電子設備委外代工產值比重預估可提高至60%以上,較2004 年提高超過10個百分點,顯然EMS業務對台廠近幾年在電子設備代工產業地位的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EMS事業模式在台灣電子產業代工體系的崛起與強大,和電子設備委外代工產品類別的轉變,有絕對的關係。

過去台廠在電腦類產品代工佔有絕對領先的地位,若僅計ODM,台廠佔有70%以上代工產值(加計EMS比重提高至90%),但此類產品佔整體電子設備代工產值比重也約僅3分之1;另一個台廠具有較高比重的是電腦週邊類產品(約佔整體電子設備委外代工產值比重5%),拜LCD監視器快速替代CRT監視器,台廠比重達60%以上,但如偉創力(Flextronics)、Jabil、Venture、Sanmina-SCI等EMS業者,因握有印表機事業,在此領域的代工仍相當具份量。在電腦相關產業,台廠可說是以優異的ODM能力,攫取多數代工訂單。

但在近幾年佔整體電子設備委外代工產值比重顯著攀升的消費性電子領域(2005年僅25%,2008年提高至30%),台廠雖於經典產品訂單屢有斬獲(PS3、Wii、iPod、iPhone、DSC、 LCD TV),但在PC領域累積的ODM能力似乎難有太大發揮,除因消費性電子產品不乏採封閉式架構,且更重視外觀設計,使得台廠承接的這些大訂單,多僅在 OEM層次,甚且如手機、DSC與LCD TV,品牌業者兼具研發、製造與全球運籌能力者亦不在少數,壓抑台廠可揮灑空間。

再者,如MP3播放機、低價入門STB這類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規模雖大,但1顆SoC即可解決大半產品設計問題,致使利潤要求不高的大陸業者反而崛起,台廠在此類白牌消費性電子市場可著墨空間瞬間消失,大陸黑手機勢力的崛起,對台廠引以為傲的ODM模式,亦為一大警訊。

若仍堅持以ODM模式經營此產業,台廠顯然會錯失契機,過去幾年NB ODM廠對此轉變應當最深刻,若無強勁的NB事業支撐,近年台灣 ODM大廠的表現將大為打折。

EMS大廠難為 EMS廠紛轉型

不過,EMS事業的經營,可不件容易的事,台灣電子產業中也僅鴻海集團在此領域一枝獨秀,華碩、緯創等雖採融合ODM與EMS模式,但仍偏重ODM。國外的 EMS公司表現更明顯欠佳,多年前領先台灣廠商跨入100億美元營收規模的幾大EMS廠(偉創力、Solectron、Sanmina-SCI),除偉創力外,營收均反向衰退,Solectron最後甚至還被偉創力購併,Sanmina-SCI也將PC相關工廠售予聯想與鴻海。

目前EMS廠除少數有能力發展全球化經營的公司外,多朝高度專注在少數產品領域的中型EMS規模,或朝以彈性提供高度涉入服務(high touch service)予小規模客戶的小店式規模發展。

因此,雖然仍歸類在EMS模式,且不採取和台灣直接競爭的ODM策略(偉創力仍積極朝此發展),但卻已有許多小型EMS廠走向在更高端產品與客戶進行合作研發,這類廠商在企業運算與儲存裝置、網路電信、汽車電子、醫療電子方面均多所布局,也已有斬獲,尤其汽車與醫療電子部分,前5大EMS廠所佔產值比重多在 50%以下,和儲存裝置、網路電信動輒75%以上截然不同。

相對照之下,台廠在前述領域,僅企業運算與儲存裝置的代工有較佳成績,但也只佔此類設備代工產值的30%左右,其他備受關注的新興代工產業領域更不乏僅佔10%的情形。

電腦週邊與消費性電子之外 台廠影響力仍待努力

面對電腦、週邊、消費性電子市場的成熟與代工事業發展的瓶頸,台廠也多積極布局其他領域的產品代工,但也多半鎩羽而歸,部分討論認為因為台灣的ODM規模太大、習慣快速大量的生產模式,而偏偏這類客戶對品質考核與穩定供貨關係的重視程度更甚於價格,使得台廠遲遲無法有所建樹。

另外一個原因,則和台廠仍希望能以ODM模式取得此類代工訂單有關,但除前述消費性電子產業外,其他諸如企業運算與儲存裝置、網路電信、汽車電子與醫療電子等,多涉及大系統架構,牽一髮動全身,加上此類產品品牌商數相對電腦週邊的品牌商數較少,且硬體成本對品牌競爭力高低的影響性較低,訂單釋出態度與模式,和電腦週邊與消費性電子自是截然不同。

因此,台灣ODM大廠對這些領域的經營,並不能單純從成本、速度的角度切入,因為這些對這類產品的供應商而言,非影響其市場地位最關鍵的因素;此外,如目前已有所成的小型EMS廠採取與客戶聯合開發的模式雖可考量,但以台灣ODM廠的規模,可提供的彈性服務絕難和小型廠商媲美,最後恐落得無疾而終。

這在汽車電子領域即可看到此現象,即使2、3年前台灣電子產業界興起一陣汽車電子熱,但到目前為止,台灣規模較大的汽車電子系統廠商(不計可攜式導航裝置),年營收規模多僅在新台幣20億元左右,與動輒新台幣數千億元營收的國際大型汽車零組件廠距離甚遠,而台灣佔全球汽車電子產值比重也僅2~3%。

廣達與肯創新商業模式值得參考

但經營此類產業,品牌商既有的合作夥伴與商業模式又難以忽略,基本上品牌業者是非常仰賴既有的供應鏈關係,新供應商往往需要歷經長時間的考核才有機會取得進入的門票,進而逐漸擴大訂單量,唯欲取代既有供應鏈成員亦有絕高的難度,因此,此類產業對台灣ODM廠的營收貢獻都會是非常緩慢且小額的。

近期廣達與全球知名工業電腦廠肯創(Kontron AG)的合作計畫,或許提供台灣大型代工廠一個跨進此類產業領域值得參考的發展模式。肯創計劃2010年將75%嵌入式電腦產品交由廣達生產之外,雙方並將成立新品牌Quanmax發展新事業,填補原肯創品牌在工業電腦領域難以顧及的其他區隔市場,不僅肯創借重廣達的生產與資金,廣達也能善用肯創工業電腦研發、品管系統與通路資源,建立和EMS小廠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

廣達能夠與肯創建立比代工更深層的合作關係,且以全新的商業模式發展,自然較僅承接肯創代工訂單來得更具意義(2010年對廣達營收挹注約僅新台幣百億元之譜);當然挑戰也更大,能否複製出如研華等工業電腦廠在全球各地綿密的小型經銷通路與系統整合商系統,為眼前最大的挑戰,需要以品牌思維推動,有了工業電腦經驗,廣達若能再將此模式延伸至醫療電子、汽車電子等領域,也將會比以現有NB ODM模式發展來得有利,ODM能力也能適度發揮。

商業模式的重新定義與研展,恐怕是更低製造成本、零組件聯合採購訴求之外,台灣ODM大廠突破新興代工產業如工業電腦、醫療電子與汽車電子藩籬的更重要舉措。

2008-05-12

Intel gains SSD orders from Google, say sources

Intel gains SSD orders from Google, say sources: "Google plans to switch some of its servers over to solid-state drive-based (SSD-based) storage supplied by Intel in order to lower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ccording to sources at memory makers.
The more power efficient SSDs will be installed at severs at Google's US headquarters. Intel will supply flash chips and Marvell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ler ICs, the sources detailed. Shipments are slated for late second quarter, they added.
With the increasing use of SSDs in server applications, a shortage for 16Gb and 32Gb NAND flash chips could become a possibility, the sources commented."

FIH reportedly to forge partnership with China-based Longcheer

Foxconn International Holdings (FIH), the Hong Kong-listed handset subsidiary of Foxconn Electronics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reportedly is in talks to establish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with China-based handset design company Longcheer Holdings, according to industry sources in Taiwan and China.

The partnership includes the possibility of a complete acquisition of Longcheer by FIH or an equity investment in the handset design company by FIH, the sources noted, adding that talks are likely to be finalized in June or July.

FIH would be able to strengthen its ODM capability in handset design as well as it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the TD-SCDMA segment if it finalizes a deal with Longcheer, the sources contended.

Longcheer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top-three handset design companies in China and the company also engages in the assembly of handsets, with handset shipments totaling 10 million units in 2007, the sources noted.

火線話題-蘋果、Google將在行動通訊市場火拼  蘋果董事會還有Schmidt�

火線話題-蘋果、Google將在行動通訊市場火拼  蘋果董事會還有Schmidt�美國第3大電信業者Sprint Nextel和Clearwire合組公司發展WiMAX的消息,震撼了行動通訊產業,除了讓WiMAX和LTE之爭,變得更加詭譎,以及合組公司的這項消息叫人吃驚之外,新公司Clearwire後面的金主,更是耐人尋味。


一手扶植WiMAX成長茁壯的半導體巨擘英特爾(Intel)會出錢出力,是想當然耳的情形,不過網搜龍頭Google竟然也進場砸下5億美元的資金,便相當值得各界注意。進入WiMAX產業,顯示Google在行動通訊市場的布局越見深入。據市調機構iSuppli調查指出,200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的總出貨量為1.36億支,到2009年將可望為2.29億支。衝著商機誘人線上廣告市場,Google不但之前帶頭成立Android手機軟體平台,以及組成開放手機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OHA),鼓勵各界在此平台上,共同發展不同的應用服務,網搜龍頭在行動通訊市場上,看來是勢在必得。

不過,在Google正積極從PC上網,跨足到手機的領域,可能會威脅蘋果(Apple)甫藉iPhone搶下的地盤。在過去,蘋果挾iPhone一路在市場上過關斬將的同時,Google就是其支持者。Google為iPhone發展了不少應用軟體。例如,使用者可以直接持iPhone上網,收看Google旗下視訊分享網站。此外,Google長久以來,也很支持蘋果的麥金塔(Macintosh)電腦。

儘管雙方目前交好,心心相印,Google執行長(CEO)Eric Schmidt甚至是蘋果董事會成員,不過,Google未來在行動通訊市場上的成功,是否會讓雙方反目成仇,從夥伴變成對手?

當然,或許有人會質疑,蘋果賣的是硬體,Google提供的是軟體,雙方何以會產生衝突?不過,Google的Android平台,就是要安裝在蘋果對手,如摩托羅拉(Motorola)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產品上。所以,理論上蘋果對手的產品賣得越好,Google就賺得越多。

截至目前,iPhone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大熱賣。據市場研究機構Piper Jaffray分析師Gene Munster調查指出,iPhone從2007年6月29日上市後,至2008年3月底為止,已經賣出了540萬支;Munster更估計,到了2009年底,iPhone的總銷量,將可望達到4,500萬支。如果Android平台大為成功,蘋果在智慧型手機的市場上的聲勢,可能會因Google而受阻。

在手機廣告規模日益龐大的情況下,Google一心發展行動通訊市場,可以令人理解,不過在該公司和蘋果可能會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Schmidt還擔任蘋果董事,便看似顯得可議。雙方皆深知這點,所以,和iPhone相關的討論會議,Schmidt便選擇不出席董事會。不過,就算Schmidt不參加會議,他應該還是會得到會議紀錄,因此,史丹佛(Stanford)大學教授Ron Gibson指出,Schmidt不太可能拿不到相關資訊。

另外,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也特別指出,如果雙方的利益衝突日漸高漲,造成Schmidt因此常常不克參加董事會,那他還有成為董事的必要?如果Schmidt身為董事,卻不了解蘋果iPhone的營運資訊,不清楚這個為蘋果賺進大把鈔票的部門,那他如何扮演好董事的角色?如此一來,Schmidt在蘋果董事會,還有容身之處嗎?

其實,就算蘋果的對手支援Android平台,也不代表iPhone未來不會採用Android平台。蘋果的確是偏好推出結合自家軟體和硬體的產品。不過,只要有利可圖,蘋果執行長(CEO)Steve Jobs的身段其實也可以很柔軟。別忘了,他在1997年回鍋後,便請求宿敵微軟(Microsoft)董事長比爾蓋茲(Bill Gates),推出蘋果版的Office文書軟體。現在,消費者甚至還可以在麥金塔上,使用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如果Jobs過去願意拉下臉,和昔日的敵人合作,想必他未來應不至於和目前聲勢如日中天的親密戰友Google撕破臉。

布局電容式觸控面板 今年內見真章 友達、群創腳步快 近期�

布局電容式觸控面板 今年內見真章 友達、群創腳步快 近期�看好電容式觸控面板發展空間仍大,除電容控制IC業者及電阻式觸控面板積極推出產品外,包括TFT面板廠、彩色濾光片(CF)廠也擬由既有資源跨入產品整合,前者屬於既有的觸控面板供應商,產品推出較快,但市場依然尚未打開;面板廠及CF廠由於具有產品整合以及產線上優勢,2008年起供應量也將大幅增加,將有助於電容式觸控面板的普及以及價格下降。
相對於電阻式觸控面板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近年來新投入開發觸控面板的廠商,幾乎都著眼在電容式技術,由於電容式技術在中小尺寸面板的應用,目前真正量產的產品仍少,尺寸也僅限於4吋以下,加上價格依然維持在電阻式產品的1倍以上,因此新廠商投入的發展空間相對也較大。
其中,TFT LCD面板廠瞄準觸控界面與顯示面板整合的趨勢,許多一線大廠多年來一直鴨子滑水進行相關產品開發,除了較常見的外掛式產品外,內嵌式觸控面板也可望在2008年內面市,雖然外界一直對內嵌式產品的顯示品質抱持觀望態度,不過初步面市也有在消費市場試水溫的作用,未來觸控面板的發展是否逐步走向觸控、顯示整合的趨勢,將更加明朗。
由於外掛式產品相對較成熟,預期近幾年內電容式發展到普及階段,仍將以外掛式產品為主。其中,布局觸控面板產線腳步相當快的群創,預計近2個月內就會開始量產電容式觸控面板,其電容式與電阻式共用同一產線,該產線基板尺寸400mmx500mm,單月最高投片量為10萬片。
另外,包括友達旗下的達虹,和鑫以及買下和鑫2座CF廠的華映,也將投入電容式觸控面板產品。其中友達腳步最快,達虹也開發到接近成熟量產階段,只是友達一直著眼於內嵌式產品,其難度又較外掛式產品高,且需要與客戶有較長的合作導入期。

2008-05-08

蘋果3G iPhone引爆全球GPS晶片需求 GPS功能獲蘋果青睞 Apple Like商機成兵家必爭

蘋果3G iPhone引爆全球GPS晶片需求 GPS功能獲蘋果青睞 Apple Like商機成兵家必爭近期台廠代工鏈傳出蘋果(Apple)新版3G iPhone將正式搭載GPS功能消息,蘋果計劃整合集團軟體資源優勢,讓GPS功能應用更人性化,可望在全球手機市場掀起新一波GPS功能大戰,而諾基亞(Nokia)單挑蘋果的動作,亦將快速點燃全球GPS晶片市場需求,包括外商瑟孚(Sirf)、博通(Broadcom)及本土的聯發科,都將明顯受惠。



據台廠透露,蘋果新版3G iPhone將分別於6月及10月出貨,目前尚不確定6月所出貨3G iPhone是否來得及搭載GPS,但肯定的是,10月出貨的3G iPhone將會有GPS功能,至於後續聖誕節及2009年折疊型iPhone機種,均將搭載GPS功能。不過,目前台廠僅能看到手機原型,並不清楚蘋果在GPS功能上會採取何種應用創意。


廣告



晶片供應商紛表示,蘋果新版3G iPhone手機搭載GPS功能,勢必會刺激GPS相關晶片及產品市場需求大增,雖然蘋果iPhone手機年出貨量還不是太大,但在相關應用功能多是一時之選,蘋果幾乎等於潮流代名詞,2008年iPhone一旦出現GPS功能,將讓連續2年坐困晶片價格下滑逾70%的全球GPS晶片市場重現生機。



晶片業者表示,蘋果最新版3G iPhone大部分功能與2.5G版本相同,除3G晶片及GPS晶片外,其餘晶片應用大致多留在原位,而3G晶片目前初定將由原先2.5G晶片供應商英飛凌(Infineon)奪標,至於GPS晶片則由Global Locate掄元(在2007年已被博通合併),因此,新版3G iPhone GPS晶片係由博通供應。




由於英飛凌當初定義自家3G手機晶片平台時,在GPS功能設計上是與Global Locate合作,因此,此次導入蘋果3G iPhone產品時,選擇已被博通合併的Global Locate GPS晶片,但未來英飛凌仍有可能更換GPS晶片合作廠商,或是自行去合併其他GPS晶片供應商,畢竟英飛凌與博通仍是競爭廠商。




晶片業者指出,蘋果為保護自家智財權,向來在晶片採購上採取百家爭鳴態度,以多指化觸控螢幕功能為例,iPhone寧可複雜化,一口氣採用德儀(TI)AD/DA、恩智浦(NXP)PWM IC及博通MCU等3顆晶片解決方案,因此,真要靠蘋果產品發大財,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過,業者看到的是後續Apple Like產品商機,只要蘋果一推出新產品,後續市場風行草偃的動作明顯,晶片供應商不用再多費功夫去跟客戶解釋如何應用這顆晶片創造商機,因為客戶自己會去買蘋果新產品來解體,而印在上頭的晶片後勢自然大發。

科技界大老重金投資WiMAX Sprint喜獲32億美元甘霖 

科技界大老重金投資WiMAX Sprint喜獲32億美元甘霖 據華爾街日報(WSJ)引述不具名人士消息,半導體、Internet、有線電視等產業龍頭,決定攜手跨足WiMAX無線上網商機,在通訊產業投下1顆震撼彈!包括英特爾(Intel)、Google、時代華納有線電視(Time Warner Cable)、Comcast、Bright House將組成聯盟,斥資32億美元投資Sprint Nextel及Clearwire的WiMAX合資事業。分析師估計,這宗橫跨異業結盟的WiMAX投資案,累計資金規模超過120億美元,部署進度將比AT&T、Verizon Wireless剛起步的LTE網路提早2年。


Sprint於美國時間7日正式對外發布,證實了WiMAX新公司的成立,未來將在那斯達克(NASDAQ)證交所發行新股,每股目標價訂在20美元。透過Sprint、Clearwire持有的無線頻段,待2010年底全美WiMAX網路部署完成後,可涵蓋1.2億~1.4億人口。


廣告



另據美聯社(AP)報導,Sprint旗下WiMAX部門XOHM將和Clearwire合併,而所成立的新公司統一採用Clearwire作為對外名稱,由Sprint取得多數股權,董事長由Clearwire創辦人Craig McCaw擔任。董事會成員共有13人,Sprint可取得7席,其他5大投資夥伴合計取得4席,Craig McCaw主導的私人投資公司Eagle River取得1席,新公司提名委員會可另外提名1獨立董事。


美國第3大行動通訊營運商 Sprint,近來本業營運不佳、用戶流失,和Celarwire合作布建行動WiMAX網路的計畫,2007年11月一度陷入僵局,雙方一度協議拆夥。由於Sprint已押寶WiMAX作為次世代行動寬頻布局,眼睜睜看著先前心血付諸東流實在不甘心,又苦無其他法寶和前2強AT&T、Verizon抗衡,新上任的執行長Dan Hesse只得到處動用人脈,尋覓外援。

到了3月中,這宗WiMAX投資案已具雛形,不過,正式拍板卻歷時2個月才告定案。目前確定入主的5大策略投資夥伴,有Comcast承諾的10.5億美元,英特爾10億美元,Google的5億美元,時代華納有線電視5.5億美元,及地方有線電視業者Bright House的1億美元。



可以想見的是,未來,Google和美國有線電視業者,在無線上網技術規格戰將取得更大發言權。Google有志發展Android平台手機商用市場,並擴大行動廣告市佔,而時代華納、Comcast寬頻上網業務近來飽受AT&T、Verizon蠶食,不敵其語音、數據、影像等手機Bundle服務,因此,2方加入WiMAX陣營都有各自的戰略考量。



英特爾支持WiMAX技術開發由來已久,對於網搜巨擘Google和有線電視龍頭業者的加入,自是狂喜不已。根據協議,英特爾將和其他硬體供應商合作,在內建Centrino 2處理器的NB與行動上網裝置中,嵌入WiMAX晶片,並搭配英特爾NB處理器行銷活動來促銷WiMAX服務。

原先Google和2大有線電視業者,對於是否投資WiMAX不無疑慮,但經過Comcast執行長Brian Roberts穿針引線,才慨然許諾,將WiMAX視為策略性成長契機。據了解,新公司已承諾在WiMAX行動網路中優先採用Google應用軟體,包括Google Maps for Mobile、Gmail、YouTube,換言之,WiMAX商用服務預設的搜尋頁面,絕對是Google。此外,新公司未來對用戶提供的WiMAX語音數據服務,都將支援Google的Android開放手機作業系統。



Sprint已經同意,讓2大有線電視業者以批發價取得WiMAX接取權限,再轉賣給消費者。在WiMAX全國網路竣工之前,此2大有線電視業者亦可使用Sprint現有3G無線網路,提供加值無線服務,擴大用戶群。

值得注意得是,透過投資新公司,Google和英特爾未來都有權和Sprint、Clearwire分別簽署3G及WiMAX批發經銷合約,但目前尚無此打算。



圖說:Sprint Nextel的北美WiMAX大計,一度面臨斷炊之虞,現在獲得英特爾、Google等5大金主解囊相助,成立WiMAX新公司,由Sprint取得多數股權,總算功德圓滿。此後Sprint執行長Dan Hesse將可專注解決其他難題,包括如何處置2005年收購的Nextel部門,並提振手機通訊業務。

2008-04-03

縱橫集-靠「假設」選通路商?  錯誤的期望 就沒好日子過�

縱橫集-靠「假設」選通路商?  錯誤的期望 就沒好日子過�有一隻叫大米的老鼠,每次要出洞去覓食,總會豎起耳朵,先聽聽外面有沒有大花貓的喵喵聲。有天,大米照例先耳聽八方一番,只聽到「汪汪」的狗叫聲,大米心想:「隔壁的小黃又跑來搗亂了,不過,還好大花貓不在,快點去廚房偷點東西回來」,正當大米放心踏出洞口時,突然感到背後一陣涼意,下一秒,就被大花貓抓住了。大米一邊掙扎,一邊說:「我剛剛明明聽到的是狗叫啊!」大花貓冷冷的說:「笨蛋,你不知道這年頭,沒有雙語能力很難混嗎?」可憐的老鼠大米,就因為大膽假設花貓只會喵喵叫,卻忘了小心求證,而成了大花貓的點心。

大米的老鼠弟弟小米,因為有哥哥的前車之鑑,所以,比哥哥更小心 100倍。有天,小米瞻前顧後、張望再三之後,確定大花貓不在洞外面,於是放心的走出洞口,但沒想到,小米立刻感到背後有一陣涼風吹來,小米心想:「這次完了!」但大花貓卻逕自走過小米身邊,正當小米滿頭都是問號,只見大花貓轉過頭來笑瞇瞇說:「哈囉,不要害怕,我現在吃素」。
廣告
兒童福利聯盟

大米與小米這對鼠兄弟,是用「假設」去衡量評估生存環境的風險,而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更是處處充滿了不同程度、型式的「假設」。事實上,「假設」來自於過去經驗的學習累積,進而自行演化出一套「理所當然」的決策邏輯。

在經營國際市場業務時,面對如何選擇適合的通路商的難題,許多產品公司都可能陷入類似的假設情境,對通路商寄予一些似乎想當然爾,但卻與現實脫勾的錯誤期望,並以此做為選擇通路商的依據,在進行選擇通路商的關鍵決策時,就很容易誤判形勢、甚至看走眼。

選錯通路商? 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

有位好久不見的老朋友,最近難得發了封電子郵件給我,因為看到【縱橫集】的文章,不但讓他百感交集、而且是五味雜陳,他的信是這樣寫的:「我們都知道找到通路很重要,也知道必須要向通路展現價值,透過通路傳遞價值,所以,找到適合的通路絕對是無庸置疑的關鍵;但是,找到適合的通路,就等於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嗎」?

