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集-大池塘魚比較多?小池塘魚比較好抓?經過了10多個小時的航程,飛機終於飛抵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上空,這已是今年第3次拜訪這個交通擁擠、快速發展的大都市。在被冠上「金磚四國」的名號之後,走過冷戰頹敗的俄羅斯,不但風華重現,更快速躍身為全球投資人眼中閃閃發亮的淘金地。
相隔半個地球以外的巴西,過去2年的經濟景氣就像是當地的天氣一樣,著實熱到不行。2天前,和客戶到巴西首都聖保羅著名的烤肉餐廳晚餐,一頓飯的價錢在過去1年漲了一倍,但整個餐廳卻仍是座無虛席。
「金磚四國」是高盛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在數年前喊響的名號,吸引了全球目光注意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大陸(China)4大新興市場的商機潛力,而近幾年,金磚四國的經濟成長表現,也的確沒讓外界失望。
廣告
發行拳發行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而在金磚四國之後,墨西哥、土耳其、伊朗、埃及、越南、哈薩克等新興市場,也成為分析師口中下一個具潛力的新興市場,而近來更開始有分析師將眼光放到世界另一端的非洲大陸,認為應及早布局南非、肯亞、坦尚尼亞、 奈及利亞等市場。
隨者經濟高速的成長,這些市場雖然可能蘊含無限商機,但當地物價、薪資、交通、及旅館價格卻也是水漲船高,不但墊高進入市場的成本及費用,在磁吸效應的魔咒下,市場競爭也轉趨激烈。
哪裏有錢賺,就往哪裏去,這是商場不變的定律。只是,放眼全球,面對拓展國際市場業務的多重選擇題,許多公司經常必須選擇決定切入的市場,但究竟該選擇怎樣的市場,卻也是許多公司苦惱不已的問題。
市場越大,商機就越大嗎?市場越小,競爭就越小嗎?到底什麼樣的市場是大市場?而多小的市場,才算是小市場呢?世界如此之大,究竟何處才是充滿奶與蜜的迦南美地?
大市場好?還是小市場好?
「大市場好?還是小市場好?」,這應該是許多公司剛開始要跨入國際市場業務第1個問題。
在許多公司心目中的大市場定義,可能是地理幅員遼闊、人口數量眾多、經濟成長率持續攀升等因素,小市場的狀況則可能相反。
就一般人眼中的大市場來看,可能是單一國家、也可能是單一區域性市場,例如美國、日本,或是整個歐洲市場,而這些被大部分公司定義為「大市場」的目標,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進入障礙較高,競爭者較多。
就過去的經驗來看,經營大市場通常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就是要一直丟資源、要展現出對市場的長期承諾(Commitment),讓當地市場消費者與通路體系了解到:「你是玩真的!」,才能用時間換取空間,在當地市場逐步獲得注意。
通常大市場中的經銷通路商或是電信營運商,面對新進入市場的公司時,都會有一段觀察期,主要就是要看你能夠撐多久,在經營市場的過程中,會不會出紕漏、會不會捅漏子。所以,新進公司必須要證明自己的能力,不單是證明自有產品的能力,還要能證明你可以讓通路夥伴賺到錢,而這樣的過程必須用時間慢慢醞釀,在你證明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很行之後,你就會發現,慢慢有人會主動找你談,而不是靠你自己一家家去敲門找別人談。
如果走到這個階段,那就代表你已經在這個市場獲得肯定、你的實力開始被重視,所以要好好掌握機會、並且篩選機會,因為這代表你開始可進入當地經銷通路或電信業體系中卡位,而且是一卡到位子就很難再被踢出來。
經營此類大市場的過程,其實就有點像時下台灣熱門的「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你必須一關關證明自己的實力,而且是證明自己犯錯、出問題的機率低於其他人,當你走到前10強,甚至是前5強時,你就是已經可以出合輯唱片的準明星,你所卡到的位子,絕對是第11名、或第6名的人所無法企及的。
可能會有人問,經營大市場的過程是如此,但小市場就不是嗎?就不需要時間去耕耘,去證明實力嗎?答案是,當然需要。也常常有人會問:「小公司是不是就該從小市場開始做?」。
從小市場先開始練兵、或者是從國內市場先開始經營,其實都是很多公司發展國際市場業務的起步方式,認為若能在先在小市場或國內市場成功,就能複製成功模式到大市場或是其他國際市場。
但是,我必須要說的是,不要以為這樣的業務成功模式是可完全被複製的,因為每一個市場的消費習慣、產品需求、通路型態、政府管制、市場成熟度不盡相同,在多種不同變數交互影響下,直接套用複製業務模式並不見得完全可行。
所以,回到發展國際市場業務最根本的原點,就是要建立自有價值鏈體系的管理系統,也就是之前在【縱橫集】文章中持續討論的價值鏈(Value Chain)觀念,這些才是真正靈活操作國際市場業務的Knowhow。
對想進入國際市場的公司而言,建立自有價值鏈體系絕對是不變的基本功,而不論是「大市場」或「小市場」,所需付出的心力其實相去不遠,差別只在於進入障礙的高低,而這些進入障礙就是影響價值鏈管理難易度的變數。
當然,對一般資源有限的中小型公司而言,可能因為擔心口袋不夠深、實力不夠強,而無法在大市場中深耕卡位。不過,中小型公司因為資源有限,在開拓國際市場業務時更必須注意風險管理,但風險高低與市場大小不見得絕對相關,中小型公司不論是選擇大市場或是小市場,其實都應該要更專注聚焦(Focus),先鎖定被明確定義出區隔的市場、建立自有價值鏈系統,做好該做的事,就會有機會繼續做下去,並且進一步做大。
不過,對於很多公司一直苦惱於「大市場好?還是小市場好?」的問題,我其實很好奇,這些公司真的清楚哪些是「大市場」,哪些又是「小市場」嗎?
俄羅斯只有莫斯科? 巴西只看聖保羅?
在「大市場」與「小市場」的選擇題迷思中,很多時候會出現的狀況是,遠遠看這個市場可能覺得很大,但等到親身進去做之後,才發現並不如想像大。因為,當地市場可能需求還未成熟,或者是當地市場需求真的很大,但卻早已有很多競爭者存在,甚至是已經處於寡頭壟斷的狀況。舉例來看,南韓市場、日本市場真的很大,但卻早已是群雄割據的局面;而新興的巴西、印度市場商機潛力可觀,但卻可能根本買不起你想賣的產品,或者是需求還未進化成熟。
所以,用地理範圍、人口數量、經濟成長率、甚至是投資銀行發布的新興潛力市場報告做為判斷市場商機發展潛力的大小,其實仍會有盲點。
舉例而言,俄羅斯市場有80%的銷售來自莫斯科,很多人都以為只要做莫斯科就好了,所以,就有一群廠商全都擠在莫斯科市場殺價競爭、相互踐踏,在這樣的情況下,真的會有人在這個「大市場」中賺到錢嗎?
事實上,如果深入了解可發現,其實不是所有的銷售都一定要在莫斯科進行,之所以80%的交易在莫斯科發生,是因為大部分廠商重點都集中在莫斯科, 在俄羅斯其他地方沒有銷售及支援據點,當地小通路或客戶買不到東西,想買產品就只能到莫斯科來。
很多人看市場,或許都會看最多人注意的單一市場,例如看俄羅斯就是看莫斯科,看巴西就一定是看聖保羅,但這樣的想法與觀點其實就是陷入了以管窺豹的迷思。
以某家台灣品牌大廠為例,他們在馬來西亞就設了10多個點,其中當然包含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對這家公司而言,在競爭者雲集的吉隆坡市場,當然是就傾全力與對手一拼高下,但同時,他們也在馬來西亞其他地區布點、提供比別人更好的支援服務體系,但他們的競爭對手卻沒有想到那麼多,一心只想到吉隆坡市場。
對這家台灣品牌公司而言,他們可以與其他對手在吉隆坡市場拼搏,投入大量的行銷資源,雖然可能因此在吉隆坡賺不到錢,但是在馬來西亞其他地區市場,因為在吉隆坡打響名號,再加上落實地方市場的通路支援服務體系,讓他們在其他市場不但順利攻城掠地拿下高市佔率,也在其他地方市場真正賺到錢。
在俄羅斯也是一樣的狀況,雖然所有競爭者眼中都只有看到當時市場銷售佔有率高達80%的莫斯科,但我們已發現,市場銷售集中在莫斯科的原因,於是我們決定採取不一樣的策略,把價值鏈延伸至莫斯科以外的其他城市,到了那裏,我們發現這些市場幾乎看不到其他的競爭者,因為大部分競爭者都已經擠在莫斯科殺得你死我活,但我們就是到這些地方去好好做,建立起我們的價值鏈體系,如經銷通路、支援服務、維修中心等等。而以目前來看,我們在莫斯科的銷售只佔俄羅斯市場 30~40%,其餘銷售量都是來自於莫斯科以外的市場貢獻,而我們也在俄羅斯打下足以成為主流的市場佔有率。以這樣的眼光來看,俄羅斯就真正是一個大市場,但這個大市場,絕對不是外界眼中被窄化的莫斯科而已。
市場大小不重要 清楚定義區隔才是關鍵
在看市場大小時,很多小市場你以為規模很小,但若能在這個市場取得主流地位的佔有率,那麼,對你而言,這個市場就是一個大市場。在一個所謂的「大市場」中,單一公司就算做得再大,也可能因為外在激烈的競爭,很難獨佔或取得壓倒性的佔有率,但在小市場中的狀況就完全不同,因為市場競爭態勢非常透明清楚,競爭對手也不多,單一公司就有可能據地稱王,成為當地市場唯一獨大的廠商。
所以,你究竟要選大市場?還是小市場?其中也牽涉到公司如何看待一個市場?如何去做切割區隔?
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如果能在一個大國家或大區域市場中根據不同地域或客戶層次切割定義出很多個市場,而又能在這些小市場中卡位取得高市佔率,若能在這些小市場都佔到第1名的位子,加起來就能在整個市場成為第1名,這就是鄉村包圍都市的策略。事實上,很多台灣廠商其實已經在應用這樣鄉村包圍都市的策略,在很多特定單一市場有不錯的市佔率。
所以,當許多公司還在為「大市場好?還是小市場好?」的問題大傷腦筋時,其實或許應該靜心想想:大池塘裏的魚雖然比較多,但來撈魚、釣魚的人也多,你真的就能抓到比較多的魚嗎?小池塘雖然小,但魚真的有比較好釣、好撈嗎?
或許,重點不在於池塘的大小,而在於你到底有沒搞清楚這池塘裏的魚,究竟是什麼魚?喜歡吃怎樣的餌?該用怎樣的釣法?該怎麼拋餌?
(本文由曹安邦口述,記者陳慧玲整理撰寫,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或對相關議題需進一步討論交流,歡迎來信至irene.chen@digitimes.com信箱發表高見。)
曹安邦,現任友訊科技D-Link International總經理,負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東、中南美等多個新興市場,參與資訊通訊產品業務行銷工作經歷超過20年。
2008-01-31
2008-01-30
美經濟衰退機率破5成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Feldstein預言這次泡沫將更苦
美經濟衰退機率破5成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Feldstein預言這次泡沫將更苦哈佛大學教授並身兼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總裁Martin Feldstein曾在2008年初時預言美國經濟衰退的機率將超過5成,28日接受彭博(Bloomberg)專訪時表示,衰退預言若成真,其嚴重與痛苦程度將遠勝過前幾次衰退期,因目前的金融部門非常脆弱。
Feldstein同時呼籲請Fed要再降息2碼,並指出一旦經濟衰退,銀行和信貸衍生性金融商品所遭受的衝擊將非常難受。
廣告
發行拳發行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認為美國經濟衰退情況將比預期更糟的專家學者並不在少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經濟學家Stephen Roach指出,這次的房產泡沫比90年代的網路泡沫更可怕。
Roach表示,這個由消費支出和房市聯合築起的泡沫規模可是比上回的科技泡沫大上5倍。雖然美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先進,但大家對於信貸的依賴程度也是前無古人,若這些消費支出是來自所得而非貸款,泡沫的規模也不至於如此驚人。
知名財經新聞網站MarketWatch主筆之一Paul B. Farrell也在專欄中提出類似的看法,他也認為這回的房市泡沫比科技股泡沫更嚴重,同時還引述創投業者Eric Janszen在哈潑雜誌(Harper)發表的報告「下個泡沫」(The Next Bubble)中對房市及網路的看法指出,為期10年的房市泡沫才剛剛開始。
Janszen認為,2008年會是充滿泡沫的1年,少了這些泡沫美國經濟將難以為繼,因為景氣循環已被泡沫循環給取代了。Janszen研究歷史上多起著名的經濟泡沫事件後得到一個結論,現在泡沫形成的速度和頻率都提高,按理說上次科技股泡沫化後,得休息養生個幾十年才會出現下個泡沫。
但現實狀況卻是舊傷未癒,新傷卻已報到,但這次信貸風暴最令人害怕的不是循環的速度,而是投資大眾和主管機關對泡沫的態度,大家對此似乎都視而不見,更糟糕的是還繼續火上加油。
Janszen表示,網路泡沫創造了7兆美元的市值,房市泡沫的假財富更高有12兆美元。Janszen甚至大膽預言下個泡沫就在替代能源,其規模可能高達20兆美元,這個泡沫誕生於2005年,壽命大概8年,預料2013年時會破滅。
CNNMoney 網站的報導也認為,Fed從2007年9月迄今已連續降息7碼,雖然現在經濟狀況的確不好,但利率太低可能引發更高的風險,由歷史經驗可知,低利率幾乎等於是新信貸泡沫的前奏,再者,原油、黃金、小麥等商品的價格節節高升,通膨的威脅根本還沒解除警報,再降息的風險實在太大了。
Feldstein同時呼籲請Fed要再降息2碼,並指出一旦經濟衰退,銀行和信貸衍生性金融商品所遭受的衝擊將非常難受。
廣告
發行拳發行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認為美國經濟衰退情況將比預期更糟的專家學者並不在少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經濟學家Stephen Roach指出,這次的房產泡沫比90年代的網路泡沫更可怕。
Roach表示,這個由消費支出和房市聯合築起的泡沫規模可是比上回的科技泡沫大上5倍。雖然美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先進,但大家對於信貸的依賴程度也是前無古人,若這些消費支出是來自所得而非貸款,泡沫的規模也不至於如此驚人。
知名財經新聞網站MarketWatch主筆之一Paul B. Farrell也在專欄中提出類似的看法,他也認為這回的房市泡沫比科技股泡沫更嚴重,同時還引述創投業者Eric Janszen在哈潑雜誌(Harper)發表的報告「下個泡沫」(The Next Bubble)中對房市及網路的看法指出,為期10年的房市泡沫才剛剛開始。
Janszen認為,2008年會是充滿泡沫的1年,少了這些泡沫美國經濟將難以為繼,因為景氣循環已被泡沫循環給取代了。Janszen研究歷史上多起著名的經濟泡沫事件後得到一個結論,現在泡沫形成的速度和頻率都提高,按理說上次科技股泡沫化後,得休息養生個幾十年才會出現下個泡沫。
但現實狀況卻是舊傷未癒,新傷卻已報到,但這次信貸風暴最令人害怕的不是循環的速度,而是投資大眾和主管機關對泡沫的態度,大家對此似乎都視而不見,更糟糕的是還繼續火上加油。
Janszen表示,網路泡沫創造了7兆美元的市值,房市泡沫的假財富更高有12兆美元。Janszen甚至大膽預言下個泡沫就在替代能源,其規模可能高達20兆美元,這個泡沫誕生於2005年,壽命大概8年,預料2013年時會破滅。
CNNMoney 網站的報導也認為,Fed從2007年9月迄今已連續降息7碼,雖然現在經濟狀況的確不好,但利率太低可能引發更高的風險,由歷史經驗可知,低利率幾乎等於是新信貸泡沫的前奏,再者,原油、黃金、小麥等商品的價格節節高升,通膨的威脅根本還沒解除警報,再降息的風險實在太大了。
無畏歐、美經濟下彎 大陸白牌手機需求持續爆發 台系IC設計搶�
無畏歐、美經濟下彎 大陸白牌手機需求持續爆發 台系IC設計搶�面對2007年大陸手機市場需求已逾2.5億支及2008年可望再上看到4億支以上的市場規模,台系IC設計公司說什麼都不能缺席,而聯發科成功在大陸白牌手機市場席捲一半以上市佔率的晶片平台,就是台廠目前積極希望搭配的主要客戶,包括早已插旗的原相、致新、立錡、偉詮,至於驊訊及義隆,則選擇由展訊的晶片平台先出發。
1年1,000萬顆IC的銷售量對台灣每家IC設計公司來說,都會是不可多得的好消息,只是,這樣穩定的銷售量及市場需求,已越來越可遇而不可求,不過,這2年冒出頭來的大陸白牌手機市場,由於強調產品生命週期僅3~6個月,低成本、多功能等設計條件,在外商無法充分支援下,已成為同文、同種的台灣IC設計業者,所積極開發的最後寶地。
廣告
發行拳發行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而聯發科挾本身在兩岸市場的技術支援優勢,配合低成本、多功能的晶片完整競爭力,成功拿下大陸白牌手機市場逾半佔有率的童話故事,早已激起各家台灣IC設計業者「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與聯發科為伍。雖然聯發科仍一手掌握大部分晶片開發工作,但面對大陸白牌手機產品生命週期僅有3~6個月的特性,部分晶片採取委外代工方式的效率其實更高。
也因此,原相的CMOS Sensor已成功與聯發科手機平台搭配,立錡則鎖定白光LED驅動IC產品線來出發,偉詮則靠著ADC,搶攻聯發科最新的觸控螢幕解決平台。至於曾是聯發科舊愛的致新,近日也傳出內部電源管理IC產品線可望鳳還巢的好消息,原因很簡單,聯發科內部研發資源持續不足的情形,很難讓手機晶片平台3個月即改版一次,以滿足大陸白牌手機市場的特殊需求。
至於義隆電及驊訊,則在初階段選擇與展訊配合,同樣搶進大陸白牌手機市場,其中,義隆電挾自家電容式、電阻式多元化觸控螢幕解決方案的優勢,成功與展訊作結合,積極蠶食大陸白牌手機市場佔有率;驊訊則在自家線上音樂下載解決方案,成功被展訊整合,並協助大陸夏新推出MTV手機,並在2008年1月一炮而紅後,後續成長前景也頗被市場看好。
對台灣IC設計業者來說,走向1年市場需求逾2億支的大陸白牌手機市場,已是不得不然的趨勢,尤其在大陸白牌手機市場又要便宜、又要多功能,又要不斷推陳出新的特別需求下,放眼天下,大概也只有台系IC設計公司有本事服侍。大陸白牌手機市場這塊大餅看來已是嘴邊肉,差別只是誰能吞得比較大口,誰能吞得比較快而已。
1年1,000萬顆IC的銷售量對台灣每家IC設計公司來說,都會是不可多得的好消息,只是,這樣穩定的銷售量及市場需求,已越來越可遇而不可求,不過,這2年冒出頭來的大陸白牌手機市場,由於強調產品生命週期僅3~6個月,低成本、多功能等設計條件,在外商無法充分支援下,已成為同文、同種的台灣IC設計業者,所積極開發的最後寶地。
廣告
