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瞭望-英特爾為MID竭力敲鑼打鼓 恐將淪為替人作嫁?英特爾(Intel)於2008年持續大力推銷行動上網裝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產品概念,台灣PC廠商也共襄盛舉,紛推出相關的產品原型設計,一時之間聲勢浩大,似乎x86架構進軍手持及行動裝置將有所成。
另一方面,曾遭英特爾點名批評的ARM,近來結合其陣營的晶片廠商也推出主打MID市場的處理器,強力反擊英特爾,重砲批評以Atom晶片的功耗表現,根本不適用於MID類型的產品。
MID這類外型與體積比手機略大的手持裝置,高續航力跟可攜性是基本的產品要求,面對挾低功耗特長、雄踞手機處理器市場的ARM陣營,以系統單晶片(SoC)架構的處理器搶攻MID市場,英特爾雖是PC領域霸主,不見得擁有多少優勢。
曾以ARM架構跨足手機晶片 英特爾落得鎩羽而歸下場
英特爾覬覦手持與行動裝置處理器市場已久,早在1997年便買下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公司擁有、以ARM核心為架構的StrongARM處理器事業,跨足手持裝置晶片市場。
隨後於2002年,英特爾將StrongARM更名為Xscale,但其架構仍維持ARM核心,到2006年,由於手機晶片事業多年來一直不見起色,英特爾遂把專攻手機晶片的Xscale PXA系列賣給Marvell。
手機晶片在應用處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部分,ARM架構的獨霸地位,幾乎等同於x86架構壟斷PC處理器市場,而英特爾與同樣拿ARM架構來設計應用處理器的其他晶片大廠如高通(Qualcomm)、德儀(TI)等競爭數年、雖黯然退出收場後,但並未對手持及行動裝置晶片市場死心,依舊懷抱著雄心壯志。
回歸擅長的x86架構 英特爾以MID再叩關
2006 年起英特爾改弦易轍,決定以自己最擅長、擁有絕對領先及主導地位的x86架構,結合其最熟悉且能在其中呼風喚雨的PC產業價值鏈體系,重新進攻手持及行動裝置領域,該年英特爾先與微軟共推UMPC(Ultra Mobile PC),又於2007年提出MID產品概念。
x86架構搭配微軟Windows系統的UMPC是台小型化、具螢幕觸控輸入操作、Windows作業環境常見應用一應俱全的全功能手持式PC,但卻有不少不適合手持裝置應用的缺點,如開機速度慢、使用介面複雜不易操作等。
矛盾的產品定位,再加上硬體規格需求不低與高昂作業系統授權費,讓售價很難壓低,高階機種甚至比一般主流NB價格更高,因而UMPC市場接受度不佳,遂逐漸淪為利基市場產品。
為不重蹈覆轍,英特爾在推出MID時,選擇以Linux為主要支援的作業系統,並把原來UMPC的完整PC功能訴求,縮減成完整的PC上網體驗,希望藉此切進被ARM架構獨佔的手持裝置處理器市場。
ARM兵馬集結 揮軍MID市場
從2007 年起,在全球各地的英特爾開發者論壇(Intel Developer Forum;IDF)及其他公開場合中,英特爾不斷大力推銷MID,同時高調抨擊採ARM架構的手持及行動裝置具有對Flash這類的網頁應用支援度不佳、瀏覽網站出錯機率高、網頁下載速度慢、欠缺全功能的瀏覽器等缺失。
ARM陣營也不甘示弱,除由ARM對英特爾論點一一駁斥外,更拿出具體行動,由原來主力放在手機晶片市場、採ARM架構的業者,推出對應產品進軍由英特爾倡導、定位在4~7吋螢幕大小的MID及UMPC類型手持裝置晶片市場。
針對此產品區隔,首先發難的是高通,在2007年11月發表處理器時脈1GHz的Snapdragon晶片組;再來,德儀於2008年2月在MWC(Mobile World Congress)發表處理器時脈達800MHz的OMAP3440晶片。
此外,PC繪圖晶片大廠NVIDIA也在MWC展出以ARM架構為核心的手持及行動裝置處理器APX 2500,同樣瞄準MID應用。