這位朋友在信裏列出了這幾年他們公司在不同市場的遭遇:「1999年,透過朋友介紹,與A國大型代理通路商簽約,老闆拍胸脯掛保證說絕對沒問題,但1年之後,這家通路商居然就週轉不靈倒閉了;2000年,與B國第1大代理通路商簽約,1年之後,卻也是什麼都沒有,而這家代理通路商仍繼續賣競爭對手的產品,而且還越賣越大,還拿著我們的產品去向競爭對手要求降價,把我們當成談判的工具;2001年,費盡千辛萬苦打進一向排外的C國市場,與當地最負盛名的專業品牌代理通路商簽約,經過一段時間卻是無聲無息,像是從沒出現過一樣,原來這家『專業品牌』代理商,本身根本就不『專業』,只靠產品公司幫他們賣產品而已;2002年,我們在D國市場找到一家成長很快的通路商,也很快就簽約授權代理,但我們產品的銷售狀況卻一直都低於通路商的成長水準,細究之後才發現,因為這家通路商其他領域產品線都賣得很好,但就是因為不懂我們的產品線,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賣,也沒有適合的通路可以賣;2003年,我們打進一家由競爭對手長期把持的代理經銷系統,正當我們高興挖到對方牆角時,競爭對手卻迅雷不及掩耳的把代理通路夥伴數量一口氣砍到剩下4家,讓這4家代理商從此死心塌地的與對方合作,至於我們,就到旁邊涼快去吧」!

一邊看著朋友的信,我時而嘆氣、時而苦笑,因為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經驗,其實都是許多人在經營國際市場業務時的親身經歷,有些狀況真的讓人搥胸扼腕,但有些狀況則是只能讓人乾瞪眼,但這些,其實就是一頁頁如假包換的國際市場業務經營心酸史。

而這些心酸血淚,其實就是因為先入為主的「假設」,讓他們在一開始選擇通路時就因為沒有近身去觀察了解市場的狀況,更沒有搞清楚對方通路商在市場中的地位,人員組織、下游通路架構強弱,因而錯判形勢、種下日後無功而返的因果。對許多經營國際市場業務的產品公司而言,一紙代理通路契約如果簽得好、簽得對,或許就是成功的一半,但若簽到不好的代理通路,合約上的那些做不到的「滿紙荒唐言」,最後當然就變成產品公司的「一把心酸淚」了。

越大越好、越小越糟 To be, or not to be…?

有次,我走進辦公室,看見幾位同事為了要選擇哪一家通路商而爭得面紅耳赤,甲小姐說:「我們當然應該與A通路商簽約,他們可是本地最大的代理經銷商,而且他們就只缺我們這一塊產品線,雙方都有很高的互補性」,但乙先生卻不以為然的說:「拜託,A通路商產品線那麼多、那麼雜,根本不會認真想賣我們的產品,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搞不好根本不會賣,與其只看上他們規模大,我認為,我們應該與B通路商合作,因為他們是專業系統整合商,雖然規模小一點、分銷通路也沒那麼多,但他們很專業,一定能把我的產品賣到對的客戶手上」,這時,另一位丙小姐也說話了:「A通路商太大了,真的不見得會花時間在我們身上,B通路商太專業了,這反而會限制我們產品銷售的客層,照我說,C通路商雖然規模不大、也不是專業系統整合商,但他們真的是很有誠意,也表示會全力與我們配合,所以,我們應該押寶與C通路商合作,兩家公司正好可以相互扶持一起成長」,這時,在旁邊的丁先生忍不住說:「你們講的那些都不夠好,都有缺點,但我跟你們說,D通路商不但規模大、而且很熟悉我們的產品領域、並且夠專業,雖然做生意的風格是辣了一點、殺價殺得有點狠,但富貴險中求嘛,當然是要選D通路商啊!」。

我聽著這幾位同事你一言、我一語的爭來辯去,其實,這幾位同事都沒錯、也都有錯。

規模大的通路商就一定好嗎?大型通路商當然會有比較多的資源、比較廣的通路體系覆蓋率,但是,大型通路商卻也有啟動慢、不夠聚焦經營的缺點存在;而專業系統整合商就一定沒錯嗎?如果公司的產品是以量取勝的產品線,放進此類系統整合商的通路就等於是自找苦吃,因為通路商根本就不想認真賣此類產品線,頂多只是把你拿來當陪襯;小通路商就一定沒搞頭嗎?市場上一定會有一些阿貓阿狗層級的小通路商,這些當然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但若是有潛力、有誠意的小通路商,卻也不見得就不是產品公司可以選擇的對象;而最後那些看起來夠大、夠專業、也夠了解產品領域的通路商,但行事風格與產品公司文化有明顯落差,例如殺價殺到打亂市場秩序,讓產品公司沒辦法對其他通路商交待,那也會是很難處理的問題。

在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台詞:「To be, or not to be...」,有許多種不同的譯義,但我個人認為,這句台詞表達的是一種身處兩難、進退猶豫的的困境,其實很適合用於形容產品公司在面對不同型態通路的選擇決策上,但是,還是回到那句老話,通路商沒有好壞,只有適合與否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與其假設通路商會如何如何,還不如先看清楚自身在價值鏈上的位置,才能找到真正適合的通路商夥伴。

靠挖對手牆角選通路! 只要能分一杯羹,就發了?

有次在日本市場,當地同事興奮的回報:「我們終於打進3家大型通路商,以他們現在代理我們競爭對手D公司產品1年可以做1億美元來看,我們不要多,只要拿個 10%過來,我們就發了!」,看到同事這麼開心,我其實不太忍心潑他冷水,但我卻還是殘忍的對他說:「不要高興的太早,因為,這樣的事從來就沒發生過!」。

我能夠了解這位同事為什麼這麼興奮,因為許多公司在與通路商簽約時,都打著同樣的如意算盤,認為自己可以在通路商所代理的對手公司產品銷售額中分一杯羹,甚至認為自己可以取代對手產品線,讓通路商將全部通路資源移轉過來

但事實上,這樣的如意算盤打得雖響,但可惜卻是錯得一塌糊塗,完全就是被自己一廂情願的假設情境給騙了。

想想看,通路商之所以能將既有代理產品線做到1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代表市場價值鏈已有相當穩定的基礎,不是隨便什麼人進來就能撬得動的,競爭對手也當然不會是省油的燈,看到有人想來挖牆角、分一杯羹,自然也會用很多方法來抵制抗衡,就像是上述那位朋友遭遇的情況一樣,競爭對手一口氣將通路家數砍到只剩幾家,綁住這幾家通路商的心,更狠一點的,甚至還會塞一堆貨到通路商,讓新進供應商完全無用武之地。而更慘的是,許多產品公司自以為機關算盡、聰明絕頂,但卻沒想到,通路商之所以與你簽約,只是為了要拿你的產品當成與其他產品公司的談判籌碼而已。

所以,以挖競爭對手牆角當作選擇通路商的策略,看似是削弱對方實力、助長我方聲勢的聰明作法,但事實上,卻可能是另一個陷入「假設」迷思的陷阱。

當一切價值到位、也找到了通路商,許多公司多會認為:「就算不能立刻大發利市,但總應該是個幸福快樂的開端吧!」,因為該做的都做了,再怎麼樣也不至於太差吧!

事實上,我必須很不客氣的說,永遠不要說:「因為如何如何,所以應該如何如何」,因為,開拓國際市場業務的過程中,這些「因為所以」都可能是讓你陷入混亂的暗樁陷阱,因為,這些都是「假設」,距離真實世界的距離之遙遠,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如果能拋掉先入為主的「假設」包袱,接下來,就得睜大眼睛、豎起耳朵、把所有雷達都打開,一步一步找到最適合的通路!
(本文由曹安邦口述,記者陳慧玲整理撰寫,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或對相關議題需進一步討論交流,歡迎來信至irene.chen@digitimes.com信箱發表高見。)
曹安邦,現任友訊科技D-Link International總經理,負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東、中南美等多個新興市場,參與資訊通訊產品業務行銷工作經歷超過20年。

2008-03-31

再造顯示產業榮景 台灣積極研發軟電技術 .

再造顯示產業榮景 台灣積極研發軟電技術 .很快地,顯示器將不再受限於大型且笨重的外殼,也不必再安放在固定角落,背後還連接著一大堆複雜的訊號及電源線──得益於軟性顯示技術的迅速進展,具有‘輕薄短小’及可撓曲等優勢的軟性電子技術,正自主流的LCD之外,發展出全新的顯示應用空間。

消費市場是最早展現出軟性顯示技術價值的應用領域,從智慧卡、電子書、電子紙、POP/POS、PDA到行動電話,軟性顯示已開始嶄露頭角。“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軟性顯示器應用市場已開始起飛,特別是隨著消費者對於可攜式設備與永不斷電的電子看板應用等需求的大幅成長,”iSuppli公司顯示技術研究副總裁Paul Semeza指出。

從美國、歐洲、日本到韓國,全球各地都有廠商傾全力開發軟性顯示技術。而在上一波LCD顯示潮流中佔據了領導地位的台灣顯示器產業,也在整體產值突破兆元台幣後,致力於在此一領域探索更多的新興應用與技術開發。

台灣相關產業與研發單位已紛紛投入新世代軟性顯示技術的研究。工研院在去年集合產官學研成立了‘軟性電子產業推動聯盟’與‘軟電實驗室’,並整合材料、基板、設備、元件系統及應用服務業者,成立了‘連續式軟性液晶薄膜研發聯盟’。

目前台灣在軟電已形成了初步的上、中及下游產業鏈佈局,上游包括國森、遠紡、新纖、長春、東捷、恩德與志聖等公司提供材料與設備;中游提供LCD面板製造技術、OLED、電泳技術與軟板基材的廠商包括SiPix、元太、台虹、奇美與友達,以及下游針對消費與軍事應用的奇菱等公司。

吸引著從民間到官方單位如此高的興趣,主因就在於軟性顯示所展現的龐大商機。據工研院預估,全球軟性電子相關市場將在2010年後迅速成長,產值估計可達20億美元,2015年將達到1,6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其中,軟性邏輯、記憶體元件與軟性顯示器將是最主要的應用。

有鑒於此,台灣政府將在2007~2015年間投資40億台幣於軟性電子產業。根據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的資料,未來在2015年時,台灣在軟性電子的材料、基板、設備、元件系統與應用服務等領域方面,預期將會有15家以上的廠商,並可創造出32億美元的產值,約佔全球20%的規模。

軟性顯示技術

軟性顯示器由於採用塑膠或金屬基板作為主要顯示面板,因此不但既輕且薄,而且是摔不破的,並且能夠根據其特性製作一個可捲曲或收納的顯示器,或設計成一件衣服或大尺寸的電子看板。此外,由於具備可攜帶的特性,因此,功耗與成本也必須相當低。

目前可撓曲的主要的軟性顯示技術包括膽固醇液晶(ChLCD)與雙穩態等液晶顯示技術、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OLED)、以及電泳(EPD)與電激發光顯示器(ECD)等粒子移動顯示。採用傳統LCD技術面臨單元間距變異性、背光與彩色濾光片等挑戰。因此,相較之下,Semeza表示,“雙穩態的LCD技術較傳統LCD具有更多的優點,而OLED結構簡單、高對比且自發光,最適合發展彩色產品,”但該領域的商品化時程慢,目前仍處於原型實驗階段。

Semeza進一步指出,“採用雙穩態顯示技術的電子顯示器可在無需耗用電源的情況下,持續顯示下載至裝置的影像,”而這一市場估計可自2007年的2,900萬片成長至2012年的3.5億片出貨量。

製程方面,目前除了東芝和Sony使用將玻璃蝕刻後再貼回塑膠的間接製程以外,其它廠商多半直接在塑膠基板上進行TFT的開發。唯一的差別僅在於夏普 (Sharp)與三星電子是在玻璃載具和塑膠基板中間使用了一個有膠的製程,而飛利浦(Philips)與工研院則採用以直接鍍膜取代膠的過程,把塑膠基板鍍在玻璃基板上來製作。

然而,工研院指出,“有機的塑膠基板與無機的薄膜電晶體在整合上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捲曲應力過大將使基板整個捲起導致其上的元件或薄膜因而破裂,因而如何配合應力、材料、溫度與製程等各要素的權衡折衷,成為軟性電晶體陣列整合時的一項挑戰。”

此外,工研院表示,連續式(roll-to-roll)製程的軟性液晶薄膜具有輕薄、耐衝擊、高生產率及低製造成本等優點;這種連續式製程以及塑膠基板上列印聚合物材料的技術將在未來主流的低成本應用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軟電應用起飛

目前已經商用化的軟性電子技術是透過全印刷式製程的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標籤,未來將可直接印製在物品的包裝上,以取代傳統的條碼系統。工研院日前展示出台灣首顆利用印刷製程生產的全印式軟性整流器,將可運用在軟性RFID標籤及軟性無線能量傳輸系統。此外,工研院軟電實驗室也與美國德廠商合作,共同開發以捲軸式連續生產的塑膠電極生產的紙喇叭、塑膠電極、軟性天線等軟性顯示器與‘電子護照’。

軟性顯示器產品方面開發進展最快的要算是三星電子,該公司已在2006年開發出一個7吋的AM LCD;而Sony改變了LCD介質而採用了電子紙的EPD製程,開發出一款14.3吋的AM-EPD。此外,還有Seiko的手錶,以及Moto的超薄手機顯示面板均是軟性電子技術的應用。

工研院顯示中心主任程章林強調,“全彩的軟性顯示器才是軟性示器領域的‘殺手級應用’”。他表示,工研院在去年與美國柯達公司合作已取得200多項的專利授權與技術轉移,現已開發出以全塑膠基板製作的可撓曲彩色軟性顯示器。

然而,全彩的軟性顯示器商業化上市仍有待時日,其價格也將比現有電子紙產品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如何有效克服過高的生產成本,成為廠商在推動彩色電子紙技術普及的關鍵。

此外,工研院指出,軟性電子技術目前仍在創新與開發的早期階般,還必須投入更多的研發資源與資金。特別是台灣在顯示器技術上的發展起步較晚,現有技術仍依靠國外廠商的技術移轉,關鍵材料也多掌握在國外大廠,因而同樣深受專利質量不足而必須付出不少代價的窘境。

因此,在未來發展新興顯示技術之路時,工研院建議,台灣廠商應可結合學研領域的研發人才,持續專注於焦點領域與軟電技術的研發,以及切入優質專利佈局。

再造顯示產業榮景 台灣積極研發軟電技術 .

再造顯示產業榮景台灣積極研發軟電技術
很快地,顯示器將不再受限於大型且笨重的外殼,也不必再安放在固定角落,背後還連接著一大堆複雜的訊號及電源線──得益於軟性顯示技術的迅速進展,具有‘輕薄短小’及可撓曲等優勢的軟性電子技術,正自主流的LCD之外,發展出全新的顯示應用空間。

消費市場是最早展現出軟性顯示技術價值的應用領域,從智慧卡、電子書、電子紙、POP/POS、PDA到行動電話,軟性顯示已開始嶄露頭角。“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軟性顯示器應用市場已開始起飛,特別是隨著消費者對於可攜式設備與永不斷電的電子看板應用等需求的大幅成長,”iSuppli公司顯示技術研究副總裁Paul Semeza指出。

從美國、歐洲、日本到韓國,全球各地都有廠商傾全力開發軟性顯示技術。而在上一波LCD顯示潮流中佔據了領導地位的台灣顯示器產業,也在整體產值突破兆元台幣後,致力於在此一領域探索更多的新興應用與技術開發。

台灣相關產業與研發單位已紛紛投入新世代軟性顯示技術的研究。工研院在去年集合產官學研成立了‘軟性電子產業推動聯盟’與‘軟電實驗室’,並整合材料、基板、設備、元件系統及應用服務業者,成立了‘連續式軟性液晶薄膜研發聯盟’。

目前台灣在軟電已形成了初步的上、中及下游產業鏈佈局,上游包括國森、遠紡、新纖、長春、東捷、恩德與志聖等公司提供材料與設備;中游提供LCD面板製造技術、OLED、電泳技術與軟板基材的廠商包括SiPix、元太、台虹、奇美與友達,以及下游針對消費與軍事應用的奇菱等公司。

吸引著從民間到官方單位如此高的興趣,主因就在於軟性顯示所展現的龐大商機。據工研院預估,全球軟性電子相關市場將在2010年後迅速成長,產值估計可達20億美元,2015年將達到1,6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其中,軟性邏輯、記憶體元件與軟性顯示器將是最主要的應用。

有鑒於此,台灣政府將在2007~2015年間投資40億台幣於軟性電子產業。根據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的資料,未來在2015年時,台灣在軟性電子的材料、基板、設備、元件系統與應用服務等領域方面,預期將會有15家以上的廠商,並可創造出32億美元的產值,約佔全球20%的規模。

軟性顯示技術

軟性顯示器由於採用塑膠或金屬基板作為主要顯示面板,因此不但既輕且薄,而且是摔不破的,並且能夠根據其特性製作一個可捲曲或收納的顯示器,或設計成一件衣服或大尺寸的電子看板。此外,由於具備可攜帶的特性,因此,功耗與成本也必須相當低。

目前可撓曲的主要的軟性顯示技術包括膽固醇液晶(ChLCD)與雙穩態等液晶顯示技術、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OLED)、以及電泳(EPD)與電激發光顯示器(ECD)等粒子移動顯示。採用傳統LCD技術面臨單元間距變異性、背光與彩色濾光片等挑戰。因此,相較之下,Semeza表示,“雙穩態的LCD技術較傳統LCD具有更多的優點,而OLED結構簡單、高對比且自發光,最適合發展彩色產品,”但該領域的商品化時程慢,目前仍處於原型實驗階段。

Semeza進一步指出,“採用雙穩態顯示技術的電子顯示器可在無需耗用電源的情況下,持續顯示下載至裝置的影像,”而這一市場估計可自2007年的2,900萬片成長至2012年的3.5億片出貨量。

製程方面,目前除了東芝和Sony使用將玻璃蝕刻後再貼回塑膠的間接製程以外,其它廠商多半直接在塑膠基板上進行TFT的開發。唯一的差別僅在於夏普 (Sharp)與三星電子是在玻璃載具和塑膠基板中間使用了一個有膠的製程,而飛利浦(Philips)與工研院則採用以直接鍍膜取代膠的過程,把塑膠基板鍍在玻璃基板上來製作。

然而,工研院指出,“有機的塑膠基板與無機的薄膜電晶體在整合上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捲曲應力過大將使基板整個捲起導致其上的元件或薄膜因而破裂,因而如何配合應力、材料、溫度與製程等各要素的權衡折衷,成為軟性電晶體陣列整合時的一項挑戰。”

此外,工研院表示,連續式(roll-to-roll)製程的軟性液晶薄膜具有輕薄、耐衝擊、高生產率及低製造成本等優點;這種連續式製程以及塑膠基板上列印聚合物材料的技術將在未來主流的低成本應用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軟電應用起飛

目前已經商用化的軟性電子技術是透過全印刷式製程的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標籤,未來將可直接印製在物品的包裝上,以取代傳統的條碼系統。工研院日前展示出台灣首顆利用印刷製程生產的全印式軟性整流器,將可運用在軟性RFID標籤及軟性無線能量傳輸系統。此外,工研院軟電實驗室也與美國德廠商合作,共同開發以捲軸式連續生產的塑膠電極生產的紙喇叭、塑膠電極、軟性天線等軟性顯示器與‘電子護照’。

