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集-靠「假設」選通路商? 錯誤的期望 就沒好日子過�有一隻叫大米的老鼠,每次要出洞去覓食,總會豎起耳朵,先聽聽外面有沒有大花貓的喵喵聲。有天,大米照例先耳聽八方一番,只聽到「汪汪」的狗叫聲,大米心想:「隔壁的小黃又跑來搗亂了,不過,還好大花貓不在,快點去廚房偷點東西回來」,正當大米放心踏出洞口時,突然感到背後一陣涼意,下一秒,就被大花貓抓住了。大米一邊掙扎,一邊說:「我剛剛明明聽到的是狗叫啊!」大花貓冷冷的說:「笨蛋,你不知道這年頭,沒有雙語能力很難混嗎?」可憐的老鼠大米,就因為大膽假設花貓只會喵喵叫,卻忘了小心求證,而成了大花貓的點心。
大米的老鼠弟弟小米,因為有哥哥的前車之鑑,所以,比哥哥更小心 100倍。有天,小米瞻前顧後、張望再三之後,確定大花貓不在洞外面,於是放心的走出洞口,但沒想到,小米立刻感到背後有一陣涼風吹來,小米心想:「這次完了!」但大花貓卻逕自走過小米身邊,正當小米滿頭都是問號,只見大花貓轉過頭來笑瞇瞇說:「哈囉,不要害怕,我現在吃素」。
廣告
兒童福利聯盟
大米與小米這對鼠兄弟,是用「假設」去衡量評估生存環境的風險,而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更是處處充滿了不同程度、型式的「假設」。事實上,「假設」來自於過去經驗的學習累積,進而自行演化出一套「理所當然」的決策邏輯。
在經營國際市場業務時,面對如何選擇適合的通路商的難題,許多產品公司都可能陷入類似的假設情境,對通路商寄予一些似乎想當然爾,但卻與現實脫勾的錯誤期望,並以此做為選擇通路商的依據,在進行選擇通路商的關鍵決策時,就很容易誤判形勢、甚至看走眼。
選錯通路商? 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
有位好久不見的老朋友,最近難得發了封電子郵件給我,因為看到【縱橫集】的文章,不但讓他百感交集、而且是五味雜陳,他的信是這樣寫的:「我們都知道找到通路很重要,也知道必須要向通路展現價值,透過通路傳遞價值,所以,找到適合的通路絕對是無庸置疑的關鍵;但是,找到適合的通路,就等於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嗎」?
這位朋友在信裏列出了這幾年他們公司在不同市場的遭遇:「1999年,透過朋友介紹,與A國大型代理通路商簽約,老闆拍胸脯掛保證說絕對沒問題,但1年之後,這家通路商居然就週轉不靈倒閉了;2000年,與B國第1大代理通路商簽約,1年之後,卻也是什麼都沒有,而這家代理通路商仍繼續賣競爭對手的產品,而且還越賣越大,還拿著我們的產品去向競爭對手要求降價,把我們當成談判的工具;2001年,費盡千辛萬苦打進一向排外的C國市場,與當地最負盛名的專業品牌代理通路商簽約,經過一段時間卻是無聲無息,像是從沒出現過一樣,原來這家『專業品牌』代理商,本身根本就不『專業』,只靠產品公司幫他們賣產品而已;2002年,我們在D國市場找到一家成長很快的通路商,也很快就簽約授權代理,但我們產品的銷售狀況卻一直都低於通路商的成長水準,細究之後才發現,因為這家通路商其他領域產品線都賣得很好,但就是因為不懂我們的產品線,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賣,也沒有適合的通路可以賣;2003年,我們打進一家由競爭對手長期把持的代理經銷系統,正當我們高興挖到對方牆角時,競爭對手卻迅雷不及掩耳的把代理通路夥伴數量一口氣砍到剩下4家,讓這4家代理商從此死心塌地的與對方合作,至於我們,就到旁邊涼快去吧」!
一邊看著朋友的信,我時而嘆氣、時而苦笑,因為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經驗,其實都是許多人在經營國際市場業務時的親身經歷,有些狀況真的讓人搥胸扼腕,但有些狀況則是只能讓人乾瞪眼,但這些,其實就是一頁頁如假包換的國際市場業務經營心酸史。
而這些心酸血淚,其實就是因為先入為主的「假設」,讓他們在一開始選擇通路時就因為沒有近身去觀察了解市場的狀況,更沒有搞清楚對方通路商在市場中的地位,人員組織、下游通路架構強弱,因而錯判形勢、種下日後無功而返的因果。對許多經營國際市場業務的產品公司而言,一紙代理通路契約如果簽得好、簽得對,或許就是成功的一半,但若簽到不好的代理通路,合約上的那些做不到的「滿紙荒唐言」,最後當然就變成產品公司的「一把心酸淚」了。
越大越好、越小越糟 To be, or not to be…?
