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瞭望-「富爸爸」畢竟不是真爸爸 2007年11月8日華碩投資的子公司華擎上市,股價高達250元,隨後一路走跌,目前已跌至130元以下,著實令人心驚,而同時有金士頓 (Kingston)及英特爾創投2個國級富爸爸的擎泰,在2007年也虧損1.29億元,知名多金的成功企業利用投資上下游企業的方式,相互拉抬投資與被投資者的營業績效,已相當常見,不過組成企業集團或是成為企業集團的1員,並不是保證增加企業獲利能力的萬靈單。
現在的產業分工越來越細緻,企業的疆界越來越窄,通常只能專注在1個領域,而沒有能力在公司內部同時經營不同技術的產品。所以當企業成功的以1項產品取得市場地位後,會投資於上下游相關的領域作為奧援;運作順利的就會變成企業集團軍,如聯電旗下的「聯家軍」,鴻海旗下的「鴻家軍」等。
廣告
專業講座「跨國企業的全球IT基礎架構管理」
企業集團軍內部互相奧援的現象,對許多創業的公司產生了極大的壓力。許多未上的公司紛紛想要尋找一個「富爸爸」來投資自己,希望自己公司產品一量產,就有大客戶(富爸爸)等著用;最有名者如生產NAND 型快閃記憶體(Flash)控制晶片的IC設計公司擎泰,同時擁有台灣英特爾創投和金士頓 2個富爸爸。
「富爸爸」的效應不只限於未上市公司,甚至已經上市的公司也設法與大型企業集團結盟依為靠山。如工業電腦的大廠研華與華碩「換股合作」,希望取得華碩在零件採購上的談判力量,作為自己在工業電腦界的優勢。
至於大型企業集團投資於自己所需要的零組件公司,更是族繁不及備載。國內超過百億資本額的公司,從公開說明書來看,他們對上下游企業的投資,很少低於30家,這還是在被投資公司持有股份超過20%,必須揭露的部分。
這麼多公司對上下游有這麼龐大的投資,這麼多企業想尋求一個「富爸爸」,彷彿只要有一個「富爸爸」,真可以使自己在市場上少奮鬥十年?
富爸爸的溺愛不會產生效率 接受市場考驗才是真本事
就像有錢人家的孩子雖然享盡社會資源,卻不一定是將來最有成就的人,而一個領域裡成就最大的,通常是那個當初條件最差,靠自己奮鬥出來的人。企業裡「富爸爸」的兒子也充斥著這種現象。
從產業分工的角度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曾經舉過一個例子說明分工的好處。亞當‧斯密說在非洲的一個酋長因為沒有分工的利益,雖然擁有500名僕人,但是生活條件比不上在倫敦的一個窮人。也就是說,因為徹底分工的結果,在都會的生活,即使是個窮人,生活條件也超過擁有500個僕人的待遇。
一個「富爸爸」企業如果沒有投資上游零件公司,只要他有足夠的談判籌碼,任何一家零件他都可以去採購。對他來講,整個上游產業都是它可以使用的資源。例如,華碩只要把主機板做好,上游做得最好最大的公司,英特爾(Intel)都要來求他買CPU、晶片組。但如果它投資了1家上游零件公司,他會優先考慮使用自己投資公司的產品,但這些公司的產品可能不是最有競爭力的;至於其他的上游零件公司,因為考慮這家「富爸爸」企業有自己投資的零件公司,就不會提供最優惠的價格和服務。因為他知道這家「富爸爸」企業不會是自己長期的夥伴,也不敢提供先進的產品資料,怕「富爸爸」會洩漏技術給「富兒子」,將來成為自己的競爭者。
而「富爸爸」所投資的零件公司,即使做出好產品,但「富爸爸」企業的競爭對手不會優先考慮使用,這家零件公司只能賣產品給自己的富爸爸,也就沒有辦法產生經濟規模,來維持長期的競爭力。而且1家零件公司沒有經過市場各型各色客戶的焠鍊,就沒有辦法做出最有可靠性的產品,終究就沒有機會成為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公司。
這些例子我們翻翻台灣企業集團的投資的子公司,看看他們的產品,看看他們的銷售量。大概都可以知道這些公司虛擲了多少資源,也可說富爸爸的孩子多半辜負了社會的期望。威盛電子在鼎盛時期市值超過2,000億,旗下投資的相關企業就佔了3頁公開說明書,這些想仰仗「富爸爸」扶持的企業,也沒有1個成才。而這佔3頁的投資事業,並沒有宏達電。宏達電雖然和威盛是同一個董事長,但並不是威盛的子公司,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對於這些現象,我們不禁要問「富爸爸」真的是一個好爸爸嗎?
母子公司利益輸送 扭曲市場機制
企業在草創之初尋求大企業的奧援,本來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是大企業也常常因為這層緣故,而要求「富兒子」,配合企業集團的利益,而做一些背離自己利益的決定。
「富爸爸」到底不是真爸爸,因為企業需要理性決策,企業與子公司之間如果像父子之間一樣利益輸送,就會扭取了理性決策的機制。「富爸爸」企業投資於1家零件公司,並不是要栽培自己的親生兒子。他是寄望於這家零件公司的是取得優於市場價格與服務的產品。他是要把「富兒子」公司的「生產者剩餘」拿走,這奪取了「富兒子」在市場上與人公平競爭的機會。
至於有人以鴻海作為例子,認為企業集團之間互相支持可以更有效率,我們看不到鴻海與其他未上市子公司的交易紀錄,無法了解其間是否有相互補貼的情況。但鴻海所購併的已上市公司,都會選擇一個在產業裡已經有成功經驗的經理人去經營,這些企業還是要自己去努力,這才是鴻海購併成功的主因,而不是仰賴母公司的長期挹助。
當然有人會說「富爸爸」會在初期挹注利益給「富兒子企業」,然後父子聯手從金融市場拿走他們的投資效益。也就是富爸爸願意暫時犧牲自己,使用較高的價格購買子公司的零件,他要賺的是股票的錢。但這是1個對賭的「賽局」,華碩旗下投資的公司華擎, 2008年EPS預期超過20元,但上市後,連圈購的投資人都沒有獲利。顯然投資大眾已經很精明。經過20年市場起伏的訓練,投資人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去判斷什麼公司是值得投資的,許多投資人根本拒絕在這個不公平的賽局裏,與將來要靠印股票換鈔票的「富爸爸父子」對賭。他們要看的是企業拿出真正的本事與成績。
富爸爸都是自己奮鬥出來的,他們應該知道市場是有效率的,會給有績效的企業合理的報酬,短期的投機也許有一時的效果,但這個世界並不是為「富爸爸的兒子」打造的,商業競爭是一場馬拉松賽跑,許多企業的股價攤在面前,告訴我們,時間公平的對待每個人的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