軟性顯示器產品方面開發進展最快的要算是三星電子,該公司已在2006年開發出一個7吋的AM LCD;而Sony改變了LCD介質而採用了電子紙的EPD製程,開發出一款14.3吋的AM-EPD。此外,還有Seiko的手錶,以及Moto的超薄手機顯示面板均是軟性電子技術的應用。

工研院顯示中心主任程章林強調,“全彩的軟性顯示器才是軟性示器領域的‘殺手級應用’”。他表示,工研院在去年與美國柯達公司合作已取得200多項的專利授權與技術轉移,現已開發出以全塑膠基板製作的可撓曲彩色軟性顯示器。

然而,全彩的軟性顯示器商業化上市仍有待時日,其價格也將比現有電子紙產品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如何有效克服過高的生產成本,成為廠商在推動彩色電子紙技術普及的關鍵。

此外,工研院指出,軟性電子技術目前仍在創新與開發的早期階般,還必須投入更多的研發資源與資金。特別是台灣在顯示器技術上的發展起步較晚,現有技術仍依靠國外廠商的技術移轉,關鍵材料也多掌握在國外大廠,因而同樣深受專利質量不足而必須付出不少代價的窘境。

因此,在未來發展新興顯示技術之路時,工研院建議,台灣廠商應可結合學研領域的研發人才,持續專注於焦點領域與軟電技術的研發,以及切入優質專利佈局。

採用膽固醇液晶技術製造的資訊看板,無需任何電源即可長時間維持螢幕所顯示的內容。
圖說:採用膽固醇液晶技術製造的資訊看板,無需任何電源即可長時間維持螢幕所顯示的內容。

2008-03-28

名人講堂-德信無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李之柏  一窩蜂效應 大�

名人講堂-德信無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李之柏  一窩蜂效應 大�從1990年代至今,全球手機產業可說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從最早僅有摩托羅拉(Motorola)1家,到後來諾基亞(Nokia)、易利信(Ericsson)、日系廠商及韓系廠商相繼崛起,近幾年聯想、中興、華為及夏新等大陸廠商竄出,另外Palm、RIM、蘋果(Apple)及宏達電等利基型品牌也嶄露頭角。

手機業者日趨多元 委外商機持續增加
廣告
浩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雖然目前5大手機品牌廠商佔有大部分的市場,但手機供應商其實愈來愈多元化,日本品牌有NEC、Panasonic、京瓷、東芝、夏普(Sharp)、三菱等,歐洲品牌還有、Sagem、飛利浦(Philips)、阿爾卡特等,大陸品牌則有華為、中興、聯想、波導、TCL、夏新等。

另外電信業者也都有自有品牌手機,如Vodafone、O2、Sprint、Orange、T-Mobile、和記黃埔及Softbank等,印度、俄羅斯、非洲等新興市場也有不少區域型品牌,包括Voxtel、Telit、Fly、Venko等,精品品牌如Prada、Giorgio Armani、Audi及Gucci更都沒有缺席。

過去無線標準僅有CDMA、GSM及TDMA,到了3G時代,除了CDMA 2000 EVDO、WCDMA及TD-SCDMA之外,還有Wi-Fi及WiMAX,加上3.5G的HSDPA及HSUPA;作業系統更是複雜,從Linux、Symbian、Windows Mobile及Brew,還有Google、Palm、BlackBerry及蘋果自家的系統。

正因無線標準及作業系統日趨複雜,小型手機廠商沒有能力自行開發產品,而大型手機廠商因投資報酬率的考量,也難以完整提供從2G到3.5G各種標準的產品,勢將委外合作,加上電信業者積極推廣自家的應用服務,有不少特殊規格的要求,委外服務的需求仍正快速成長中。

手機設計公司千篇一律 不轉型難以存活

不少人看好手機委外的商機,因此前仆後繼投入市場,大陸手機設計公司就多達500家,不過,這些公司清一色都是採用聯發科的單晶片,不僅產品毫無差異化,且僅有GSM產品線,沒有3G及CDMA產品,由於進入障礙很低,被仿冒的機會很大,常看到夫妻2人找10個工程師就可以創業的。

每家手機設計公司都以為自己能搶下5%、10%的市場,結果一窩蜂投入的結果,就是供過於求。以2007年第3季為例,當時就發生很嚴重的庫存問題,有的公司每月出貨量從150萬支掉到50萬支不到,終於導致破產,發生財務問題的也比比皆是,幾乎有3分之1都活不下去了。

因為庫存問題爆發,有些人誤以為大陸手機市場開始衰退,但事實上前5大手機品牌除了摩托羅拉有個別問題外,其餘的都持續成長,顯示並非是整體市場環境不好,而是特定業者的狀況。

事實上,這個現象就是第5項修練書中提及的啤酒遊戲,當大家在搶貨時,免不了會重複下單,晶片業者很容易誤判情勢,最後生產了太多的晶片,於是造成嚴重的庫存問題;一旦發生問題後,就開始找各種理由來掩飾出貨不佳的事實,於是歸咎於功率放大器(PA)缺貨,甚至扯到雪災等。

因為幾乎所有手機設計公司都用同樣的解決方案,提供me too的產品,如果不尋求轉型的話,根本就沒有機會存活;近年來大陸手機品牌普遍遇到一些狀況,因此也尋求轉型加以因應,我認為他們會轉向中高階市場,犧牲低階產品線,對於專攻低階產品的晶片業者及手機設計公司,會帶來很大衝擊。

富人最怕與窮人打架 台廠應注意非理性競爭

台灣手機廠商多半以代工切入,賺的都是辛苦錢,現在的台廠已經理性多了,但最大的危機是來自於大陸手機業者的競爭,這就像是30年前台灣中南部的鞋廠,被大陸業者打到只好賣祖產來度難關。

所謂富人最怕跟窮人打架,因為窮人會採取非理性競爭,為了避免活不下去,一定是不計血本、先搶訂單再說。多數大陸手機廠商都有一個狀況,就是 business report看來還不錯,經常說搶到新客戶、進入新市場、市佔率有多少等,但財務報表就很難看了,因為他們為了搶市場總是不惜犧牲獲利。

例如富士康國際控股(FIH)在手機製造及零組件採購都有很大的經濟規模優勢,但最近面臨比亞迪(BYD)的強勢競爭,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現在比的不是管理多有效率、或經濟規模誰有優勢,而是大陸廠商如果採取非理性競爭,台灣廠商一定會非常辛苦。

台灣手機廠商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研發資源不足。多數台灣手機廠商僅有數百人的研發團隊,但大陸手機設計公司動輒上千人,就算台廠說1個台灣工程師可以抵3個大陸工程師,研發人力還是不如大陸;而有些EMS廠商口口聲聲說要往ODM轉型,但所謂的設計頂多只有硬體的設計而已,軟體的投入幾乎付之闕如,長期以往將削弱競爭力。

(李之柏口述、沈勤譽整理)。
李之柏2006年2月加入德信無線擔任總裁暨營運長一職,他出生於台灣,但在大陸電信業界已有20年的資歷,是摩托羅拉最早派赴大陸開疆拓土的經理人。他在 1984年就加入摩托羅拉,原本服務於車用電子部門,1988年由總部選派到大陸負責行動基礎建設事業部,1990年被拔擢為大陸行動終端設備事業部總經理,並在1995年升任副總裁,2000年他升任大中華區電信事業解決方案事業部全球副總裁。2001年6月他加入中國網通擔任銷售管理部門執行總監,李之柏畢業於台灣大學機械系,並赴美取得Illinois大學能源工程碩士與機械工程博士學位。

2008-03-26

名人講堂-德信無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李之柏  一窩蜂效應 大�

名人講堂-德信無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李之柏  一窩蜂效應 大�名人講堂-德信無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李之柏
一窩蜂效應 大陸手機設計公司的悲歌
沈勤譽/電子時報 2008/03/26

 從1990年代至今,全球手機產業可說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從最早僅有摩托羅拉(Motorola)1家,到後來諾基亞(Nokia)、易利信(Ericsson)、日系廠商及韓系廠商相繼崛起,近幾年聯想、中興、華為及夏新等大陸廠商竄出,另外Palm、RIM、蘋果(Apple)及宏達電等利基型品牌也嶄露頭角。

手機業者日趨多元 委外商機持續增加
廣告
兒童福利聯盟

雖然目前5大手機品牌廠商佔有大部分的市場,但手機供應商其實愈來愈多元化,日本品牌有NEC、Panasonic、京瓷、東芝、夏普(Sharp)、三菱等,歐洲品牌還有、Sagem、飛利浦(Philips)、阿爾卡特等,大陸品牌則有華為、中興、聯想、波導、TCL、夏新等。

另外電信業者也都有自有品牌手機,如Vodafone、O2、Sprint、Orange、T-Mobile、和記黃埔及Softbank等,印度、俄羅斯、非洲等新興市場也有不少區域型品牌,包括Voxtel、Telit、Fly、Venko等,精品品牌如Prada、Giorgio Armani、Audi及Gucci更都沒有缺席。

過去無線標準僅有CDMA、GSM及TDMA,到了3G時代,除了CDMA 2000 EVDO、WCDMA及TD-SCDMA之外,還有Wi-Fi及WiMAX,加上3.5G的HSDPA及HSUPA;作業系統更是複雜,從Linux、Symbian、Windows Mobile及Brew,還有Google、Palm、BlackBerry及蘋果自家的系統。

正因無線標準及作業系統日趨複雜,小型手機廠商沒有能力自行開發產品,而大型手機廠商因投資報酬率的考量,也難以完整提供從2G到3.5G各種標準的產品,勢將委外合作,加上電信業者積極推廣自家的應用服務,有不少特殊規格的要求,委外服務的需求仍正快速成長中。

手機設計公司千篇一律 不轉型難以存活

不少人看好手機委外的商機,因此前仆後繼投入市場,大陸手機設計公司就多達500家,不過,這些公司清一色都是採用聯發科的單晶片,不僅產品毫無差異化,且僅有GSM產品線,沒有3G及CDMA產品,由於進入障礙很低,被仿冒的機會很大,常看到夫妻2人找10個工程師就可以創業的。

每家手機設計公司都以為自己能搶下5%、10%的市場,結果一窩蜂投入的結果,就是供過於求。以2007年第3季為例,當時就發生很嚴重的庫存問題,有的公司每月出貨量從150萬支掉到50萬支不到,終於導致破產,發生財務問題的也比比皆是,幾乎有3分之1都活不下去了。

因為庫存問題爆發,有些人誤以為大陸手機市場開始衰退,但事實上前5大手機品牌除了摩托羅拉有個別問題外,其餘的都持續成長,顯示並非是整體市場環境不好,而是特定業者的狀況。

事實上,這個現象就是第5項修練書中提及的啤酒遊戲,當大家在搶貨時,免不了會重複下單,晶片業者很容易誤判情勢,最後生產了太多的晶片,於是造成嚴重的庫存問題;一旦發生問題後,就開始找各種理由來掩飾出貨不佳的事實,於是歸咎於功率放大器(PA)缺貨,甚至扯到雪災等。

因為幾乎所有手機設計公司都用同樣的解決方案,提供me too的產品,如果不尋求轉型的話,根本就沒有機會存活;近年來大陸手機品牌普遍遇到一些狀況,因此也尋求轉型加以因應,我認為他們會轉向中高階市場,犧牲低階產品線,對於專攻低階產品的晶片業者及手機設計公司,會帶來很大衝擊。

富人最怕與窮人打架 台廠應注意非理性競爭

台灣手機廠商多半以代工切入,賺的都是辛苦錢,現在的台廠已經理性多了,但最大的危機是來自於大陸手機業者的競爭,這就像是30年前台灣中南部的鞋廠,被大陸業者打到只好賣祖產來度難關。

所謂富人最怕跟窮人打架,因為窮人會採取非理性競爭,為了避免活不下去,一定是不計血本、先搶訂單再說。多數大陸手機廠商都有一個狀況,就是 business report看來還不錯,經常說搶到新客戶、進入新市場、市佔率有多少等,但財務報表就很難看了,因為他們為了搶市場總是不惜犧牲獲利。

例如富士康國際控股(FIH)在手機製造及零組件採購都有很大的經濟規模優勢,但最近面臨比亞迪(BYD)的強勢競爭,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現在比的不是管理多有效率、或經濟規模誰有優勢,而是大陸廠商如果採取非理性競爭,台灣廠商一定會非常辛苦。

台灣手機廠商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研發資源不足。多數台灣手機廠商僅有數百人的研發團隊,但大陸手機設計公司動輒上千人,就算台廠說1個台灣工程師可以抵3個大陸工程師,研發人力還是不如大陸;而有些EMS廠商口口聲聲說要往ODM轉型,但所謂的設計頂多只有硬體的設計而已,軟體的投入幾乎付之闕如,長期以往將削弱競爭力。

(李之柏口述、沈勤譽整理)。
李之柏2006年2月加入德信無線擔任總裁暨營運長一職,他出生於台灣,但在大陸電信業界已有20年的資歷,是摩托羅拉最早派赴大陸開疆拓土的經理人。他在 1984年就加入摩托羅拉,原本服務於車用電子部門,1988年由總部選派到大陸負責行動基礎建設事業部,1990年被拔擢為大陸行動終端設備事業部總經理,並在1995年升任副總裁,2000年他升任大中華區電信事業解決方案事業部全球副總裁。2001年6月他加入中國網通擔任銷售管理部門執行總監,李之柏畢業於台灣大學機械系,並赴美取得Illinois大學能源工程碩士與機械工程博士學位。

2008-03-20

液晶電視面板 新賽局起跑

IndustryNewsDetail液晶電視面板 新賽局起跑 (經濟鍾俊元)
內容 2007年12月初美商康寧宣布將斥資7.95億美元,將在日本大阪夏普 市新廠區,與夏普合資成立十代線玻璃廠,這將成為全球第一座第十代線玻璃基板供應廠,也是夏普第一家十代線玻璃基板合作夥伴,預計在2010年3月起,開始量產大尺寸液晶電視所需的面板。

康寧夏普 合設十代線玻璃廠

康寧宣布,董事會通過一項為期五年、總金額達7.95億美元的投資計畫,2008年的初期投資金額預估將達4億美元,此項合作案不僅可使康寧成為第一家供應TFT-LCD第十代玻璃基板的廠商,也讓康寧成為夏普第十代玻璃主要供應商。

康寧已於2006年與夏普簽訂第八代廠的長期供應合約,此次投資案則是康寧首次與客戶興建共置廠房,主要原因是第十代玻璃基板尺寸為2,850mmx3,050mm,是目前液晶面板最大尺寸,技術與市場風險高。康寧預估今年液晶電視在全球電視市場的市占率為36%,2008 年液晶電視占有率將攀升至47%。

2006年6月,日本半導體產業經濟新聞曾披露日本液晶面板大廠SHARP設置十代線的消息;基板預定尺寸為2,580~3,050mm,經濟切割率為57吋8面取、65吋6面取,總投資金額高達5,000億日圓。由於日本為位於地震頻繁之國家,然而SHARP所有面板生產線都位於關西地區,為避免關西發生強震使得面板生產全部停擺,SHARP曾考慮將十代線設置在關東地區。

2007年5月,SHARP發布進行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建設的消息,廠址落腳在大阪府堺市,鄰近新日本製鐵的 製鐵所,新日鐵已經在進行土地權的最後調整,而SHARP於2007年夏天已開始動工,預計2010年初開始量產,第一階段預定產能為月投片量3萬片,期望在數年內能逐步提高產能,達月投片量6萬片的生產規模。

在SHARP宣布後,SAMSUNG也於2007年10月橫檳平面顯示器展中,宣布投入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玻璃基板尺寸與經濟切割率與SHARP相同,由此可見日韓廠商不顧技術、市場風險,相繼投入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產,將開啟新一波的次世代競局。

回溯整體面板產業的發展史,不論是基板或是面板的切割尺寸,SHARP一直是此產業裡率先制訂新規格的先驅者,繼過去的六代線與六代線之後,SHARP再次以十代線的投資計畫震驚全球面板產業。其背後的策略意涵正反映著SHARP在液晶產業中一貫的主張搶先開發新的領域,亦即57吋、65吋液晶電視市場,以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成為業界的領導者。

過去六代線的設置即是此策略下的最佳範例,當時SHARP的六代線為全球最大的基板規格,投產時間領先台灣與韓國業者近一年以上的時間,八代線的設置則是另一翻版,也領先韓國的SAMSUNG將近一年左右;由於早期進入較大面積電視面板,可享有較高市場利潤,難怪在產品線完整、營業利益驅策下,SHARP與SAMSUNG相繼投入十代線。

台日韓廠 對決薄型電視面板

SHARP投身液晶產業多年,深信既然無法在成本上與台、韓業者競爭,那麼就必須進行能超前對手至少一至二年的生產計畫,同時以日本本地製造作為號召,生產高品質、高單價的產品來提升附加價值,十代線的投資計畫就是屬於同樣的策略思考下的產物,在其他業者尚未有餘力思考之時即行切入,搶先競爭對手進行新一代生產線的建設。

由於現階段的平面薄型電視市場已呈現高度對決的緊張態勢,40與50吋級的產品甚至逐漸的普及化,這些都讓SHARP倍感壓力。對SHARP而言,在TFT-LCD面板生產有台灣、韓國業者的競逐,LCD TV產品則有SONY、SAMSUNG的追趕,這些競爭對手的強大生產能力,都迫使其必須加速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否則對於亟欲擴張全球市場的SHARP來說將會是個巨大的絆腳石。

日前松下更與日立製作所達成協議,將在超大型PDP面板上採取相互供給的合作關係,以求減少開發的費用成本,未來假設兩者往更小的尺寸進行合作,日系PDP業者的結盟關係將連帶威脅LCD的擴張。正因為前有敵手後有追兵,SHARP不得不從強化生產能力與效率來著手,十代線的計畫將能有效的提高40吋與50吋級產品的產出。SHARP在十代線製程規劃上預計應該會先以傳統製程為主,以穩定而大量的產出品質作為生產目標,以期在產品上具備更好的競爭力。

2008-03-17

綑綁服務 讓IPTV更有錢途

IndustryNewsDetail綑綁服務 讓IPTV更有錢途 (經濟徐愛蒂)
內容 在南韓政府(情報通信部)有意允許電信營運商採行「綑綁服務」的營運模式後,南韓第一大電信營運商KT於2007年7月正式商用化推展其IPTV服務Mega TV。Mega TV自2006年9月開始試驗服務後,迄今用戶數已有逾20萬,預估2008年底將達130萬。

與現行廣播電視服務所不同之處,在於節目內容的播放上,根據南韓現行廣電政策的規定,Mega TV仍無法播出即時節目,因此目前的節目內容,是以影片、遊戲、教育、卡通為主,並結合其他新型態的互動服務,以及語音、數據服務等套裝服務方式來推廣。

在「綑綁服務」式的行銷上,目前KT是採用寬頻接取、電話、IPTV三合一的方案,並以折扣優惠方式,讓用戶較個別服務訂閱而言,平均每月可省下4.8萬韓元(約51美元)。

另外,在網路基礎架構方面,KT是以旗下之Magapass Broadband Internet Service的頻寬來支援Mega TV的視訊。但KT也同時計畫投資2兆韓元(約21億美元),預計在2010年時完成FTTH的網路基礎建設,期能藉此衍生更多的應用服務,並利用多元的應用服務,促使用戶頻寬再升級。

另一方面,在設備的採購上,KT與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Korea(SCEK)合作,與2007年11月推出具備STB功能的PS3,做為Mega TV 的STB。希望藉此擴大用戶群,將PS3玩家一併納入Mega TV的用戶中。

近幾年來,在寬頻網路之技術與其數位內容的雙重發展下,使得原先涇渭分明的電信與廣電系統,在傳播內容上開始有了重疊的情況。但受到現行法規限制,使得由電信營運商所推出之IPTV(網路電視)服務,無法與廣播電視一樣,可播送即時節目內容。

一般而言,國家之電信廣電,在發展之初多屬國營或特許事業,且呈獨占或寡占局面,法規也各轄所屬,彼此相安無事。但隨數位科技的匯流,不同傳輸網路可同時播送同樣內容,而不同類型業者也為利益考量,紛紛跨足其他領域,以擴大及多元化市場服務提供之姿,來爭取更多用戶,IPTV即是其中一例。

使用電信網路線路來傳送並播放節目內容,相較於以往在節目的播放與內容安排上,幾乎全由廣電業者負責,電信業者的跨足,使得適法性的問題浮出檯面。目前在世界各國,關於此類議題,爭論最多的就是執照發放的區域,及內容本身的播放。

如南韓與台灣,即出現IPTV不得播放即時節目的法規,許多IPTV業者,則認為此舉將大幅影響自身服務的推行與市場的拓展。但是,不得播放即時節目的規定,真的對IPTV的發展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嗎?也就是說,IPTV服務的推動,不可否認的,對於一些如颱風動向、運動賽事、及有時效性的新聞報導而言,即時性或有其必要性,但就目前大部分的節目內容而言(如影片、戲劇),即時性反而不那麼急切。相反的,讓用戶在方便的時間與情境下觀看,成為另一商機可尋之點。

線上遊戲市場趨飽和 業者跨平台搶商機 手機裝置、IPTV 各家紛�

線上遊戲市場趨飽和 業者跨平台搶商機 手機裝置、IPTV 各家紛�隨著台灣線上遊戲市場規模逐漸飽和,遊戲業者開始思考在PC以外的平台發展的可能性,線上遊戲業者之一的遊戲橘子日前推出2008年第2款自製線上遊戲「仙魔道online」的同時,也推出手機版專用的遊戲內容,看好要搶進新的市場,其他業者包括智冠等也都有意搶食此大餅。橘子董事長劉柏園指出,除了手機市場外,IPTV可能是下1個重要的遊戲平台。

相較PC線上遊戲1年市場規模超過新台幣百億元,橘子引用資料指出,2008年的手機遊戲商機則約在3.5億~4億元之間,兩者明顯存在落差。不過,手機遊戲商機年成長率則可望達到100%。
廣告
DIGITIMES十週年

此外,與橘子合作的中華電信則指出,旗下3G手機加值服務仍以音樂下載佔大宗,約達50%,遊戲下載則僅有15%,因此中華電信也十分看好遊戲部分未來的成長潛力。

事實上,業者搶攻手機平台市場的動作持續進行,包括智冠2007年底推出第1款自製的網頁遊戲,由於不需要下載遊戲程式,僅需透過瀏覽器程式就可使用,也被認為是搶進手機平台的方式之一;此外,中華網龍亦正研發球隊經營類型的遊戲內容,有意搶進新的市場商機。

手機市場之外,IPTV則可望成為遊戲業者的另1個市場。劉柏園指出,隨著操作PC的熟練度提高,一般人在使用上並不會產生困難,但是對於幼童或是仍不習慣電腦操作的使用者而言,以畫面為主的電視才是易於接觸的媒體,加上IPTV開始建置,透過網路及電視組成的新環境,也是遊戲業者的機會所在。

不過,劉柏園指出,電視與PC最大的差別仍在於使用情境的不同,前者多數位於客廳,是一家人共處、均可使用的情境,PC則多半是個人使用、獨處的環境下,以目前PC線上遊戲強調社群、個人角色扮演的遊戲類型,並不見得適用於電視環境,因此電視的線上遊戲內容取向的發展,還有待觀察。

圖說:傳統PC線上遊戲的市場已漸趨飽和,現在業者紛紛跨平台搶商機,其中手機平台裝置便是各家廠商重要的鎖定目標。DIGITIMES

2008-03-10

產業瞭望-印度世界辦公室 大陸接棒、台灣棄權? 扮演智囊辦

產業瞭望-印度世界辦公室 大陸接棒、台灣棄權? 扮演智囊辦很多人形容美國是世界董事會,印度是世界辦公室,大陸則是世界工廠。對於極力想擺脫世界工廠定位的大陸來說,師法印度班加羅爾 (Bangalore)、轉型世界辦公室,幾乎已成為大陸各省市高度優先推動的重要策略主軸,如雷貫耳般的政策宣示及積極作為,難說在10年後世界辦公室聚落不會體現在大陸各大城市,成為全球經貿核心,相較之下,台灣對於推動世界辦公室很冷淡,消極作為是否將讓台灣在全球舞台更加邊緣化?