NVIDIA高調嗆聲英特爾 COMPUTEX 2008成MID新戰場
堪稱COMPUTEX 2008最具新聞點的一齣戲碼,便是NVIDIA挾ARM架構自重,在展前記者會發表Tegra系列處理器,產品線包含先前發表過、時脈為600MHz的APX 2500,及時脈700/800MHz的Tegra 600/650。
在這場發表會上,NVIDIA直接挑上英特爾,從功耗及參考設計的PCB電路板大小2方面來分析,大力攻擊英特爾為MID所推出的Atom晶片,與Tegra 2相比較下,Atom其實並不適用於MID。
NVIDIA 目前主力事業為高階繪圖晶片及繪圖顯示卡,該公司可說是發跡並受惠於x86架構下的PC產業,此回會在COMPUTEX 2008大動作嗆聲英特爾,除凸顯該公司欲進入手持及行動裝置晶片市場的決心外,也跟英特爾要以名為Larrabee的架構平台爭食高階繪圖晶片市場,雙方因而交惡有關。
功耗與非SoC設計 實為Atom兩大罩門
撇開雙方近來煙硝味很重、接連上演的對嗆情節不談,NVIDIA這回的確踩到英特爾的痛處。
目前Atom晶片是Menlow平台版本,並非系統單晶片(SoC)架構,南北橋角色及繪圖顯示等功能並未整合進處理器晶片中,而是另外搭配System Controller Hub(SCH)晶片。
英特爾在宣傳Atom時,在功耗部分的說辭都是單指處理器本身,以最省電的Z500為例,其散熱設計功率(Thermal Design Power;TDP)雖僅0.65W,但實際上若計入SCH則遠大於此,例如最省電SCH晶片UL11L的TDP為1.6W。
還達不到SoC的Atom晶片的另一項缺點,則是PCB電路板比較大,這不僅限制採Atom晶片裝置的體積縮小程度,同時也增加整體系統的電力消耗。
相較之下,原本ARM架構的處理器特點就是低功耗,且高通、德儀及NVIDIA針對MID推出的處理器,基本上都是採SoC架構,PCB電路板可做得比較小,因而採ARM架構的裝置,整個系統在電力消耗方面遠低於採用Atom晶片的裝置。
電力消耗高低對裝置使用者來說,則是裝置續航力好不好。ARM陣營對於採用ARM架構的手持裝置續航力目標比較有信心,例如在使用時間方面放映影片宣稱可撐20~30小時,待機時間則是數天到1周。
反觀採用英特爾Atom的MID,現階段針對續航力的說辭,一般都是以比目前的NB或UMPC好上3~4倍為目標,換句話說影片放映還是無法達到10小時(NVIDIA甚至批評Atom版的MID放映影片,只能撐4小時),而待機時間僅能以小時計而不是天。
製程領先不敵架構優勢 英特爾寄望Moorestown
英特爾一向標榜其製程領先的技術優勢,但眼前是採用45nm製程的Atom晶片,不僅功耗上討不到便宜,甚至連晶片封裝大小都不敵以ARM架構為核心、65nm製程的對手產品。
例如,Atom處理器本身的封裝大小為182mm2,SCH則為484mm2,而將主要功能與元件如中央處理器、圖形顯示處理器、影像解碼處理器及輸出入功能都整合到1顆單晶片的Tegra僅為144mm2。
英特爾當然不是省油的燈,其所寄望是預計於2009~2010年推出的Moorestown平台版本Atom晶片,號稱具有待機功耗(Idle Power)為目前版本1/10、採系統功能都整合到單晶片的SoC架構、晶片面積更小等特性。
以Atom現階段展現的規格及功耗效能,尚無法滿足手持及行動裝置輕薄與高續航力的最基本要求,從2008年中到Moorestown推出前,至少還有一年半載,採ARM架構的晶片業者有充裕的時間可攻城掠地。
英特爾大張旗鼓賣力行銷MID,中短期內會不會只是讓ARM陣營的晶片業者樂得搶搭順風車、分食商機,自己卻落得為人作嫁的下場?
至於一向與英特爾合作密切的台灣PC廠,就算看好MID商機,恐怕也得思考現階段是否有必要對英特爾平台照單全收,或者要有另謀他方的盤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