發行拳發行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而聯發科挾本身在兩岸市場的技術支援優勢,配合低成本、多功能的晶片完整競爭力,成功拿下大陸白牌手機市場逾半佔有率的童話故事,早已激起各家台灣IC設計業者「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與聯發科為伍。雖然聯發科仍一手掌握大部分晶片開發工作,但面對大陸白牌手機產品生命週期僅有3~6個月的特性,部分晶片採取委外代工方式的效率其實更高。
也因此,原相的CMOS Sensor已成功與聯發科手機平台搭配,立錡則鎖定白光LED驅動IC產品線來出發,偉詮則靠著ADC,搶攻聯發科最新的觸控螢幕解決平台。至於曾是聯發科舊愛的致新,近日也傳出內部電源管理IC產品線可望鳳還巢的好消息,原因很簡單,聯發科內部研發資源持續不足的情形,很難讓手機晶片平台3個月即改版一次,以滿足大陸白牌手機市場的特殊需求。
至於義隆電及驊訊,則在初階段選擇與展訊配合,同樣搶進大陸白牌手機市場,其中,義隆電挾自家電容式、電阻式多元化觸控螢幕解決方案的優勢,成功與展訊作結合,積極蠶食大陸白牌手機市場佔有率;驊訊則在自家線上音樂下載解決方案,成功被展訊整合,並協助大陸夏新推出MTV手機,並在2008年1月一炮而紅後,後續成長前景也頗被市場看好。
對台灣IC設計業者來說,走向1年市場需求逾2億支的大陸白牌手機市場,已是不得不然的趨勢,尤其在大陸白牌手機市場又要便宜、又要多功能,又要不斷推陳出新的特別需求下,放眼天下,大概也只有台系IC設計公司有本事服侍。大陸白牌手機市場這塊大餅看來已是嘴邊肉,差別只是誰能吞得比較大口,誰能吞得比較快而已。
產業瞭望-HDMI兩棲消費性電子、PC產品 今年成長加速 行動裝置也�
產業瞭望-HDMI兩棲消費性電子、PC產品 今年成長加速 行動裝置也�HDMI串連各式影音內容 感動你的視覺、聽覺
隨著高畫質內容的日益普及,以及消費者對高畫質內容的高度需求,HDMI介面已成為目前高畫質數位電視與其他高解析度消費性電子產品之數位介面標準,在市面上銷售的高畫質數位電視、機上盒(STB)、DVD播放器、PS3和攝錄影機等應用產品身上,其實都可以輕易找尋到HDMI介面的蹤跡。
廣告
發行拳發行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而HDMI 不僅只是高階家電產品的基本配備,從2008年開始,也將在全球PC市場佔一席之地,成為桌上型電腦(DT)、筆記型電腦(NB),及PC相關週邊配備的新主流介面,目前包括低價位的螢幕顯示卡,到高階的LCD平面顯示器,其實都已有相關產品在應用HDMI介面。
面對不少品牌大廠新推的DT、NB,及LCD平面顯示器,甚至是最底層的主機板與繪圖卡等應用產品,也開始將HDMI列為標準的傳輸介面。這意味消費者未來不僅能在電腦螢幕上執行遊戲軟體、觀看電視節目與電影,以及瀏覽相片,更可透過HDMI介面的連結,在大尺寸電視上享受到上述高畫質的數位內容,更加速擴大HDMI的應用。
由於HDMI介面可以讓消費者光是透過一條傳輸線,就可以連接許多不同的數位裝置,及生活週遭可以接觸到具高畫質傳輸的電子產品,包括家庭劇院到個人電腦、從藍光規格到Vista、HD DVD播放器,甚至是NB、機上盒、遊戲搖桿,到會議使用的投影機等,都可以使用HDMI做為高畫質的連接和傳輸。目前市場分析機構In-Stat已初估,在 2008年時,全球將有2.29億台搭載HDMI介面的裝置銷售至市面,而在2010年,HDMI裝置的累積裝機量將達到12億台。
高畫質重要性與日俱增 行動裝置搶頭香
除一般消費性電子及PC產品應用HDMI介面氣勢已成外,市場需求日益高漲的行動裝置,在已慢慢變成個人媒體的主流消費性電子產品後,對於HDMI介面需求也開始爆發出來,尤其是HDMI可以使用者輕易地將行動裝置上的高畫質影片等數位內容,及時且快速地傳輸到數位家庭的中心-個人電腦或數位電視。
隨著HDMI逐漸成為可攜式電子產品的標準傳輸介面,消費者可透過單一HDMI的連線,輕鬆分享行動裝置內高品質的數位高解析格式內容。以Silicon Image本身為例,在推出更省電及成本更低的HDMI傳送器後,客戶正計畫大量應用HDMI介面在各式各樣的小型行動裝置身上,例如數位相機、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及手機等。
除晶片本身面積縮小及省電性提高的努力外,Silicon Image也透過最新的可攜式高畫質連接(Mobile High-Definition Link™;MHL™ ) 技術及應用軟體,讓HDMI成為完完全全互通的解決方案,讓各種行動裝置都可以透過這樣最新的HDMI傳送器及技術,將高畫質內容從行動裝置身上傳輸至數位電視、PC,並隨時進行播放。
HDMI介面跨入PC市場 產品應用新爆發
目前全球主要負責推廣HDMI規格授權與推廣的HDMI Licensing公司,已事先宣布2007全球已有超過750家廠商採用HDMI規格,較2006年同期約成長了250家。其中台灣廠商佔了最高比例,高達29%,很明顯的,本土業者的努力是全球HDMI介面在2007年得以快速普及的主要動力之ㄧ。
細數這2年採用 HDMI的廠商,早已橫跨消費性電子產品到PC兩大領域,包括宏碁、明基、戴爾(Dell)、惠普(HP)、Sony、Canon、Panasonic、 Hitachi、JVC、Toshiba、Nikon、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Sanyo等各家國際大廠,都已陸續在自家產品身上採用HDMI介面。而在2008年的CES上,更有許多家廠商都在新發表的產品上搭載最新的HDMI1.3版本,支援1080p色深技術和 x.v.Color 擴展色域,讓消費者更可以輕鬆地透過單一傳輸線享受最高品質的影音內容。
就在過去2年內,隨著許多協力廠商的支持及推廣,HDMI介面已成功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及PC市場,佔有一定程度的市佔率,隨著未來,HDMI介面將把觸角再延伸到目前市場需求成長最快的行動裝置產品後,隨2008年不少手機、數位相機、錄放影機及多媒體播放器等行動裝置的標準傳輸介面,也以HDMI技術為依歸下,HDMI介面在2008年以後的成長速度,看來只會更快而已。
影像、聲音傳輸一線搞定 智財保護也仰賴HDMI
如果要HDTV等裝置顯示時維持高畫質的視訊,最好的方式便是從來源裝置傳輸未壓縮的影音資料流。但若要傳輸未壓縮的影音資料,則需要相當高的連結頻寬(每秒數十億位元)。IEEE 1394等介面標準只能傳輸壓縮影音資料,因此可能會降低畫面品質。
相較之下,只要一條HDMI連結,就能以每秒165M pixels的速度傳輸高達24位元的使用者資料,讓整個頻寬可以高達將近4 Gbps,不僅可以滿足目前高畫質電視的1080p解析度,還能支援DVD Audio等最先進的數位音訊格式、Dolby® Digital與DTS等高頻寬未壓縮數位音效及損耗式壓縮格式。
也因為HDMI介面為目前市場上唯一支援免壓縮的全數位影音介面,可以透過單一纜線,傳輸任何音訊/視訊源與音訊/視訊監視器之間的訊號傳輸介面,有效簡化相關視聽設備的布線複雜度及困難度,並同時減少過去令消費者眼花撩亂的布線景象。
此外,HDMI於其內嵌式的內容保護機制,也就是所謂的高頻寬數位內容保護(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HDCP),由於專門是為了保護在高頻寬介面上的影音內容所設計,可以有效防止HDCP所保護的內容遭到竊取或未授權的使用,保護智財權的附加價值,也是刺激HDMI介面越來越普及的重要關鍵。
隨著高畫質內容的日益普及,以及消費者對高畫質內容的高度需求,HDMI介面已成為目前高畫質數位電視與其他高解析度消費性電子產品之數位介面標準,在市面上銷售的高畫質數位電視、機上盒(STB)、DVD播放器、PS3和攝錄影機等應用產品身上,其實都可以輕易找尋到HDMI介面的蹤跡。
廣告
發行拳發行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而HDMI 不僅只是高階家電產品的基本配備,從2008年開始,也將在全球PC市場佔一席之地,成為桌上型電腦(DT)、筆記型電腦(NB),及PC相關週邊配備的新主流介面,目前包括低價位的螢幕顯示卡,到高階的LCD平面顯示器,其實都已有相關產品在應用HDMI介面。
面對不少品牌大廠新推的DT、NB,及LCD平面顯示器,甚至是最底層的主機板與繪圖卡等應用產品,也開始將HDMI列為標準的傳輸介面。這意味消費者未來不僅能在電腦螢幕上執行遊戲軟體、觀看電視節目與電影,以及瀏覽相片,更可透過HDMI介面的連結,在大尺寸電視上享受到上述高畫質的數位內容,更加速擴大HDMI的應用。
由於HDMI介面可以讓消費者光是透過一條傳輸線,就可以連接許多不同的數位裝置,及生活週遭可以接觸到具高畫質傳輸的電子產品,包括家庭劇院到個人電腦、從藍光規格到Vista、HD DVD播放器,甚至是NB、機上盒、遊戲搖桿,到會議使用的投影機等,都可以使用HDMI做為高畫質的連接和傳輸。目前市場分析機構In-Stat已初估,在 2008年時,全球將有2.29億台搭載HDMI介面的裝置銷售至市面,而在2010年,HDMI裝置的累積裝機量將達到12億台。
高畫質重要性與日俱增 行動裝置搶頭香
除一般消費性電子及PC產品應用HDMI介面氣勢已成外,市場需求日益高漲的行動裝置,在已慢慢變成個人媒體的主流消費性電子產品後,對於HDMI介面需求也開始爆發出來,尤其是HDMI可以使用者輕易地將行動裝置上的高畫質影片等數位內容,及時且快速地傳輸到數位家庭的中心-個人電腦或數位電視。
隨著HDMI逐漸成為可攜式電子產品的標準傳輸介面,消費者可透過單一HDMI的連線,輕鬆分享行動裝置內高品質的數位高解析格式內容。以Silicon Image本身為例,在推出更省電及成本更低的HDMI傳送器後,客戶正計畫大量應用HDMI介面在各式各樣的小型行動裝置身上,例如數位相機、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及手機等。
除晶片本身面積縮小及省電性提高的努力外,Silicon Image也透過最新的可攜式高畫質連接(Mobile High-Definition Link™;MHL™ ) 技術及應用軟體,讓HDMI成為完完全全互通的解決方案,讓各種行動裝置都可以透過這樣最新的HDMI傳送器及技術,將高畫質內容從行動裝置身上傳輸至數位電視、PC,並隨時進行播放。
HDMI介面跨入PC市場 產品應用新爆發
目前全球主要負責推廣HDMI規格授權與推廣的HDMI Licensing公司,已事先宣布2007全球已有超過750家廠商採用HDMI規格,較2006年同期約成長了250家。其中台灣廠商佔了最高比例,高達29%,很明顯的,本土業者的努力是全球HDMI介面在2007年得以快速普及的主要動力之ㄧ。
細數這2年採用 HDMI的廠商,早已橫跨消費性電子產品到PC兩大領域,包括宏碁、明基、戴爾(Dell)、惠普(HP)、Sony、Canon、Panasonic、 Hitachi、JVC、Toshiba、Nikon、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Sanyo等各家國際大廠,都已陸續在自家產品身上採用HDMI介面。而在2008年的CES上,更有許多家廠商都在新發表的產品上搭載最新的HDMI1.3版本,支援1080p色深技術和 x.v.Color 擴展色域,讓消費者更可以輕鬆地透過單一傳輸線享受最高品質的影音內容。
就在過去2年內,隨著許多協力廠商的支持及推廣,HDMI介面已成功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及PC市場,佔有一定程度的市佔率,隨著未來,HDMI介面將把觸角再延伸到目前市場需求成長最快的行動裝置產品後,隨2008年不少手機、數位相機、錄放影機及多媒體播放器等行動裝置的標準傳輸介面,也以HDMI技術為依歸下,HDMI介面在2008年以後的成長速度,看來只會更快而已。
影像、聲音傳輸一線搞定 智財保護也仰賴HDMI
如果要HDTV等裝置顯示時維持高畫質的視訊,最好的方式便是從來源裝置傳輸未壓縮的影音資料流。但若要傳輸未壓縮的影音資料,則需要相當高的連結頻寬(每秒數十億位元)。IEEE 1394等介面標準只能傳輸壓縮影音資料,因此可能會降低畫面品質。
相較之下,只要一條HDMI連結,就能以每秒165M pixels的速度傳輸高達24位元的使用者資料,讓整個頻寬可以高達將近4 Gbps,不僅可以滿足目前高畫質電視的1080p解析度,還能支援DVD Audio等最先進的數位音訊格式、Dolby® Digital與DTS等高頻寬未壓縮數位音效及損耗式壓縮格式。
也因為HDMI介面為目前市場上唯一支援免壓縮的全數位影音介面,可以透過單一纜線,傳輸任何音訊/視訊源與音訊/視訊監視器之間的訊號傳輸介面,有效簡化相關視聽設備的布線複雜度及困難度,並同時減少過去令消費者眼花撩亂的布線景象。
此外,HDMI於其內嵌式的內容保護機制,也就是所謂的高頻寬數位內容保護(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HDCP),由於專門是為了保護在高頻寬介面上的影音內容所設計,可以有效防止HDCP所保護的內容遭到竊取或未授權的使用,保護智財權的附加價值,也是刺激HDMI介面越來越普及的重要關鍵。
2008-01-24
火線話題-群創跨足NB面板的發想
火線話題-群創跨足NB面板的發想雖然群創本業仍以液晶監視器出貨為主,2008年總監視器出貨量將朝3,300萬~3,500萬台邁進,而液晶電視代工、觸控面板等仍在初升階段,面板對營收貢獻度也僅約佔3成左右;然為尋求更大的獲利及替6代線量產後預做準備,群創日前也宣布,將跨足筆記型電腦(NB)面板生產。
雖然群創指出2008年NB面板僅將小量生產,2009年後才會逐步放量,然在市場傳言鴻海將買廣達以擴大NB代工規模(雙方均已多次否認),華宇出脫NB 部門之後,以群創僅有1條5代線之姿跨足NB面板生產,除提升獲利考量之外,背後究竟還有啥算盤?其實不難不令人做出諸多聯想。
2008 年旺季來臨後,OA面板供貨恐將持續短缺,而對應需求,各面板廠也紛將NB面板挪到5代線上生產,而把監視器面板轉移到6代線上投片,加上以目前NB與監視器面板在5代線上切割片數、價格與獲利率比較,5代線投產NB面板利潤顯然較監視器面板豐厚,而群創的6代線將在2009年5月量產,因此為替5代線的出路預做準備,加上獲利考量,應是群創跨足NB面板生產的主要原因。
不過,以鴻海集團長期來的業務經營模式,群創單生產 NB面板而鴻海不加碼NB代工訂單的爭取,看似也不那麼順理成章,而回頭看鴻海NB代工發展,雖然市場傳言其手中目前握有Sony的NB代工訂單,但怕與客戶競爭等諸多考量下,目前出貨量能其實不大。也因此,一旦群創在2009年開始衝刺NB面板出貨量能,是否意味鴻海屆時在NB代工訂單的爭取上也會有新動作出現?頗耐人尋味。
然而,仍想不透的是,包括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友達、樂金飛利浦(LPL)、奇美電子等,在5代線上加碼NB面板生產均成2008年既定目標,而群創單以一滿載月產能8.7萬片的5代線投入NB面板生產,在經濟規模不若他廠,NB代工毛利率又那麼微薄的情況下,如何獲得客戶青睞?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設想,目前鴻海NB代工量能仍小,而群創NB面板出貨也低,若外賣不成,回頭還可滿足自家需求;然而,不是說兄弟爬山各自努力?若群創成本無法與他廠比擬,如此鴻海幹嘛要用?
再者,若群創跨足NB面板生產,是鴻海擴大加碼NB代工的前哨,而華宇出脫NB部門給偉創力(Flextronics)後又有好的經營績效出現,那麼是否意味2009年將是鴻海正式大舉進攻NB代工的最佳時機?新一波購併案是否得開始醞釀發酵?
然而,鴻海如何消彌與客戶搶單的疑慮,抑或者鴻海的NB發展策略將僅專注於極大化的EMS業務,而從中僅賺取供應鏈管理與材料logistic的費用?但面對NB ODM代工利潤已如此微薄,且檯面上的NB代工大廠產能規模均不小,鴻海如何殺出重圍爭取訂單?若非如此,鴻海如何快速厚植NB設計能力?還是NB代工產業已不值得新進者再玩?群創轉投入NB面板生產,僅單純替5代線找出路?
想到這頭又暈了,無論如何,單以面板產業而言,面板經由產品線移轉,無疑已給單純僅有5代線的小廠更多衝擊,各業者如何即早因應,重新尋求新安身立命棲身之處,絕對是當務之急。
雖然群創指出2008年NB面板僅將小量生產,2009年後才會逐步放量,然在市場傳言鴻海將買廣達以擴大NB代工規模(雙方均已多次否認),華宇出脫NB 部門之後,以群創僅有1條5代線之姿跨足NB面板生產,除提升獲利考量之外,背後究竟還有啥算盤?其實不難不令人做出諸多聯想。
2008 年旺季來臨後,OA面板供貨恐將持續短缺,而對應需求,各面板廠也紛將NB面板挪到5代線上生產,而把監視器面板轉移到6代線上投片,加上以目前NB與監視器面板在5代線上切割片數、價格與獲利率比較,5代線投產NB面板利潤顯然較監視器面板豐厚,而群創的6代線將在2009年5月量產,因此為替5代線的出路預做準備,加上獲利考量,應是群創跨足NB面板生產的主要原因。
不過,以鴻海集團長期來的業務經營模式,群創單生產 NB面板而鴻海不加碼NB代工訂單的爭取,看似也不那麼順理成章,而回頭看鴻海NB代工發展,雖然市場傳言其手中目前握有Sony的NB代工訂單,但怕與客戶競爭等諸多考量下,目前出貨量能其實不大。也因此,一旦群創在2009年開始衝刺NB面板出貨量能,是否意味鴻海屆時在NB代工訂單的爭取上也會有新動作出現?頗耐人尋味。
然而,仍想不透的是,包括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友達、樂金飛利浦(LPL)、奇美電子等,在5代線上加碼NB面板生產均成2008年既定目標,而群創單以一滿載月產能8.7萬片的5代線投入NB面板生產,在經濟規模不若他廠,NB代工毛利率又那麼微薄的情況下,如何獲得客戶青睞?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設想,目前鴻海NB代工量能仍小,而群創NB面板出貨也低,若外賣不成,回頭還可滿足自家需求;然而,不是說兄弟爬山各自努力?若群創成本無法與他廠比擬,如此鴻海幹嘛要用?
再者,若群創跨足NB面板生產,是鴻海擴大加碼NB代工的前哨,而華宇出脫NB部門給偉創力(Flextronics)後又有好的經營績效出現,那麼是否意味2009年將是鴻海正式大舉進攻NB代工的最佳時機?新一波購併案是否得開始醞釀發酵?
然而,鴻海如何消彌與客戶搶單的疑慮,抑或者鴻海的NB發展策略將僅專注於極大化的EMS業務,而從中僅賺取供應鏈管理與材料logistic的費用?但面對NB ODM代工利潤已如此微薄,且檯面上的NB代工大廠產能規模均不小,鴻海如何殺出重圍爭取訂單?若非如此,鴻海如何快速厚植NB設計能力?還是NB代工產業已不值得新進者再玩?群創轉投入NB面板生產,僅單純替5代線找出路?