大陸Arm Distance伸向世界辦公室

從大陸近年來透過一臂之距(Arm Distance;指透過政治力導引經濟發展)所啟動各項經濟改造工程,可明顯看出大陸政府已將政策巨臂伸向世界辦公室的推動上,藉由建立白領外包基地,趕搭全球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及KPO (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外包列車,不僅要讓世界工廠角色轉型,更導引廣大藍領階層走向白領中產階級,進而建立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橄欖型社會,而這一連串變革,更在為大陸未來10年經濟及社會發展預作鋪路。

大陸商務部「千百十工程」計畫,打算在5年內培養1,000家有能力承接大中型服務外包企業、力促100家跨國企業將服務外包至大陸、建設10個服務業外包基地,目前大陸並已核定13個全面推動世界辦公室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大連、西安、成都、天津、南京、濟南、武漢、杭州、合肥及長沙,並將蘇州工業園區及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列為服務外包的示範區及培訓中心,提供服務外包企業資金及稅務優惠,如火如荼地推動世界辦公室。

推動服務外包力量驚人 大陸接棒態勢顯現

再細究大陸各大城市推動世界辦公室腳步,連登大陸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排行第1的北京,擁有首都資源及舉辦奧運優勢,不僅成為跨國企業集團總部主要聚集地,在擠入2007年《財富》世界500強的大陸22家本土企業中,亦有18家企業總部設在北京,2007年服務外包總產值已逾20億美元,佔大陸整體比重約 3成(中國經濟網),面對2008年全球逾1兆美元規模的服務外包市場,北京當局宣示要大力推動服務外包,鎖定金融、物流、軟體、商務服務、生技研發等領域,達成服務外包年產值成長30%目標。

大陸城市經濟發展能力排行第2的上海推動服務外包亦不落人後,光是盧灣區便聚集6 家全球服務外包領域前20大企業,並計劃於2010年建置8個服務外包園區,達成每年服務外包營收成長25%目標;另根據上海研究機構社科院概估,若上海推行「千百十工程」成功,服務外包企業直接就業人口將達25萬人,依照印度服務外包企業人均產出4.5萬美元估算,上海服務外包產值將達112億美元,對上海GDP貢獻約達6%,無怪乎上海對於漕河涇開發區、浦東新區、盧灣區及長寧區等服務外包示範區寄予厚望。

目前已位居大珠三角區域服務外包樞紐的廣州,已吸引包括微軟(Microsoft)、IBM、英特爾(Intel)等科技大廠進駐設置產業基地或創新中心,並有超過160家跨國公司在廣州設立區域總部,廣州官方亦已針對服務外包成立專責小組,每年至少投入人民幣2億元推動服務外包,希望能在5年內將千年商都廣州打造成華南規模最大的國際級服務外包中心。

深圳與大連、西安、成都、上海被列為大陸商務部「千百十工程」首批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擁有許多高科技企業進駐、年產值逾人民幣6,000億元的深圳,服務外包企業已超過60家,不僅將服務外包列為該市重點發展的綠色產業,並與香港政府簽訂備忘錄,共同在深圳建造服務外包基地,近期已吸引香港大批軟體業者紛前進深圳。另外,為培育國際化外包服務人才,深圳政府提出資助培訓費用總額 85%計畫,希望在2010年達成逾20萬名服務外包從業人員,並吸引100家海内外公司在深圳建立服務外包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包括南京、杭州、天津、成都、青島、武漢及上述等13個被核定為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均積極推動世界辦公室,就連許多未被列入服務外包基地的大陸其他城市,對於轉型成世界辦公室亦可說是眾志成城,這股希望迎向服務外包、扮演世界辦公室的強大力量,已經在大陸各地全面引爆開來,若說大陸將是繼印度之後,下一個世界辦公室基地重鎮,實在一點也不為過。

台灣缺乏積極作為 恐喪失轉型契機

目前亞太地區服務外包做最好的便是印度及日本,但是印度基礎建設不足及工業發展落後,不僅讓美國企業紛減少對印度倚賴,轉而增加服務外包至大陸,甚至讓印度興起力爭世界工廠角色的聲浪,恰好與大陸逆向而駛,至於日本則因受限於成本過高,連日本企業都紛將服務外包大陸。不過,就如同印度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所碰到問題一樣,大陸目前人才不足是最大障礙,這亦是大陸未來5年亟待克服的瓶頸。

面對大陸政府積極投入服務外包轉型,以及強烈企圖扮演世界辦公室作為,台灣顯得冷淡及消極許多,不僅政府幾乎少有著墨及作為,就連口號都快喊不出來。其實國際企業服務外包最重要考量還是投資報酬率 (Return on Investment;ROI),過去在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為外包主流時代,選擇人力成本較低國家進行服務外包,是相當順理成章的,不過,隨著BPO及KPO潮流漸起,能創造更大投資效益反而比成本考量更重要,這亦是台灣機會所在。

台灣不僅可以成為世界辦公室,更能夠扮演智囊辦公室角色,台灣擁有堅強的製造業實力,下一階段要轉型成靠智力賺錢,只要台灣的智囊辦公室能為國際級企業創造1倍利潤,就算成本多5成,在ROI考量下,國際級企業仍會很願意將BPO 及KPO轉至台灣,但前提是台灣必須先建立一個好環境,讓BPO及KPO產業能夠成長茁壯,這是政府刻不容緩的任務。大陸已經在向前衝,台灣不能再原地踏步了!

2008-03-07

英特爾MID鹹魚翻身 獲宏達電背書 首支MID手機今年現身 智慧型手機

英特爾MID鹹魚翻身 獲宏達電背書 首支MID手機今年現身 智慧型手機英特爾(Intel)自2007年4月首度發布全新應用產品行動上網裝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並於9月釋出將挑戰BlackBerry及iPhone目標後,近期力拱MID產品動作頻頻,據手機業者透露,首款擁有語音通話功能的MID手機2008年就會現身,值得注意的是,MID手機已獲得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力挺,憑藉宏達電背書,原先業界評價不高的MID聲勢可望迅速上揚,甚至在2009年第2代MID推出後,恐將大舉侵蝕採ARM架構手機平台版圖,並逐步擠壓UMPC生存空間。

手機業者表示,2008年將有業者推出具語音通話功能的首代MID產品,意味著MID與智慧型手機平台業者正面交鋒時程,將由2009年提前至2008年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知首發MID手機將由台廠宏達電率先推出,原先業界較不看好的MID在宏達電強力加持下,可望令全新應用產品MID一戰成名。另外,業界亦傳出下一代iPhone亦考慮採用MID平台,在MID登場前夕,為英特爾MID聲勢拉至高點。

事實上,英特爾釋出MID全新應用後,便立即在筆記型電腦(NB)市場投下震撼彈,但市場對於MID定位、規格及競爭力等問題仍有質疑,為消弭外界疑慮,英特爾於MID正式發布前,連忙展開全球行銷宣傳活動,期望能提升OEM業者推動意願,改變消費者原先對於NB產品認知。英特爾亞太區嵌入式產品事業群暨微型移動裝置事業群總監陳武宏表示,各式網路應用迅速增長,MID採用4.5~6吋的設計可置於口袋,滿足隨身隨地上網需求,與UMPC及NB產品市場定位相當清晰。

陳武宏指出,MID在加入手機語音通話功能後, X86架構的PC微型化設計及軟體相容性,更優於市面上採用ARM架構的同級產品,MID推出元年期望能提升市場對於MID全新領域認知,並改變消費者使用習慣,預計內建語音通話功能及待機耗電量(idle power)大幅下降的第2代MID,出貨將會有顯著增長。

英特爾表示,2008 年各廠陸續出貨的MID產品價格帶約在599~799美元,視業者是否再增列功能而定,2009年第2代MID售價將更犀利,可望進一步下調價格,目前語音通話功能非第1代MID必備功能,但業者如有需求可自行增列,第2代MID將採用內建語音通話功能。NB業者認為,英特爾相當看好擁有X86架構優勢的 MID,並成為英特爾2008年重點發展之一,可望於2009年與採用ARM架構的手機平台業者,競逐智慧型手機市場大餅。

值得注意的是,與英特爾MID市場定位幾乎重疊的UMPC,處境相當尷尬,雖然重出江湖的UMPC祭出Wintel聯盟策略,但因定位不明,近2年來仍無法有效拉升買氣,各廠UMPC產品線只能以賠錢貨來形容,甚至部分NB業者預估,在MID於2009年初深入市場後,UMPC恐將逐步銷聲匿跡。

2008-03-06

中國最美的鄉村-禾木




禾木草原位於喀納斯河與禾木河交匯處的山間斷陷盆地中,海拔1124~2300m。盆地周圍山體寬厚,頂部呈渾圓狀,河流多切割為峽谷,地形複雜,禾木河自東北向西南貫穿其間,將草原分割為兩半,山地陰坡森林茂密,蒼翠欲滴,馬鹿、旱獺、雪雞棲息其間;而陰坡綠草滿坡,繁花似錦,芳香四溢,蜜蜂在採花釀蜜,牛羊滿山遍野覓食撒歡,一派迷人的廣袤草原景色。

2008-03-05

名人講堂-先進微系統科技總經理洪昌黎 行動投影顯示躍居明�

名人講堂-先進微系統科技總經理洪昌黎 行動投影顯示躍居明�在圖片及影片分享的消費趨勢下,將投影技術結合在手機、筆記型電腦(NB)、相機等各種多媒體手持裝置,被外界視為消費性電子產業的下一波殺手級應用,投影技術應用正處於百家爭鳴階段,未來鹿死誰手仍是未知數。

行動投影市場成兵家必爭之地 技術原理各擅其長

目前手持式行動投影市場方興未艾,幾乎所有曾做過投影技術的公司都在努力開發,市場對此技術有兩極看法,一種看衰其商品化的可能性,但另一種認為若能降低成品單價,將可打入消費性電子市場。

手持式投影技術可區分為4種,分別為LCD、LCOS、MEMS DLP和MEMS(微機電) Micro Scanner,前3者是利用現有的投影技術,發展較早,仍在相互競爭主流技術地位,但後者在技術上大有可為,因為在光學效率、成本及消耗功率上均佔有優勢。根據法國調查機構Yole Development指出,MEMS行動投影技術將在2009年正式起飛,到了2011年,行動投影市場規模可望達到4億美元。

雷射光源vs.LED光源大對決 雷射強調光學效率高

2008年CES展覽上可以看到不同技術的行動投影產品,消費性電子產品製造業者Microvision研發口袋型投影機,亮度達到10流明,解析度為WVGA(848 x 480)畫質;光學膜片大廠3M和奇景開發的行動投影機種,解析度達到VGA等級,亮度約在6~8流明,2家業者都規劃在2008年先後推出產品上市。

儘管對手起步較早,但2008年推出的產品規格還不算理想,例如無法觀看動畫或電池續電力不夠持久等。在光源技術上,有部分業者採用LED作為光源,但 LED光學效率差,平均轉換僅達20%~30%,耗電量大,且綠色LED光的色彩表現較差;另有一批業者則採用面板材料,但未來當解析度提高時,成本也將隨之增加。

雷射光源也有技術瓶頸要解決,包括投影產生的光斑現象,雷射綠光也需改善反應速度不夠快的問題,但雷射的優勢在於亮度高、光學效率達到70~80%,使用壽命長達2萬小時等。

由於新市場開發尚未成型,雷射光源的行動投影產品雖然還未正式量產,但具備後來居上的潛力,因此不需要太過於憂慮市場先機喪失的問題。

雷射行動投影產品2009年正式起飛

Microvision和先進微系統都採用雷射光源,但驅動技術不同,前者採用電池,後者則是使用靜電驅動,由於過去Microvision在綠光雷射技術花了不少功夫,目前雷射投影產品的進度領先半年至1年,但先進微系統的晶片可在封裝前就進行測試,成本較便宜。

外接式行動投影將成為市場優先策略 內建手機在2009年較可行

儘管現在不少業者均看好手機內建的行動投影產品,但未來產品的策略並不一定要和手機大廠結合,由於內建於手機可能導致耗電問題,外接式產品應有更好的機會,包括iPod、手機、數位相機等都可應用外接產品,使得投影畫質達到電視規格。

在產品價位部分,必須審慎考量市場區隔,由於未來內建投影功能的手機必是屬於高階或商務手機,價格可能落在500~600美元之間,目前外接式產品價格則定位在200~300美元左右,價格相差1倍,對於手機消耗快速的使用者來說,外接式產品在產品和實用性上都具有優勢。

其次,手機內建投影功能目前仍受限於技術和規格無法取得平衡,據了解,手機廠開出的要求是耗電量必須在1.5瓦以內,且亮度達到10~15流明,但要兩者兼具的困難度很高,預估2008~2009年仍將以非內建式的投影產品為主,2009年下半才可能正式推出手機內建的行動投影產品。
(洪昌黎口述,韓青秀整理)
洪昌黎,先進微系統科技總經理,曾任新加坡匯亞資金管理公司投資經理,台宏半導體研發部部經理。

2008-03-03

儲值卡 為學生辦卡解套 (經濟雷盈、洪凱音)

IndustryNewsDetail金管會對學生申請信用卡的條件愈來愈嚴,讓學生族群持有的信用卡,流通卡量從原本逾10萬張,驟減一半至僅剩5萬張。國際發卡組最近織積極為銀行解套,繼Visa國際組織發行Visa金融卡,萬事達卡也發行「儲值」概念的禮物卡(Gift Card),強調儲值多少、用多少,避免學生信用擴張。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指出,禮物卡必須事先儲值才能使用,加上可設計為「不記名」的特性,對發卡行來說,不必經過嚴格的徵信過程,每次儲值最高金額為1萬元,因此,持卡年齡從信用卡的20歲降為年滿16歲;而學生持禮物卡即可在全省萬事達卡特約商店消費,使用方式和信用卡一樣,刷卡後立即從儲值金額中扣款,讓禮物卡成為國際組織特約商店中,消費年齡門檻最低的「正卡」。

Visa金融卡的申請年齡門檻則視發卡行的規定,介於年滿18歲到20歲間。與禮物卡最大的不同,是Visa金融卡將刷卡金存入「活期存款」,若父母沒有多餘的資金挹注,刷卡金額不能超過存款金額,能解決學生過度擴充信用的問題,每月的帳單並可提供記帳功能。

銀行主管指出,未滿20歲的學生,申請信用卡必須先經父母同意,即使超過20歲的大學生、研究生,沒有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固定」收入證明,銀行統統不准核發信用卡,部分銀行更將固定年收入門檻,調高為20萬元,多數打工學生根本達不到該標準。

另外,金管會規定,銀行對學生發卡,每卡額度最高不得超過2萬元,且最多不得向三家銀行申請信用卡。銀行主管指出,加上卡債風暴發生時,很多年輕族群繳不出卡費,讓過去搶手的年輕人信用卡市場,成為各銀行避之唯恐不及的客戶。

至於信用卡附卡,必須依附父母親的主卡申辦,年齡至少要15歲數以上,且須經過父母親共同簽名同意才能申請。銀行主管指出,由於父母親的信用卡額度可能達20萬元,額度可由父母訂定,於告知銀行後發卡。

聯邦銀行指出,學生族群收入少、且不固定,銀行要賺利息錢,確實有風險,若銀行僅對學生發Visa金融卡、禮物卡,至少能賺1.5%手續費;待學生升格為社會新鮮人後,再提供信用卡的服務。

Google架網站平台 上手超簡單 (經濟林聰毅)

IndustryNewsDetailGoogle已是全球人氣最旺的搜尋引擎,現在更志在成為建置網站的首選平台。Google公司28日推出簡易的網站建置服務,協助上班族與學生迅速建置、管理協同作業網站,以搶攻微軟SharePoint的市場。

新服務稱為「Google Sites」,是該公司16個月前所併購的JotSpot精簡版。JotSpot是機構、個人建立與編輯網站服務的供應商。這項新服務是Google跨足企業與教育用戶市場的新舞台,讓即使無技術背景的使用者也能透過容易維護的網站,在線上整理、分享各種數位資訊,例如網站連結、行事曆、照片、影片、簡報以及其他檔案。

Google企業部門總經理基洛德說:「架設團隊網站通常很複雜,需要專門的軟硬體及程式技術。」但在Google Sites,任何人只消點擊幾下,即可快速架設與更新網站,並管理網站內的各種資料,包括YouTube的影片在內。

推出Google Sites的目的是挑戰微軟的SharePoint協同作業軟體,後者可讓使用者在同一組織內的安全網站分享文件並管理行事曆,但很難建置與維護。使用SharePoint,通常組織或機構必須自行購買、維護軟硬體,每100名使用者的花費從數萬到數十萬美元不等。相形之下,Google Sites是架設在Google的電腦上,且免費供Google Apps應用軟體的用戶使用。

基洛德說:「我們認為,Google Sites 與SharePoint類似,但更勝一籌。」

微軟的SharePoint程式通常須安裝在個人電腦上,但Goolge的應用程式裝在自己的電腦上,方便用戶透過網路在任何地方存取。基洛德說,Google Sites將網站的主控權交給一般上班族,而非公司或機構網路管理人員或技術支援部門。

Google Sites讓獲邀的使用者加入網站編輯網頁,無需具備網頁編碼或設計知識。造訪者在獲准使用後,可以搜尋該網站發布的任何資訊。有了這個網站,辦公室員工不但可建立企業「內部網路」,個別團隊成員也可建置其活動、興趣與計畫表等網頁。

Google並計畫在28日宣布,推出供消費者儲存個人健康資訊的線上資料庫「Google Health」,有助於美國正在起步的電子醫療病歷計畫。消息人士說,這套網路服務可讓消費者存取自己的基本醫療資料,並請醫生透過網路傳送資訊。

2008-02-29

縱橫集-好人? 壞人? 「價值」決定一切  展現你的Value 建�

縱橫集-好人? 壞人? 「價值」決定一切  展現你的Value 建�有一次,到香港旺角購物,想買一個相機鏡頭,但完全沒有概念該買哪個品牌、哪種功能的產品,所以,我隨意走進一家店鋪,店員介紹了3個不同的鏡頭,價格分別是1,000港幣、1,500港幣、2,000港幣,在聽完店員的介紹之後,我心裏是想買2,000港幣的產品,經過一番殺價後,店員給了一個 1,400港幣的「Best price」,但我還是沒買,只是偷偷記下產品品牌與型號,很有禮貌的向店員道謝,然後立刻快速轉身離開,留下店員在背後喃喃自語的咒罵。

隔了幾天,我走進另一家店,直接告訴店員要買的產品品牌與型號,店員告訴我的價格是350港幣,但這個店員又立刻開始遊說我:「這個不好啦,我們現在店裏也沒有貨,這樣好了,我介紹更好的產品給你,保證你滿意!」。

對第1家店的店員而言,我應該是個不折不扣的「奧客」,對他而言,我是個讓他做不成生意的壞人,但對我而言,在第1家店得到的待遇,對照第2家店的開價,第1家店的店員就是打算把我當肥羊宰的壞人。

而第2家店的店員呢?他開了350港幣的價格給我,是因為他是誠實無欺的好人?還是因為我已經清楚的告訴他產品需求資訊,讓他沒有機會痛宰我呢?而後來他遊說我改買其他產品,是誠心的要介紹更好的產品,還是打算換個方式,讓我變成可以海削一筆的冤大頭呢?在我與第2家店的店員互動中,誰是好人?誰又會是壞人呢?
 