有次,我走進辦公室,看見幾位同事為了要選擇哪一家通路商而爭得面紅耳赤,甲小姐說:「我們當然應該與A通路商簽約,他們可是本地最大的代理經銷商,而且他們就只缺我們這一塊產品線,雙方都有很高的互補性」,但乙先生卻不以為然的說:「拜託,A通路商產品線那麼多、那麼雜,根本不會認真想賣我們的產品,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搞不好根本不會賣,與其只看上他們規模大,我認為,我們應該與B通路商合作,因為他們是專業系統整合商,雖然規模小一點、分銷通路也沒那麼多,但他們很專業,一定能把我的產品賣到對的客戶手上」,這時,另一位丙小姐也說話了:「A通路商太大了,真的不見得會花時間在我們身上,B通路商太專業了,這反而會限制我們產品銷售的客層,照我說,C通路商雖然規模不大、也不是專業系統整合商,但他們真的是很有誠意,也表示會全力與我們配合,所以,我們應該押寶與C通路商合作,兩家公司正好可以相互扶持一起成長」,這時,在旁邊的丁先生忍不住說:「你們講的那些都不夠好,都有缺點,但我跟你們說,D通路商不但規模大、而且很熟悉我們的產品領域、並且夠專業,雖然做生意的風格是辣了一點、殺價殺得有點狠,但富貴險中求嘛,當然是要選D通路商啊!」。
我聽著這幾位同事你一言、我一語的爭來辯去,其實,這幾位同事都沒錯、也都有錯。
規模大的通路商就一定好嗎?大型通路商當然會有比較多的資源、比較廣的通路體系覆蓋率,但是,大型通路商卻也有啟動慢、不夠聚焦經營的缺點存在;而專業系統整合商就一定沒錯嗎?如果公司的產品是以量取勝的產品線,放進此類系統整合商的通路就等於是自找苦吃,因為通路商根本就不想認真賣此類產品線,頂多只是把你拿來當陪襯;小通路商就一定沒搞頭嗎?市場上一定會有一些阿貓阿狗層級的小通路商,這些當然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但若是有潛力、有誠意的小通路商,卻也不見得就不是產品公司可以選擇的對象;而最後那些看起來夠大、夠專業、也夠了解產品領域的通路商,但行事風格與產品公司文化有明顯落差,例如殺價殺到打亂市場秩序,讓產品公司沒辦法對其他通路商交待,那也會是很難處理的問題。
在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台詞:「To be, or not to be...」,有許多種不同的譯義,但我個人認為,這句台詞表達的是一種身處兩難、進退猶豫的的困境,其實很適合用於形容產品公司在面對不同型態通路的選擇決策上,但是,還是回到那句老話,通路商沒有好壞,只有適合與否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與其假設通路商會如何如何,還不如先看清楚自身在價值鏈上的位置,才能找到真正適合的通路商夥伴。
靠挖對手牆角選通路! 只要能分一杯羹,就發了?
有次在日本市場,當地同事興奮的回報:「我們終於打進3家大型通路商,以他們現在代理我們競爭對手D公司產品1年可以做1億美元來看,我們不要多,只要拿個 10%過來,我們就發了!」,看到同事這麼開心,我其實不太忍心潑他冷水,但我卻還是殘忍的對他說:「不要高興的太早,因為,這樣的事從來就沒發生過!」。
我能夠了解這位同事為什麼這麼興奮,因為許多公司在與通路商簽約時,都打著同樣的如意算盤,認為自己可以在通路商所代理的對手公司產品銷售額中分一杯羹,甚至認為自己可以取代對手產品線,讓通路商將全部通路資源移轉過來
但事實上,這樣的如意算盤打得雖響,但可惜卻是錯得一塌糊塗,完全就是被自己一廂情願的假設情境給騙了。
想想看,通路商之所以能將既有代理產品線做到1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代表市場價值鏈已有相當穩定的基礎,不是隨便什麼人進來就能撬得動的,競爭對手也當然不會是省油的燈,看到有人想來挖牆角、分一杯羹,自然也會用很多方法來抵制抗衡,就像是上述那位朋友遭遇的情況一樣,競爭對手一口氣將通路家數砍到只剩幾家,綁住這幾家通路商的心,更狠一點的,甚至還會塞一堆貨到通路商,讓新進供應商完全無用武之地。而更慘的是,許多產品公司自以為機關算盡、聰明絕頂,但卻沒想到,通路商之所以與你簽約,只是為了要拿你的產品當成與其他產品公司的談判籌碼而已。
所以,以挖競爭對手牆角當作選擇通路商的策略,看似是削弱對方實力、助長我方聲勢的聰明作法,但事實上,卻可能是另一個陷入「假設」迷思的陷阱。
當一切價值到位、也找到了通路商,許多公司多會認為:「就算不能立刻大發利市,但總應該是個幸福快樂的開端吧!」,因為該做的都做了,再怎麼樣也不至於太差吧!
事實上,我必須很不客氣的說,永遠不要說:「因為如何如何,所以應該如何如何」,因為,開拓國際市場業務的過程中,這些「因為所以」都可能是讓你陷入混亂的暗樁陷阱,因為,這些都是「假設」,距離真實世界的距離之遙遠,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如果能拋掉先入為主的「假設」包袱,接下來,就得睜大眼睛、豎起耳朵、把所有雷達都打開,一步一步找到最適合的通路!
(本文由曹安邦口述,記者陳慧玲整理撰寫,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或對相關議題需進一步討論交流,歡迎來信至irene.chen@digitimes.com信箱發表高見。)
曹安邦,現任友訊科技D-Link International總經理,負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東、中南美等多個新興市場,參與資訊通訊產品業務行銷工作經歷超過20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