想到這頭又暈了,無論如何,單以面板產業而言,面板經由產品線移轉,無疑已給單純僅有5代線的小廠更多衝擊,各業者如何即早因應,重新尋求新安身立命棲身之處,絕對是當務之急。
2008-01-22
世界經濟論壇專題 投資人過度自滿 今年將為過去的錯誤付出代�
世界經濟論壇專題 投資人過度自滿 今年將為過去的錯誤付出代�2007年舉行的上一屆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年會期間,全球景氣似乎一片欣欣向榮,但當時包括歐洲央行總裁Jean-Claude Trichet和美國前財長Lawrence Summers都曾在會議中出言警告,投資人不應對此驕矜自喜,而全球現況證實他們當時的預言成真了,而如今他們則發出新的警訊,認為信心崩盤可能會進而使全球經濟隨之癱瘓。
據彭博資訊(Bloomberg)報導,美國前財長Summers這回重返在瑞士Davos 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並呼籲美國應透過經濟刺激方案火速採取行動,以免房市低迷繼續引發信心崩盤的骨牌效應,拖累美國經濟。在此同時,歐洲央行總裁 Trichet同樣也回到這處阿爾卑斯山的度假勝地,Trichet挽救經濟的做法,則是和全球各國央行攜手合作,緊急注資到貨幣市場,以紓解銀行需錢孔急的的燃眉之急。
如今為哈佛大學經濟學者的Summers指出,如果經濟衰退是因為泡沫爆破所引發的話,則往往會延續得比較久,這代表這一波經濟衰退是有可能會拖得很久,而且程度可能會很嚴重,不過,到目前為止這種可能性還不算很高。
隨著Trichet和Summers在上屆會議中抨擊的傲慢自得漸漸被如今的憂慮氛圍所取代,經濟局勢也從2007年的欣欣向榮轉為蒙上陰霾。
據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執行長Josef Ackermann表示,2007年年會期間,Davos年會當時處於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前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謂的非理性榮景(Irrational Exuberance)中,但願本屆年會不至於步入相反的方向,亦即非理性蕭條中。
近來,銀行紛紛拋出所持有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改抱黃金和美國國債作為投資避風港。而在此同時,銀行大幅緊縮借款,而且裁員頻傳。過去10天來,花旗集團(Citigroup)交出了最大損失的季財報成績單之後,又裁員4,200人次,而德國投資人信心指數跌至1992年來最低水準,至於表現一直亮麗的大陸,也首度浮現了經濟可能會減緩的警訊。
經濟的不確定性預料將籠罩這次的Davos會議,就連世界經濟論壇的創辦人兼主席Klaus Schwab都表示,大家目前正在為過去所犯下的錯誤付出代價,他指出,本屆年會的氣氛已經改變了,而這次會中討論主題將環繞著目前所面臨的經濟挑戰打轉,包括了次級房貸危機、能源消費國的資金形同轉移到產油國家,和通貨膨脹的趨勢等等。
那些如今被迫點數損失數字的投資者與機構,可不能說他們沒聽到警告,因為Trichet在2007年會議中明白提出警語表示,未來全球可能將對風險予以重新評價,而Summers則把當時洋溢的高度信心,拿來和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市場氣氛相比擬。
只不過,這樣的警告在1年前遭到漠視,備受忽略。原因不難想見,據也出席上屆會議、當時任職NYSE集團執行長的John Thain表示,那時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的實際表現的確很亮麗。而如今Thain甫在12月接下救火任務,接任美林(Merrill Lynch & Co.)執行長,任務是在美林創下成立93年來最嚴重的損失之後,設法讓公司恢復元氣。
在各國央行中,65歲的歐洲央行總裁Trichet在信貸市場一片緊縮聲中,率先提供緊急資金給金融機構救急,相關措施帶動了堪稱自2001年紐約恐怖攻擊事件以來、範圍最浩大的國際經濟合作行動,包括Fed、加拿大、英國和瑞士等國央行都紛紛注資到貨幣市場,以保持市場的穩定運作。
Trichet 指出,市場進行了重大調整之後,也成功讓風險因子趨於下滑。部分央行更是採取了進一步行動,除了注資之外,也同時採取降息的做法。54歲的Fed主席柏南克(Ben S. Bernanke)便表示,他已作好心理準備,一旦時勢所需,將採取額外的重大措施以挽救經濟。根據期貨市場的交易顯示,投資人幾乎都確定Fed將在1月 29至30日舉行的會議中,把利率調降至少半個百分點,至3.75%的水準。
即便如此,延燒不止的這場金融危機仍有可能成為史上最嚴重的危機,這是Davos主講人之一的哈佛大學學者Kenneth Rogoff和Maryland大學學者Carmen Reinhard共同撰寫的報告所作出的結論。這2位經濟專家分析了過去所發生的18次經濟衰退事件後發現,平均而言,金融危機會導致經濟成長率減少2個百分點,而一般要2年後才能重新恢復生機。在最嚴重的危機中,成長率甚至減少了5個百分點之多。
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首席經濟學家的Rogoff表示,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銀行界的損失究竟有多嚴重,如果損失介於3,000億美元至4,000億美元之間,則算是中等規模的金融危機,但若是房價持續下滑,則損失可能2到3倍於此,那便會成為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之一了。
正如Trichet和Summers將在本屆Davos會議中提出的警訊,對金融機構高層和投資大眾來說,目前低迷黯淡的氣氛所帶來的危險將是,相關人士可能會因為信心過度下滑而令經濟蕭條提前到來。
另一位美國前財長、現任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公司董事長John Snow指出,時局好的時候,大家傾向於過度樂觀,如今局勢轉壞了,大家也變得過度悲觀了,2008年勢必將是極具挑戰的一年。(鄧光潔)
圖說:歐洲央行總裁Jean-Claude Trichet在2007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中警告,當時投資人信心過度,恐怕未來會被迫重新評估風險。彭博
圖說:將出席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的美國前財長Lawrence Summers表示,美國應儘速採取刺激經濟措施,以免信心崩盤拖垮經濟。彭博
據彭博資訊(Bloomberg)報導,美國前財長Summers這回重返在瑞士Davos 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並呼籲美國應透過經濟刺激方案火速採取行動,以免房市低迷繼續引發信心崩盤的骨牌效應,拖累美國經濟。在此同時,歐洲央行總裁 Trichet同樣也回到這處阿爾卑斯山的度假勝地,Trichet挽救經濟的做法,則是和全球各國央行攜手合作,緊急注資到貨幣市場,以紓解銀行需錢孔急的的燃眉之急。
如今為哈佛大學經濟學者的Summers指出,如果經濟衰退是因為泡沫爆破所引發的話,則往往會延續得比較久,這代表這一波經濟衰退是有可能會拖得很久,而且程度可能會很嚴重,不過,到目前為止這種可能性還不算很高。
隨著Trichet和Summers在上屆會議中抨擊的傲慢自得漸漸被如今的憂慮氛圍所取代,經濟局勢也從2007年的欣欣向榮轉為蒙上陰霾。
據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執行長Josef Ackermann表示,2007年年會期間,Davos年會當時處於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前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謂的非理性榮景(Irrational Exuberance)中,但願本屆年會不至於步入相反的方向,亦即非理性蕭條中。
近來,銀行紛紛拋出所持有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改抱黃金和美國國債作為投資避風港。而在此同時,銀行大幅緊縮借款,而且裁員頻傳。過去10天來,花旗集團(Citigroup)交出了最大損失的季財報成績單之後,又裁員4,200人次,而德國投資人信心指數跌至1992年來最低水準,至於表現一直亮麗的大陸,也首度浮現了經濟可能會減緩的警訊。
經濟的不確定性預料將籠罩這次的Davos會議,就連世界經濟論壇的創辦人兼主席Klaus Schwab都表示,大家目前正在為過去所犯下的錯誤付出代價,他指出,本屆年會的氣氛已經改變了,而這次會中討論主題將環繞著目前所面臨的經濟挑戰打轉,包括了次級房貸危機、能源消費國的資金形同轉移到產油國家,和通貨膨脹的趨勢等等。
那些如今被迫點數損失數字的投資者與機構,可不能說他們沒聽到警告,因為Trichet在2007年會議中明白提出警語表示,未來全球可能將對風險予以重新評價,而Summers則把當時洋溢的高度信心,拿來和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市場氣氛相比擬。
只不過,這樣的警告在1年前遭到漠視,備受忽略。原因不難想見,據也出席上屆會議、當時任職NYSE集團執行長的John Thain表示,那時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的實際表現的確很亮麗。而如今Thain甫在12月接下救火任務,接任美林(Merrill Lynch & Co.)執行長,任務是在美林創下成立93年來最嚴重的損失之後,設法讓公司恢復元氣。
在各國央行中,65歲的歐洲央行總裁Trichet在信貸市場一片緊縮聲中,率先提供緊急資金給金融機構救急,相關措施帶動了堪稱自2001年紐約恐怖攻擊事件以來、範圍最浩大的國際經濟合作行動,包括Fed、加拿大、英國和瑞士等國央行都紛紛注資到貨幣市場,以保持市場的穩定運作。
Trichet 指出,市場進行了重大調整之後,也成功讓風險因子趨於下滑。部分央行更是採取了進一步行動,除了注資之外,也同時採取降息的做法。54歲的Fed主席柏南克(Ben S. Bernanke)便表示,他已作好心理準備,一旦時勢所需,將採取額外的重大措施以挽救經濟。根據期貨市場的交易顯示,投資人幾乎都確定Fed將在1月 29至30日舉行的會議中,把利率調降至少半個百分點,至3.75%的水準。
即便如此,延燒不止的這場金融危機仍有可能成為史上最嚴重的危機,這是Davos主講人之一的哈佛大學學者Kenneth Rogoff和Maryland大學學者Carmen Reinhard共同撰寫的報告所作出的結論。這2位經濟專家分析了過去所發生的18次經濟衰退事件後發現,平均而言,金融危機會導致經濟成長率減少2個百分點,而一般要2年後才能重新恢復生機。在最嚴重的危機中,成長率甚至減少了5個百分點之多。
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首席經濟學家的Rogoff表示,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銀行界的損失究竟有多嚴重,如果損失介於3,000億美元至4,000億美元之間,則算是中等規模的金融危機,但若是房價持續下滑,則損失可能2到3倍於此,那便會成為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之一了。
正如Trichet和Summers將在本屆Davos會議中提出的警訊,對金融機構高層和投資大眾來說,目前低迷黯淡的氣氛所帶來的危險將是,相關人士可能會因為信心過度下滑而令經濟蕭條提前到來。
另一位美國前財長、現任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公司董事長John Snow指出,時局好的時候,大家傾向於過度樂觀,如今局勢轉壞了,大家也變得過度悲觀了,2008年勢必將是極具挑戰的一年。(鄧光潔)
圖說:歐洲央行總裁Jean-Claude Trichet在2007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中警告,當時投資人信心過度,恐怕未來會被迫重新評估風險。彭博
圖說:將出席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的美國前財長Lawrence Summers表示,美國應儘速採取刺激經濟措施,以免信心崩盤拖垮經濟。彭博
產業瞭望 ─ 台廠2008年 LCD 監視器出貨量展望平平
產業瞭望 ─ 台廠2008年 LCD 監視器出貨量展望平平繼2007年第3季台廠LCD 監視器出貨量較前1季僅增加4.1%,2007年第4季台廠LCD 監視器出貨量更呈現旺季少見的出貨量衰退情形。
第4季台廠LCD 監視器出貨量衰退4.5%,為3,176萬台。與2006年第4季相比,台廠出貨量年增率亦僅9.4%,與2006年第4季時年增率達36.1%相比,表現遲緩。
段標: LCD 監視器銷售吸引力不足 難與眾多電子商品爭取客戶荷包
歸究其原因,應是LCD 監視器市場漸漸走入成熟期,另外,筆記型電腦(NB)出貨成長率遙遙領先桌上型電腦(DT),亦連帶影響LCD 監視器市場成長性。以佔全球NB出貨量超過9成的台灣NB廠商為例,2007年第4季年增率(與2006年第4季相比)達32%,季增率(相較第3季)則達9%,均優於LCD 監視器產業。
LCD 監視器用面板價格從4月起持續上揚,雖然至12月時價格已鬆動,但此時的面板價格將反映在2008年第1季時的LCD 監視器終端產品上,故第4季時終端市場感受到的LCD 監視器產品,在價格上並無特殊吸引力,以此條件要與眾多消費性電子產品如LCD TV、iPod、PS3、XBOX 360、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及次世代光碟機爭搶消費者的荷包,面臨不利的局面。
監視器用面板供給成長有限 將影響2008年出貨成長空間
除消費者需求面因素外,在影響LCD 監視器出貨最為關鍵的面板供給上,LCD 監視器產業在2008年因市場成長性展望較低,面板廠將逐步將產能調整生產中尺寸面板或TV用面板。
以群創為例,該公司5代線生產監視器用LCD面板獲利率優於其他TV面板,而中尺寸產品利潤更優於監視器用LCD面板;另一方面,華映及彩晶亦無較大新產線投入量產,故台廠雖在監視器用LCD面板出貨量佔世界第1,但各面板廠除奇美外,對於LCD 監視器用途展望也偏於保守。
包括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LPL以及台廠友達等世界3大廠商,2008年對LCD 監視器面板出貨成長目標均低於10%,而奇美電子因為有6代線新產能在第2季投入,因此得以在面板出貨大幅增加,整體而言,預估2008年面板廠在監視器面板出貨上,總體成長率約在11~12%,在第2及第3季相對旺季階段,若干尺寸面板產品又將出現緊俏狀態。
分析2007年台廠出貨量結構,第1季年明基生產LCD 監視器大幅減少,而下半年則有奇美淡出LCD 監視器生產事業,因此台廠LCD 監視器出貨成長率22.3%,低於全球整體平均出貨成長率(24.5%),連帶地,台廠的出貨量全球佔有率亦小幅降至76.7%。
展望未來,由於冠捷及群創仍將帶領台廠成長,加上佳世達及光寶出貨體質仍佳,未來這4家廠商仍將扮演帶領台廠出貨成長主要角色,而三星電子及LG電子的代工訂單,雖然在2008年仍無大量交給台廠代工的跡象,但在整體利潤要求上,預期2009年起也將更進一步釋出給台廠。
預估2008~2010年階段,全球LCD 監視器市場出貨量,將可從2007年的1.62億台,逐年成長為1.79億、1.91億及2.0億台,年成長率分別為10.3%、6.9%及5.9%。台廠中由於冠捷及群創仍積極訂定高成長出貨目標,預估2008年將有若干LCD 監視器廠商,因市場空間被擠壓而選擇淡出此一市場。
影響2008年第1季台廠出貨的重要發展因素,一是2007年第4季庫存仍待消化,唯透過海運方式可降低出貨速度,且整體庫存狀態仍屬健康,故預期影響層面不大。
為因應LCD 監視器第2季已成相對旺季型態,加上預期第2季部分熱門尺寸面板(如19吋寬螢幕)供給不足,預估3月起監視器面板需求即可增溫,且台廠LCD 監視器代工訂單亦可望提前出貨,故預期2008第1季台廠LCD 監視器出貨量僅較2007年第4季衰退5.5%,為3,001萬台,年成長率則為9.8%。
新興尺寸崛起
在出貨尺寸變遷及趨勢上,19吋寬螢幕(19W)在2007年出貨量已超越19吋傳統螢幕,而在NB及中尺寸面板吸收5代線產能影響下,預期2008年第2季部分尺寸監視器面板恐出現缺貨。
影響所及,就是廠商可能朝更有效率切割更多片面板的經濟切割尺寸發展,例如18.4W面板,包括華映及友達在下半年均將支援此一尺寸,因為以6代線生產18.4吋面板,每片玻璃基板可以切割的片數達到24片,比19W面板的20片增加4片,相當於20%的產出增加,對於紓解下半年面板產能吃緊的壓力將有所貢獻。至於傳統的17吋及19吋寬高比機種,因為消費端需求朝寬螢幕機種發展,面板供給方面,相對寬螢幕面板將較寬鬆。
(更多分析請見DIGITIMES FPD Report)
第4季台廠LCD 監視器出貨量衰退4.5%,為3,176萬台。與2006年第4季相比,台廠出貨量年增率亦僅9.4%,與2006年第4季時年增率達36.1%相比,表現遲緩。
段標: LCD 監視器銷售吸引力不足 難與眾多電子商品爭取客戶荷包
歸究其原因,應是LCD 監視器市場漸漸走入成熟期,另外,筆記型電腦(NB)出貨成長率遙遙領先桌上型電腦(DT),亦連帶影響LCD 監視器市場成長性。以佔全球NB出貨量超過9成的台灣NB廠商為例,2007年第4季年增率(與2006年第4季相比)達32%,季增率(相較第3季)則達9%,均優於LCD 監視器產業。
LCD 監視器用面板價格從4月起持續上揚,雖然至12月時價格已鬆動,但此時的面板價格將反映在2008年第1季時的LCD 監視器終端產品上,故第4季時終端市場感受到的LCD 監視器產品,在價格上並無特殊吸引力,以此條件要與眾多消費性電子產品如LCD TV、iPod、PS3、XBOX 360、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及次世代光碟機爭搶消費者的荷包,面臨不利的局面。
監視器用面板供給成長有限 將影響2008年出貨成長空間
除消費者需求面因素外,在影響LCD 監視器出貨最為關鍵的面板供給上,LCD 監視器產業在2008年因市場成長性展望較低,面板廠將逐步將產能調整生產中尺寸面板或TV用面板。
以群創為例,該公司5代線生產監視器用LCD面板獲利率優於其他TV面板,而中尺寸產品利潤更優於監視器用LCD面板;另一方面,華映及彩晶亦無較大新產線投入量產,故台廠雖在監視器用LCD面板出貨量佔世界第1,但各面板廠除奇美外,對於LCD 監視器用途展望也偏於保守。
包括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LPL以及台廠友達等世界3大廠商,2008年對LCD 監視器面板出貨成長目標均低於10%,而奇美電子因為有6代線新產能在第2季投入,因此得以在面板出貨大幅增加,整體而言,預估2008年面板廠在監視器面板出貨上,總體成長率約在11~12%,在第2及第3季相對旺季階段,若干尺寸面板產品又將出現緊俏狀態。
分析2007年台廠出貨量結構,第1季年明基生產LCD 監視器大幅減少,而下半年則有奇美淡出LCD 監視器生產事業,因此台廠LCD 監視器出貨成長率22.3%,低於全球整體平均出貨成長率(24.5%),連帶地,台廠的出貨量全球佔有率亦小幅降至76.7%。
展望未來,由於冠捷及群創仍將帶領台廠成長,加上佳世達及光寶出貨體質仍佳,未來這4家廠商仍將扮演帶領台廠出貨成長主要角色,而三星電子及LG電子的代工訂單,雖然在2008年仍無大量交給台廠代工的跡象,但在整體利潤要求上,預期2009年起也將更進一步釋出給台廠。
預估2008~2010年階段,全球LCD 監視器市場出貨量,將可從2007年的1.62億台,逐年成長為1.79億、1.91億及2.0億台,年成長率分別為10.3%、6.9%及5.9%。台廠中由於冠捷及群創仍積極訂定高成長出貨目標,預估2008年將有若干LCD 監視器廠商,因市場空間被擠壓而選擇淡出此一市場。
影響2008年第1季台廠出貨的重要發展因素,一是2007年第4季庫存仍待消化,唯透過海運方式可降低出貨速度,且整體庫存狀態仍屬健康,故預期影響層面不大。
為因應LCD 監視器第2季已成相對旺季型態,加上預期第2季部分熱門尺寸面板(如19吋寬螢幕)供給不足,預估3月起監視器面板需求即可增溫,且台廠LCD 監視器代工訂單亦可望提前出貨,故預期2008第1季台廠LCD 監視器出貨量僅較2007年第4季衰退5.5%,為3,001萬台,年成長率則為9.8%。
新興尺寸崛起
在出貨尺寸變遷及趨勢上,19吋寬螢幕(19W)在2007年出貨量已超越19吋傳統螢幕,而在NB及中尺寸面板吸收5代線產能影響下,預期2008年第2季部分尺寸監視器面板恐出現缺貨。
影響所及,就是廠商可能朝更有效率切割更多片面板的經濟切割尺寸發展,例如18.4W面板,包括華映及友達在下半年均將支援此一尺寸,因為以6代線生產18.4吋面板,每片玻璃基板可以切割的片數達到24片,比19W面板的20片增加4片,相當於20%的產出增加,對於紓解下半年面板產能吃緊的壓力將有所貢獻。至於傳統的17吋及19吋寬高比機種,因為消費端需求朝寬螢幕機種發展,面板供給方面,相對寬螢幕面板將較寬鬆。
(更多分析請見DIGITIMES FPD Report)
網路公司7年苦撐 春天終於來了
網路公司7年苦撐 春天終於來了2001年的網路泡沫化後,許多懷抱天真夢想的網路零售商都受到沉重打擊,這些公司在當時有絕大部分若不是以極低價格被收購,就是很快下市。到現在為止,只有12家仍在紐約泛歐證交所(NYSE Euronext)上市,其中包括Amazon.com、Blue Nile、DrugStore.com和Shutterfly等,他們不僅在逆境中生存下來,還做出了成績。