遇到壞人? 不是運氣不好,是價值不對!

有許多公司進軍國際市場失敗,回到家鄉的第1句話都是:「唉,運氣不好,遇到壞人!」。

事實上,在國際市場業務的經營過程中,很難一刀切開地去論斷所謂的「好人」與「壞人」,因為,好人與壞人的差別,其實是雙方認知與期望的價值(Value) 出現落差,關鍵在於雙方是互利還是對立。當雙方的利益與價值具有一致性的期望與認知時,這就是一段「好人對好人」的合作交易關係;但是,當雙方的利益與價值出現不對等的落差,恐怕就會有人變成壞人了。

許多公司在拓展國際市場業務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第1次進入市場,不論是透過所謂的人脈關係,或是在展覽中結識,其實都是先與貿易商(Trader)建立往來關係,就是要先想辦法把產品賣出去,而許多被欺騙、或被坑殺的經驗,往往就出現在此類與貿易商的往來關係中。

貿易商的交易型態就是在買與賣之間賺取價差,關心的是這一批貨、這一筆交易的價值,在貿易商眼中所看到的價值,是你現有的價值,不會、也不見得有餘力去關心明年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布局的價值,不是雙方長期合作創造的價值,這些貿易商所關心的,就是短期的價值。

就如同文章開頭買相機鏡頭的例子,如果沒有蒐集情報,就直接去與這樣的人做生意,當然就等於是送上門的肥羊一樣,任憑對方漫天開價;但說實話,這也怪不了對方騙你,而是因為你錯把只看重短期價值的交易關係當成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這就是雙方的認知與期望出現了落差,只在乎短線價值的交易對象,就變成了想要真正長期經營市場的公司眼中的壞人。

很多人一開始做國際市場都很開心,覺得上天真是眷顧自己,遇到許多好人、交了許多好朋友,但過了一陣子之後,就發現自己越來越不開心,最後甚至會很痛苦,因為發現生意沒了、連朋友也沒了。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就是因為在投入國際市場業務的初期,許多人都是倚仗熟識的朋友關係,認為只要「朋友」就可以搞定一切事情。但是,朋友或許可以短期情義相挺,但絕不是可以長期犧牲自身利益的;在很多時候,反而更要小心那種拍著胸脯保證挺你到底、沒有賺錢也沒關係的「朋友」,因為,這種人往往到最後就是會害你害得最慘的人。

觀念生落差 朋友變路人


我們第1次到巴西去時,與某家零售通路商建立很好的合作關係,雙方經營團隊也都變成好朋友,關係非常的親近、非常熱絡,他們也表達能夠與我們進一步合作的希望,但後來評估之後認為,他們公司的狀況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沒辦法有更進一步的合作。可想而知的是,後來我們之間的關係當然就變差了,雙方也很難再當好朋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無法符合他們的預期,對這家零售通路商而言,我們就是「壞人」。

再舉個例子,曾有家台灣公司在某個國家市場做得非常好,與當地夥伴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甚至在當地掛牌上市,但後來卻在一夕之間垮掉,為什麼?細究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當地合資夥伴認為公司已經掛牌上市,已達到他們當初投資合作的目的,這家台灣公司品牌、市佔率等價值,不再是他們在意的重點價值,而當雙方的價值認知出現歧異,合作關係當然就會出現問題,過去再好的合作關係都沒用,因為在此當下,雙方已然站在不同的價值認知點上。

因此,即使在建立合作關係之後,也還是要不斷的評估(Evaluate)對方的狀況與價值,因為價值是會不斷變動的,今日的好朋友、明日可能就會變成最狠的競爭對手,原本歃血為盟的情義相挺也可能消失無蹤。

從白天到黑夜、從黑夜到白天,天色的變換不是一眼瞬間的事,而是要經過黃昏、黎明的過渡轉換;好人與壞人也是一樣,就像在黑與白之間,也同樣有灰色地帶,好人會變成壞人、壞人也會變成好人,需要注意的重點,其實就在於灰色地帶的轉折變換。

在經營國際市場業務的過程中,價值鏈上的每一點、每一個環節的價值隨時都在流動改變,與合作夥伴的關係也是如此,所以,要記得沒有永遠的夥伴 (Partner),永遠要抱持一顆警醒的心,才能夠在白天與黑夜、黑與白、好人與壞人的變換轉折上,看清自己與對方的價值,不要讓自己落入有機可「騙」的命運中。

有價值?沒價值? 孔雀開屏才能吸引注意!

有一次,我逛街經過一家藝品店,看到店裏擺了件很漂亮的石頭擺飾,老闆開了個不低的價錢,但我仔細看了看東西,隨口向老闆說起這個石頭的來歷、是什麼種類的石頭、市場賞鑒看法如何如何,老闆怔了一下,然後笑著對我說:「喔,你是內行人哦!」,突然就跟我聊起玩石頭的心得,兩個人聊得開心的不得了,最後,老闆說:「既然都是同好,那你就開個價好了。」,而我客氣的說:「不好意思啦,我随便說說,我怕我開的價錢你會生氣」,老闆連聲說不會,硬是要我開個價錢,於是,我就老實不客氣說了個照老闆開價打三折的價錢,老闆當場傻眼,但他傻眼的不是我開的價錢太低,而是我開的價錢才是真正的市場行情價,而不是過路客的肥羊價。看到老闆面有難色,我接著就立刻對老闆說:「我很喜歡玩石頭,我也有很多同樣的朋友喜歡石頭,你這邊東西不錯,以後我會常常帶朋友來看看」,老闆一聽,就像是找到把東西賣給我的理由一樣,當下立刻點頭成交。

對老闆而言,我拿出的價值,是我對石頭的了解,但這只是當下這筆交易中,我所擁有的價值,而我允諾以後會常常帶朋友來看石頭,則是對老闆展現另一段更長期的價值,讓他知道,我也許不只是過路客而已,而有可能成為他長期的老主顧,這就是我們這段交易關係中可能建立的長期價值。而更重要的是,我成功的讓他看到我的「價值」。

「價值」其實就是在經營國際市場業務過程中的「胡蘿蔔」,你總是要先把胡蘿蔔拿出來,才能夠吸引人上門與你合作,如果沒有價值,那麼說得再好的市場發展計畫,都也只是瞎攪和而已。

所以,重點在於「價值」,而且這些價值不是公司自己心知肚明就可以了,而是要展露於外,讓別人注意到你的存在。許多公司在發展新市場的過程中非常痛苦,因為明明公司的產品、技術、服務都非常出色,卻總是遇人不淑、踢到鐵板,造成這樣狀況的主要原因,其實就在於公司並沒有真正「展現」自己的價值,就好比「錦衣夜行」一樣,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夜裏行走,沒人看見,當然就不會有人讚美,甚至是上前問你衣服是哪買的。在這樣的情況,有價值也等於沒有價值。

如果不能讓市場上可能的交易對象注意到公司的價值,甚至是公司的價值並不符合對方的需求、與當地市場狀況脫鉤,就算公司自認為擁有再高的價值也沒用。所以,除了要清楚自身的價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清楚的展現價值,並且必須展現切合當地市場與交易對象需求的價值。

簡單而言,在開拓新市場的過程中,孤芳自賞是沒用的,不開屏的孔雀看起來不過就像隻火雞,所以,進入新市場的第一步,請把你的雀屏展開,讓所有人都看到你的「價值」!

賣產品?賣技術? 重點是賣「價值」!

有好產品、有好技術,就一定能夠賣出好成績?這是許多公司在開拓國際市場業務時經常碰到的問題,經常看到的狀況是,A公司的產品明明就比B公司好,價格也更有競爭力,但B公司的業績卻是一路長紅,反倒是A公司是半死不活。這其中當然有很多可能性,但其中有一個關鍵就是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

蘋果(Apple)近年來在MP3市場創造的iPod奇蹟,其實就可解開許多公司心中的迷惑。坦白講,MP3是新產品嗎?iPod技術真有神到讓所有MP3 望塵莫及嗎?並沒有。但為何iPod能成功呢?因為,蘋果賣的不是iPod的產品技術,而是iPod整體性的價值,包括了iPod的MP3功能再加上 iTune的音樂內容平台,這就是iPod的「價值」,而這樣的價值訴求為何會成功,就是因為消費者願意買帳,因為消費者認同、需要這樣的價值,簡單來講,iPod的成功,其實就是因為蘋果為iPod創造了一個熱賣的「價值」。

所以,不論是產品、技術、服務,這些都是每家公司重視的核心價值,但這些「價值」要如何銷售出去?要如何熱賣?其實才是公司應該更加關心的重點。
 
而你有怎樣的價值、展現出怎樣的價值,自然就能在市場中找到被你所展現的價值吸引的合作夥伴,正如【縱橫集】之前曾經提過的,在主流市場中,對於新進公司都有相當長的一段觀察期,就是要觀察新進公司對經營此一市場的承諾與決心,同時還要確定這家新進公司不會把事情搞砸,在這樣的過程中,新進公司就必須把握機會展現價值、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才能有機會讓主流市場的通路或客戶注意到你的存在,進而將你納入可能合作的名單中。

但這就代表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並不是,因為,若你有一天無法再提供同樣的價值時,或是交易對象發現無法再從你身上得到好處、賺到錢,那麼就有可能開始騙你、坑你了。

以我過去的經驗來看,很多人擔心俄羅斯的放帳風險,但事實上,如果我們的經銷商70%的營收都仰賴我們公司的產品線,那麼,我放帳給他,他會跑掉嗎?他不會,他會繼續做,會一直付你錢,自然就沒有倒帳的問題。

不過,這樣的價值並不是恆久不變的,就如同我們先前所提到的,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會不斷的移動變化,因此,就俄羅斯經銷商的例子來看,如果俄羅斯出現巨大的政治、經濟變化,那就必須要注意他可能會發生問題,可能就會真的跑路。

總結來看,也許很多公司在面對新市場時,總是會心存畏懼,擔心會遇上壞人、會被騙,但我的良心建議是,與其每天疑神疑鬼的擔心害怕,綁手綁腳的不敢做生意,還不如認真的靜下心來,清楚定位、展現、銷售自己的價值,建立起與交易夥伴間長期且對等的關係。

在一段交易的關係中,如果你對交易對象的價值是長期的、是具有未來性的,對方會期待後續還能夠繼續合作,也期待會透過此一合作能賺更多錢,那麼,你就不用太擔心被騙、被坑殺。相信我,秀出你的價值,沒人真的能騙你!
(本文由曹安邦口述,記者陳慧玲整理撰寫,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或對相關議題需進一步討論交流,歡迎來信至irene.chen@digitimes.com信箱發表高見。)
曹安邦,現任友訊科技D-Link International總經理,負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東、中南美等多個新興市場,參與資訊通訊產品業務行銷工作經歷超過20年。

上海文廣與清華同方締結IPTV戰略合作夥伴

上海文廣與清華同方締結IPTV戰略合作夥伴 上海文廣與清華同方締結IPTV戰略合作夥伴
2008年02月28日 12:54:39  來源:和訊網
【字號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糾錯】

【Email推薦: 】

2月27日,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簡稱SMG)與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締結IPTV戰略合作夥伴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同方科技廣場隆重舉行,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入資百視通IPTV公司。

IPTV是利用IP技術,通過寬帶網絡提供視頻業務。IPTV融合了電視業務和電信業務的特點,充分體現了三網融合優勢,是數字電視發展的一種新業務模式和重要組成部分。IPTV最大的優勢在于“互動性”與“按需觀看”,徹底改變了傳統電視單向播放的缺點。IPTV支持傳統的直播電視,同時支持時移電視(即可對已直播電視內容實現內容快進、暫停和快退的功能)以及基于IP網絡的視頻點播業務。基于IPTV的業務平臺,還能夠提供可視電話、網頁遊覽、在線遊戲、有線教育和網絡交易等各種增值業務。

2005年4月,SMG率先獲得國家廣電總局IPTV全國經營牌照,並與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在十多個省市合作開展IPTV業務,開播了100多個直播頻道、VOD點播、時移電視、電視遊戲與增值業務並取得多項IPTV技術創新專利成果。截至2007年底,百視通公司發展用戶超過70萬,幾年來,SMG在IPTV的市場開拓、內容運營等方面摸索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清華同方在數字電視領域擁有從技術研發到終端產品以及內容資源制作等完善的產業鏈,公司參與我國數字廣播係統和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的研制,在數字電視發射機、數字電視前端設備、高清數字電視機、數字電視一體機、終端機頂盒、家庭數碼產品等方面推出了全係列產品。

清華同方與SMG的合作是強強聯合。SMG具有豐富的媒體資源,強大的內容制作力量和強大的傳播能力以及豐富的傳媒運營經驗。清華同方是我國著名的數字電視係統技術與產品供應商,具有較高的市場地位。清華同方與SMG的合作將內容、技術、運營相結合,將品牌、資本、市場相結合,優勢互補,是整合我國IPTV產業鏈的有益嘗試,是國務院“1號文”關于我國數字電視發展指導意見的具體踐行,將對推進我國廣電數字化發展、探索我國“三網融合”發展之路,繁榮數碼時代我國文化產業有著重要意義。(和訊網/新浪網)

世界首個AVS標準互動電視在大連開通

世界首個AVS標準互動電視在大連開通 世界首個AVS標準互動電視在大連開通
www.LN.XINHUANET.com   2008年02月28日 15:51:15  來源:
【字體: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推薦 】
【關閉】
新華網遼寧頻道2月28日消息(記者王軍)2月28日,由中國網通等部門聯合研發、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VS-IPTV互動電視係統在大連開通,投入商用。這是世界首個AVS標準互動電視係統。
中國網通遼寧分公司介紹,該標準互動電視可為用戶提供電視直播和大容量的電視劇、電影等VOD點播節目。普通有線電視用戶只需在網通營業廳內開通此項業務,利用網通公司提供的機頂盒與電視機相聯後,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選擇電視節目,控制節目進度,完全做到對內容和播放時間的自由控制,真正成為電視節目的主人。
AVS是我國第二代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包含了我國50多項自主專利技術,成為我國數字音視頻領域的中流砥柱;IPTV是推進電信、廣電、計算機三網業務融合與通信網技術演進的多媒體業務。
中國網通聯合內容提供商、係統和終端制造商、芯片提供商、軟件企業等,建立了“互動媒體產業聯盟”,與合作夥伴一起,加快AVS-IPTV的研發。
目前,網通公司已建成AVS-IPTV係統三級網絡架構,可提供直播、點播、電視回看、即時時移、輪播等業務,係統能力達到100個電視頻道和10000小時VOD點播節目,支持72小時電視回看和60分鐘即時時移。(完)

藍光擊敗對手成一統 Sigma股價明年或翻番_北美新浪財經

藍光擊敗對手成一統 Sigma股價明年或翻番_北美新浪財經藍光擊敗對手成一統 Sigma股價明年或翻番
2008-02-28 12:42:32

轉寄給朋友
列印

  【SmartMoney紐約2月28日訊】高清格式之戰已經收官,索尼(SNE)的藍光標準擊敗東芝的HD-DVD格式,一統天下。這對於索尼和消費者而言都是喜事一件。但是我們很容易忽略另一家分享戰果的公司:Sigma Designs(SIGM)。這家位於加州的半導體製造商總市值9.6億美元,佔據著藍光DVD播放器內置芯片市場近一半的份額。來自藍光的巨大機遇,加上Sigma在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機頂盒芯片市場的統治地位,使得公司基本面看起來非常強勁。不過提前警告一下大家:Sigma的股價起伏之劇烈,簡直令人眩暈。

  新一代DVD播放器價格高昂,抑制了銷量的上升。但是真正的阻力來自於競爭格式的並存,消費者在確定一台播放器一兩年之內不會被淘汰之前,不可能將數百大鈔壓在上面。畢竟,索尼並非沒有吃過敗仗,當年它的Betamax格式便敗給了VHS格式。現在好了,形勢已經徹底明朗,藍光播放器的銷量定將直線上升。

  Collins Stewart分析師John Vinh提到:“2007年新一代DVD播放器的市場總量大約在100萬台左右,HD-DVD和藍光基本上平分天下。我認為今年的市場機會有可能接近 400~500萬台。戰爭已經結束,顯然絕大部分市場將屬於藍光。Sigma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機遇,而且他們已經整裝待發了。”Vinh對Sigma股票的評級為“買入”。

  基本上所有大公司,包括索尼、夏普、三星,都採用Sigma生產的芯片來支持藍光播放器,而一些二線產商也在迅速地加入這個陣營。不過這並不意味著Sigma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藍光格式勝出之後,像Broadcom(BRCM)、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STM)和 Zoran(ZRAN)等競爭對手公司一定會進來分一杯羹。另一方面,藍光市場預計到明年年底達到1000多萬台的容量,恐怕也不是Sigma一家就可以吃得下的。

  Vinh表示:“我們估計Sigma會失掉一部分市場份額,因為在一個如此快速膨脹的市場維持如此高的佔有率是不現實的。不過由於市場成長迅速,我們仍舊看好他們在今年下半年會有快速的成長。”

  當然Sigma也不僅僅靠藍光這一條腿走路,它在IPTV機頂盒芯片市場同樣獨領風騷。要明白IPTV這一新興網絡電視技術,我們可以想一下 AT&T提供的U-verse服務。IPTV業務不但同藍光一樣前景光明,事實上對Sigma來說,藍光只能算糖衣,IPTV才是中間的蛋糕。

  IPTV可以讓電信運營商將電視聲像同早已經向消費者提供的DSL高速上網服務綁定在一起。在美國,AT&T的此項業務已經開始掀起熱潮,但是在全球有更廣闊的前景,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家庭只有電話線接入而沒有光纜。採用Sigma所產芯片的機頂盒產商有思科系統(CSCO)的 Scientific Atlanta子公司、摩托羅拉(MOT)和UT斯達康(UTStarcom)(UST)等等。而同時,這些產商生產的機頂盒又被20多家電信運營商所採用。Sigma在IPTV機頂盒市場的佔有率約為75%,而該市場總體年增長率將在30%~40%之間。

  正是因為Sigma在該市場的領導地位,公司已經連續8個季度營收出現兩位數增長,儘管這一增長肯定會開始放緩。Roth Capital Partners分析師Jay Srivatsa週一發出警告:“Sigma在經歷如此飛速的發展之後,我們預計未來季度營收增長將會放緩,因為IPTV業務已經從早期擴張階段進入一個更成熟的階段。”

  不過Srivatsa依然保留了他的“買入”評級。根據湯姆森金融的數據,持“買入”評級與持“中立”評級的分析師為8比5。分析師的平均估值為72美元,這意味著該股未來12個月左右股價將不止翻番。有意思的是,每位分析師給出的目標價卻相差懸殊,從39美元到100美元不等,不過即使是最保守的估價也比當前股價高20%。

  不管怎樣,Sigma絕對不適合那些心臟疲弱者。該股波動十分劇烈(請看下圖),過去52周最低點和最高點分別為23美元和73美元。更糟糕的是,該股自從去年12月初創出52周新高以來股價已經被腰斬(下跌近55%)。由於傳聞有內部人拋售,從上週五到本週二股價就暴跌25%。這迫使公司出來解釋,聲明說是因為他們的期權到期。結果週三公司又宣佈進行股票回購,股價大漲6%。發生的這一切真是令人吃驚,的確考驗投資者的心理承受力。

  

  還有一個更宏觀的不利因素,那就是現在並非介入科技股的大好時機,芯片公司尤其處境艱難。從費城半導體指數來看,該板塊已經從去年夏天創下的 52周新高回落了三分之一。而對於Sigma而言,人們也無不擔心更大規模的競爭對手將來搶佔它的市場,令其霸主地位受到挑戰。當然,正是這些因素,也導致該股估值非常低。如果分析師的預測準確的話,那Sigma的預期市盈率還不到13倍,這僅為其自身5年平均市盈率的70%。考慮到公司25%的長期增長率,說它“被嚴重低估”真是一點都不過分。

  沒錯,股市裡基本面強勁的科技股比比皆是,而表面上便宜的股票也並沒有受到今日投資者的追捧。Sigma作為一隻高揮發性的小型股,看起來像它們中“高風險、高收益”的類型。公司基本面強勁、估值偏低,建議逢低吸入,並保持適當倉位。

  (本文作者:Dan Burrows)

2008-02-27

產業瞭望-日面板及TV廠加速合縱連橫 南韓及台灣廠商倍感壓力

產業瞭望-日面板及TV廠加速合縱連橫 南韓及台灣廠商倍感壓力產業瞭望-日面板及TV廠加速合縱連橫 南韓及台灣廠商倍感壓力
黃銘章 2008/02/27

 日面板及TV廠合縱連橫 台灣廠商倍感壓力

台廠在2010年時佔全球產能面積比重是41.6%,與南韓廠商的41.7%相當,日本廠商則將佔11.8%。但以台廠在LCD TV品牌市場的掌握度低,日廠近期相互結盟,Sony、夏普、東芝及先鋒為一個陣營,松下、日立、佳能又是另一個陣營,對台廠未來爭取訂單增加變數,如何擴大客戶基礎,將是未來台面板廠一大課題。

黃銘章/DIGITIMES

Sony 與夏普(Sharp)在2月26日宣布在LCD面板事業達成合資共識,並簽訂合資意向確認書,雙方將合作投資1條大型TFT LCD面板製造銷售公司,而該LCD面板公司其實就是原先夏普預定在2009年底~2010年3月之間,開始運轉的LCD 10代線工廠。該10代廠生產計畫投資額3,800億日圓,但含土地及其他基礎建設投資,所以若是不含土地等基礎建設投資時,Sony佔新公司股權 34%,投資額大約就是1,000億日圓上下。

