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瞭望-蘋果的下一步?推敲.Mac與App Store網路平台策略在網路浪潮下,整合硬體與網路服務,亦是打造創新體驗的重要關鍵,IT產業中向以創新著名的蘋果 (Apple),除擅長人機介面與軟硬體整合外,iTunes Store即為其掌握網路趨勢而創新成功案例 ,除本身有獲利能力,亦與Mac、iPod、Apple TV產生綜效,而在面對未來挑戰時,思考蘋果如何透過網路服務打造創新體驗的可能策略,值得長期以來偏重提供硬體價值的台灣廠商參考。
蘋果於2008年5月29日,釋放Mac OS X新版本10.5.3,而部落格Blogging Robots指出,10.5.3新版本程式碼中,蘋果將.Mac的欄位均改為變數,因此推測蘋果將會在短時間內更新.Mac服務,並更改名稱。
.Mac是否會如上述推測而更新,雖是未知數,但從策略角度看,.Mac未來有機會扮演整合蘋果個別產品的體驗,強化整體競爭力。
.Mac於2000年推出,當時名為iTools。.Mac集合多種網路服務,包括郵件、相簿與網路硬碟等,而與一般需透過瀏覽器的網路服務不同之處在於,.Mac與Mac OS X及iLife等應用程式高度整合,故操作上更直覺,如可直接在Leopard下看到網路硬碟,且存取動作與本機端的操作無異,或使用iLife中的 iPhoto整理照片後,直接在.Mac的線上相簿發布,不用再透過瀏覽器等。
此外,備份與遠端操作亦是.Mac的特色,前者除使用者檔案外,還可自動備份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的狀態,如桌面設定、郵件規則等,若使用者換電腦或重新安裝作業系統,只要登入.Mac,便可立即還原一切先前的使用設定,遠端操作部分,則是透過名為Back to My Mac的服務,讓使用者登入.Mac後,可遠端操作登入同一.Mac帳號的Mac,且操作方式與本機端無異。
因符合使用者需求,加上高度整合作業系統、應用程式與網路服務的豐富體驗,讓.Mac在Mac使用族群中,擁有不錯評價,然因.Mac基本個人帳號空間僅10G,且需付年費99美元,加上隨網路蓬勃發展,不乏可找到雖整合性較低、但免費的類似服務,故.Mac至今用戶數仍未突破百萬。
.Mac營運之初,重點為提供使用者備份服務,與可透過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用更直覺與簡單的方式,操作如相簿等熱門網路服務,然隨蘋果在消費性電子領域勢力逐漸擴大,且非PC的電子產品也能上網的趨勢下,加上產品整合、亦即讓使用者透過不同產品滿足多元化需求之際,仍能保有類似、甚至相同的操作模式等一致體驗,故具備產品資料彙整、交換與授權認證功能的.Mac,可預期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例如,未來iPhone使用者若在外地,可登入.Mac帳號,存取網路硬碟內的檔案,或是透過Back to My Mac類似的服務,利用適合iPhone的操作方式,使用儲存於Mac內部的檔案,而使用者也能隨時將iPhone的使用狀態(如簡訊內容、撥打電話記錄等),存入.Mac,作為備份,未來讓Mac做更進一步的編輯與整理等。
然即便新增類似功能,是否能說動使用者掏腰包購買.Mac,仍是未知數,此外,目前PC仍是.Mac最主要的使用裝置,蘋果能否如iTunes與iTunes store一般,提供非Mac使用者,如在Mac上使用.Mac上的豐富體驗,亦是能否有效拓展.Mac的重點,然從.Mac在Mac上的表現,此種整合程度相當高所實現的使用體驗,開發過程可能需牽涉到作業系統底層,故若欲在非Mac作業系統的PC上實現,有技術難度。
然未來蘋果的產品,如Mac、iPhone、iPod、Apple TV或新產品等,甚至週邊如Time Capsule等,若需透過Internet跨產品的資料交換,或使用狀態記錄檔的轉換等,.Mac將扮演重要角色,而這也會是蘋果在未來產品線逐漸擴展時,所具備的其中一個競爭優勢。
App Store扮演iPhone加值窗口
自iPhone與iPod touch發售後,便有許多人致力於破解蘋果限制並安裝第3方軟體,以增加iPhone與iPod touch附加功能,滿足多樣化需求。
蘋果於2008年3月6日發表iPhone與iPod touch的SDK,除介紹相關技術細節與可能應用外,更宣布正式成立名為App Store。對第3方開發者而言,若欲提供iPhone與iPod touch使用者應用程式,則需經過蘋果審核,並透過此App Store散布,開發者可自行定價 (包括免費),若有使用者付費下載,則需將收的3成分給蘋果,採月結制支付,當中產生的平台營運費用,如信用卡手續費、主機代管與行銷費用,均由蘋果負擔。
而對使用者而言,未來若有安裝新應用程式需求,則可點選iPhone或iPod touch上的App Store圖示,以尋找、安裝與更新各種應用程式。
此種透過單一窗口,尋找、安裝與更新各種應用程式的使用行為,與PC可說完全不同,對使用者來說,因應用程式發布前,需透過蘋果審核,故接觸到惡意軟體的機會將大幅下降,且能免除於茫茫的網際網路大海中,搜尋與更新應用程式的時間,而對開發者而言,好處在於統一散布平台,對宣傳資源相對較少的人,可提高曝光機會,且不用主機代管的費用,但需與蘋果抽成,也可能會降低某些開發者的興趣。
不過,此種由蘋果掌控遊戲規則的作法,可能會是 iPhone推廣上的隱憂,iPhone推廣需與電信業者合作,但對電信業者來說,若讓蘋果一手掌控應用加值服務的來源,恐會變成單純提供上網服務的角色,如同現在的ISP一樣,然若由全球各地電信業者介入此遊戲規則,對開發者而言,一次面對多種窗口,也會帶來推廣與散布上的不便。
整合硬體與網路服務為策略關鍵
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力,無庸置疑,然至目前為止,此種影響力主要仍在PC上,而隨著非PC的電子產品,逐漸均把上網列為必要功能時,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力,除會延續下去外,因非PC的電子產品,具備更多元化的面貌,故其影響力亦會產生質變,並帶來創新的新商機。
在此趨勢下,硬體製造商必須更積極思考,如何透過網際網路,提升硬體產品的附加價值。從上述蘋果未來趨勢來看,類似.Mac、透過網際網路整合產品體驗,或是如App Store掌握網路服務入口的機制,為2大重要方向。
對擅長硬體製造的台灣廠商而言,雖未必具備如蘋果般的垂直整合優勢,然如何透過策略聯盟,創新使用者體驗,則是產品規劃之初,就必須注意的重點,並著眼企業與產業中長期的發展,強化軟體與設計等過去較少投入的企業活動,以求在逐步提昇產品整合與服務的能耐之際,以硬體製造為基礎,累積台灣廠商的獨特競爭優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