據MarketWatch報導,在專門追蹤創投資金注資標的的VentureSource資料中顯示,搭網路順風車成立的網路零售公司,有149家後來得到創投資金的幫助,但1年後,有69家倒閉,44家被購併。
近日2家在1999年dot.com風潮下成立的網路零售商Cooking.com與Ice.com宣布他們募得創投資金,並且要讓公司往下1個階段發展。這樣的宣言不只說明他們的經營模式是成功的,也透露出,網路零售產業已經找到通往成功的方向,比起過去,他們的體質健康,經營也謹慎多了。
銷售廚房與餐桌用具的Cooking.com與平價珠寶的Ice.com如何在這個不熱情的環境裡吸引創投資金挹注?Cooking.com能存活下來相當令人驚訝,它崛起得很快,在1998~2000年間,經過5輪融資就募得了907萬美元,並且成為Starbucks.com、 MarthaStewart.com網站獨家合作的餐廚具零售商。
可惜,該公司也逃不了泡泡破滅的危機,在2001年2月,Cooking.com為了減少人事支出,資遣了36位員工,即5分之1的人力,稍後又再砍了50位員工,以免公司負債。
在網路泡沫崩解後的7年中,該公司無法獲得任何創投公司的青睞,但它還是生存下來,除了更加確認該公司的獲利策略是正確的,也替他們帶來投資人,現在他們獲得Orix Venture Finance的700萬美元融資,替該公司進入具社交互動功能的Web2.0市場增加籌碼。
Cooking.com的副財務長Laura Shaff表示,除了購物,使用者還希望能彼此交流,比如交換食譜或有關烹飪技巧的心得,在過去幾年的發展中可以發現,網路不只是流通資訊的地方,也是讓有同樣興趣的人相互認識的平台。
另1個奇蹟,Ice.com也宣布在第2輪私募融資中獲得4,700萬美元的資助。該公司執行長Shmuel Gniwisch在1999年說服他的事業夥伴,將他們的珠寶業務放上網際網路,因而創辦了這家公司。
Shmuel Gniwisch一開始架設的是Buyjewel.com,當時該網站1個月銷售額約為3萬美元,為了籌措資金,他寫信給債券天王與投資機構Idealab創辦人的Bill Gross,並且順利取得700萬美元資金,約為當時資產的6成。
在2000年時該公司更名為Ice.com,但在Idealab的網路公司投資組合公開上市計畫失敗後,卻留給他們600萬美元的債務,自此,Ice.com勵精圖治,終於成功募得資金,也開始獲利。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Shmuel Gniwisch表示,Ice.com在 2007年的成績相當優秀,銷售成長70%達到8,340萬美元,該公司現在的資金來自於美國2大創投公司:Polaris Venture Partners和Ignition Partners。
其他媳婦熬成婆的網路公司也歷歷在目。在網路上銷售藝術品的Art.com,於1999年成立後就開始賺錢,並以年收入超過百萬美元而自豪,在2005年時,該公司進行第1輪私募融資,由Polaris Venture Partners處募得3,000萬美元。
網路零售鞋店Zappos.com也成立在1999年,這幾年熬過來後,終於在2006年轉虧為盈,並訂下2008年網路銷售要達10億美元的目標,該公司得到矽谷主要創投公司Sequoia Capital的支持。
如果美國經濟可以避免步入衰退,除了可能看到Cooking.com和Ice.com這2家公司公開上市外,其他網路公司也會跟進,看來,網路零售產業終於等到春天。
圖說:2001年的網路泡沫化後,到現在為止,只有12家仍在紐約泛歐證交所(NYSE Euronext)上市,其中包括Amazon.com,不僅在逆境中生存下來,還做出了成績。彭博
據MarketWatch報導,在專門追蹤創投資金注資標的的VentureSource資料中顯示,搭網路順風車成立的網路零售公司,有149家後來得到創投資金的幫助,但1年後,有69家倒閉,44家被購併。
近日2家在1999年dot.com風潮下成立的網路零售商Cooking.com與Ice.com宣布他們募得創投資金,並且要讓公司往下1個階段發展。這樣的宣言不只說明他們的經營模式是成功的,也透露出,網路零售產業已經找到通往成功的方向,比起過去,他們的體質健康,經營也謹慎多了。
銷售廚房與餐桌用具的Cooking.com與平價珠寶的Ice.com如何在這個不熱情的環境裡吸引創投資金挹注?Cooking.com能存活下來相當令人驚訝,它崛起得很快,在1998~2000年間,經過5輪融資就募得了907萬美元,並且成為Starbucks.com、 MarthaStewart.com網站獨家合作的餐廚具零售商。
可惜,該公司也逃不了泡泡破滅的危機,在2001年2月,Cooking.com為了減少人事支出,資遣了36位員工,即5分之1的人力,稍後又再砍了50位員工,以免公司負債。
在網路泡沫崩解後的7年中,該公司無法獲得任何創投公司的青睞,但它還是生存下來,除了更加確認該公司的獲利策略是正確的,也替他們帶來投資人,現在他們獲得Orix Venture Finance的700萬美元融資,替該公司進入具社交互動功能的Web2.0市場增加籌碼。
Cooking.com的副財務長Laura Shaff表示,除了購物,使用者還希望能彼此交流,比如交換食譜或有關烹飪技巧的心得,在過去幾年的發展中可以發現,網路不只是流通資訊的地方,也是讓有同樣興趣的人相互認識的平台。
另1個奇蹟,Ice.com也宣布在第2輪私募融資中獲得4,700萬美元的資助。該公司執行長Shmuel Gniwisch在1999年說服他的事業夥伴,將他們的珠寶業務放上網際網路,因而創辦了這家公司。
Shmuel Gniwisch一開始架設的是Buyjewel.com,當時該網站1個月銷售額約為3萬美元,為了籌措資金,他寫信給債券天王與投資機構Idealab創辦人的Bill Gross,並且順利取得700萬美元資金,約為當時資產的6成。
在2000年時該公司更名為Ice.com,但在Idealab的網路公司投資組合公開上市計畫失敗後,卻留給他們600萬美元的債務,自此,Ice.com勵精圖治,終於成功募得資金,也開始獲利。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Shmuel Gniwisch表示,Ice.com在 2007年的成績相當優秀,銷售成長70%達到8,340萬美元,該公司現在的資金來自於美國2大創投公司:Polaris Venture Partners和Ignition Partners。
其他媳婦熬成婆的網路公司也歷歷在目。在網路上銷售藝術品的Art.com,於1999年成立後就開始賺錢,並以年收入超過百萬美元而自豪,在2005年時,該公司進行第1輪私募融資,由Polaris Venture Partners處募得3,000萬美元。
網路零售鞋店Zappos.com也成立在1999年,這幾年熬過來後,終於在2006年轉虧為盈,並訂下2008年網路銷售要達10億美元的目標,該公司得到矽谷主要創投公司Sequoia Capital的支持。
如果美國經濟可以避免步入衰退,除了可能看到Cooking.com和Ice.com這2家公司公開上市外,其他網路公司也會跟進,看來,網路零售產業終於等到春天。
圖說:2001年的網路泡沫化後,到現在為止,只有12家仍在紐約泛歐證交所(NYSE Euronext)上市,其中包括Amazon.com,不僅在逆境中生存下來,還做出了成績。彭博
2008-01-21
手機業界每三個月就有一款新產品推出,是少數能與時裝世界保持同步的行業
IndustryNewsDetail時裝設計師繼昂貴的香水、名表和名牌包包之後,已把時尚觸角伸向每年有數億美元市場的手機,接二連三推出名牌手機。估計三年內非傳統品牌的手機將搶占兩成手機巿場,每年銷量達2億支,2008年手機巿場將成為時尚名牌的戰場。
時裝和手機業界最初結盟是在2005年,以亮麗粉紅色外殼示人的摩托羅拉V3手機在耶誕節暢銷。義大利時裝名牌馬上嗅到商機,D&G、Prada和Armani今年已搶先推出時尚品牌手機,這些手機雖然貴,卻受到消費者青睞。Prada和LG合作的手機年初上市以來大賣50萬部,D&G與摩托羅拉合作的MotoRAZR V3i限量版金色手機,售價台幣16800元,也售出46萬多支部。
將在2008年登場的名牌手機新貴,包括法國名牌Dior、水晶店施華洛世奇,瑞士名錶豪雅也會在夏初推出自家手機。牛仔褲名牌Levi’s、行李箱製造商Mandarina Duck和保時捷也打算來分一杯羹,趁耶誕檔期推出手機。
英國最大手機零售商Carphone Warehouse總經理哈里森指出,現在許多消費者喜歡在不同場合用不同手機,業務用、約會用、甚至特殊場合各有不同,有兩成顧客擁有一支以上手機,未來這種趨勢可能更流行。
手機業界每三個月就有一款新產品推出,是少數能與時裝世界保持同步的行業,可望成為搶錢最佳搭檔,準備進軍手機市場的名牌已經在大肆宣揚,設計師手機是2008年必備時尚行頭。
時裝和手機業界最初結盟是在2005年,以亮麗粉紅色外殼示人的摩托羅拉V3手機在耶誕節暢銷。義大利時裝名牌馬上嗅到商機,D&G、Prada和Armani今年已搶先推出時尚品牌手機,這些手機雖然貴,卻受到消費者青睞。Prada和LG合作的手機年初上市以來大賣50萬部,D&G與摩托羅拉合作的MotoRAZR V3i限量版金色手機,售價台幣16800元,也售出46萬多支部。
將在2008年登場的名牌手機新貴,包括法國名牌Dior、水晶店施華洛世奇,瑞士名錶豪雅也會在夏初推出自家手機。牛仔褲名牌Levi’s、行李箱製造商Mandarina Duck和保時捷也打算來分一杯羹,趁耶誕檔期推出手機。
英國最大手機零售商Carphone Warehouse總經理哈里森指出,現在許多消費者喜歡在不同場合用不同手機,業務用、約會用、甚至特殊場合各有不同,有兩成顧客擁有一支以上手機,未來這種趨勢可能更流行。
手機業界每三個月就有一款新產品推出,是少數能與時裝世界保持同步的行業,可望成為搶錢最佳搭檔,準備進軍手機市場的名牌已經在大肆宣揚,設計師手機是2008年必備時尚行頭。
2008-01-18
蘋果超薄NB 老盟友廣達代工
IndustryNewsDetail
蘋果超薄NB 老盟友廣達代工 (經濟林貞美)
內容 蘋果執行長喬布斯發表重量僅1.3公斤、全球最輕薄的13吋筆記型電腦(NB)「MacBook Air」,由蘋果的「老盟友」廣達代工;當天當喬布斯從牛皮紙袋倒出這款電腦時,全球市場為之驚艷;值得注意的是,蘋果的電腦市占率迅速成長,新型NB正急欲尋求第二家代工夥伴,目前以全球電子專業代工(EMS)龍頭鴻海的呼聲最高。
市場盛傳,鴻海繼拿下新力NB訂單後,近期又敲下蘋果另一款類似「UMPC」的超迷你NB訂單,並將繼廣達之後,成為蘋果第二家主力NB代工廠,這也將是鴻海近年來最重大的業務突破;只是受台股昨天重挫影響,鴻海昨天每股下跌10元,收172元。
依市調機構IDC報告顯示,今年NB出貨量平均成長率將達25%,預估全球PC出貨量3.02億台,其中NB約1.38億台,年增率25.6%,桌上型電腦為1.64億台,年增率僅約3%,NB取代桌上型電腦態勢相當明顯,是全球電子資訊大廠難以忽略的一塊「大餅」。
鴻海此次拿下蘋果UMPC訂單,更象徵全球NB產業將展開另一波價格戰與代工版圖重組;不過,鴻海發言人丁祈安強調,該公司對客戶的任何訂單消息均不予置評。
據了解,鴻海去年12月營收雖然創下1,493億元的單月歷史新高紀錄,但在全球桌上型電腦需求不振下,市場對鴻海今年成長動能來自何處產生不小疑慮;加上鴻海競爭對手之一的偉創力已併購華宇的NB廠房與設備,跨足NB市場意圖明確,更令鴻海再度興起多年來一直想跨足NB領域的想法。
投信法人分析,鴻海目前是新力最大NB代工廠,去年出貨量約100多萬台,新力也有小量下單給廣達;值得注意的是,華碩自有品牌NB去年第三季首度超過新力,躍居全球第八大NB品牌廠,新力的壓力不小,市場預期新力會加速釋出委外訂單,鴻海及廣達將最先受惠。
廣達是全球NB代工龍頭廠,廣達總經理梁次震日前在廣達尾牙宴上宣布調高今年出貨目標,從原先預估的3,600萬台提高到4,000萬台以上,較去年出貨量大增25%。廣達幾已囊括所有重要客戶,包括惠普、戴爾、宏碁、蘋果、聯想等,其中僅惠普今年下單給廣達的量就高達1,000萬台。廣達昨天每股也下跌 1.5元,收40.8元。
蘋果近年來陸續推出iPod、iPhone等革命性產品,主力代工廠包括英華達、華碩、鴻海、廣達等。不過由於蘋果對產品外型、功能及創意等均相當講究,使目前NB代工廠只剩廣達一家,包括精英(前致勝)、仁寶及華碩等,都因各種不同因素退出蘋果NB代工陣營。
蘋果超薄NB 老盟友廣達代工 (經濟林貞美)
內容 蘋果執行長喬布斯發表重量僅1.3公斤、全球最輕薄的13吋筆記型電腦(NB)「MacBook Air」,由蘋果的「老盟友」廣達代工;當天當喬布斯從牛皮紙袋倒出這款電腦時,全球市場為之驚艷;值得注意的是,蘋果的電腦市占率迅速成長,新型NB正急欲尋求第二家代工夥伴,目前以全球電子專業代工(EMS)龍頭鴻海的呼聲最高。
市場盛傳,鴻海繼拿下新力NB訂單後,近期又敲下蘋果另一款類似「UMPC」的超迷你NB訂單,並將繼廣達之後,成為蘋果第二家主力NB代工廠,這也將是鴻海近年來最重大的業務突破;只是受台股昨天重挫影響,鴻海昨天每股下跌10元,收172元。
依市調機構IDC報告顯示,今年NB出貨量平均成長率將達25%,預估全球PC出貨量3.02億台,其中NB約1.38億台,年增率25.6%,桌上型電腦為1.64億台,年增率僅約3%,NB取代桌上型電腦態勢相當明顯,是全球電子資訊大廠難以忽略的一塊「大餅」。
鴻海此次拿下蘋果UMPC訂單,更象徵全球NB產業將展開另一波價格戰與代工版圖重組;不過,鴻海發言人丁祈安強調,該公司對客戶的任何訂單消息均不予置評。
據了解,鴻海去年12月營收雖然創下1,493億元的單月歷史新高紀錄,但在全球桌上型電腦需求不振下,市場對鴻海今年成長動能來自何處產生不小疑慮;加上鴻海競爭對手之一的偉創力已併購華宇的NB廠房與設備,跨足NB市場意圖明確,更令鴻海再度興起多年來一直想跨足NB領域的想法。
投信法人分析,鴻海目前是新力最大NB代工廠,去年出貨量約100多萬台,新力也有小量下單給廣達;值得注意的是,華碩自有品牌NB去年第三季首度超過新力,躍居全球第八大NB品牌廠,新力的壓力不小,市場預期新力會加速釋出委外訂單,鴻海及廣達將最先受惠。
廣達是全球NB代工龍頭廠,廣達總經理梁次震日前在廣達尾牙宴上宣布調高今年出貨目標,從原先預估的3,600萬台提高到4,000萬台以上,較去年出貨量大增25%。廣達幾已囊括所有重要客戶,包括惠普、戴爾、宏碁、蘋果、聯想等,其中僅惠普今年下單給廣達的量就高達1,000萬台。廣達昨天每股也下跌 1.5元,收40.8元。
蘋果近年來陸續推出iPod、iPhone等革命性產品,主力代工廠包括英華達、華碩、鴻海、廣達等。不過由於蘋果對產品外型、功能及創意等均相當講究,使目前NB代工廠只剩廣達一家,包括精英(前致勝)、仁寶及華碩等,都因各種不同因素退出蘋果NB代工陣營。
2008-01-16
不可思議!10年後熱門職業
台南/嘉義市 > 餐廳 > 美味港式點心,在長園中餐廳主題: 10年後熱門職業...
日期: Fri, 11 Jan 2008 13:50:26 +0800 (CST)
不可思議!10年後熱門職業
2017年,當「八年級生」進入職場時,等待他們的會是何種新職業?劉威麟用創投業者的「預見力」,勾勒出一幅超乎想像的未來樣貌。
撰文:林郡妙
10年前,神燈巨人給我兩個選擇,一是送我5,000萬元現金,二是讓我坐時光機到『10年後』,給我5分鐘時間四處逛逛。我毫不猶豫選擇後者,坐時光機去一瞧究竟」趨勢創投觀察家劉威麟在其著作《搶先佈局十年後》這麼寫著。
為什麼選擇搭時光機到未來?他寫道:「我所看到的每一條『未來資訊』都可能價值連城,因為我已經窺見先機,在別人還沒注意到或還沒十足把握的時候,『搶先佈局』開始投資。」
劉威麟這本「半科幻」的新書一推出後,立刻引來不小的討論,書中所描述的是從今年算起的10年後——2017年的樣貌,他大膽預測屆時全球的8大趨勢、以及應運而生的96種新職業,幾乎是眾人想都沒想過的情節,然而有些現象與商機,確實已慢慢在發酵中。
發燒星光幫1:全球運籌
2017年究竟是怎樣不可思議的世界?劉威麟透過書中虛擬的兩個人物——年輕創投家「我」與科學家「教授」的對話,道出2017年的世界景象——2017年,「全球化」已經成為落伍的名詞,因為沒有一個企業不全球化、在五大洲設立辦公室,而且用「平行辦公室」取代了「企業總部」。主管一個月換一個辦公地點,上班族習於當空中飛人,「家」的定義徹底改變,「遠距家庭」的誕生將引爆「遠距商品」的熱潮。應運而生的新職業包括:
1. 讓跨國「遠距辦公室」更有效率的影像電話軟體、員工績效軟體、教育訓練系統的獨立訓練顧問師。
2. 懂得怎樣利用新科技,讓全球貨運更流暢的快遞系統專家。
3. 讓人們不致為分隔兩地而難過的遠距商品發明者(例如遠距烘焙機)與網路心理治療師。
4. 擁有甜美嗓音、親切外型和中英日文能力的視訊電話超級客服人員。
發燒星光幫2:消費電子
2017年,手機不再只是手機,而是「超級手機」,功能多到你完全無法想像,每人的手機平均壽命只使用半年,手機廠一年要推出500種以上形狀、功能各異的手機,才能因應超多分眾族群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新職業有:
1. 能掌握至少全球三大洲流行趨勢、設計出讓最多國家流行的手機工業設計師,以及「美感型零組件」工程師。
2. 利用手機發明新遊戲的遊戲設計師。
3. 用語音輸入取代手寫輸入、用手機取代筆的電子筆發明家。
4. 手機成為主要付款工具,需要熟悉聲紋技術,擅長以生物特性認證的「生物資訊工程師」。
5. 利用心理因素讓人對科技產品上癮的心理分析師、腦神經分析師。
6. 能將時尚品牌與消費電子結合的商務策略家。
發燒星光幫3:中國文化
2017年,全球主要語言仍然是英語,但「中國價值觀」將會興起,與歐美價值觀形成兩強之爭。中國從飲食到審美觀,將攻占全球市場,與西方文化揉合成一種「新地球文化」。中國不再只向全球販賣「made in China」的無品牌加工製造品,它也開始出現品牌,甚至「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特大品牌。由此衍生的新職業為:
1. 能拍出好萊塢式電影、又能引起中國人共鳴的新世代電影導演、電影後製人員。
2. 精通中國歷史,並且應用到現代商學的企業管理顧問師。
3. 能有效的以拼音,將困難的中文系統教授給外國人的中文老師。
4. 發揮中國菜特色、移轉至國外大規模展店的新式中國菜快餐連鎖。
發燒星光幫4:零售通路
未來「消費者預測軟體」將成為繼ERP、CRM、SCM與互動軟體之後,最流行的企業軟體。為精確掌握購買行為,不但消費者在商場的一舉一動會被紀錄下來,甚至發明大腦晶片,自動搜集消費者的大腦脈動,幫助商場研究如何刺激購買慾。因此2017年當紅職業包括:
1. 能寫出更好的消費者預測軟體的運算法設計家。
2. 運用消費者預測軟體、資料採礦軟體的商品策略分析師。
3. 瞭解購物習慣、實體通路賣場經驗豐的資深大賣場工作人員。
發燒星光幫5:面板影像
未來面板將取代傳統看板,城市到處都是面板氾濫,城市人被迫時時「看電視」。甚至書本與報章雜誌也不再用紙張,而採用相當便宜的「可撓式面板」(A4大小的電子紙),只比白紙略厚,製造面板幾乎就像印報紙一樣簡單。應運而生的新職業有:
1. 設計可撓式面板的面板業電機工程師。
2. 利用面板來裝潢建築的新世代室內空間設計師。
3. 城市面板影像氾濫下,能設計出讓行人看一眼就被吸引的5秒廣告設計家。
4. 影像需求大增下,專門搜購影片的影像投資家。
5. 能將沒價值的「平民影片」重新改編的專業包裝VJ。
發燒星光幫6:虛擬經濟
2017年,網路遊戲的規模已大到可以開闢另一個地球。虛擬世界的錢幣,將如同實體貨幣般,有匯率與交易機制,甚至吸引實體證券公司發行股票與衍生性金融。而且,翻譯軟體的成熟,將使虛擬世界不復存在跨國語言障礙。而Web 2.0也將演進到Web3.0,個人製作的小東西,透過網路眾志成城的方式,不斷添加新元素,最後變成龐然巨構;所有最紅火的內容,幾乎都靠這種方式產生。因此當紅職業將包括:
1. 以玩遊戲與鑑賞遊戲為一生志業的遊戲軟體測試員。
2. 在虛擬世界經濟活動中,研發新金融商品的金融產品設計師。
3. 發明最順暢的語言翻譯軟體的翻譯員。
4. 為Web 3.0所流傳的作品進行加值的後跟創業家。
發燒星光幫7:保安防毒
2017年,各種產業皆可畫分為二,一半是「產業」,一半則是「保護此產業的產業」。新產品中也只有一半是看得到的實品,另一半是隱藏起來的、在後面默默的「防禦」。由於世界變得四處是「毒」,保安防毒變為最「Hot」的趨勢,隨之走紅的新職業如:
1. 能發明比指紋辨識、PK密碼系統更滴水不漏的安全科技專家。
2. 能讓監控攝影機更聰明地分析影像的軟體工程師。
3. 能從大批數字、圖片與資料中招出危險訊號的資料採礦專才。
4. 可在網路上執行任務、深知駭客行徑的網路警察。
5. 精通垃圾信件防禦機制的垃圾信專家。
發燒星光幫8:永續產業
劉威麟預測,醫療與環保這兩個涉及人類生命的「永續產業」,將成為2017年最大的產業。預防醫學、人體晶片、生技美容、殘障者的生技電子輔具,都會出現長足的進步。而「環保策略長」也將成為企業的要角。
劉威麟在書中提到的8大趨勢,包括:全球工作型態的遽變、消費電子產品的推陳出新、中國文化熱、面板世界的到來、虛擬世界的強大、保安防毒產業的興起、零售業的變革、生技與再生能源的發燒等,大多與科技脫不了關係。
劉威麟認為,要談未來,絕不可遺漏的線索就是科技。不管過去還是未來,科技都是主導世界的關鍵,而未來的新興人才,也大多是因應新科技所產生的。
從科技創投培養「預見力」
和專門投資已上市股票的投信投顧不同,劉威麟從事的創投業,投資標的是未上市、還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他說:「創投看的是一家公司的未來性,一次就要預測往後7∼10年的發展。」工作的訓練,讓劉威麟在某種程度上,培養出對未來的「預見力」。他認為要提早窺知未來,前提是先有一顆「關注科技變化、尊敬未來」的心。
科技的不斷創新,讓人相信沒有什麼事情是改變不了的,卻也讓人們徬徨,猜不準下一刻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劉威麟認為,除了隨時留意科技的演變,「尊敬未來的不確定性」是必要的。