此一聲明發表後,為日本、南韓以及台灣相關業界及其版圖,帶來新的影響及衝擊。首先最為得利的是Sony,Sony在8代線方面與三星電子有1合資企業-S-LCD,具有1條8代線,在與夏普達成合資協議後,今後Sony不但可以取得夏普10 代線約3分之1的產能運用,還可以從2008年起獲得部分夏普8代線的面板供應,可謂一舉多得。

Sony面板來源更加穩固 台廠爭取訂單添變數

Sony 在2007年全球LCD TV出貨量的佔有率是13%,僅次於三星電子的18%略優於夏普的11%,但苦於TV面板自給能力不足,展望未來在與三星電子、夏普以及在後緊追的LG電子競爭時,無疑地處於彈藥不足的劣勢,因此,在看好40~55吋LCD TV市場情況下,為爭取Sony及其他TV廠今後訂單,2008年起友達及奇美宣布投資8.5代線。

在最近3個月內,日廠之間合縱連橫有加速現象,如東芝與夏普達成LCD業務策略聯盟協議,以2010年為目標,東芝32吋以上LCD TV所需面板40%由夏普供應,東芝則供應夏普LCD TV所需的晶片。另外,松下在2010年時將興建1條以32、42吋LCD面板為主的8代線(該生產線2013年完全滿載時32吋面板年產能將達 1,500萬片),日立派駐IPS Alpha技術人員支援松下LCD新廠發展,日立增加與松下在超薄型LCD TV/PDP TV合作等,相對地,夏普亦無把握完全銷售出其10代線所生產的大型TV面板,多方因素加速引導Sony與夏普達成合作投資的結果。

Sony與夏普結盟,主要是為了確保大型TV面板供應來源,因三星電子與Sony的第2階段投資遲遲不見下文,使得Sony必須要向台灣購買更多的TV用LCD面板,但這畢竟比合資關係薄弱了點,且台灣面板未必能完全滿足Sony及日本市場消費者的苛刻要求。

即便日本市場Sony LCD TV幾乎都是用S-LCD面板,仍常見Sony因TV面板來源為韓國或台灣製而受到一些批評。日本第一的觀念仍在作祟,在此情況下,與日本民眾評價最高的夏普合作,無論就實質供給面或名聲面,均對Sony無損。

另一個好處是Sony未來可以從與三星電子合資的S-LCD、與夏普合資的10代線及台灣面板廠的6~8.5代線多重供應來源中,取得更穩固的供應狀態,亦增加談判議價能力。

夏普TV用LCD事業的客戶影響力將達3成以上

夏普在日本市場LCD TV市場銷售量佔有率達45%,遠高於Sony的25%左右,真正令夏普擔心的是10代線面板廠的出路,因為10代線玻璃基板面積是8代線的1.6倍,即便是LCD TV銷售量佔全球11%的夏普,也沒有把握,在獲得2007年LCD TV出貨量佔有率13%的Sony(Sony亦訂定2008年全球LCD TV出貨量達2,000萬台,佔有率近20%的高水準)及6%的東芝2大客戶支持後,再加上夏普本身也有11%的LCD TV佔有率,對夏普大尺寸LCD面板事業而言,無異取得足以影響全球3成以上LCD TV出貨量的廠商後援。

相對於夏普以LCD起家,松下則是以PDP TV為薄型電視業務主軸,但PDP TV在2007年受制於供應廠商及品牌力量不足,更受到LCD TV的平價化及Full HD雙重攻勢,市場成長遠不如預期。松下在2007年第4季時與北美市場的LCD TV佔有率已掉到第8名,主因其LCD TV面板供應來源不足,加上松下的LCD TV僅到37吋,與市場趨勢朝向40吋以上發展並不吻合。

日前松下決定除了在PDP面板第5工廠持續其2,800億日圓投資外,再投入3,000億日圓於LCD TV面板8.5代廠(玻璃基板尺寸2,200mmx2500mm),表面上是以32吋面板為生產主軸,以避免衝擊以42、50吋為主的PDP第5工廠,但世界上其他廠商從5.5、6、7、7.5、8及8.5代線都可以切32吋面板,其中8.5代線切割效率是最差的,故42吋也是候補主力尺寸之一。

夏普搶客戶 松下TV面板產能恐過多

松下的目標是2010年度時,佔全球37吋以上薄型電視出貨量佔有率25%,以其預估的屆時全球7,300萬台來算,25%將是1,800萬台左右規模,但 2010年度PDP TV面板最大年產能將達2,280萬片(以42吋面板、良率100%、工廠運轉率100%計算),而LCD TV面板則是IPS Alpha 6代線600萬片加上8.5代線700萬片(均以32吋、良率100%、工廠運轉率100%計算)合計達1,300萬片(到2013年度8.5代線滿載時,其整體TV用LCD年產能是2,100萬片)。

可以看得出來,松下的TV面板產能遠高於其出貨目標,所以展望未來3~5年,松下的顯示面板事業投資效益如何確保?確實值得深思,近半年來夏普與Sony、夏普與東芝及夏普與先鋒(Pioneer)的面板事業或TV事業結盟,確實將為相關業者帶來新的經營課題。

南韓及台廠要積極思考客戶議題

因應Sony投資夏普LCD 10代廠,南韓業者已經出現些許不安,有些人認為三星電子應該放棄成見,更深層地加強與LG.Philips LCD(2008年8月將改名為LG LCD)結盟,以聯手抵抗日本廠商近期合縱連橫的新攻勢。

無疑地,Sony仍握有S-LCD近半數股權,該廠面板產能半數仍將供應Sony,只是未來三星是否獨資興建10代廠,正考驗三星及LG.Philips LCD對未來的野心及技術掌握度。以三星電子屢次領先發表未來市場願景及玻璃基板規格的動作,加上三星電子的TV用LCD技術種類與LG.Philips LCD的不合,研判三星電子將傾向於獨資興建10代廠。

根據DIGITIMES的2008~2010年全球大尺寸TFT LCD產能預測,台廠在2010年時佔全球產能面積比重是41.6%,與南韓廠商(含S-LCD)的41.7%相當,日本廠商則將佔11.8%。但以台廠在LCD TV品牌市場的掌握度而言,台廠遠不及韓廠;以擁有面板產能相對於LCD TV品牌影響力,日廠近期的相互結盟(Sony、夏普、東芝及先鋒為一個陣營,松下、日立、佳能又是另一個陣營),對台廠未來爭取訂單增加變數,如何擴大客戶基礎,將是未來台面板廠一大課題。

2008-02-26

產業瞭望-「富爸爸」畢竟不是真爸爸     

產業瞭望-「富爸爸」畢竟不是真爸爸     2007年11月8日華碩投資的子公司華擎上市,股價高達250元,隨後一路走跌,目前已跌至130元以下,著實令人心驚,而同時有金士頓 (Kingston)及英特爾創投2個國級富爸爸的擎泰,在2007年也虧損1.29億元,知名多金的成功企業利用投資上下游企業的方式,相互拉抬投資與被投資者的營業績效,已相當常見,不過組成企業集團或是成為企業集團的1員,並不是保證增加企業獲利能力的萬靈單。

現在的產業分工越來越細緻,企業的疆界越來越窄,通常只能專注在1個領域,而沒有能力在公司內部同時經營不同技術的產品。所以當企業成功的以1項產品取得市場地位後,會投資於上下游相關的領域作為奧援;運作順利的就會變成企業集團軍,如聯電旗下的「聯家軍」,鴻海旗下的「鴻家軍」等。
廣告
專業講座「跨國企業的全球IT基礎架構管理」

企業集團軍內部互相奧援的現象,對許多創業的公司產生了極大的壓力。許多未上的公司紛紛想要尋找一個「富爸爸」來投資自己,希望自己公司產品一量產,就有大客戶(富爸爸)等著用;最有名者如生產NAND 型快閃記憶體(Flash)控制晶片的IC設計公司擎泰,同時擁有台灣英特爾創投和金士頓 2個富爸爸。

「富爸爸」的效應不只限於未上市公司,甚至已經上市的公司也設法與大型企業集團結盟依為靠山。如工業電腦的大廠研華與華碩「換股合作」,希望取得華碩在零件採購上的談判力量,作為自己在工業電腦界的優勢。
至於大型企業集團投資於自己所需要的零組件公司,更是族繁不及備載。國內超過百億資本額的公司,從公開說明書來看,他們對上下游企業的投資,很少低於30家,這還是在被投資公司持有股份超過20%,必須揭露的部分。
這麼多公司對上下游有這麼龐大的投資,這麼多企業想尋求一個「富爸爸」,彷彿只要有一個「富爸爸」,真可以使自己在市場上少奮鬥十年?


富爸爸的溺愛不會產生效率 接受市場考驗才是真本事

就像有錢人家的孩子雖然享盡社會資源,卻不一定是將來最有成就的人,而一個領域裡成就最大的,通常是那個當初條件最差,靠自己奮鬥出來的人。企業裡「富爸爸」的兒子也充斥著這種現象。

從產業分工的角度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曾經舉過一個例子說明分工的好處。亞當‧斯密說在非洲的一個酋長因為沒有分工的利益,雖然擁有500名僕人,但是生活條件比不上在倫敦的一個窮人。也就是說,因為徹底分工的結果,在都會的生活,即使是個窮人,生活條件也超過擁有500個僕人的待遇。

一個「富爸爸」企業如果沒有投資上游零件公司,只要他有足夠的談判籌碼,任何一家零件他都可以去採購。對他來講,整個上游產業都是它可以使用的資源。例如,華碩只要把主機板做好,上游做得最好最大的公司,英特爾(Intel)都要來求他買CPU、晶片組。但如果它投資了1家上游零件公司,他會優先考慮使用自己投資公司的產品,但這些公司的產品可能不是最有競爭力的;至於其他的上游零件公司,因為考慮這家「富爸爸」企業有自己投資的零件公司,就不會提供最優惠的價格和服務。因為他知道這家「富爸爸」企業不會是自己長期的夥伴,也不敢提供先進的產品資料,怕「富爸爸」會洩漏技術給「富兒子」,將來成為自己的競爭者。

而「富爸爸」所投資的零件公司,即使做出好產品,但「富爸爸」企業的競爭對手不會優先考慮使用,這家零件公司只能賣產品給自己的富爸爸,也就沒有辦法產生經濟規模,來維持長期的競爭力。而且1家零件公司沒有經過市場各型各色客戶的焠鍊,就沒有辦法做出最有可靠性的產品,終究就沒有機會成為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公司。

這些例子我們翻翻台灣企業集團的投資的子公司,看看他們的產品,看看他們的銷售量。大概都可以知道這些公司虛擲了多少資源,也可說富爸爸的孩子多半辜負了社會的期望。威盛電子在鼎盛時期市值超過2,000億,旗下投資的相關企業就佔了3頁公開說明書,這些想仰仗「富爸爸」扶持的企業,也沒有1個成才。而這佔3頁的投資事業,並沒有宏達電。宏達電雖然和威盛是同一個董事長,但並不是威盛的子公司,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對於這些現象,我們不禁要問「富爸爸」真的是一個好爸爸嗎?

母子公司利益輸送 扭曲市場機制

企業在草創之初尋求大企業的奧援,本來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是大企業也常常因為這層緣故,而要求「富兒子」,配合企業集團的利益,而做一些背離自己利益的決定。
「富爸爸」到底不是真爸爸,因為企業需要理性決策,企業與子公司之間如果像父子之間一樣利益輸送,就會扭取了理性決策的機制。「富爸爸」企業投資於1家零件公司,並不是要栽培自己的親生兒子。他是寄望於這家零件公司的是取得優於市場價格與服務的產品。他是要把「富兒子」公司的「生產者剩餘」拿走,這奪取了「富兒子」在市場上與人公平競爭的機會。
至於有人以鴻海作為例子,認為企業集團之間互相支持可以更有效率,我們看不到鴻海與其他未上市子公司的交易紀錄,無法了解其間是否有相互補貼的情況。但鴻海所購併的已上市公司,都會選擇一個在產業裡已經有成功經驗的經理人去經營,這些企業還是要自己去努力,這才是鴻海購併成功的主因,而不是仰賴母公司的長期挹助。
當然有人會說「富爸爸」會在初期挹注利益給「富兒子企業」,然後父子聯手從金融市場拿走他們的投資效益。也就是富爸爸願意暫時犧牲自己,使用較高的價格購買子公司的零件,他要賺的是股票的錢。但這是1個對賭的「賽局」,華碩旗下投資的公司華擎, 2008年EPS預期超過20元,但上市後,連圈購的投資人都沒有獲利。顯然投資大眾已經很精明。經過20年市場起伏的訓練,投資人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去判斷什麼公司是值得投資的,許多投資人根本拒絕在這個不公平的賽局裏,與將來要靠印股票換鈔票的「富爸爸父子」對賭。他們要看的是企業拿出真正的本事與成績。
富爸爸都是自己奮鬥出來的,他們應該知道市場是有效率的,會給有績效的企業合理的報酬,短期的投機也許有一時的效果,但這個世界並不是為「富爸爸的兒子」打造的,商業競爭是一場馬拉松賽跑,許多企業的股價攤在面前,告訴我們,時間公平的對待每個人的努力。

2008-02-25

GiFi晶片 掀家電傳輸革命 (經濟吳國卿)

IndustryNewsDetail澳洲新開發的一款低價「GiFi」晶片,可以每秒5個十億位元(Gb)的速度在電子裝置間傳輸資料,預料將挑戰目前逐漸普及的無線高傳真(Wi-Fi)技術,掀起電視、電話和DVD播放機等家用電子裝置溝通的革命。

這種長寬各只有5毫米(mm)的晶片,能以無線方式在長達10公尺的距離內,每秒傳輸逾5Gb的資料。例如,顧客可以在幾秒內,把一部高畫質電影從錄影帶店的下載站,下載到行動電話;回家後再花幾秒鐘從電話上傳到家用電腦裡。

墨爾本大學的資訊與通訊科技研究中心NICTA,22日公布這項稱為GiFi的晶片技術。研究計畫主持人史卡費達斯教授說:「我相信未來每一種消費者裝置都會採用這種技術。」

短距無線傳輸技術是激烈競爭的領域,全球的研究團隊都想率先推出這類產品。史卡費達斯的團隊是第一個推出CMOS(互補式金氧半導體)收發器晶片的團隊。CMOS是一種成本低廉的矽晶片印刷技術。

GiFi 晶片使用只有1毫米的微小天線,耗電不到2瓦,製造成本低於10美元。此外,GiFi使用60個十億赫茲(GHz)的毫米波(Millimeter wave)波譜,因此比Wi-Fi占優勢。Wi-Fi的波譜因為與無線電話共用而愈來愈擁擠,導致干擾和傳輸速度變慢。

但毫米波譜(30到300 GHz)幾乎未被使用,且GiFi的傳輸可能比家用Wi-Fi裝置的平均傳輸速度快幾百倍。不過,Wi-Fi仍有傳輸距離較遠的優勢。

史卡費達斯說,GiFi晶片集數項技術突破於一身,包括世界第一個只有幾微米寬的電力擴大器(1微米約只有人髮直徑的300分之一);世界第一的訊號過濾技術;和可以隔絕傳送器與接收器,避免互相干擾的開關。

他說,該團隊還需要一年的後續研發,才能正式在市場行銷該晶片,後續研發重點將是如何注入資料到傳送器的技術。

GiFi晶片可用於傳輸大量內容,例如在不同的家用儲存與顯示裝置間傳輸影片,把行動裝置轉變成資料的「購物車」。只要把行動裝置放在接近有同樣GiFi配備的週邊裝置,如螢幕、額外的儲存設備、光碟機、鍵盤和滑鼠,就能把行動裝置轉變成功能齊全的電腦。

2008-02-22

一山放出一山攔 救了衰退 遇到通膨 美經濟陷兩難

一山放出一山攔 救了衰退 遇到通膨 美經濟陷兩難何謂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美國經濟的現況就是最好的示範,眼看國際油價堂堂站上100美元大關,通膨巨獸大舉壓境,偏偏經濟又拋不開衰退的疑慮。1月時美聯準會(Fed)為阻止經濟陷入衰退,重砍利率3碼固然可以理解,但甫公布的通膨年增率卻創下16年來新高,不免讓外界憂心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惡夢是否又要捲土重來?

美2007年全年的通膨率高達4.3%,2008年1月的核心CPI指數(排除能源與食物影響)的年增率也有2.5%,明顯高於Fed目標值的1~2%,如此增幅雖無法和70年代動輒2位數的增幅匹敵,但也不該掉以輕心,尤其市場認為Fed未來的利率政策仍傾向於降息,通膨惡化與否絕對是影響關鍵。
廣告
專業講座「跨國企業的全球IT基礎架構管理」

其實有不少聯邦儲備銀行分行的總裁都指出,Fed在刺激經濟成長之餘,得特別堤防通膨這隻巨獸。紐約時報(NYT)報導引述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總裁Richard Fisher說法指出,振興經濟須謹慎為之,千萬不能讓通膨有機會反撲。

費城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總裁Charles Plosser也表示,2008年前期經濟成長趨緩已是現實,能不能在此前提下壓制通膨,其實Fed並無百分之百的把握。但由70年代的經驗可知,如果社會大眾對Fed穩定物價的承諾喪失信心,以後要再重振Fed的公信力,恐怕整個經濟社會得付出更高的代價才辦得到。

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 (St. Louis Federal Reserve Bank)總裁William Poole也同意現況最大威脅就是通膨,但他認為2008年美國經濟成長雖跌跌撞撞,但不至於糟到陷入衰退。貝爾斯登(Bear Stearns)的經濟學家John Ryding憂心地指出,重點已不是通膨會不會發生,而是會有多嚴重,以後Fed勢必得為降息的政策付出慘痛代價。

相較於各行總裁保守以對,美前財長桑默思(Lawrence Summers)對美國經濟的看法則相對悲觀,他認為降息和退稅雖有助於經濟軟著陸,但現況衰退比不衰退的機率高很多,降息頂多是抵銷次貸的副作用,但衰退的幅度恐怕會高於各界預期。

大約1個月以前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就公開表示,Fed利率調降至2.5%,但Fed在通膨加速及信貸市場損失擴大的雙重壓力之下,利率水準有可能下修到1%。但用利率換經濟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葛洛斯就強調,一心指望奇蹟發生的投資人最後恐怕會失望收場。



圖說:油價衝衝衝,通膨漲漲漲,美國經濟陷入停滯性通膨危機。彭博

一山放出一山攔 救了衰退 遇到通膨 美經濟陷兩難

一山放出一山攔 救了衰退 遇到通膨 美經濟陷兩難何謂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美國經濟的現況就是最好的示範,眼看國際油價堂堂站上100美元大關,通膨巨獸大舉壓境,偏偏經濟又拋不開衰退的疑慮。1月時美聯準會(Fed)為阻止經濟陷入衰退,重砍利率3碼固然可以理解,但甫公布的通膨年增率卻創下16年來新高,不免讓外界憂心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惡夢是否又要捲土重來?

美2007年全年的通膨率高達4.3%,2008年1月的核心CPI指數(排除能源與食物影響)的年增率也有2.5%,明顯高於Fed目標值的1~2%,如此增幅雖無法和70年代動輒2位數的增幅匹敵,但也不該掉以輕心,尤其市場認為Fed未來的利率政策仍傾向於降息,通膨惡化與否絕對是影響關鍵。
廣告
專業講座「跨國企業的全球IT基礎架構管理」

其實有不少聯邦儲備銀行分行的總裁都指出,Fed在刺激經濟成長之餘,得特別堤防通膨這隻巨獸。紐約時報(NYT)報導引述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總裁Richard Fisher說法指出,振興經濟須謹慎為之,千萬不能讓通膨有機會反撲。

費城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總裁Charles Plosser也表示,2008年前期經濟成長趨緩已是現實,能不能在此前提下壓制通膨,其實Fed並無百分之百的把握。但由70年代的經驗可知,如果社會大眾對Fed穩定物價的承諾喪失信心,以後要再重振Fed的公信力,恐怕整個經濟社會得付出更高的代價才辦得到。

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 (St. Louis Federal Reserve Bank)總裁William Poole也同意現況最大威脅就是通膨,但他認為2008年美國經濟成長雖跌跌撞撞,但不至於糟到陷入衰退。貝爾斯登(Bear Stearns)的經濟學家John Ryding憂心地指出,重點已不是通膨會不會發生,而是會有多嚴重,以後Fed勢必得為降息的政策付出慘痛代價。

相較於各行總裁保守以對,美前財長桑默思(Lawrence Summers)對美國經濟的看法則相對悲觀,他認為降息和退稅雖有助於經濟軟著陸,但現況衰退比不衰退的機率高很多,降息頂多是抵銷次貸的副作用,但衰退的幅度恐怕會高於各界預期。

大約1個月以前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就公開表示,Fed利率調降至2.5%,但Fed在通膨加速及信貸市場損失擴大的雙重壓力之下,利率水準有可能下修到1%。但用利率換經濟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葛洛斯就強調,一心指望奇蹟發生的投資人最後恐怕會失望收場。



圖說:油價衝衝衝,通膨漲漲漲,美國經濟陷入停滯性通膨危機。彭博

2008-02-19

平台飢荒 HD節目降格播出 (經濟余麗姿、費家琪)

IndustryNewsDetail高畫質電視(HDTV)炒得火熱,台、中與公視再加上不少偶像劇都相繼投入製播,不過比率仍是遠低於日本、韓國,同時產業鏈中間出現斷層,業者多半將HD降格為標準畫質(SD)播出,即使消費者家中購買的是HDTV ,還是看不到HD的節目。

前公視總經理、現為中華電首席顧問胡元輝說,日、韓等國在HD 內容的節目跑得比台灣快,概算日本約有一半的節目都是HD內容,韓國也有四成以上,台灣大約只有二成左右的比率,即便是有業者開始用HD來錄製、剪接節目,國內沒有播送的平台,消費者就算是有HDT-V,還是看不到「燈光美、氣氛佳」的節目。

台灣數位電視協會秘書長謝光正表示,美國、日本、韓國及大陸等積極發展HDTV,尤其2008年北京奧運,更以高畫質HD來放送,台灣發展腳步明顯落後很多。

謝光正指出,民眾要真正能看到HDT-V,從上游內容、播放平台、機上盒至電視機,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是HD,否則現在國內電視機硬體業者強調液晶HDTV高畫質,但內容軟體、播放平台不是HD規格,空有電視機,一切仍是標準畫質(Standard Definition Television,SDTV)節目。

其實,最早想搶食HDTV大餅的是無線電視台,台、中、華、民、公視五家業者由於受到有線電視業者的擠壓,只能拿到二成五左右的收視率,因此積極想要藉由推廣HDTV來開創新藍海,雖然HD 節目的成本比一般節目貴上1.5倍,但是台視、中視等都已開始製作HD的節目,不惜先付出昂貴的成本,看中HD未來發展潛力,但是行政院遲未釋出第二階段無線電視數位頻道,使得業者還在空等待。例如中視當紅的星光大道,就是以HD方式錄製,還有不少偶像劇也是藉此塑造唯美的氣氛,HD節目約占無線電視台十分之一的產量。

中視指出,HD的設備、內容與現今的SD相比,大約要貴1.5倍,業者不惜投入高成本,主要是看中未來HDTV的市場,以 HD自製的節目,可輸出海外,在國內則是增加市場區隔,HD的畫質、聲光效果若以看棒球賽來比喻,在HD中是快速球,在類比的世界裡就只能看到慢速球,「看過HD節目後,就很難回頭了」。

HDTV眼球革命 有線電視砸錢備戰 (經濟余麗姿、費家琪)

IndustryNewsDetail中華電信隨選視訊MOD搶先開播奧運高畫質電視(HDTV)節目,4月起搭配國產明基、東元、奇美等業者,朝向零元電視邁進;中嘉、凱擘等五大有線電視業者將大砸220億元採購HD數位機上盒,獨立台--午陽集團旗下的威達也預備推出IPTV服務,掀起一場HDTV的眼球革命。

有線電視業者面對中華電信搶下全台第一家開播HDTV備感壓力,業者評估,若是中華電趁開播奧運節目,順利打響HDTV第一炮,下一步即是突破經營頻道內容,「甚至不到一年的時間,有線電視業者就危險了」,現在有線電視業者的處境好比「溫水煮青蛙」。

五大有線電視系統(MSO)包括中嘉、凱擘、台灣寬頻、富洋與台基網,預備採購具有HD功能數位機上盒,其次,則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反映中華電信的促銷方式,有交叉補貼的問題,對業者形成不公平競爭。

面對來勢洶洶的中華電信MDO,有線電視獨立系統台也跨業申請固網市話執照,台中午陽集團旗下的威達有線電視、超舜已取得第一張市話執照,21日在大台中地區開播「Vee TV」,為市話、寬頻上網及IPTV三合一服務,月費1,000元以下,加入有線電視業者的戰局,一起挑戰中華電信。

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理事長陳繼業表示,五大MSO總計用戶數約300多萬戶,以每戶有2.2個數位機上盒,包含低中高階不同規格的數位機上盒,總計至少要購採660多萬個盒子,金額保守估計要7億美元以上。

陳繼業指出,HDTV是未來發展趨勢,業者採購機上盒規格中,一定有包含HD的規格,讓高階用戶透過HDTV機上盒,收看高畫質電視內容。但以有線電視的採購動作來看,部分設備廠評估,今年之內是看不到有線電視業者推出HDTV了。

無線電視台業者目前只有公視取得在30頻道進行HDTV的試播權,但是作業不及,原訂今年第一季開播,勢必要延到第二季,而且只能在台北、高雄收看,已取得奧運轉播權的無線電視業者,之前希望拿到第二梯次數位無線電視釋照,趕搭奧運商機,但行政院遲未釋照,不能以HD播出,錯失商機,只好拱手讓給中華電信 MOD,業者希望政府儘快釋照,協助無線電視台數位發展。

IndustryNewsDetail

IndustryNewsDetail中華電信(2412)新年度網通設備採購動作起跑,將先採購寬頻上網VDSL 2的用戶端設備,約有10億元以上的規模,之後還有多功能接取設備(MSAN)與光交連技術(OXC)等產品,將帶給國內網通業者新年新商機,包括合勤(2391)、友訊(2332)、華碩(2357)、鴻海(2317)等業者都磨拳擦掌以待。

中華電為拓展光世代的商機,全力衝刺二個百萬用戶數目標,即MOD機上盒與光世代用戶數都要破百萬用戶,因此最近展開新年度採購動作,首先將先與合勤、華電網(6163)議價採購29萬台VDSL 2的設備,馬上供應用戶申裝所需,採購金額約在6億元左右。

下一波將展開三大採購案,首先是40餘萬台的VDSL 2將採取公開招標的方式,在第一季舉辦,開放國內網通廠商投標,預期友訊、合勤、鴻海與華碩等網通大廠都會前來投標,由於去年是由友訊、合勤輪番拿下標案,今年由於數量龐大,公開招標將有望給更多廠商搶標的機會。中華電近年將原本的ADSL演變為VDSL ,來提升用戶寬頻的速率,公司也加速採購腳步。

其次在多功能接取設備上,也將有上億元的採購規模,主要應用在機房端設備,也要搭配用戶端設備,預期國內外業者會合作共同來搶標,在光交連技術上也是屬於機房端設備,預期都在第二季陸續展開招標,阿爾卡特朗訊、易利信、北電、諾基亞西門子應都會參與投標。

中華電目前正在轉換現有網路為光纖網路,傳輸距離可望達160 公里,傳輸速度為100Mbps,為目前寬頻上網速度的十倍以上,目前光纖技術終端接取技術區分為兩大技術陣營,EPON與GPON。目前EPON應用市場以日本、歐洲市場為主,中華電信採購也以EPON 為主,GPON主要應用市場為歐洲、北美。中華電之前的VDSL標案由友訊得標,明泰代工,第一個EPON訂單則為日本住友以及台灣仲琦獲得訂單,後來 VDSL2用戶接取端標案,由合勤拿下。

2008-02-18

IPTV STB需採用能靈活支援各種編解碼器的平台 .

IPTV STB需採用能靈活支援各種編解碼器的平台 .Microchip Technology HongKong Limited

相關文章

• Ericsson藉收購HyC強化其IPTV方案供應能力 (2008-01-10)
• Tektronix針對IPTV發表即時網路監測解決方案 (2007-12-05)
• Agilent針對IPv6網路提供N2X服務測試解決方案 (2007-11-09)
• Alcatel-Lucent協助威達提供VoIP及IPTV服務 (2007-11-06)
• 經濟部通過晶元光電等5項業界科專計畫 (2007-10-11)

更多相關文章

精選文章


美國年終購物季調查 MP3、數位相機失寵


瞄準數位電視商機 ST以3.36億美元併購Genesis


數位電視晶片出貨大成長 聯發科市佔躍居第二


不環保? iPhone歐洲首賣蒙陰影


經濟部通過奇景光電、云光科技等5項業界科專計畫

更多精選文章


IPTV業務的部署加速,然而業界並不能確定哪知高階編解碼器將成為IPTV系統主流。因此,視訊轉換盒製造商必須選擇採用能靈活支援各種編解碼標準的平台。本文介紹了IPTV發展趨勢、各種編解碼標準的技術現狀和視訊轉換盒平台的性能要求。

電信廠商正集結待發,準備與有線電視供應商一決雌雄,而這次比拼將決定未來10年間電視、高速網際網路以及電話業務的格局。透過利用自身的混合光纖/同軸電纜基礎設備以及專用線為客戶提供三重業務(整合視訊、基於電纜數據機的數據業務以及語音業務),有線多業務廠商(MSO) 已經佔據了有利位置。現在,電信廠商也在重拳出擊─加強DSL基礎設備並利用高頻寬效率的視訊編解碼器增加IPTV業務,希望這類殺手級應用透過廣泛的寬頻接取不斷滲透擴張,進而提供獨具特色的三重業務。電信廠商取得成功的關鍵前提是為多頻道需求的美國用戶提供多種高清晰電視節目串流。這需要具備能支援目前MPEG-2編解碼的新一代視訊轉換盒,同時也需要更高階的新型編解碼器來提高頻寬效率,如H.264與VC-1。

圖1:高階視訊編解碼器。

IPTV最吸引人的特點是它克服了有線方案必須將所有的頻道發送到每個用戶的限制。上述限制意味著MSO始終面臨著網路頻寬容量限制,因此不得不在每次增加一個新頻道時關閉某個舊頻道。IPTV可以解決這個難題,方法是採用基於封包的網際網路技術只傳輸觀眾正觀看的頻道,因而能夠節省網路頻寬並且實現新節目的多樣化。IPTV可以實現點播觀看,而且能夠在視訊串流中包含無限的資訊組合。IPTV也是寬頻普及的殺手級應用,因為離開它市場只能滲透到擁有個人電腦的家庭。IPTV的重要優勢之一是能夠支援多條視訊通道,尤其是在採用高階編解碼器的情況下,因此對美國眾多擁有多台電視機的家庭極具吸引力。

美國廠商積極部署IPTV

美國兩大電信廠商SBC通訊公司與Verizon公司都在大規模部署IPTV網路。Verizon可望在四大電信巨頭中率先推出IPTV業務。該公司正建設光纖到駐地(FTTP)網路,範圍包括其提供電話業務的29個州中的半數。到2005年底,Verizon預計會透過其5至30Mbps FTTP網路為300萬用戶提供服務。Verizon的FiOS TV將打造一個有線及衛星電視的強勁競爭對手─透過寬頻網路提供數百個頻道、高清晰節目、視訊點播以及互動節目導視。該公司計劃以39.95美元的包月價格提供5MB下載和2MB上載服務。光纖部署計劃最初選中的是佛羅里達坦帕市、德州達拉斯-沃斯堡以及南加州地區。

SBC最近詳細制訂了自己的Project Lightspeed計劃─這是一項投資40億美元、3年內為13個州1,800萬個家庭部署FTTN(光纖到節點)和FTTP技術的計劃。在現有社區中,SBC計劃採用FTTN架構。這種架構通常可以把光纖鋪設到距離所服務家庭3,000英呎內,並且能夠利用高階壓縮技術和IP交換技術,透過DSL為家庭提供電視、網際網路接取及語音服務。SBC的FTTN網路可提供20~25Mbps的下行速度,足以同時傳輸多個標準與高清晰電視(HDTV)的節目串流以及網際網路接取與IP語音串流。SBC將在新的住宅開發計劃以及多住戶單元中採用FTTP架構。到2007年底,該公司預計能夠為1,700萬個家庭提供FTTN技術,並為近100萬個家庭提供FTTP技術。

選擇正確的技術

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電視機,因此IPTV是一種殺手級應用,使電信廠商能夠從接取寬頻網路的客戶那裡獲得新的收益。不過,在鈔票進入口袋之前,電信廠商還有一些工作要做,而且需要選擇支援IPTV所需的正確技術。電信廠商可以採用xDSL/ADSL 2+或UDSL技術向其客戶提供IPTV三重業務整合內容。上述內容透過DSL線路發送至家庭網路閘道或視訊轉換盒,然後由家庭網路閘道或視訊轉換盒將收到的內容可靠地發送至家庭網路設備,這些設備可能是有線或無線設備。如果是視訊傳輸,也可以兩種設備兼而有之。


圖2:UDSL 與 xDSL 視訊傳輸覆蓋範圍的對比。

隨著寬頻進入大眾市場,多業務視訊轉換盒正演變成功能更強大的多業務設備。它們可發展成家庭網路閘道(RG),透過單條寬頻鏈路連接各種家庭設備。RG可以具有眾多功能特性,如:動態路由、防火牆以及對多種家庭網路技術的支援,個人視訊錄影機(PVR)功能也在逐步進入高階視訊轉換盒。隨著這種趨勢愈演愈烈,DVD-RW以及向可攜式媒體播放器(PMP)傳輸內容等功能將越來越重要。未來視訊轉換盒的另一項重要功能是支援上行與下行數據串流,以實現視訊電話及安全等應用。

電信廠商必須決定採用分佈式還是集中硬碟架構為家庭的所有電視機提供PVR功能。在分佈式方案中,硬碟可以部署到家庭中的每台電視機(或每台視訊轉換盒)中。而在集中方案中,PVR功能可以駐留在主IP視訊轉換盒的硬碟中,後者可以用於為家中的所有電視機提供服務。無論在家庭中如何實現 PVR,對於家庭網路閘道連接的每台客戶設備都必須支援QoS、安全/認證與內容保護功能。

高階編解碼器需求

保密性、數位版權管理(DRM)和最終用戶體驗也是IPTV取得成功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即使是建設先進的FTTN和FTTP網路,最重要的問題仍然是提供多IPTV頻道所需要的頻寬,大部份用戶都需要多條頻道。即使電信廠商的新建網路提供相當可觀的頻寬,但是HDTV和SDTV也會很快使其消耗殆盡。

如圖1所示,在採用MPEG-2傳輸時,HDTV內容需要20Mbps頻寬,而SDTV內容需要4Mbps頻寬。由於預計許多家庭都需要 3、4個HDTV頻道內容,顯然電信廠商需要更有效的方法向其用戶傳輸內容。而H.264格式的MPEG-4 Part 10與VC-1高階編解碼器可謂雪中送炭─其頻寬效率是傳統MPEG-2編解碼器的2.5~3倍。例如,採用MPEG-2格式時需要20Mbps傳輸頻寬的HDTV內容只需8Mbps頻寬即可發送至高階編解碼器。另外,原來需要3.5~5Mbps頻寬的SDTV內容只需1.5Mbps~2Mbps頻寬即可發送到高階編解碼器。

在IPTV三重業務整合網路中決定最終用戶頻寬需求的另一個要素是頻道數量,以及最終用戶距數位用戶線路接取多工器(DSLAM)或 DSL遠端終端的距離。網路的實現方式也有助於確定哪種編解碼器能夠最佳地實現廠商的目標。降低頻寬要求的優勢包括能夠為更多家庭提供服務。如圖2所示,不同的情況存在不同的頻寬/距離閾值。簡而言之,因為先進的編解碼器能夠用較低的成本擴大網路覆蓋範圍,所以它們始終是IPTV網路的首選。更大範圍的網路覆蓋意味著潛在客戶數量的增加,電信公司可從中增加收入。

H.264與VC-1對比

現在我們更詳細地研究一下這兩種新編解碼器。H.264是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聯合制訂的視訊編碼標準,與MPEG-2等以前標準相較,它可以顯著降低位元率。H.264設立在早期視訊編碼標準的運動補償變換編碼模式基礎之上。整個技術並不限制採用舊標準使用的建構模組,但也不需要提供後向相容。有助於提高H.264壓縮效率的部份主要編碼工具套件括:改進空間訊框間預測(spatial interprediction)、增強時間預測(基於四分之一採樣模式的運動補償、可變區塊大小運動補償、多假設運動補償以及加權預測工具)、高效的基於上下文的熵編碼(採用可變長度編碼或二進制算術編碼工具)以及環內上下文與編碼模式自適應去區塊斑濾波(deblocking filtering)。試驗顯示,在相同視訊品質情況下,與MPEG-4 Advanced Simple Profile(高階簡單類別壓縮協議)相較,H.264可以把位元率降低35%~50%,而與MPEG-2相較可降低40%~65%。與MPEG-4 Simple Profile(簡單類別壓縮協議)相較,H.264 Baseline Profile(基本規格)還可以在廣泛的位元率範圍內將峰值訊息噪音比降低50%以上。

表1:600MHz 時需要的 DM64x DSP 週期百分比。

VC-1編解碼器是Microsoft向電影與電視工程師學會(SMPTE)提交、申請成為標準的一個Windows Media 9版本。儘管提議的SMPTE VC-1標準基於Windows Media 9,實際上兩者大相徑庭。Windows Media包含許多並不屬於VC-1的部份,其中包括:數位版權管理、元數據、播放列表與用戶介面等;而VC-1只是一種視訊壓縮演算法。除了用於VC- 1的傳輸與一致性文件之外,SMPTE還需要開發參考軟體解碼器與參考位元串流,以確保不同VC-1實施之間具備可互通作業性。

VC-1與H.264目前正身陷格式之戰,而MPEG-4 Part 10標準明顯搶得了先機,因為它在2004年得到了ISO的正式批准,而VC-1只是在最近才進入SMPTE委員會最終草案階段。但是,VC-1存在快速拉近差距的潛力。由於VC-1基於Windows Media 9壓縮系統,因此其規格解釋爭議少於MPEG-4。VC-1具備優勢的另一個要素是包括SBC等在內的眾多電信廠商已經宣佈支援微軟的IPTV平台。儘管 H.264能夠在微軟IPTV平台上得到部署,但是已經採用微軟IPTV的電信廠商明顯傾向於實施完整整合的微軟解決方案。而保證與VC-1具有互通作業性的過程也可能更為簡單,雖然H.264受到許多供應商各不相同的解釋,但微軟是H.264的最終標準決斷者。

多種格式之間的互通作業性

目前主要電信廠商仍未決定將支援哪種編解碼器,因此他們有很好的機會在不做出明確承諾情況下進入實施階段。由於新一代壓縮標準仍懸而未決,因此互通作業性成為一項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尤其對視訊轉換盒供應商而言更是如此。除非各方實現單個格式的標準化,否則視訊轉換盒就應當支援多種格式,如 MPEG-2、H.264與VC-1。值得注意的是,由於IPTV是一種封閉式的系統,因此可多多少少簡化互通作業性問題,這樣的話,您只需要證明相關計劃涉及的有限供應商的互通作業性。除了支援多種編解碼器的能力之外,高階視訊轉換盒還需要多種格式的編碼轉換,以支援DVD-RW和數據至PMP的傳輸。

在這種變幻不定的環境中,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可以給IPTV視訊轉換盒供應商帶來顯著的優勢,因為它們能夠透過韌體下載方式更新數位壓縮處理功能,而無需更改視訊轉換盒。DSP可提供高度靈活的平台,能夠輕鬆支援不同編解碼器並且以最低的成本添加新的功能。最新一代的DSP可以在 50ms之內轉儲一個編解碼器並下載一個新的編解碼器,因而能夠實現用戶在多種格式之間的無縫切換。

本文小結

系統開發人員顯然希望盡可能多地了解DSP及其他處理元件執行H.264/MPEG-4壓縮與解壓縮的原理,但是新標準在改進性能方面的成功同時也是造成難以為其制訂基準的原因。

表1為一種流行的DSP(即TI的600MHz TMS320DM64x)提供了部份指標。該表還提供了執行H.264與MPEG-4所佔用的處理器週期比,同時提供了用於對比的JPEG、MPEG-2 與Windows Media Video 9。請注意:所示基準均基於現有實施的典型測試數據或者詳細性能估計值基礎上。編碼器實施情況會根據所採用功能集的不同而千差萬別。換言之,此類數據儘管經過精心研究,但僅供開發人員參考,並非終端應用的最終數據。

隨著IPTV大規模實施的步伐加速,設備供應商也面臨著提供新一代低成本視訊轉換盒的巨大壓力。而與此同時,由於業界在確定不同高階編解碼器中哪種會成為IPTV系統主流技術方面無能為力,這也為供應商敲響了警鐘。尤其是市場正隨著視訊標準的精簡和壯大而穩定下來並且不斷成長,因此視訊轉換盒製造商不可避免地應當推出能夠提供更快速、更低整合成本以及更高靈活性的平台。

作者:Michael Stich

Charlie Gonsalves

德州儀器公司

2008-02-16

華為IPTV巨虧10億 三網融合蔓延消極情緒_廠商動態_中國經濟網——國

華為IPTV巨虧10億 三網融合蔓延消極情緒_廠商動態_中國經濟網——國幾乎所有人對IPTV的憧憬都是美好的,然而,現在為之搖旗吶喊的人越來越少,就連華為、中興以及UT斯達康等產業鏈中堅目前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據知情人士透露,華為近兩年在IPTV上已經巨虧十幾億,而其他IPTV“大戶”也仍處於市場培育期。

毫無疑問,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讓整個IPTV產業鏈的消極情緒在蔓延。政策、體制以及技術像三座大山壓在企業頭上,2007年IPTV的發展比預想的緩慢的多,充其量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根本的癥結在於:三網融合進程緩慢。

被禁制的IPTV慾望

按照管理經濟學的理論,“鴻溝期”的後面將迎來“保齡球期”—一個關鍵的球打過去,收益會成倍增加。在大多數設備企業看來,這個關鍵球無疑就是IPTV。然而,這個前期已經投入鉅資的“新興產業”卻遲遲未能開花結果,持久的攻堅戰讓整個產業鏈疲憊不堪。

首先,預期的規模商用到目前來看還沒有完全實現。按照目前的數字,IPTV用戶在寬帶用戶中所佔的比例不超過1%。數據顯示,截止2007年第三季度, IPTV用戶數為101.2萬,雖然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超過100%,但主要得意于上海以及福建、廣東等試商用地區的用戶增長。

其次,“大河無水小河干”,政策上的搖擺讓下游的企業在IPTV發展上舉步維艱。以UT斯達康為例,根據最新財報顯示,UT斯達康07年第三季度財報凈銷售額為6.46億美元,凈虧損5500萬美元。重組後的UT斯達康確定的三大業務中,IPTV將是“重中之重”,並保持持續增長;但事實上,投入鉅資的 IPTV業務並未獲得預期的回報,而UT斯達康也只是產業鏈上的一個縮影。