劉威麟口中的「尊敬」,是要大家別排斥改變。若抱著正面欣賞的態度,隨時做好迎接未來的心理準備,面對未來就不會惶恐。
劉威麟強調,未來的蛛絲馬跡,其實都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媒體、觀察家、科技大老的分析與預言,只能當作參考、不可盲從,否則當你投入一個大家都說熱門的產業時,極有可能景氣已過熱,開始要走下坡了。
寄希望於八年級生
2017年,台灣換成「八年級生」上場。劉威麟認為,八年級生從小生長在沒有壓抑的環境裡,接受的是雙語教育,而且台灣人比起其他國家,國族意識向來不高,不但能迎合中國文化熱潮,也足以應付廣大的英語市場。10年後,第一批八年級生正值初投入職場的26歲,他們將是全球企業最愛雇用的人才。
但劉威麟說,現在台灣人要克服的不是語言問題,而是國際視野不足。他舉例,他近來為自己創立的網路公司物色人才,需要的員工只有區區幾人,卻找得很辛苦。因為,他要做的是台灣第一個到國外開設的網站,需要瞭解國外情勢的國際化人才,但前來面談的人,往往連國際大事都渾然不知。
「台灣人要把視野放到小島以外的世界。」劉威麟說,國際化不光是學習英文,對於國際情勢更要關心,有深度的國際人才,是未來真正的人才。
日期: Fri, 11 Jan 2008 13:50:26 +0800 (CST)
不可思議!10年後熱門職業
2017年,當「八年級生」進入職場時,等待他們的會是何種新職業?劉威麟用創投業者的「預見力」,勾勒出一幅超乎想像的未來樣貌。
撰文:林郡妙
10年前,神燈巨人給我兩個選擇,一是送我5,000萬元現金,二是讓我坐時光機到『10年後』,給我5分鐘時間四處逛逛。我毫不猶豫選擇後者,坐時光機去一瞧究竟」趨勢創投觀察家劉威麟在其著作《搶先佈局十年後》這麼寫著。
為什麼選擇搭時光機到未來?他寫道:「我所看到的每一條『未來資訊』都可能價值連城,因為我已經窺見先機,在別人還沒注意到或還沒十足把握的時候,『搶先佈局』開始投資。」
劉威麟這本「半科幻」的新書一推出後,立刻引來不小的討論,書中所描述的是從今年算起的10年後——2017年的樣貌,他大膽預測屆時全球的8大趨勢、以及應運而生的96種新職業,幾乎是眾人想都沒想過的情節,然而有些現象與商機,確實已慢慢在發酵中。
發燒星光幫1:全球運籌
2017年究竟是怎樣不可思議的世界?劉威麟透過書中虛擬的兩個人物——年輕創投家「我」與科學家「教授」的對話,道出2017年的世界景象——2017年,「全球化」已經成為落伍的名詞,因為沒有一個企業不全球化、在五大洲設立辦公室,而且用「平行辦公室」取代了「企業總部」。主管一個月換一個辦公地點,上班族習於當空中飛人,「家」的定義徹底改變,「遠距家庭」的誕生將引爆「遠距商品」的熱潮。應運而生的新職業包括:
1. 讓跨國「遠距辦公室」更有效率的影像電話軟體、員工績效軟體、教育訓練系統的獨立訓練顧問師。
2. 懂得怎樣利用新科技,讓全球貨運更流暢的快遞系統專家。
3. 讓人們不致為分隔兩地而難過的遠距商品發明者(例如遠距烘焙機)與網路心理治療師。
4. 擁有甜美嗓音、親切外型和中英日文能力的視訊電話超級客服人員。
發燒星光幫2:消費電子
2017年,手機不再只是手機,而是「超級手機」,功能多到你完全無法想像,每人的手機平均壽命只使用半年,手機廠一年要推出500種以上形狀、功能各異的手機,才能因應超多分眾族群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新職業有:
1. 能掌握至少全球三大洲流行趨勢、設計出讓最多國家流行的手機工業設計師,以及「美感型零組件」工程師。
2. 利用手機發明新遊戲的遊戲設計師。
3. 用語音輸入取代手寫輸入、用手機取代筆的電子筆發明家。
4. 手機成為主要付款工具,需要熟悉聲紋技術,擅長以生物特性認證的「生物資訊工程師」。
5. 利用心理因素讓人對科技產品上癮的心理分析師、腦神經分析師。
6. 能將時尚品牌與消費電子結合的商務策略家。
發燒星光幫3:中國文化
2017年,全球主要語言仍然是英語,但「中國價值觀」將會興起,與歐美價值觀形成兩強之爭。中國從飲食到審美觀,將攻占全球市場,與西方文化揉合成一種「新地球文化」。中國不再只向全球販賣「made in China」的無品牌加工製造品,它也開始出現品牌,甚至「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特大品牌。由此衍生的新職業為:
1. 能拍出好萊塢式電影、又能引起中國人共鳴的新世代電影導演、電影後製人員。
2. 精通中國歷史,並且應用到現代商學的企業管理顧問師。
3. 能有效的以拼音,將困難的中文系統教授給外國人的中文老師。
4. 發揮中國菜特色、移轉至國外大規模展店的新式中國菜快餐連鎖。
發燒星光幫4:零售通路
未來「消費者預測軟體」將成為繼ERP、CRM、SCM與互動軟體之後,最流行的企業軟體。為精確掌握購買行為,不但消費者在商場的一舉一動會被紀錄下來,甚至發明大腦晶片,自動搜集消費者的大腦脈動,幫助商場研究如何刺激購買慾。因此2017年當紅職業包括:
1. 能寫出更好的消費者預測軟體的運算法設計家。
2. 運用消費者預測軟體、資料採礦軟體的商品策略分析師。
3. 瞭解購物習慣、實體通路賣場經驗豐的資深大賣場工作人員。
發燒星光幫5:面板影像
未來面板將取代傳統看板,城市到處都是面板氾濫,城市人被迫時時「看電視」。甚至書本與報章雜誌也不再用紙張,而採用相當便宜的「可撓式面板」(A4大小的電子紙),只比白紙略厚,製造面板幾乎就像印報紙一樣簡單。應運而生的新職業有:
1. 設計可撓式面板的面板業電機工程師。
2. 利用面板來裝潢建築的新世代室內空間設計師。
3. 城市面板影像氾濫下,能設計出讓行人看一眼就被吸引的5秒廣告設計家。
4. 影像需求大增下,專門搜購影片的影像投資家。
5. 能將沒價值的「平民影片」重新改編的專業包裝VJ。
發燒星光幫6:虛擬經濟
2017年,網路遊戲的規模已大到可以開闢另一個地球。虛擬世界的錢幣,將如同實體貨幣般,有匯率與交易機制,甚至吸引實體證券公司發行股票與衍生性金融。而且,翻譯軟體的成熟,將使虛擬世界不復存在跨國語言障礙。而Web 2.0也將演進到Web3.0,個人製作的小東西,透過網路眾志成城的方式,不斷添加新元素,最後變成龐然巨構;所有最紅火的內容,幾乎都靠這種方式產生。因此當紅職業將包括:
1. 以玩遊戲與鑑賞遊戲為一生志業的遊戲軟體測試員。
2. 在虛擬世界經濟活動中,研發新金融商品的金融產品設計師。
3. 發明最順暢的語言翻譯軟體的翻譯員。
4. 為Web 3.0所流傳的作品進行加值的後跟創業家。
發燒星光幫7:保安防毒
2017年,各種產業皆可畫分為二,一半是「產業」,一半則是「保護此產業的產業」。新產品中也只有一半是看得到的實品,另一半是隱藏起來的、在後面默默的「防禦」。由於世界變得四處是「毒」,保安防毒變為最「Hot」的趨勢,隨之走紅的新職業如:
1. 能發明比指紋辨識、PK密碼系統更滴水不漏的安全科技專家。
2. 能讓監控攝影機更聰明地分析影像的軟體工程師。
3. 能從大批數字、圖片與資料中招出危險訊號的資料採礦專才。
4. 可在網路上執行任務、深知駭客行徑的網路警察。
5. 精通垃圾信件防禦機制的垃圾信專家。
發燒星光幫8:永續產業
劉威麟預測,醫療與環保這兩個涉及人類生命的「永續產業」,將成為2017年最大的產業。預防醫學、人體晶片、生技美容、殘障者的生技電子輔具,都會出現長足的進步。而「環保策略長」也將成為企業的要角。
劉威麟在書中提到的8大趨勢,包括:全球工作型態的遽變、消費電子產品的推陳出新、中國文化熱、面板世界的到來、虛擬世界的強大、保安防毒產業的興起、零售業的變革、生技與再生能源的發燒等,大多與科技脫不了關係。
劉威麟認為,要談未來,絕不可遺漏的線索就是科技。不管過去還是未來,科技都是主導世界的關鍵,而未來的新興人才,也大多是因應新科技所產生的。
從科技創投培養「預見力」
和專門投資已上市股票的投信投顧不同,劉威麟從事的創投業,投資標的是未上市、還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他說:「創投看的是一家公司的未來性,一次就要預測往後7∼10年的發展。」工作的訓練,讓劉威麟在某種程度上,培養出對未來的「預見力」。他認為要提早窺知未來,前提是先有一顆「關注科技變化、尊敬未來」的心。
科技的不斷創新,讓人相信沒有什麼事情是改變不了的,卻也讓人們徬徨,猜不準下一刻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劉威麟認為,除了隨時留意科技的演變,「尊敬未來的不確定性」是必要的。
劉威麟口中的「尊敬」,是要大家別排斥改變。若抱著正面欣賞的態度,隨時做好迎接未來的心理準備,面對未來就不會惶恐。
劉威麟強調,未來的蛛絲馬跡,其實都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媒體、觀察家、科技大老的分析與預言,只能當作參考、不可盲從,否則當你投入一個大家都說熱門的產業時,極有可能景氣已過熱,開始要走下坡了。
寄希望於八年級生
2017年,台灣換成「八年級生」上場。劉威麟認為,八年級生從小生長在沒有壓抑的環境裡,接受的是雙語教育,而且台灣人比起其他國家,國族意識向來不高,不但能迎合中國文化熱潮,也足以應付廣大的英語市場。10年後,第一批八年級生正值初投入職場的26歲,他們將是全球企業最愛雇用的人才。
但劉威麟說,現在台灣人要克服的不是語言問題,而是國際視野不足。他舉例,他近來為自己創立的網路公司物色人才,需要的員工只有區區幾人,卻找得很辛苦。因為,他要做的是台灣第一個到國外開設的網站,需要瞭解國外情勢的國際化人才,但前來面談的人,往往連國際大事都渾然不知。
「台灣人要把視野放到小島以外的世界。」劉威麟說,國際化不光是學習英文,對於國際情勢更要關心,有深度的國際人才,是未來真正的人才。
2008-01-09
從CES 2008看TV產品發展趨向
產業瞭望-從CES 2008看TV產品發展趨向在本屆的CES中,TV一如往常般的是眾人焦點,本屆CES的Keynote中,Bill Gates即表示,TV未來將與目前大不相同,不但螢幕變大,且隨著內建功能的提升,電視節目的選擇及觀看內容,可隨著個人的偏好而調整,無怪乎 Gates要說,未來實況節目的重要性,將因為播出方式的個人化、客製化,而相形不那麼重要。
根據北美消費性電子協會(CEA)的預測,2008年北美10大高速成長消費性電子產品中,與TV直接或間接相關(如高畫質次世代藍光光碟機BD、HD DVD及可拍攝HD等級影像的數位攝影機)的產品即有5項,而排名第2的50吋以上LCD TV年出貨金額成長率將達122%,排名第3的Full HD解析度TV,成長率亦達115%。
若要說本屆CES在TV產品展現的發展趨勢及潮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是輕薄化風潮(甚至包括PDP),2是無線應用發展,3是連網功能及服務再進化,4是延續過去大型化、高解析度化及高對比的發展路徑。
超薄 輕量 無線為高階產品趨向
超薄是2007年第4季起興起的風潮,目前市場上所謂的薄型電視,其實並不算薄,只是相對於CRT TV輕薄許多,但是本屆CES中,包括夏普(Sharp)展出的65吋LCD TV,顯示器(包括面板及其他零組件與框架)最厚處僅35mm(最薄處則僅20mm),色彩飽和度及對比值均遠高於目前一般LCD TV規格。
PDP TV的顯示器厚度約為110~130mm左右,本次先鋒(Pioneer)展出面板部分僅9mm的超薄50吋PDP TV,已經比2007年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最薄的40吋超薄LCD TV試作品面板厚10mm更進一步發展,其重量更僅18.6公斤,掛在牆壁上一點也不用擔心(不需要特別對牆壁做強化工程)。
雖然Pioneer並未透露技術細節,但顯然除了色彩真實、暗室對比高,可以呈現真正的暗景細節外,PDP陣營瞄準LCD TV近期訴求的「超薄」 做突破,明顯地不願意放棄壁掛電視的市場。該公司預料相關薄型化技術要商品化,仍有許多待突破之處,但希望能在2009年時上市。另外,松下亦展出50吋的PDP TV,厚度僅25.4mm,也是比目前產品少了75%的厚度,日立的50吋超薄PDP TV也僅38.1mm(1.5吋),隨著PDP TV薄型化發展,將刺激LCD TV陣營加速超薄型LCD TV的研發及商品化腳步。
壁掛電視的重點就是要夠輕夠薄,才能不需要額外施工、方便地安裝在牆壁上,一旦壁掛的條件成立,客廳、房間、浴室甚至天花板都有大型顯示器的機會即可大幅增加。
Sony的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 ) TV也是以輕薄為產品訴求,本屆展示品以27吋為主,而三星也展出31吋AMOLED TV(其面板為關係企業三星SDI所研發生產),不讓Sony專美於前。
除了薄型化、壁掛化的發展方向,無線傳輸高畫質(HD)內容的技術有逐漸成熟,畢竟高檔的薄型電視連接著一大堆線材,不合乎設計美學,亦增加使用上的複雜度(畢竟接線仍是麻煩的事)。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松下及Sony本次展覽皆強調無線連線功能的發展方向,包括Wireless Networking功能的配置,以及Wireless HD傳輸標準的確立及推廣,松下更表示,以無線傳輸Full HD影像的產品,將在2009年商品化。
上網功能將成為TV重要功能之一
過去TV與PC壁壘分明,但隨著數位化家庭及數位匯流的趨勢發展,更多的PC可以觀看高畫質電視廣播節目或是次世代光碟影片(藍光光碟或是HD DVD),而TV則是朝網路功能提升方向進展,如微軟與三星電子等TV廠商合作,在TV Set內建相關軟體,更方便於網路運作,又如夏普將在北美市場上市銷售的高階機種上,推出AQUOS Net,可免費觀看股價、氣象及交通情況等資訊,未來將增添娛樂相關的互動服務。
目前隨著LCD TV廠商間競爭的激烈化,各廠商各自推出能夠上網的服務,松下更與Google等機構合作,其VIERA Cast上網功能可以接收Bloomberg新聞及無線上傳照片到Google的Picasa Album,並可輕易觀看YouTube影片,預期未來隨著各大品牌TV廠紛進行與內容業者等的策略合作,整體TV連網比率將有機會大幅提昇。
大型化及高畫質腳步未曾放緩
2007年CES的TV產品主軸就是1080p Full HD以及120Hz LCD TV,2008年並沒有大幅的變化,目前連松下也表示2008年主打的就是1080p 50吋PDP TV,LCD TV更是從37吋起就大幅度地朝Full HD發展,照此一趨勢,預料到2010年40吋以上LCD TV採Full HD的比重將高達9成左右。
大型化方面,40吋以上產品出貨量已佔LCD TV 25%比重,預料到2010年此一比重將高達43%,由於電梯放入70~80吋薄型電視並不成問題,因此未來家中電視大小的限制,主要在於其價格,而不是在尺寸,夏普及三星電子等許多廠商預測的50~80吋TV在家中成為一片電視牆或是電視窗的理想,隨著輕薄化及無線化的技術發展,漸漸不是夢想。
屆時如此大型顯示器光看Full HD解析度節目也將顯得不大過癮,故Sony本次在CES展出的82吋LCD TV試作產品,即採用4Kx2K解析度規格(3,840x2,160),相當於Full HD解析度畫素數的4倍資訊量,松下的150吋PDP TV,面板解析度更直接採用4,096x2,160畫素。對比值方面,松下推出100萬比1的高暗室對比PDP,Pioneer也在對比值上進一步突破,LCD TV則從LED背光技術尋求對抗。
本屆CES在TV技術上進展仍延續過往步伐,但是各廠商提出若干觀念值得我們再深思,如何好好利用TV這個裝置?這是今後幾年內廠商們必須設法找出真正解答的課題,畢竟與週邊商品的連接技術持續進步,而TV畫面這麼大,若光用來被動地接收廣播訊號或只看看光碟影片、打PS3,實在是未能盡其潛力。迎接未來跟牆壁一樣大的客廳用TV時代,服務端及應用端還有多項工作待有心者突破。
根據北美消費性電子協會(CEA)的預測,2008年北美10大高速成長消費性電子產品中,與TV直接或間接相關(如高畫質次世代藍光光碟機BD、HD DVD及可拍攝HD等級影像的數位攝影機)的產品即有5項,而排名第2的50吋以上LCD TV年出貨金額成長率將達122%,排名第3的Full HD解析度TV,成長率亦達115%。
若要說本屆CES在TV產品展現的發展趨勢及潮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是輕薄化風潮(甚至包括PDP),2是無線應用發展,3是連網功能及服務再進化,4是延續過去大型化、高解析度化及高對比的發展路徑。
超薄 輕量 無線為高階產品趨向
超薄是2007年第4季起興起的風潮,目前市場上所謂的薄型電視,其實並不算薄,只是相對於CRT TV輕薄許多,但是本屆CES中,包括夏普(Sharp)展出的65吋LCD TV,顯示器(包括面板及其他零組件與框架)最厚處僅35mm(最薄處則僅20mm),色彩飽和度及對比值均遠高於目前一般LCD TV規格。
PDP TV的顯示器厚度約為110~130mm左右,本次先鋒(Pioneer)展出面板部分僅9mm的超薄50吋PDP TV,已經比2007年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最薄的40吋超薄LCD TV試作品面板厚10mm更進一步發展,其重量更僅18.6公斤,掛在牆壁上一點也不用擔心(不需要特別對牆壁做強化工程)。
雖然Pioneer並未透露技術細節,但顯然除了色彩真實、暗室對比高,可以呈現真正的暗景細節外,PDP陣營瞄準LCD TV近期訴求的「超薄」 做突破,明顯地不願意放棄壁掛電視的市場。該公司預料相關薄型化技術要商品化,仍有許多待突破之處,但希望能在2009年時上市。另外,松下亦展出50吋的PDP TV,厚度僅25.4mm,也是比目前產品少了75%的厚度,日立的50吋超薄PDP TV也僅38.1mm(1.5吋),隨著PDP TV薄型化發展,將刺激LCD TV陣營加速超薄型LCD TV的研發及商品化腳步。
壁掛電視的重點就是要夠輕夠薄,才能不需要額外施工、方便地安裝在牆壁上,一旦壁掛的條件成立,客廳、房間、浴室甚至天花板都有大型顯示器的機會即可大幅增加。
Sony的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 ) TV也是以輕薄為產品訴求,本屆展示品以27吋為主,而三星也展出31吋AMOLED TV(其面板為關係企業三星SDI所研發生產),不讓Sony專美於前。
除了薄型化、壁掛化的發展方向,無線傳輸高畫質(HD)內容的技術有逐漸成熟,畢竟高檔的薄型電視連接著一大堆線材,不合乎設計美學,亦增加使用上的複雜度(畢竟接線仍是麻煩的事)。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松下及Sony本次展覽皆強調無線連線功能的發展方向,包括Wireless Networking功能的配置,以及Wireless HD傳輸標準的確立及推廣,松下更表示,以無線傳輸Full HD影像的產品,將在2009年商品化。
上網功能將成為TV重要功能之一
過去TV與PC壁壘分明,但隨著數位化家庭及數位匯流的趨勢發展,更多的PC可以觀看高畫質電視廣播節目或是次世代光碟影片(藍光光碟或是HD DVD),而TV則是朝網路功能提升方向進展,如微軟與三星電子等TV廠商合作,在TV Set內建相關軟體,更方便於網路運作,又如夏普將在北美市場上市銷售的高階機種上,推出AQUOS Net,可免費觀看股價、氣象及交通情況等資訊,未來將增添娛樂相關的互動服務。
目前隨著LCD TV廠商間競爭的激烈化,各廠商各自推出能夠上網的服務,松下更與Google等機構合作,其VIERA Cast上網功能可以接收Bloomberg新聞及無線上傳照片到Google的Picasa Album,並可輕易觀看YouTube影片,預期未來隨著各大品牌TV廠紛進行與內容業者等的策略合作,整體TV連網比率將有機會大幅提昇。
大型化及高畫質腳步未曾放緩
2007年CES的TV產品主軸就是1080p Full HD以及120Hz LCD TV,2008年並沒有大幅的變化,目前連松下也表示2008年主打的就是1080p 50吋PDP TV,LCD TV更是從37吋起就大幅度地朝Full HD發展,照此一趨勢,預料到2010年40吋以上LCD TV採Full HD的比重將高達9成左右。
大型化方面,40吋以上產品出貨量已佔LCD TV 25%比重,預料到2010年此一比重將高達43%,由於電梯放入70~80吋薄型電視並不成問題,因此未來家中電視大小的限制,主要在於其價格,而不是在尺寸,夏普及三星電子等許多廠商預測的50~80吋TV在家中成為一片電視牆或是電視窗的理想,隨著輕薄化及無線化的技術發展,漸漸不是夢想。
屆時如此大型顯示器光看Full HD解析度節目也將顯得不大過癮,故Sony本次在CES展出的82吋LCD TV試作產品,即採用4Kx2K解析度規格(3,840x2,160),相當於Full HD解析度畫素數的4倍資訊量,松下的150吋PDP TV,面板解析度更直接採用4,096x2,160畫素。對比值方面,松下推出100萬比1的高暗室對比PDP,Pioneer也在對比值上進一步突破,LCD TV則從LED背光技術尋求對抗。
本屆CES在TV技術上進展仍延續過往步伐,但是各廠商提出若干觀念值得我們再深思,如何好好利用TV這個裝置?這是今後幾年內廠商們必須設法找出真正解答的課題,畢竟與週邊商品的連接技術持續進步,而TV畫面這麼大,若光用來被動地接收廣播訊號或只看看光碟影片、打PS3,實在是未能盡其潛力。迎接未來跟牆壁一樣大的客廳用TV時代,服務端及應用端還有多項工作待有心者突破。
2008-01-08
奇景光電(Himax)新產品線「開發結果」,昨(7) 日宣布與美商3M策略聯盟,合作推出LCOS行動投影解決方案
太陽神財經網::即時新聞內容奇景光電(Himax)新產品線「開發結果」,昨(7) 日宣布與美商3M策略聯盟,合作推出LCOS行動投影解決方案,將共同爭取手機、遊戲機、3C產品等終端客戶採用,潛在商機可期。
奇景與3M昨天宣布策略聯盟,雙方並在昨天登場的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中合作推出LCOS行動投影解決方案。整合奇景旗下立景光電的單片式彩色光阻型LCOS微型顯示器、奇景的影像處理技術及其他相關電路系統,以及3M以LED為投射光源的微型光學引擎(俗稱光機)。
奇景總經理吳炳昌表示,目前的投影系統體積太大,不容易帶著走,但隨LCOS行動投影技術成熟,可攜式微型投影機只要連結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就可以把螢幕裡的內容投影在牆面等地方,相當方便。
奇景投入LCOS行動投影技術已有六年時間,此次與光學領導大廠3M一起開發新客戶,預料像是多媒體手機、行動電視、數位相機、電子遊戲機、行動多媒體播放器(PMP) 等終端產品都有機會導入。
目前奇景的LCOS行動投影解決方案已獲得多家客戶導入,即將量產,未來潛在商機可期,有機會成為奇景下一階段業績爆發的秘密武器。
奇景目前是全球第二大LCD驅動IC供應商,僅次於聯詠,單月出貨量已突破1億顆。在原主力產品線外,奇景拓展新商機動作頻頻,日前分割成立承景,引進面板大廠奇美電、液晶顯示器組裝龍頭冠捷投資,全力搶進液晶電視及顯示器控制晶片市場。
另外,奇景的手機用中小尺寸面板驅動IC從大陸白牌手機市場出發,最近也獲得一線國際手機廠設計導入,預料今年起出貨放量。
奇景去年前三季每股淨利0.34美元,相當於新台幣每股獲利11元,已賺進一個股本,估計去年全年每股獲利將超過15元,今年營收則可望挑戰10億美元大關。
奇景與3M昨天宣布策略聯盟,雙方並在昨天登場的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中合作推出LCOS行動投影解決方案。整合奇景旗下立景光電的單片式彩色光阻型LCOS微型顯示器、奇景的影像處理技術及其他相關電路系統,以及3M以LED為投射光源的微型光學引擎(俗稱光機)。
奇景總經理吳炳昌表示,目前的投影系統體積太大,不容易帶著走,但隨LCOS行動投影技術成熟,可攜式微型投影機只要連結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就可以把螢幕裡的內容投影在牆面等地方,相當方便。
奇景投入LCOS行動投影技術已有六年時間,此次與光學領導大廠3M一起開發新客戶,預料像是多媒體手機、行動電視、數位相機、電子遊戲機、行動多媒體播放器(PMP) 等終端產品都有機會導入。
目前奇景的LCOS行動投影解決方案已獲得多家客戶導入,即將量產,未來潛在商機可期,有機會成為奇景下一階段業績爆發的秘密武器。
奇景目前是全球第二大LCD驅動IC供應商,僅次於聯詠,單月出貨量已突破1億顆。在原主力產品線外,奇景拓展新商機動作頻頻,日前分割成立承景,引進面板大廠奇美電、液晶顯示器組裝龍頭冠捷投資,全力搶進液晶電視及顯示器控制晶片市場。
另外,奇景的手機用中小尺寸面板驅動IC從大陸白牌手機市場出發,最近也獲得一線國際手機廠設計導入,預料今年起出貨放量。
奇景去年前三季每股淨利0.34美元,相當於新台幣每股獲利11元,已賺進一個股本,估計去年全年每股獲利將超過15元,今年營收則可望挑戰10億美元大關。
手機產業將走「M型化」路線
IndustryNewsDetail手機產業今年也將走「M型化」路線!M型的右邊肩頭,是高階整合式手機,以宏達電獨領風騷,華碩、佳世達也逐漸嶄露頭角;M型的左邊肩頭,是大量的入門手機,華寶、奇美通訊扮演背後代工的無名英雄,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今年要靠賣手機賺錢,還是「福氣啦!」
台灣行動電話產業發展已超過十年以上,歷經「代工至上」與「品牌第一」的各種一窩蜂現象後,過去兩年許多手機廠又朝向「宏達電」的路線發展,將資源大量投入開發微軟PDA手機。
高階手機 宏達電領風騷,華碩、佳世達嶄露頭角。
從出貨總量觀察,台灣手機產業已經進入高原期,甚至略有衰退;拓墣產業研究所預估,台灣手機生產量今年僅約1.24億支,比去年衰退8.1%;但若從產值與獲利水準來看,華寶代工摩托羅拉入門手機毛利率雖低,但去年前三季每股純益還是有5.5元水準,顯示左肩頭獲利不差,宏達電去年每股純益可望挑戰50元的水準,凸顯右肩頭獲利更嗆。
手機產業趨於M型化發展,和全球進入M型化社會密切相關。諾基亞預估,全球手機市場今年仍可比去年的11億支成長10%左右,其中中國大陸、亞太、中東與非洲市場都會超過15%,北美、歐洲與拉丁美洲會低於一成。
諾基亞指出,由於新興國家市場仍在積極成長、市場競爭激烈,手機平均銷售單價(ASP)仍會緩步下滑;全球手機用戶還在積極成長,2009年就可達到40億用戶,比原先預期的2010年還提早一年達成,新興國家貢獻不小。
除了新興國家消費者積極買進的入門手機外,高階整合手機、相機手機及音樂手機,仍將是今年行動電話的主流。諾基亞預估,全球整合式手機市場今年將成長五成,達1.8億支;諾基亞今年內建相機的手機要成長25%達到2.5億支;諾基亞音樂手機則要從1.45億支成長到今年的1.8億支。
諾基亞對整合式手機市場的樂觀預期,凸顯宏達電等國內業者對高階手機市場的期待;而諾基亞音樂手機、相機手機的成長,也意味諾基亞概念股富士康、美律、閎暉等跟著受惠,要與全球手機龍頭諾基亞「與龍共舞」。
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表示,宏達電去年進入美國時間較晚,相信效益會慢慢發揮,預估今年銷售量和營業額都至少成長20%以上。宏達電去年手機銷售量約1,100萬支,每股純益則約50元,仍然穩坐台股獲利王寶座。
入門手機 摩托羅拉、諾基亞搶市,華寶奇美正崴受惠。
在其他手機廠方面,耕耘微軟PDA手機二至三年後也逐漸看到成效。華碩爭取歐洲電信業者訂單,成為宏達電第二,英華達、奇美通訊、華寶、華冠、佳世達等也都分食摩托羅拉、HP與Palm等業者訂單,形成微軟軍團與其他作業系統間的相抗衡,其他領域業者如Garmin、TomTom等GPS品牌釋出整合手機代工訂單趨勢,也值得期待。
至於入門級手機的市場機會,則有摩托羅拉、諾基亞CDMA以及直接爭取當地電信業者客製化手機訂單等商機,摩托羅拉歷經業績、人事動盪後,可望逐漸回溫,諾基亞放棄自製CDMA手機改採外包,以及大陸、泰國、印度電信業者的直接採購趨勢,都使華寶、奇美通訊、正崴等受惠。
展望台灣行動電話產業前景,今年雖可以M型化趨勢各自定位、搶到商機,但未來新興國家市場需求會逐漸得到滿足,進入成熟市場,台灣手機供應鏈究竟能提供什麼長遠價值,有沒有機會站上全球舞台和五大國際品牌挑戰,還需要持續建立各種跑出馬拉松的實力。
台灣行動電話產業發展已超過十年以上,歷經「代工至上」與「品牌第一」的各種一窩蜂現象後,過去兩年許多手機廠又朝向「宏達電」的路線發展,將資源大量投入開發微軟PDA手機。
高階手機 宏達電領風騷,華碩、佳世達嶄露頭角。
從出貨總量觀察,台灣手機產業已經進入高原期,甚至略有衰退;拓墣產業研究所預估,台灣手機生產量今年僅約1.24億支,比去年衰退8.1%;但若從產值與獲利水準來看,華寶代工摩托羅拉入門手機毛利率雖低,但去年前三季每股純益還是有5.5元水準,顯示左肩頭獲利不差,宏達電去年每股純益可望挑戰50元的水準,凸顯右肩頭獲利更嗆。
手機產業趨於M型化發展,和全球進入M型化社會密切相關。諾基亞預估,全球手機市場今年仍可比去年的11億支成長10%左右,其中中國大陸、亞太、中東與非洲市場都會超過15%,北美、歐洲與拉丁美洲會低於一成。
諾基亞指出,由於新興國家市場仍在積極成長、市場競爭激烈,手機平均銷售單價(ASP)仍會緩步下滑;全球手機用戶還在積極成長,2009年就可達到40億用戶,比原先預期的2010年還提早一年達成,新興國家貢獻不小。
除了新興國家消費者積極買進的入門手機外,高階整合手機、相機手機及音樂手機,仍將是今年行動電話的主流。諾基亞預估,全球整合式手機市場今年將成長五成,達1.8億支;諾基亞今年內建相機的手機要成長25%達到2.5億支;諾基亞音樂手機則要從1.45億支成長到今年的1.8億支。
諾基亞對整合式手機市場的樂觀預期,凸顯宏達電等國內業者對高階手機市場的期待;而諾基亞音樂手機、相機手機的成長,也意味諾基亞概念股富士康、美律、閎暉等跟著受惠,要與全球手機龍頭諾基亞「與龍共舞」。
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表示,宏達電去年進入美國時間較晚,相信效益會慢慢發揮,預估今年銷售量和營業額都至少成長20%以上。宏達電去年手機銷售量約1,100萬支,每股純益則約50元,仍然穩坐台股獲利王寶座。
入門手機 摩托羅拉、諾基亞搶市,華寶奇美正崴受惠。
在其他手機廠方面,耕耘微軟PDA手機二至三年後也逐漸看到成效。華碩爭取歐洲電信業者訂單,成為宏達電第二,英華達、奇美通訊、華寶、華冠、佳世達等也都分食摩托羅拉、HP與Palm等業者訂單,形成微軟軍團與其他作業系統間的相抗衡,其他領域業者如Garmin、TomTom等GPS品牌釋出整合手機代工訂單趨勢,也值得期待。
至於入門級手機的市場機會,則有摩托羅拉、諾基亞CDMA以及直接爭取當地電信業者客製化手機訂單等商機,摩托羅拉歷經業績、人事動盪後,可望逐漸回溫,諾基亞放棄自製CDMA手機改採外包,以及大陸、泰國、印度電信業者的直接採購趨勢,都使華寶、奇美通訊、正崴等受惠。
展望台灣行動電話產業前景,今年雖可以M型化趨勢各自定位、搶到商機,但未來新興國家市場需求會逐漸得到滿足,進入成熟市場,台灣手機供應鏈究竟能提供什麼長遠價值,有沒有機會站上全球舞台和五大國際品牌挑戰,還需要持續建立各種跑出馬拉松的實力。
2008-01-07
商用化OLED TV的問世
IndustryNewsDetail2007年8月22日,Sharp發表了最新款52吋LCD TV原型機,薄度達到29mm,該款全新概念的原型機所詮釋的嶄新概念即是高畫質、超薄型,實現先進之環境性能的液晶新技術開發。
Sharp在會中明確提出:OLED等自發光顯示器真的能成為新一代的顯示器嗎?此次所發布的超薄面板技術只是液晶技術進步的一個階段,液晶今後還將繼續發展。Sharp的新任社長片山幹雄更直接表明此款面板將配合在大阪 府市新工廠的投產日期,持續提升各項性能,並於2010年量產該款面板。
超薄機型 大廠競逐
Sharp毫不示弱的表示,單從這次的試製品性能來看,已經超越現有的所有顯示器,甚至表明「電視的未來還是將由液晶電視來承擔」的豪語。
2007年開始,整體平面顯示技術的議題重點已經走到了另外一個分水嶺,與牆壁一體化,達到完全的壁掛形式。OLED面板雖然在大型化的表現上不如LCD以及PDP面板,但是其超薄與輕量化的特性卻是其他技術目前難以望其項背的,OLED TV輕量化的外型恰好符合完全的壁掛形式的訴求。
面對來自OLED TV的壓力,液晶面板自然不能忽視其存在,過去OLED在大型化一直難以達到理想的產出品質,但在Sony推出27吋的OLED TV產品後,液晶面板超薄化的壓力也就逐漸浮現,身為液晶技術領導者的Sharp,自然也感受到OLED TV技術優勢上的壓力,這也是為何Sharp會緊接著在8月時發表了前述所提到的52吋2.9mm超薄TV原型機。
會中Sharp特別強調該原型機與過去機種最大的不同點-超薄的外觀,其詳細規格如表一所示,其厚度達到29mm(最薄部分達20mm),暗室對比度100,000:1,NTSC 150%,而令人在意的重量則為25kg,年消費電力則為140kwh/年。對於此款面板的技術部分,Sharp並不願意多加透露,只說明了是結合了最新型的背光源、彩色濾光片、TFT array以及偏光板等技術所完成的產品。
技術發展 還有長路
Sharp企圖藉由該款原型機傳達「液晶仍是薄型電視主流技術」的意念,同時液晶面板仍將持續進步,不會滿足於現狀,此款原型機只是朝向未來發展的一個階段,Sharp的顯示器技術開發本部長水山鳥繁光甚至斷言,液晶面板未來將能夠做的比20mm更薄,且一定持續朝向更輕薄,不輸給OLED TV,並且達到完全壁掛式的電視之方向進行開發。
另外,此款原型機為了簡化機體佈線以傳輸高畫質影像,利用60GHz無線傳輸無壓縮影像信號的技術,使該原型機提升機體擺放的自由度。
液晶面板薄型化的議題最主要的來自OLED TV的持續開發,對於液晶面板來說,即便自身擁有再多的優勢,若一天無法達到接近於OLED TV所訴求的輕薄特質,那麼液晶面板將不斷的因為不夠輕薄而遭到OLED陣營的質疑。
日前日本市場甚至因商用化OLED TV的問世,而傳出OLED TV將成為新一代顯示器主流的說法,Sharp為此發展出29mm的原型機種,企圖說明液晶在大型化歷程中所獲得的成功亦將會複製到薄型化的產品開發上,社長片山氏更是提出:「液晶技術進步的道路只走了五分之三左右,今後還會長足發展,人們做出新一代顯示器主流是OLED的說法,只不過是將眼前的液晶面板比較所得出的結論。」 因此可以預言,未來液晶面板的技術將朝向更輕、更薄的外觀來進行開發,透過材料與零組件設計的革新,同時也刪減了材料上的成本,藉此達到薄型化與輕量化的目標。同時面板的省電化也是開發的重點,以Sharp目前所發表此款52吋原型機來觀察,耗電量已是現行52吋產品的一半,依照此趨勢,接下來幾年的大型面板開發重點應會朝向減少現有機種一半以上的耗電量做為終極目標。
Sharp在會中明確提出:OLED等自發光顯示器真的能成為新一代的顯示器嗎?此次所發布的超薄面板技術只是液晶技術進步的一個階段,液晶今後還將繼續發展。Sharp的新任社長片山幹雄更直接表明此款面板將配合在大阪 府市新工廠的投產日期,持續提升各項性能,並於2010年量產該款面板。
超薄機型 大廠競逐
Sharp毫不示弱的表示,單從這次的試製品性能來看,已經超越現有的所有顯示器,甚至表明「電視的未來還是將由液晶電視來承擔」的豪語。
2007年開始,整體平面顯示技術的議題重點已經走到了另外一個分水嶺,與牆壁一體化,達到完全的壁掛形式。OLED面板雖然在大型化的表現上不如LCD以及PDP面板,但是其超薄與輕量化的特性卻是其他技術目前難以望其項背的,OLED TV輕量化的外型恰好符合完全的壁掛形式的訴求。
面對來自OLED TV的壓力,液晶面板自然不能忽視其存在,過去OLED在大型化一直難以達到理想的產出品質,但在Sony推出27吋的OLED TV產品後,液晶面板超薄化的壓力也就逐漸浮現,身為液晶技術領導者的Sharp,自然也感受到OLED TV技術優勢上的壓力,這也是為何Sharp會緊接著在8月時發表了前述所提到的52吋2.9mm超薄TV原型機。
會中Sharp特別強調該原型機與過去機種最大的不同點-超薄的外觀,其詳細規格如表一所示,其厚度達到29mm(最薄部分達20mm),暗室對比度100,000:1,NTSC 150%,而令人在意的重量則為25kg,年消費電力則為140kwh/年。對於此款面板的技術部分,Sharp並不願意多加透露,只說明了是結合了最新型的背光源、彩色濾光片、TFT array以及偏光板等技術所完成的產品。
技術發展 還有長路
Sharp企圖藉由該款原型機傳達「液晶仍是薄型電視主流技術」的意念,同時液晶面板仍將持續進步,不會滿足於現狀,此款原型機只是朝向未來發展的一個階段,Sharp的顯示器技術開發本部長水山鳥繁光甚至斷言,液晶面板未來將能夠做的比20mm更薄,且一定持續朝向更輕薄,不輸給OLED TV,並且達到完全壁掛式的電視之方向進行開發。
另外,此款原型機為了簡化機體佈線以傳輸高畫質影像,利用60GHz無線傳輸無壓縮影像信號的技術,使該原型機提升機體擺放的自由度。
液晶面板薄型化的議題最主要的來自OLED TV的持續開發,對於液晶面板來說,即便自身擁有再多的優勢,若一天無法達到接近於OLED TV所訴求的輕薄特質,那麼液晶面板將不斷的因為不夠輕薄而遭到OLED陣營的質疑。
日前日本市場甚至因商用化OLED TV的問世,而傳出OLED TV將成為新一代顯示器主流的說法,Sharp為此發展出29mm的原型機種,企圖說明液晶在大型化歷程中所獲得的成功亦將會複製到薄型化的產品開發上,社長片山氏更是提出:「液晶技術進步的道路只走了五分之三左右,今後還會長足發展,人們做出新一代顯示器主流是OLED的說法,只不過是將眼前的液晶面板比較所得出的結論。」 因此可以預言,未來液晶面板的技術將朝向更輕、更薄的外觀來進行開發,透過材料與零組件設計的革新,同時也刪減了材料上的成本,藉此達到薄型化與輕量化的目標。同時面板的省電化也是開發的重點,以Sharp目前所發表此款52吋原型機來觀察,耗電量已是現行52吋產品的一半,依照此趨勢,接下來幾年的大型面板開發重點應會朝向減少現有機種一半以上的耗電量做為終極目標。
產業瞭望-手機EMS戰火再起 整合能力與口袋深度為勝負關鍵
產業瞭望-手機EMS戰火再起 整合能力與口袋深度為勝負關鍵
正當富士康(Foxconn International Holdings;FIH)與比亞迪(BYD)雙方為商業機密侵權興訟的同時,全球手機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業者間的戰爭亦浮上檯面,各家手機EMS業者為搶客戶,在供應鏈整合能力、全球生產據點布局上互爭高下。
2003年全球營收最大手機EMS業者為偉創力,當時其手中掌握摩托羅拉與索尼愛立信2大客戶訂單。營收排名第2名為諾基亞EMS代工夥伴Elcoteq,富士康排名第3,且年度營收僅及偉創力的4分之1。
只不過3年光景,富士康連續拿下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愛立信等大客戶,2006年營收突破100億美元,約為偉創力的2倍,登上全球手機EMS業者龍頭,2007年底更取得三星訂單,前5大手機品牌業者中,富士康客戶佔4家。
但在2007年,由於富士康大客戶摩托羅拉營運低迷,市佔率自2006年第4季22.4%跌至2007年第3季的13.1%,讓富士康受傷不輕,幸好有諾基亞訂單成長彌補,2007年上半營收尚可較2006年同期微幅成長4.8%。
零組件整合為基本條件 各家EMS藉購併抄捷徑
成本為手機品牌大廠委託EMS業者生產的第一考量,為提供具競爭力的服務,各家EMS業者無不卯足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前往低成本地區設廠、壓低零組件成本。由於近幾年富士康先以零組件打入手機大廠,再逐步爭取到EMS代工業務的模式相當成功,因此,不論自行發展或透過購併,整合更多零組件供應能力,成為EMS業者於這幾年的共同布局。
以富士康而言,塑膠機殼、模具、按鍵、連接器等皆可由內部供應,至於相機模組、面板模組、軟板,則分別由集團內其他公司提供。而偉創力雖為綜合性EMS業者,但在手機業務亦著墨甚多,集團內可供應機殼、相機模組、面板模組、軟板等,甚至某些零組件市佔率居全球領先地位。至於近期興起的比亞迪,幾乎與富士康發展路線相同,現亦打入諾基亞EMS代工業者群。
相較之下,原先諾基亞最主要的手機EMS業者Elcoteq,由於缺乏零組件供應能力奧援,僅提供組裝代工服務,整體成本競爭拼不過富士康或比亞迪,因而節節敗退。
透過購併除可快速彌補原本自己所欠缺,另方面也可買到客戶關係。早期如富士康買下芬蘭機殼業者藝模(Eimo),打入諾基亞;近期例如美系EMS業者Jabil,於購併台灣機殼廠綠點後,不僅藉以追上其他競爭對手,並打入摩托羅拉供應鏈,為將來EMS業務爭取埋下伏筆。
不過,隨著各家EMS業者陸續出手後,市場上可購併的標的愈來愈少,大家現把眼光投向具新技術業者,例如以觸控面板技術爆紅的德國業者Balda,或是產品具市場領先地位,但公司營運不佳者,皆成為EMS業者追逐對象。
全球生產布局壓力增 口袋夠深始能勝出
另一項手機品牌業者希望EMS業者具備的能力則為全球生產據點布局,且似乎已成為進軍手機EMS競技場的門票。對綜合性EMS業者來說,在前一波EMS擴張時期,早已將全球生產據點建立起來,近幾年在手機大廠將目光投向新興市場後,EMS業者若欲抓住客戶,勢必得以更快速度、更大投資規模,配合客戶需求前往世界各地設廠。
以目前主要手機EMS業者來看,富士康、偉創力、Jabil與Elcoteq據點皆橫跨亞洲、東歐、中南美洲,隨著亞洲市場持續成長,各家業者皆增加投資,特別在大陸與印度。新興EMS業者比亞迪,生產據點布局進度較慢,2007年以前僅於大陸設廠,但在2008年開始因應客戶需求,前往諾基亞最新生產園區所在地羅馬尼亞設廠。
事實上,過去EMS業者全球生產據點擴張,某些情況是替客戶解決問題,接手客戶廠房,並順勢取得手機組裝代工訂單,例如過去偉創力接手易利信(Ericsson)手機生產而成為索尼愛立信主要EMS夥伴、富士康買下摩托羅拉墨西哥Chihuahua廠,皆為具體實例。
雖手機品牌業者的外包生產策略與筆記型電腦不盡相同,前5大廠皆保有自有產能,三星甚至在2007年才釋出委外EMS。但在獲利壓力(如摩托羅拉)、或公司發展方向轉變(如諾基亞欲轉型成服務為主)等因素影響,未來幾年不無可能淘汰不具效率的自有廠房,這也將為EMS業者創造不少機會。
EMS整備產品開發能量 與ODM界限趨模糊
在前5大手機品牌業者中,摩托羅拉與索尼愛立信外包態度最積極,大約僅維持3分之1自有生產,其餘則分別委託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與EMS生產,諾基亞則維持近70%自有生產,大多採取EMS委外生產方式,至於南韓業者,僅樂金少量委由ODM生產,三星於2007年以前皆為自行生產。
就EMS業者爭取的客戶標的,原本集中在諾基亞、摩托羅拉與索尼愛立信3家身上,過去富士康取得索尼愛立信訂單、到最近比亞迪打入諾基亞供應鏈,皆對既有EMS業者造成影響。隨著南韓業者開啟EMS代工大門,可望增加更多機會,當然也將引發激烈搶單競爭。各家EMS業者比得不僅在於成本優勢,恐怕得延伸至產品設計層面,甚至衝擊到ODM業者。
過去手機品牌業者對ODM與EMS業者的定位,主要以技術能力為區別。但各家EMS業者為擴大客戶服務層面,在零組件整合外,積極整備產品開發設計能量。偉創力與Elcoteq原本內部即有手機設計團隊,富士康則在合併奇美通訊後,又陸續買進南韓手機設計團隊,讓其在爭取大廠訂單時更加遊刃有餘。至於EMS新兵比亞迪,亦於2007年與大陸手機設計業者德信無線合資成立新公司,提升本身手機開發能力。
目前雖然EMS與ODM業者技術能力尚有差距、手機品牌大廠對兩者定位亦有所不同,但在EMS業者逐步提升技術能力、手機品牌業者成本壓力下,對於委外生產對象評估,勢必得從整體供應鏈進行考量,EMS業者勝出機會不少。
當然,EMS業者在搶單過程並非絕對優勢,除須提防同業競爭外,其他原先非EMS業者也並非坐以待斃。ODM業者如華寶,亦有可能整合其所屬金仁寶集團資源,進軍EMS;既有零組件業者,陸續整併其他零組件業者,實力不容小覷,當中以過去曾為手機ODM業者的光寶最具代表性,集團內光寶科、閎輝皆與手機品牌大廠建立合作,日前買下芬蘭機殼業者Perlos,更加鞏固與諾基亞的關係。
從2007年營收來看,富士康仍可望大幅領先其他手機EMS業者。但在新興業者來勢洶洶,以及手機品牌業者分散風險考量下,其他EMS業者並非全無機會,就零組件與生產據點布局完整度而言,偉創力與比亞迪對富士康最具威脅性,但若再加上其他非EMS業者加入搶單行列,未來手機EMS戰況可期!