再次,“墻內開花墻外香”。據知情人士透露,華為近兩年在IPTV上已經虧損十幾億,這個海外收入比重超過70的國際性企業,也不得不遠走歐美以及泰國、烏克蘭等國,以此彌補在國內的虧損。

最後,令設備企業芒刺在背的是廣點同時在發展與其有直接競爭關係的數字電視,而且廣電一直聲稱擁有IPTV的內容管理權,因此,IPTV要大力發展,避開廣點的制約悄然前進顯然是上策。

熱情遭遇現實尷尬

2008年伊始,考慮到寬帶用戶的進一步增長、奧運會等因素,IPTV有望獲得進一步增長,這將對IPTV的政策、網路、產業鏈以及商業模式提出新一輪的考驗。屆時,制約IPTV發展的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都會暴露出來。

換句話說,政策、標準以及用戶,每一個因素都可能成為IPTV的“絆腳石”。在這場由時間、金錢和耐心構成的賽局中,產業鏈上的設備製造企業正從最初的激情與夢想中,快速跌下雲端。

在政策上,一方面,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電信、中國網通等電信運營商都將IPTV視為寬帶的延伸,希望借IPTV新業務扭轉傳統業務嚴重萎縮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廣點卻主導了IPTV的牌照發放權,他們把IPTV看作有線電視的擴張和延伸。三網融合進程的緩慢,無疑將長期影響IPTV產業的發展的大局。

用戶方面,根據預測,2007年年底IPTV用戶數將會達到125萬,即便如此,這對於擁有幾億通信用戶、幾千萬寬帶用戶的電信業來說,也實在算不上“規模”。IPTV“雪崩點”的出現,目前首要的因素就是政策的防開,讓擁有豐富的網路運營經驗的電信運營商全面介入到 IPTV的發展中來,從而推動網路升級、產業鏈完善以及平均成本的迅速降低,基於此,才有可能形成更加豐富的商務模式供用戶選擇。

健康發展需多方合力

以IPTV業務為切入點,實現電信、廣電和電腦三網融合的目標,可以說是三個行業的共同願望。現在的首要問題是需要建立一條完善的IPTV產業鏈,創建一種合理的盈利模式。綜合考慮行業特長和網路優勢,構建理想的IPTV業務平臺。形成一個共存互補,資源共用的融合網路。推進“三網融合”,實現“十一五” 規劃的國家資訊基礎設施。

當然,對於IPTV來說,建立一條完善的產業鏈至關重要。作為產業鏈的領導者,運營商必須創造一種合理的盈利模式,提供一個很理想的平臺,讓包括內容開發商和提供商在內的產業鏈各方有利可圖,以鼓勵他們開發出更豐富、更精彩的內容來。

三網融合走到今天,幾經週折,儘管至今仍然在不斷探索之中,但IPTV的美好前景為三網融合提供了契機。IPTV的盈利模式錶明,電信網、電視網和電腦網仍有長期共存、資源互補而又展開競爭的可能。

來源:通信資訊報

2008-02-15

MIC:薄型電視上網 將成趨勢

IndustryNewsDetail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姜漢儀表示,日系電視大廠新力、夏普、松下,在薄型電視技術各有堅持,使用電視上網特定服務將成為未來趨勢。

新力提出BRAVIA Link直接用液晶電視上網,享受網路服務的概念後,夏普也提出「AQUOS NET」的概念,使用者只要經由電視遙控器,就可以享受客製化的網路相關服務。例如,當地氣象預報、股票查詢、遊戲或交通資訊等。

松下則祭出「VIERA CAST」的服務,經由電視直接提供消費者各式各樣的網路內容服務,包括YouTube、Google Picasa網路相簿、Bloomberg、天氣預測等服務,薄型電視上網的數位家庭服務將成為未來的新興趨勢。

新力強調新系列的OLED電視,展示仍在研發中的27吋,及量產的11吋OLED電視,明顯表達新力對OLED電視的未來企圖心。不過,新力認為,現今仍以液晶電視的投產、銷售為主,短期內OLED 電視仍難以取代液晶電視為薄型電視為主流的市場。

夏普則堅持液晶電視 (LCD TV),強調OLED電視的有限生命週期,以及大尺寸量產的困難度,未來將持續發展液晶電視,規劃投產的第十代TFT廠,將在2009年量產,再次突顯夏普在液晶電視上的專注。

今後薄型電視的技術發展,將成為松下、新力、夏普各自堅持技術的市場爭霸的局面,在各擁技術霸主後的市場消費趨勢,將是個極具觀察探討的市場契機。

姜漢儀指出,相較於日系大廠紛紛推出新產品與新技術,韓系主力品牌的三星電子,則採取同時押寶OLED電視、液晶電視及電漿電視的策略,技術堅持意味較淡。

歐系最大品牌的飛利浦則選擇朝時尚的角度發展,以女性的購物心理需求為設計靈感,在會場中展示極具時尚感的52吋液晶電視,以及鑲鑽耳機、USB掛飾,展現占領3C商品時尚消費市場區隔。

2008-02-12

全球液晶電視委外代工比例提高 冠捷搶第一 .

全球液晶電視委外代工比例提高 冠捷搶第一 .DisplaySearch針對2007年第三季液晶電視(LCD TV) 產業價值鏈(Value Chain)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在2007年第三季液晶電視出貨的2,010萬台中,其中有23%來自專業代工廠,這些代工廠商包括冠捷科技(TPV)、唯冠(Proview)、捷普(Jabil)、瑞軒(AmTRAN)、廣達(Quanta)、偉視達(Vestel)及緯創資通(Wistron)等。

除許多電視品牌廠商如Dell、Grundig、HP、Polaroid、Vizio、ViewSonic及西屋電器(Westinghouse)等百分之百將生產外包,有部份廠商也逐步提高其外包比重,如Philips第三季外包比重提高到超過60%,Hitachi也自上季的外包11%提高到第三季的20%,有些品牌廠商在某些特定市場擴張的時候會考慮增加外包比重,然而某些廠商則想要增加自我生產比重。

2007年第三季液晶電視產業價值鏈方面,DisplaySearch指出,基於成本的因素考慮,26吋及以下尺寸的液晶電視愈來愈多採用液晶顯示器面板,第三季有超過200萬台液晶電視採用液晶面板,相對2007年第二季90萬片的數量有很高的成長,應用的尺寸有15吋、17吋、19吋寬螢幕、20吋寬螢幕以及22吋寬螢幕;特別是寬螢幕液晶電視有更高的採用比率。

根據DisplaySearch的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第三季全球TFT-LCD面板廠商在LCD TV面板的出貨量達2,370萬台,然而液晶電視製造廠商的出貨量為2,030萬台,相差約有340萬台,差異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供應鏈時間差、包括有組裝到出貨前置作業時間、安全庫存量準備及管道庫存等因素。

冠捷第三季以19.9%市佔率居專業代工廠之首,接下來分別是唯冠、捷普、瑞軒及緯創資通;冠捷的主要客戶為Philips,瑞軒主要代工客戶為Vizio,而唯冠主要客戶為Polaroid,捷普的主要客戶則與冠捷同為Philips。

從出貨量比率來看,Philips是樂金飛利浦(LPL)的主要客戶,Samsung LCD TV是奇美與華映(CPT)主要客戶,Sony是友達(AUO)與Samsung (包括S-LCD)的主要客戶;除了奇美客戶群較為分散以外,其他液晶電視模組廠前五大客戶的出貨量均超過60%的出貨比重,客戶集中度相對較高。

全球前十大液晶電視專業代工廠商及其Q2'07、Q3'07市佔率
表一 全球前十大液晶電視專業代工廠商及其Q2'07、Q3'07市佔率

液晶電視面板廠商前五大客戶出貨比重
表二 液晶電視面板廠商前五大客戶出貨比重──依出貨量

2008-02-05

奇美電今年資本支出上修到1,000億元 8.5代廠明年下半量產 面板雙虎

奇美電今年資本支出上修到1,000億元 8.5代廠明年下半量產 面板雙虎TFT LCD面板廠奇美電子2007年第4季稅後淨利達新台幣200.66億元,毛利率與本業獲利率與友達不相上下,全年稅後淨利360.75億元,EPS為 5.25元。奇美電同時宣布,8.5代廠將於2008年底裝機,2009年下半量產,時程與友達相符,第1階段月產能規劃3萬片玻璃基板,由於8.5代廠設備裝機,因此,奇美電2008年資本支出上修到1,000億元。

奇美電總經理何昭陽表示,由於近期50吋以上液晶電視出貨順利,加上一線品牌大廠客戶要求及液晶電視走向大尺寸,因此,奇美電將在2008年底為8.5代線裝機,預計2009年下半量產,第1階段月投片量3萬片玻璃基板。
廣告
發行拳發行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何昭陽說,奇美電對於8.5代線生產並不急迫,2008年主要出貨成長動力放在6代及7.5代線,奇美電產線布局因而更完整。由於樂金飛利浦(LPL)、友達及奇美電8.5代線紛在2009年開出,奇美電對於2009年市況確實有疑慮,但如果市況不好的話,奇美電就會減產,後續反而會更有利。

何昭陽指出,奇美電8.5代線第1階段月投片量僅3萬片玻璃基板,主要是試一下50吋級液晶電視市場水溫,如果市場夠大,就推8.5代線第2階段,如果市場小的話,就轉用5.5代廠生產50吋級TV面板,是相當有彈性的做法。奇美電執行副總吳炳昇則指出,奇美電8.5代線將切割8片46吋面板,以及6片55 吋面板這2種尺寸。

奇美電財會總處長陳世賢指出,奇美電2007年資本支出869億元,加上海外模組廠資本支出,總計達1,010億元,而2008年原先資本支出規劃為600億~650億元,但由於8.5代線將在2008年底裝機,以及大陸LCM廠擴建,因此,2008年奇美電資本支出將上修至1,000億元。

奇美電業務副總郭振隆則表示,目前奇美電52吋TV面板約生產1萬多片,仍有合理利潤,且52吋液晶電視目前售價,約等於2003年時30吋液晶電視售價,他相信50吋級液晶電視市場將和30、40吋級市場一樣逐漸擴大,且專業面板廠的價值會越來越高。

奇美電第4季合併營收1,050億元,營業毛利284億元,毛利率27.1%,與友達27%持平,超過韓面板大廠LPL的21%。奇美電第4季營業淨利230億元,營業利益率22%,友達營業利益率則為22.4%,面板雙虎本業獲利率同樣超越LPL及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LCD事業部,表現優異。

奇美電2007年合併營收3,018億元,年成長率58.6%,營業毛利634億元,營業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分別為21%及14.7%,稅後淨利361億元,EPS為5.25元。奇美電2007年本業獲利445億元,友達全年本業獲利633億元,三星LCD事業部為667億元,LPL為514億元,全球前 4大面板廠2007年本業獲利均創下歷史新高,2007年面板產業真是個好年。

2008-01-31

縱橫集-大池塘魚比較多?小池塘魚比較好抓?

縱橫集-大池塘魚比較多?小池塘魚比較好抓?經過了10多個小時的航程,飛機終於飛抵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上空,這已是今年第3次拜訪這個交通擁擠、快速發展的大都市。在被冠上「金磚四國」的名號之後,走過冷戰頹敗的俄羅斯,不但風華重現,更快速躍身為全球投資人眼中閃閃發亮的淘金地。

相隔半個地球以外的巴西,過去2年的經濟景氣就像是當地的天氣一樣,著實熱到不行。2天前,和客戶到巴西首都聖保羅著名的烤肉餐廳晚餐,一頓飯的價錢在過去1年漲了一倍,但整個餐廳卻仍是座無虛席。

「金磚四國」是高盛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在數年前喊響的名號,吸引了全球目光注意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大陸(China)4大新興市場的商機潛力,而近幾年,金磚四國的經濟成長表現,也的確沒讓外界失望。
廣告
發行拳發行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而在金磚四國之後,墨西哥、土耳其、伊朗、埃及、越南、哈薩克等新興市場,也成為分析師口中下一個具潛力的新興市場,而近來更開始有分析師將眼光放到世界另一端的非洲大陸,認為應及早布局南非、肯亞、坦尚尼亞、 奈及利亞等市場。

隨者經濟高速的成長,這些市場雖然可能蘊含無限商機,但當地物價、薪資、交通、及旅館價格卻也是水漲船高,不但墊高進入市場的成本及費用,在磁吸效應的魔咒下,市場競爭也轉趨激烈。

哪裏有錢賺,就往哪裏去,這是商場不變的定律。只是,放眼全球,面對拓展國際市場業務的多重選擇題,許多公司經常必須選擇決定切入的市場,但究竟該選擇怎樣的市場,卻也是許多公司苦惱不已的問題。

市場越大,商機就越大嗎?市場越小,競爭就越小嗎?到底什麼樣的市場是大市場?而多小的市場,才算是小市場呢?世界如此之大,究竟何處才是充滿奶與蜜的迦南美地?

大市場好?還是小市場好?

「大市場好?還是小市場好?」,這應該是許多公司剛開始要跨入國際市場業務第1個問題。

在許多公司心目中的大市場定義,可能是地理幅員遼闊、人口數量眾多、經濟成長率持續攀升等因素,小市場的狀況則可能相反。

就一般人眼中的大市場來看,可能是單一國家、也可能是單一區域性市場,例如美國、日本,或是整個歐洲市場,而這些被大部分公司定義為「大市場」的目標,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進入障礙較高,競爭者較多。

就過去的經驗來看,經營大市場通常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就是要一直丟資源、要展現出對市場的長期承諾(Commitment),讓當地市場消費者與通路體系了解到:「你是玩真的!」,才能用時間換取空間,在當地市場逐步獲得注意。

通常大市場中的經銷通路商或是電信營運商,面對新進入市場的公司時,都會有一段觀察期,主要就是要看你能夠撐多久,在經營市場的過程中,會不會出紕漏、會不會捅漏子。所以,新進公司必須要證明自己的能力,不單是證明自有產品的能力,還要能證明你可以讓通路夥伴賺到錢,而這樣的過程必須用時間慢慢醞釀,在你證明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很行之後,你就會發現,慢慢有人會主動找你談,而不是靠你自己一家家去敲門找別人談。

如果走到這個階段,那就代表你已經在這個市場獲得肯定、你的實力開始被重視,所以要好好掌握機會、並且篩選機會,因為這代表你開始可進入當地經銷通路或電信業體系中卡位,而且是一卡到位子就很難再被踢出來。

經營此類大市場的過程,其實就有點像時下台灣熱門的「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你必須一關關證明自己的實力,而且是證明自己犯錯、出問題的機率低於其他人,當你走到前10強,甚至是前5強時,你就是已經可以出合輯唱片的準明星,你所卡到的位子,絕對是第11名、或第6名的人所無法企及的。

可能會有人問,經營大市場的過程是如此,但小市場就不是嗎?就不需要時間去耕耘,去證明實力嗎?答案是,當然需要。也常常有人會問:「小公司是不是就該從小市場開始做?」。

從小市場先開始練兵、或者是從國內市場先開始經營,其實都是很多公司發展國際市場業務的起步方式,認為若能在先在小市場或國內市場成功,就能複製成功模式到大市場或是其他國際市場。

但是,我必須要說的是,不要以為這樣的業務成功模式是可完全被複製的,因為每一個市場的消費習慣、產品需求、通路型態、政府管制、市場成熟度不盡相同,在多種不同變數交互影響下,直接套用複製業務模式並不見得完全可行。

所以,回到發展國際市場業務最根本的原點,就是要建立自有價值鏈體系的管理系統,也就是之前在【縱橫集】文章中持續討論的價值鏈(Value Chain)觀念,這些才是真正靈活操作國際市場業務的Knowhow。

對想進入國際市場的公司而言,建立自有價值鏈體系絕對是不變的基本功,而不論是「大市場」或「小市場」,所需付出的心力其實相去不遠,差別只在於進入障礙的高低,而這些進入障礙就是影響價值鏈管理難易度的變數。

當然,對一般資源有限的中小型公司而言,可能因為擔心口袋不夠深、實力不夠強,而無法在大市場中深耕卡位。不過,中小型公司因為資源有限,在開拓國際市場業務時更必須注意風險管理,但風險高低與市場大小不見得絕對相關,中小型公司不論是選擇大市場或是小市場,其實都應該要更專注聚焦(Focus),先鎖定被明確定義出區隔的市場、建立自有價值鏈系統,做好該做的事,就會有機會繼續做下去,並且進一步做大。

不過,對於很多公司一直苦惱於「大市場好?還是小市場好?」的問題,我其實很好奇,這些公司真的清楚哪些是「大市場」,哪些又是「小市場」嗎?

俄羅斯只有莫斯科? 巴西只看聖保羅? 

在「大市場」與「小市場」的選擇題迷思中,很多時候會出現的狀況是,遠遠看這個市場可能覺得很大,但等到親身進去做之後,才發現並不如想像大。因為,當地市場可能需求還未成熟,或者是當地市場需求真的很大,但卻早已有很多競爭者存在,甚至是已經處於寡頭壟斷的狀況。舉例來看,南韓市場、日本市場真的很大,但卻早已是群雄割據的局面;而新興的巴西、印度市場商機潛力可觀,但卻可能根本買不起你想賣的產品,或者是需求還未進化成熟。

所以,用地理範圍、人口數量、經濟成長率、甚至是投資銀行發布的新興潛力市場報告做為判斷市場商機發展潛力的大小,其實仍會有盲點。

舉例而言,俄羅斯市場有80%的銷售來自莫斯科,很多人都以為只要做莫斯科就好了,所以,就有一群廠商全都擠在莫斯科市場殺價競爭、相互踐踏,在這樣的情況下,真的會有人在這個「大市場」中賺到錢嗎?

事實上,如果深入了解可發現,其實不是所有的銷售都一定要在莫斯科進行,之所以80%的交易在莫斯科發生,是因為大部分廠商重點都集中在莫斯科, 在俄羅斯其他地方沒有銷售及支援據點,當地小通路或客戶買不到東西,想買產品就只能到莫斯科來。

很多人看市場,或許都會看最多人注意的單一市場,例如看俄羅斯就是看莫斯科,看巴西就一定是看聖保羅,但這樣的想法與觀點其實就是陷入了以管窺豹的迷思。

以某家台灣品牌大廠為例,他們在馬來西亞就設了10多個點,其中當然包含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對這家公司而言,在競爭者雲集的吉隆坡市場,當然是就傾全力與對手一拼高下,但同時,他們也在馬來西亞其他地區布點、提供比別人更好的支援服務體系,但他們的競爭對手卻沒有想到那麼多,一心只想到吉隆坡市場。

對這家台灣品牌公司而言,他們可以與其他對手在吉隆坡市場拼搏,投入大量的行銷資源,雖然可能因此在吉隆坡賺不到錢,但是在馬來西亞其他地區市場,因為在吉隆坡打響名號,再加上落實地方市場的通路支援服務體系,讓他們在其他市場不但順利攻城掠地拿下高市佔率,也在其他地方市場真正賺到錢。

在俄羅斯也是一樣的狀況,雖然所有競爭者眼中都只有看到當時市場銷售佔有率高達80%的莫斯科,但我們已發現,市場銷售集中在莫斯科的原因,於是我們決定採取不一樣的策略,把價值鏈延伸至莫斯科以外的其他城市,到了那裏,我們發現這些市場幾乎看不到其他的競爭者,因為大部分競爭者都已經擠在莫斯科殺得你死我活,但我們就是到這些地方去好好做,建立起我們的價值鏈體系,如經銷通路、支援服務、維修中心等等。而以目前來看,我們在莫斯科的銷售只佔俄羅斯市場 30~40%,其餘銷售量都是來自於莫斯科以外的市場貢獻,而我們也在俄羅斯打下足以成為主流的市場佔有率。以這樣的眼光來看,俄羅斯就真正是一個大市場,但這個大市場,絕對不是外界眼中被窄化的莫斯科而已。

市場大小不重要 清楚定義區隔才是關鍵 

在看市場大小時,很多小市場你以為規模很小,但若能在這個市場取得主流地位的佔有率,那麼,對你而言,這個市場就是一個大市場。在一個所謂的「大市場」中,單一公司就算做得再大,也可能因為外在激烈的競爭,很難獨佔或取得壓倒性的佔有率,但在小市場中的狀況就完全不同,因為市場競爭態勢非常透明清楚,競爭對手也不多,單一公司就有可能據地稱王,成為當地市場唯一獨大的廠商。

所以,你究竟要選大市場?還是小市場?其中也牽涉到公司如何看待一個市場?如何去做切割區隔?

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如果能在一個大國家或大區域市場中根據不同地域或客戶層次切割定義出很多個市場,而又能在這些小市場中卡位取得高市佔率,若能在這些小市場都佔到第1名的位子,加起來就能在整個市場成為第1名,這就是鄉村包圍都市的策略。事實上,很多台灣廠商其實已經在應用這樣鄉村包圍都市的策略,在很多特定單一市場有不錯的市佔率。

所以,當許多公司還在為「大市場好?還是小市場好?」的問題大傷腦筋時,其實或許應該靜心想想:大池塘裏的魚雖然比較多,但來撈魚、釣魚的人也多,你真的就能抓到比較多的魚嗎?小池塘雖然小,但魚真的有比較好釣、好撈嗎?

或許,重點不在於池塘的大小,而在於你到底有沒搞清楚這池塘裏的魚,究竟是什麼魚?喜歡吃怎樣的餌?該用怎樣的釣法?該怎麼拋餌?
(本文由曹安邦口述,記者陳慧玲整理撰寫,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或對相關議題需進一步討論交流,歡迎來信至irene.chen@digitimes.com信箱發表高見。)
曹安邦,現任友訊科技D-Link International總經理,負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東、中南美等多個新興市場,參與資訊通訊產品業務行銷工作經歷超過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