正當富士康(Foxconn International Holdings;FIH)與比亞迪(BYD)雙方為商業機密侵權興訟的同時,全球手機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業者間的戰爭亦浮上檯面,各家手機EMS業者為搶客戶,在供應鏈整合能力、全球生產據點布局上互爭高下。
2003年全球營收最大手機EMS業者為偉創力,當時其手中掌握摩托羅拉與索尼愛立信2大客戶訂單。營收排名第2名為諾基亞EMS代工夥伴Elcoteq,富士康排名第3,且年度營收僅及偉創力的4分之1。
只不過3年光景,富士康連續拿下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愛立信等大客戶,2006年營收突破100億美元,約為偉創力的2倍,登上全球手機EMS業者龍頭,2007年底更取得三星訂單,前5大手機品牌業者中,富士康客戶佔4家。
但在2007年,由於富士康大客戶摩托羅拉營運低迷,市佔率自2006年第4季22.4%跌至2007年第3季的13.1%,讓富士康受傷不輕,幸好有諾基亞訂單成長彌補,2007年上半營收尚可較2006年同期微幅成長4.8%。
零組件整合為基本條件 各家EMS藉購併抄捷徑
成本為手機品牌大廠委託EMS業者生產的第一考量,為提供具競爭力的服務,各家EMS業者無不卯足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前往低成本地區設廠、壓低零組件成本。由於近幾年富士康先以零組件打入手機大廠,再逐步爭取到EMS代工業務的模式相當成功,因此,不論自行發展或透過購併,整合更多零組件供應能力,成為EMS業者於這幾年的共同布局。
以富士康而言,塑膠機殼、模具、按鍵、連接器等皆可由內部供應,至於相機模組、面板模組、軟板,則分別由集團內其他公司提供。而偉創力雖為綜合性EMS業者,但在手機業務亦著墨甚多,集團內可供應機殼、相機模組、面板模組、軟板等,甚至某些零組件市佔率居全球領先地位。至於近期興起的比亞迪,幾乎與富士康發展路線相同,現亦打入諾基亞EMS代工業者群。
相較之下,原先諾基亞最主要的手機EMS業者Elcoteq,由於缺乏零組件供應能力奧援,僅提供組裝代工服務,整體成本競爭拼不過富士康或比亞迪,因而節節敗退。
透過購併除可快速彌補原本自己所欠缺,另方面也可買到客戶關係。早期如富士康買下芬蘭機殼業者藝模(Eimo),打入諾基亞;近期例如美系EMS業者Jabil,於購併台灣機殼廠綠點後,不僅藉以追上其他競爭對手,並打入摩托羅拉供應鏈,為將來EMS業務爭取埋下伏筆。
不過,隨著各家EMS業者陸續出手後,市場上可購併的標的愈來愈少,大家現把眼光投向具新技術業者,例如以觸控面板技術爆紅的德國業者Balda,或是產品具市場領先地位,但公司營運不佳者,皆成為EMS業者追逐對象。
全球生產布局壓力增 口袋夠深始能勝出
另一項手機品牌業者希望EMS業者具備的能力則為全球生產據點布局,且似乎已成為進軍手機EMS競技場的門票。對綜合性EMS業者來說,在前一波EMS擴張時期,早已將全球生產據點建立起來,近幾年在手機大廠將目光投向新興市場後,EMS業者若欲抓住客戶,勢必得以更快速度、更大投資規模,配合客戶需求前往世界各地設廠。
以目前主要手機EMS業者來看,富士康、偉創力、Jabil與Elcoteq據點皆橫跨亞洲、東歐、中南美洲,隨著亞洲市場持續成長,各家業者皆增加投資,特別在大陸與印度。新興EMS業者比亞迪,生產據點布局進度較慢,2007年以前僅於大陸設廠,但在2008年開始因應客戶需求,前往諾基亞最新生產園區所在地羅馬尼亞設廠。
事實上,過去EMS業者全球生產據點擴張,某些情況是替客戶解決問題,接手客戶廠房,並順勢取得手機組裝代工訂單,例如過去偉創力接手易利信(Ericsson)手機生產而成為索尼愛立信主要EMS夥伴、富士康買下摩托羅拉墨西哥Chihuahua廠,皆為具體實例。
雖手機品牌業者的外包生產策略與筆記型電腦不盡相同,前5大廠皆保有自有產能,三星甚至在2007年才釋出委外EMS。但在獲利壓力(如摩托羅拉)、或公司發展方向轉變(如諾基亞欲轉型成服務為主)等因素影響,未來幾年不無可能淘汰不具效率的自有廠房,這也將為EMS業者創造不少機會。
EMS整備產品開發能量 與ODM界限趨模糊
在前5大手機品牌業者中,摩托羅拉與索尼愛立信外包態度最積極,大約僅維持3分之1自有生產,其餘則分別委託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與EMS生產,諾基亞則維持近70%自有生產,大多採取EMS委外生產方式,至於南韓業者,僅樂金少量委由ODM生產,三星於2007年以前皆為自行生產。
就EMS業者爭取的客戶標的,原本集中在諾基亞、摩托羅拉與索尼愛立信3家身上,過去富士康取得索尼愛立信訂單、到最近比亞迪打入諾基亞供應鏈,皆對既有EMS業者造成影響。隨著南韓業者開啟EMS代工大門,可望增加更多機會,當然也將引發激烈搶單競爭。各家EMS業者比得不僅在於成本優勢,恐怕得延伸至產品設計層面,甚至衝擊到ODM業者。
過去手機品牌業者對ODM與EMS業者的定位,主要以技術能力為區別。但各家EMS業者為擴大客戶服務層面,在零組件整合外,積極整備產品開發設計能量。偉創力與Elcoteq原本內部即有手機設計團隊,富士康則在合併奇美通訊後,又陸續買進南韓手機設計團隊,讓其在爭取大廠訂單時更加遊刃有餘。至於EMS新兵比亞迪,亦於2007年與大陸手機設計業者德信無線合資成立新公司,提升本身手機開發能力。
目前雖然EMS與ODM業者技術能力尚有差距、手機品牌大廠對兩者定位亦有所不同,但在EMS業者逐步提升技術能力、手機品牌業者成本壓力下,對於委外生產對象評估,勢必得從整體供應鏈進行考量,EMS業者勝出機會不少。
當然,EMS業者在搶單過程並非絕對優勢,除須提防同業競爭外,其他原先非EMS業者也並非坐以待斃。ODM業者如華寶,亦有可能整合其所屬金仁寶集團資源,進軍EMS;既有零組件業者,陸續整併其他零組件業者,實力不容小覷,當中以過去曾為手機ODM業者的光寶最具代表性,集團內光寶科、閎輝皆與手機品牌大廠建立合作,日前買下芬蘭機殼業者Perlos,更加鞏固與諾基亞的關係。
從2007年營收來看,富士康仍可望大幅領先其他手機EMS業者。但在新興業者來勢洶洶,以及手機品牌業者分散風險考量下,其他EMS業者並非全無機會,就零組件與生產據點布局完整度而言,偉創力與比亞迪對富士康最具威脅性,但若再加上其他非EMS業者加入搶單行列,未來手機EMS戰況可期!
2008-01-04
奇美電 搶進電視控制晶片
太陽神財經網::即時新聞內容面板業垂直整合更進一步,奇美電(3009)繼去年入股全球最大電腦監視器組裝廠冠捷後,昨日兩家公司又宣布聯手投資奇景光電旗下的承景科技,把觸角伸入電視控制晶片領域,可能對聯發科(2454)、晨星等IC設計公司造成壓力。
奇美電旗下驅動IC公司奇景光電(Himax)去年10月宣布分割液晶電視及顯示器晶片組(Controller)產品線,成立承景科技,並且透過辦理現金增資方式邀請特定策略性投資人加入。昨天謎底揭曉,奇美電、冠捷分別投資承景9,000萬元和6,000萬元,各取得承景6.6%、4.4%股權。
奇美電去年底才與冠捷簽訂合作備忘錄,取得冠捷7.68% 股權,為國內液晶面板及顯示器產業鏈整合寫下合作新頁。如今再聯手投資承景,把布局觸角擴大到電視控制晶片領域,「鐵三角」合作模式成型。
奇景暨承景總經理吳炳昌日前表示,電視控制晶片是液晶電視(LCD TV)的關鍵零組件之一,透過垂直合作,承景從電視產品的開發階段就可以開始參與,成功機率大增。目前承景和奇美電、冠捷已針對多項液晶電視及顯示器產品開發計畫進行合作。
奇景財務長詹孟恭表示,這次現增案完成後,奇景仍持有承景大多數股權,奇美電和冠捷為策略性投資人,不影響經營權。
由於電視控制晶片原本占奇景總營收比重不到1%,還在起步階段,預估今年承景對奇景的營收及獲利貢獻還不會太明顯,主要是看未來。而奇景也將繼續聚焦在LCD驅動晶片(Driver IC)領域,與承景分工合作。
除了跨足電視晶片領域,奇景也積極切入手機用面板驅動IC市場,將是今年公司營運成長主要動力來源。奇景去年前三季每股淨利0.34美元,估計全年每股獲利可超過15元,為國內最賺錢的LCD驅動IC廠。
奇美電旗下驅動IC公司奇景光電(Himax)去年10月宣布分割液晶電視及顯示器晶片組(Controller)產品線,成立承景科技,並且透過辦理現金增資方式邀請特定策略性投資人加入。昨天謎底揭曉,奇美電、冠捷分別投資承景9,000萬元和6,000萬元,各取得承景6.6%、4.4%股權。
奇美電去年底才與冠捷簽訂合作備忘錄,取得冠捷7.68% 股權,為國內液晶面板及顯示器產業鏈整合寫下合作新頁。如今再聯手投資承景,把布局觸角擴大到電視控制晶片領域,「鐵三角」合作模式成型。
奇景暨承景總經理吳炳昌日前表示,電視控制晶片是液晶電視(LCD TV)的關鍵零組件之一,透過垂直合作,承景從電視產品的開發階段就可以開始參與,成功機率大增。目前承景和奇美電、冠捷已針對多項液晶電視及顯示器產品開發計畫進行合作。
奇景財務長詹孟恭表示,這次現增案完成後,奇景仍持有承景大多數股權,奇美電和冠捷為策略性投資人,不影響經營權。
由於電視控制晶片原本占奇景總營收比重不到1%,還在起步階段,預估今年承景對奇景的營收及獲利貢獻還不會太明顯,主要是看未來。而奇景也將繼續聚焦在LCD驅動晶片(Driver IC)領域,與承景分工合作。
除了跨足電視晶片領域,奇景也積極切入手機用面板驅動IC市場,將是今年公司營運成長主要動力來源。奇景去年前三季每股淨利0.34美元,估計全年每股獲利可超過15元,為國內最賺錢的LCD驅動IC廠。
2008-01-03
Google Android
技術洞察
前言:Google提出Android手機軟體平台後,使手機軟體的標準化、低價化等議題受到比過往更高的關注,到底Android是否有能力打破多年以來的手機軟體門戶之見?此不僅要審視其策略,其軟體平台技術表現更不能忽視……
Google發表名為Android的軟體平台,破除發表前的臆測,認為Google會以gPhone之名發表自有手機,同時所有資訊、網路產業者都高度關注,Android發表後將會對手機市場興起新的波瀾。
廣告
發行拳發行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有關Android的用意及策略已有太多人觀察與分析,Android期望手機軟體架構能標準化、低價化,如此有助於推行Google的軟體及網路服務。所以,本文就不再對策略及影響等做討論,完全就技術本質的角度來瞭解Android。
嚴格來說,Android屬於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領域,而且是IT領域中的軟體技術、軟體工程,與電子工程(EE)有段距離,不過手機在硬體設計之外也無法迴避軟體方面的設計,因此仍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探析。
架構
Android本身是一套軟體堆疊(Software Stack),或稱為「軟體疊層架構」,疊層主要分成三層:作業系統、中介軟體(Middleware,大陸方面稱為:中間件)、應用程式。
若更進一步瞭解,作業系統用的是嵌入式Linux,應用程式方面則只提供主要常用的幾種應用程式,不可能各形各色的應用程式都以Android之名進行開發,否則就失去「以開放性的軟體平台吸引廣大軟體業者、程式設計師開發出支援Android平台的應用程式」的用意。而想開發可在Android平台執行的應用程式,也必須用Java程式語言撰寫才行。
接著是中介軟體,凡是介於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間的,多概稱為中介軟體,Android的中介軟體可再細分出兩層,底層為函式庫(Library)及虛擬機器(Virtual Machine;VM),上層為應用程式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
特點
架構是骨,而展現出來的功效特點則為血肉,Android雖然才剛起步,但已經具有如下的功效特點,未來隨著發展則會增入更多的特點:
◆應用程式框架-框架內已經具備多種基礎軟體元件,應用程式可直接呼用這些元件的功效服務,節省應用程式的開發心力及時間,同時程式的再用性、移植性也較高。
◆Dalvik虛擬機器-Android內不是使用標準的Java虛擬機器(Java Virtual Machine;JVM),而是使用獨特的Dalvik虛擬機器,關於此以下將再進行深入的說明。
◆ 整合(網頁)瀏覽器-網頁瀏覽器就是所謂的「主要、常用的應用程式」,Android內建的瀏覽器是用WebKit的瀏覽引擎為基礎所開發成的, WebKit是一個開放原碼專案,許多瀏覽器也都是用WebKit引擎所開發成,如Apple的Safari、Nokia S60手機內的瀏覽器(Web Browser for S60)等。
◆最佳化的繪圖能力-繪圖分為2D與3D,2D方面Android是用一套特有的函式庫,而3D則是使用OpenGL ES 1.0(OpenGL for Embedded Systems)規範的函式庫。
◆SQLite資料庫-SQLite是一套開放原碼的關連式資料庫,其特點在於輕量性(僅500KB左右的容量),適合手持式裝置運用,此外桌上型運算的應用程式也有使用,如OpenOffice.org 2.0版之後就有內建SQLite。
◆媒體支援能力-Android支援多種音訊、靜態視訊、動態視訊格式,如MPEG-4、H.264、MP3、AAC、AMR、JPG、PNG、GIF等。
◆GSM通話能力-GSM手機的通話能力其實必須在硬體電路層次實現,軟體層次無法實現,只是Android平台要求必須要有GSM通話能力,此項功效特點與其說是特點,不如說是訂立出最低的硬體要求規範。
◆藍牙(Bluetooth)、EDGE、3G、以及Wi-Fi-這些通訊能力一樣屬於硬體層次的功效要求。
◆攝影機(Camera)、GPS定位、羅盤、加速度感測器-這些同樣屬於硬體層次的功效,Android主要是在軟體層面提供支援,如硬體抽象層、應用程式介面等。
◆豐富的開發環境-Android平台強調已備有完善的程式開發環境,其開發環境包括裝置模擬器(Emulator)、除錯工具、程式執行所耗用記憶體、效能等評估功能,另還有一個可用於Eclipse IDE的外掛程式(Plug-in)。
應用程式、應用程式框架
如前所述,Android會內建一些常用的應用程式,且前面已提到一個:網頁瀏覽器,但除了網頁瀏覽器外還有:電子信件收發的用戶端程式、簡訊收發程式、日曆/行事曆、地圖、聯絡簿/通訊錄等。
不過,應用程式不是Android的重點,即便有應用程式也以基礎性、示範性用意為多,另外作業系統也不是重點,重點集中在中介軟體層方面,即是應用程式框架、函式庫、應用程式執行環境等。
先說明應用程式框架,Android本身已在框架中提供許多軟體元件,不過這並不表示所有的應用程式一定要呼用(Call,呼叫、呼用,大陸方面稱為:調用)Android所提供的元件,程式設計師在開發Android平台所用的應用程式時,也可以順帶開發新的軟體元件,並將該軟體元件放入Android 的應用程式框架中。
如此,除了原撰寫的應用程式可以呼用該軟體元件(或稱:應用程式介面,API)外,也可以讓其他的應用程式來呼用該元件。另外,新增、新撰寫的軟體元件並不一定要是新的功效,也可以用來取代或暫代Android原有就具備的軟體元件。
雖然新元件可以取代或暫代舊元件,但不是所有的元件都可以取代,例如安全(Security)方面的功能,就強迫只能用Android平台現有元件,不能被替換成軟體公司、程式設計師自己開發的。此外,軟體元件替換,不僅可由應用程式來決定,也允許使用者自行決定。
框架內的軟體功效元件
若更進一步瞭解,Android在應用程式框架中的軟體元件主要有10個,如Activity Manager(活動管理員)、Window Manager(視窗管理員)、Resource Manager(資源管理員)等,在此無法詳述每個元件的功效,因此以下挑數個重點元件來說明。
舉例來說,Content Providers(內容管理員)負責應用程式與應用程式間的資料存取傳遞,例如某一個應用程式可以去存取通訊錄應用程式內的聯絡人資料。或者呼用 Resource Manager可存取的非程式碼資源,例如:當地性設定(該地貨幣、語言、時間格式)、圖像...等。
再者,應用程式若呼用Notification Manager(通知管理員),則可以在狀態列(Status Bar)的地方設計出應用程式自有的警示(Alert)訊息。至於Activity Manager則提供應用程式的生命週期管理。
函式庫
應用程式框架是貼近於應用程式的軟體元件服務,而更底層則是Android的函式庫,以下列出並說明主要的核心函式庫:
◆System C函式庫(System C Library)-Android具有一套以BSD衍生方式所打造成的「標準C語言系統函式庫,libc」,然後再針對嵌入式Linux裝置的需求進行若干調校。
◆媒體函式庫(Media Libraries)-Android的媒體函式庫是以PacketVideo公司的OpenCORE為基礎所發展成,該函式庫可以播放、錄製多種普遍常見的影音格式。
◆外觀管理員(Surface Manager)-在同時執行多個應用程式時,外觀管理員會負責管理「顯示」與「存取操作」間的對應、互動,另外也負責將「2D繪圖」與「3D繪圖」進行顯示上的合成、疊合動作。
◆LibWebCore-一套網頁瀏覽器的軟體引擎,即是前述WebKit的一部份,該引擎的功效不僅可供Android內建的網頁瀏覽器所呼用,也可以提供具內嵌性網頁呈現效果。
◆SGL-Android在2D繪圖方面的繪圖引擎。
◆3D函式庫(3D libraries)-Android是依據OpenGL ES 1.0 API標準來實做其3D繪圖函式庫,該函式庫可以用軟體方式執行也可以用硬體加速方式執行,其中「3D軟體光柵處理」方面已進行高度最佳化(大陸方面稱為:優化)。
◆FreeType-提供點陣字、向量字的描繪顯示。
◆SQLite-如前所述,SQLite是一套輕量性的資料庫引擎,可供其他應用程式呼用。
Android的執行環境
老實說,Android雖然用Java程式語言來開發、撰寫應用程式,但卻不使用Java Runtime來執行Java程式,而是用Android自有的Android Runtime來執行。而Android Runtime內有兩個重要元件,一是Core Libraries(核心函式庫),另一則是Dalvik Virtual Machine(Dalvik虛擬機器)。
首先是核心函式庫,核心函式庫裡頭已經包含了絕大多數Java程式語言所需要呼用的功效函式,接著每一個Android應用程式都會以自屬的行程(Process,大陸方面稱為:進程)來執行,而且Android不是用一個 Dalvik虛擬機器來同時執行多個Android應用程式,而是每個Android應用程式都用一個自屬的Dalvik虛擬機器來執行。
更簡單說,專屬於每一個Android應用程式的Dalvik虛擬機器等於是一個執行個體(Instance)。事實上Dalvik虛擬機器本身在開發時,就已經是以「能夠同時執行多個虛擬機器」的設想來撰寫。因此:即便同時開設與執行多組VM個體,在硬體資源的運用上與執行流暢性上也都能維持一定的水準表現。
進一步探析Dalvik虛擬機器
接下來我們要更仔細討論Dalvik虛擬機器,甚至從最起頭開始談。
Dalvik虛擬機器是一種暫存器型態的虛擬機器,最初是由Dan Bornstein所發創,另外也有一些Google的工程師參與撰寫。Dalvik在撰寫開發時就已經設想用最少的記憶體資源來執行,以及前述的「同時可執行多個VM個體」。
不過,上述的特性需要Linux作業系統的協助才能實現,例如行程間的隔離、執行緒(大陸方面稱為:線緒)的支援、低階記憶體(大陸方面稱為:內存)管理等。事實上不僅Dalvik虛擬機器如此,Java虛擬機器也一樣有作業系統相依性,不同的作業系統需要不同的Java虛擬機器,各虛擬機器會針對其支援的作業系統再進行各項調整,以便能最佳化執行。
Dalvik虛擬機器有許多地方是參考Java虛擬機器設計,Dalvik 虛擬機器所執行的中介碼並非是Java虛擬機器所執行的Java Bytecode,同時也不直接執行Java的類別檔(Java Class File),而是執行一種特有的檔案格式,稱為.dex,Java的類別檔要先透過一套叫dx的編譯工具(功效上等同於Java編譯器)轉換成.dex檔後,才能讓Dalvik虛擬機器執行。
值得一提的是:Dan Bornstein為何將這套虛擬機器軟體取名為Dalvik?Dalvik其實是指冰島北方Eyjafjörður峽灣中的一個釣魚村落,Dan Bornstein的祖先曾在該村落生活過。
作業系統
Android 平台的作業系統用的是Linux,其核心版本為2.6版,Android所用的Linux核心,其包含的功效包括:安全(Security)、記憶體管理 (Memory Management)、行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網路堆疊(Network Stack,大陸方面稱為:網絡堆棧)、驅動程式模型(Driver Model)等,另外也在前述的軟體堆疊與硬體間建立起一個抽象層(Abstraction Layer)。
建構高度開放、高效能運行平台
最後,筆者整個檢視了Android平台,此平台的設計很合乎Google過往以來的風格,Google講究功效單純但功效必須相當強悍,Google的搜尋引擎即是如此,搜尋頁面永遠就是一個文字輸入欄,但搜尋結果相當精準、豐富。同樣的,Android平台與今日一般智慧型手機的軟體平台相比,其功效豐富性並不如一般智慧型手機,甚至只要32MB的記憶體用量就能夠執行。
很明顯的,Google Android的重點在於最低硬體使用量、最開放標準的軟體架構及平台、及讓手機內各項基礎軟體的總花費成本能降至最低,所追求的是最小但也最一致的共通點。
一旦手機有了最小的一致共通點,Google的網路服務及軟體就能大幅發揮,Google除了Internet服務外也力推各種輕量性軟體,由於輕量特性,所以其軟體可以快速移轉到Android手機上執行,並與其Internet服務相呼應。
當然,Android不僅對Google有利,對應用程式開發商、手機消費者、手機服務營運商...等,也同樣呈現利多,一旦Android成為極廣泛通行的手機軟體平台,應用程式業者就可以有新的軟體銷售舞台,且依據Apache v2授權方式,即便應用程式業者以Android平台為基礎撰寫程式,其程式的原始程式碼也不用公開,保證其商業權益。
另Android更有助於降低手機軟體成本,現有智慧型手機內的各類軟體都要收費,如作業系統、文件閱讀器、媒體播放器...等,而Android也具備這些基本功能,重點是分毫不取,如此,將帶給持續收取手機隨附軟體授權費的業者降價壓力。
不過,即便降價也很難因應壓力,軟體業者相互間有門戶之見,而Android的另一項特點是軟體平台的標準化,雖然各軟體業者多少也發展出自有的手機軟體平台,但多半還是要付費,且標準號召性不如Android。
既然手機軟體成本降低,消費者就可以買到更便宜的手機,而手機通訊服務的營運商(如:遠傳電信、中華電信等)自然也能提供更低廉的綁約方案,所以Android對手機基礎軟體業者的傷害最大,但卻對絕大多數人有利。
圖說:Google Android平台是由OHA(Open Handset Alliance)來負責發展及管理,此圖表示OHA、Google Android將能實現各種手機應用及服務。(www.OpenHandsetAlliance.com)
圖說:Google Android的標誌圖案,Android一字的原意就是「機器人」。(www.Google.com)
圖說:Google Android的架構圖。(www.code.google.com/android)
圖說:Nokia S60手機內建的網頁瀏覽器之架構圖,圖中可見WebKit、WebCore的使用。(www.opensource.nokia.com)
圖說:Google Android的軟體開發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程式畫面,開發套件使用Eclipse(日蝕)的整合開發環境,圖片右下則是Google Android的模擬程式(Emulator)。(www.OpenHandsetAlliance.com)
圖說:台灣宏達電子(HTC)構想出名為「Dream,夢幻」的概念手機,該手機即支援呼應Google Android平台。(www.pocketinfo.nl)
前言:Google提出Android手機軟體平台後,使手機軟體的標準化、低價化等議題受到比過往更高的關注,到底Android是否有能力打破多年以來的手機軟體門戶之見?此不僅要審視其策略,其軟體平台技術表現更不能忽視……
Google發表名為Android的軟體平台,破除發表前的臆測,認為Google會以gPhone之名發表自有手機,同時所有資訊、網路產業者都高度關注,Android發表後將會對手機市場興起新的波瀾。
廣告
發行拳發行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有關Android的用意及策略已有太多人觀察與分析,Android期望手機軟體架構能標準化、低價化,如此有助於推行Google的軟體及網路服務。所以,本文就不再對策略及影響等做討論,完全就技術本質的角度來瞭解Android。
嚴格來說,Android屬於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領域,而且是IT領域中的軟體技術、軟體工程,與電子工程(EE)有段距離,不過手機在硬體設計之外也無法迴避軟體方面的設計,因此仍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探析。
架構
Android本身是一套軟體堆疊(Software Stack),或稱為「軟體疊層架構」,疊層主要分成三層:作業系統、中介軟體(Middleware,大陸方面稱為:中間件)、應用程式。
若更進一步瞭解,作業系統用的是嵌入式Linux,應用程式方面則只提供主要常用的幾種應用程式,不可能各形各色的應用程式都以Android之名進行開發,否則就失去「以開放性的軟體平台吸引廣大軟體業者、程式設計師開發出支援Android平台的應用程式」的用意。而想開發可在Android平台執行的應用程式,也必須用Java程式語言撰寫才行。
接著是中介軟體,凡是介於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間的,多概稱為中介軟體,Android的中介軟體可再細分出兩層,底層為函式庫(Library)及虛擬機器(Virtual Machine;VM),上層為應用程式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
特點
架構是骨,而展現出來的功效特點則為血肉,Android雖然才剛起步,但已經具有如下的功效特點,未來隨著發展則會增入更多的特點:
◆應用程式框架-框架內已經具備多種基礎軟體元件,應用程式可直接呼用這些元件的功效服務,節省應用程式的開發心力及時間,同時程式的再用性、移植性也較高。
◆Dalvik虛擬機器-Android內不是使用標準的Java虛擬機器(Java Virtual Machine;JVM),而是使用獨特的Dalvik虛擬機器,關於此以下將再進行深入的說明。
◆ 整合(網頁)瀏覽器-網頁瀏覽器就是所謂的「主要、常用的應用程式」,Android內建的瀏覽器是用WebKit的瀏覽引擎為基礎所開發成的, WebKit是一個開放原碼專案,許多瀏覽器也都是用WebKit引擎所開發成,如Apple的Safari、Nokia S60手機內的瀏覽器(Web Browser for S60)等。
◆最佳化的繪圖能力-繪圖分為2D與3D,2D方面Android是用一套特有的函式庫,而3D則是使用OpenGL ES 1.0(OpenGL for Embedded Systems)規範的函式庫。
◆SQLite資料庫-SQLite是一套開放原碼的關連式資料庫,其特點在於輕量性(僅500KB左右的容量),適合手持式裝置運用,此外桌上型運算的應用程式也有使用,如OpenOffice.org 2.0版之後就有內建SQLite。
◆媒體支援能力-Android支援多種音訊、靜態視訊、動態視訊格式,如MPEG-4、H.264、MP3、AAC、AMR、JPG、PNG、GIF等。
◆GSM通話能力-GSM手機的通話能力其實必須在硬體電路層次實現,軟體層次無法實現,只是Android平台要求必須要有GSM通話能力,此項功效特點與其說是特點,不如說是訂立出最低的硬體要求規範。
◆藍牙(Bluetooth)、EDGE、3G、以及Wi-Fi-這些通訊能力一樣屬於硬體層次的功效要求。
◆攝影機(Camera)、GPS定位、羅盤、加速度感測器-這些同樣屬於硬體層次的功效,Android主要是在軟體層面提供支援,如硬體抽象層、應用程式介面等。
◆豐富的開發環境-Android平台強調已備有完善的程式開發環境,其開發環境包括裝置模擬器(Emulator)、除錯工具、程式執行所耗用記憶體、效能等評估功能,另還有一個可用於Eclipse IDE的外掛程式(Plug-in)。
應用程式、應用程式框架
如前所述,Android會內建一些常用的應用程式,且前面已提到一個:網頁瀏覽器,但除了網頁瀏覽器外還有:電子信件收發的用戶端程式、簡訊收發程式、日曆/行事曆、地圖、聯絡簿/通訊錄等。
不過,應用程式不是Android的重點,即便有應用程式也以基礎性、示範性用意為多,另外作業系統也不是重點,重點集中在中介軟體層方面,即是應用程式框架、函式庫、應用程式執行環境等。
先說明應用程式框架,Android本身已在框架中提供許多軟體元件,不過這並不表示所有的應用程式一定要呼用(Call,呼叫、呼用,大陸方面稱為:調用)Android所提供的元件,程式設計師在開發Android平台所用的應用程式時,也可以順帶開發新的軟體元件,並將該軟體元件放入Android 的應用程式框架中。
如此,除了原撰寫的應用程式可以呼用該軟體元件(或稱:應用程式介面,API)外,也可以讓其他的應用程式來呼用該元件。另外,新增、新撰寫的軟體元件並不一定要是新的功效,也可以用來取代或暫代Android原有就具備的軟體元件。
雖然新元件可以取代或暫代舊元件,但不是所有的元件都可以取代,例如安全(Security)方面的功能,就強迫只能用Android平台現有元件,不能被替換成軟體公司、程式設計師自己開發的。此外,軟體元件替換,不僅可由應用程式來決定,也允許使用者自行決定。
框架內的軟體功效元件
若更進一步瞭解,Android在應用程式框架中的軟體元件主要有10個,如Activity Manager(活動管理員)、Window Manager(視窗管理員)、Resource Manager(資源管理員)等,在此無法詳述每個元件的功效,因此以下挑數個重點元件來說明。
舉例來說,Content Providers(內容管理員)負責應用程式與應用程式間的資料存取傳遞,例如某一個應用程式可以去存取通訊錄應用程式內的聯絡人資料。或者呼用 Resource Manager可存取的非程式碼資源,例如:當地性設定(該地貨幣、語言、時間格式)、圖像...等。
再者,應用程式若呼用Notification Manager(通知管理員),則可以在狀態列(Status Bar)的地方設計出應用程式自有的警示(Alert)訊息。至於Activity Manager則提供應用程式的生命週期管理。
函式庫
應用程式框架是貼近於應用程式的軟體元件服務,而更底層則是Android的函式庫,以下列出並說明主要的核心函式庫:
◆System C函式庫(System C Library)-Android具有一套以BSD衍生方式所打造成的「標準C語言系統函式庫,libc」,然後再針對嵌入式Linux裝置的需求進行若干調校。
◆媒體函式庫(Media Libraries)-Android的媒體函式庫是以PacketVideo公司的OpenCORE為基礎所發展成,該函式庫可以播放、錄製多種普遍常見的影音格式。
◆外觀管理員(Surface Manager)-在同時執行多個應用程式時,外觀管理員會負責管理「顯示」與「存取操作」間的對應、互動,另外也負責將「2D繪圖」與「3D繪圖」進行顯示上的合成、疊合動作。
◆LibWebCore-一套網頁瀏覽器的軟體引擎,即是前述WebKit的一部份,該引擎的功效不僅可供Android內建的網頁瀏覽器所呼用,也可以提供具內嵌性網頁呈現效果。
◆SGL-Android在2D繪圖方面的繪圖引擎。
◆3D函式庫(3D libraries)-Android是依據OpenGL ES 1.0 API標準來實做其3D繪圖函式庫,該函式庫可以用軟體方式執行也可以用硬體加速方式執行,其中「3D軟體光柵處理」方面已進行高度最佳化(大陸方面稱為:優化)。
◆FreeType-提供點陣字、向量字的描繪顯示。
◆SQLite-如前所述,SQLite是一套輕量性的資料庫引擎,可供其他應用程式呼用。
Android的執行環境
老實說,Android雖然用Java程式語言來開發、撰寫應用程式,但卻不使用Java Runtime來執行Java程式,而是用Android自有的Android Runtime來執行。而Android Runtime內有兩個重要元件,一是Core Libraries(核心函式庫),另一則是Dalvik Virtual Machine(Dalvik虛擬機器)。
首先是核心函式庫,核心函式庫裡頭已經包含了絕大多數Java程式語言所需要呼用的功效函式,接著每一個Android應用程式都會以自屬的行程(Process,大陸方面稱為:進程)來執行,而且Android不是用一個 Dalvik虛擬機器來同時執行多個Android應用程式,而是每個Android應用程式都用一個自屬的Dalvik虛擬機器來執行。
更簡單說,專屬於每一個Android應用程式的Dalvik虛擬機器等於是一個執行個體(Instance)。事實上Dalvik虛擬機器本身在開發時,就已經是以「能夠同時執行多個虛擬機器」的設想來撰寫。因此:即便同時開設與執行多組VM個體,在硬體資源的運用上與執行流暢性上也都能維持一定的水準表現。
進一步探析Dalvik虛擬機器
接下來我們要更仔細討論Dalvik虛擬機器,甚至從最起頭開始談。
Dalvik虛擬機器是一種暫存器型態的虛擬機器,最初是由Dan Bornstein所發創,另外也有一些Google的工程師參與撰寫。Dalvik在撰寫開發時就已經設想用最少的記憶體資源來執行,以及前述的「同時可執行多個VM個體」。
不過,上述的特性需要Linux作業系統的協助才能實現,例如行程間的隔離、執行緒(大陸方面稱為:線緒)的支援、低階記憶體(大陸方面稱為:內存)管理等。事實上不僅Dalvik虛擬機器如此,Java虛擬機器也一樣有作業系統相依性,不同的作業系統需要不同的Java虛擬機器,各虛擬機器會針對其支援的作業系統再進行各項調整,以便能最佳化執行。
Dalvik虛擬機器有許多地方是參考Java虛擬機器設計,Dalvik 虛擬機器所執行的中介碼並非是Java虛擬機器所執行的Java Bytecode,同時也不直接執行Java的類別檔(Java Class File),而是執行一種特有的檔案格式,稱為.dex,Java的類別檔要先透過一套叫dx的編譯工具(功效上等同於Java編譯器)轉換成.dex檔後,才能讓Dalvik虛擬機器執行。
值得一提的是:Dan Bornstein為何將這套虛擬機器軟體取名為Dalvik?Dalvik其實是指冰島北方Eyjafjörður峽灣中的一個釣魚村落,Dan Bornstein的祖先曾在該村落生活過。
作業系統
Android 平台的作業系統用的是Linux,其核心版本為2.6版,Android所用的Linux核心,其包含的功效包括:安全(Security)、記憶體管理 (Memory Management)、行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網路堆疊(Network Stack,大陸方面稱為:網絡堆棧)、驅動程式模型(Driver Model)等,另外也在前述的軟體堆疊與硬體間建立起一個抽象層(Abstraction Layer)。
建構高度開放、高效能運行平台
最後,筆者整個檢視了Android平台,此平台的設計很合乎Google過往以來的風格,Google講究功效單純但功效必須相當強悍,Google的搜尋引擎即是如此,搜尋頁面永遠就是一個文字輸入欄,但搜尋結果相當精準、豐富。同樣的,Android平台與今日一般智慧型手機的軟體平台相比,其功效豐富性並不如一般智慧型手機,甚至只要32MB的記憶體用量就能夠執行。
很明顯的,Google Android的重點在於最低硬體使用量、最開放標準的軟體架構及平台、及讓手機內各項基礎軟體的總花費成本能降至最低,所追求的是最小但也最一致的共通點。
一旦手機有了最小的一致共通點,Google的網路服務及軟體就能大幅發揮,Google除了Internet服務外也力推各種輕量性軟體,由於輕量特性,所以其軟體可以快速移轉到Android手機上執行,並與其Internet服務相呼應。
當然,Android不僅對Google有利,對應用程式開發商、手機消費者、手機服務營運商...等,也同樣呈現利多,一旦Android成為極廣泛通行的手機軟體平台,應用程式業者就可以有新的軟體銷售舞台,且依據Apache v2授權方式,即便應用程式業者以Android平台為基礎撰寫程式,其程式的原始程式碼也不用公開,保證其商業權益。
另Android更有助於降低手機軟體成本,現有智慧型手機內的各類軟體都要收費,如作業系統、文件閱讀器、媒體播放器...等,而Android也具備這些基本功能,重點是分毫不取,如此,將帶給持續收取手機隨附軟體授權費的業者降價壓力。
不過,即便降價也很難因應壓力,軟體業者相互間有門戶之見,而Android的另一項特點是軟體平台的標準化,雖然各軟體業者多少也發展出自有的手機軟體平台,但多半還是要付費,且標準號召性不如Android。
既然手機軟體成本降低,消費者就可以買到更便宜的手機,而手機通訊服務的營運商(如:遠傳電信、中華電信等)自然也能提供更低廉的綁約方案,所以Android對手機基礎軟體業者的傷害最大,但卻對絕大多數人有利。
圖說:Google Android平台是由OHA(Open Handset Alliance)來負責發展及管理,此圖表示OHA、Google Android將能實現各種手機應用及服務。(www.OpenHandsetAlliance.com)
圖說:Google Android的標誌圖案,Android一字的原意就是「機器人」。(www.Google.com)
圖說:Google Android的架構圖。(www.code.google.com/android)
圖說:Nokia S60手機內建的網頁瀏覽器之架構圖,圖中可見WebKit、WebCore的使用。(www.opensource.nokia.com)
圖說:Google Android的軟體開發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程式畫面,開發套件使用Eclipse(日蝕)的整合開發環境,圖片右下則是Google Android的模擬程式(Emulator)。(www.OpenHandsetAlliance.com)
圖說:台灣宏達電子(HTC)構想出名為「Dream,夢幻」的概念手機,該手機即支援呼應Google Android平台。(www.pocketinfo.n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