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4

產業瞭望-英特爾為MID竭力敲鑼打鼓 恐將淪為替人作嫁?

產業瞭望-英特爾為MID竭力敲鑼打鼓 恐將淪為替人作嫁?英特爾(Intel)於2008年持續大力推銷行動上網裝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產品概念,台灣PC廠商也共襄盛舉,紛推出相關的產品原型設計,一時之間聲勢浩大,似乎x86架構進軍手持及行動裝置將有所成。

另一方面,曾遭英特爾點名批評的ARM,近來結合其陣營的晶片廠商也推出主打MID市場的處理器,強力反擊英特爾,重砲批評以Atom晶片的功耗表現,根本不適用於MID類型的產品。

MID這類外型與體積比手機略大的手持裝置,高續航力跟可攜性是基本的產品要求,面對挾低功耗特長、雄踞手機處理器市場的ARM陣營,以系統單晶片(SoC)架構的處理器搶攻MID市場,英特爾雖是PC領域霸主,不見得擁有多少優勢。

曾以ARM架構跨足手機晶片 英特爾落得鎩羽而歸下場

英特爾覬覦手持與行動裝置處理器市場已久,早在1997年便買下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公司擁有、以ARM核心為架構的StrongARM處理器事業,跨足手持裝置晶片市場。

隨後於2002年,英特爾將StrongARM更名為Xscale,但其架構仍維持ARM核心,到2006年,由於手機晶片事業多年來一直不見起色,英特爾遂把專攻手機晶片的Xscale PXA系列賣給Marvell。

手機晶片在應用處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部分,ARM架構的獨霸地位,幾乎等同於x86架構壟斷PC處理器市場,而英特爾與同樣拿ARM架構來設計應用處理器的其他晶片大廠如高通(Qualcomm)、德儀(TI)等競爭數年、雖黯然退出收場後,但並未對手持及行動裝置晶片市場死心,依舊懷抱著雄心壯志。

回歸擅長的x86架構 英特爾以MID再叩關

2006 年起英特爾改弦易轍,決定以自己最擅長、擁有絕對領先及主導地位的x86架構,結合其最熟悉且能在其中呼風喚雨的PC產業價值鏈體系,重新進攻手持及行動裝置領域,該年英特爾先與微軟共推UMPC(Ultra Mobile PC),又於2007年提出MID產品概念。

x86架構搭配微軟Windows系統的UMPC是台小型化、具螢幕觸控輸入操作、Windows作業環境常見應用一應俱全的全功能手持式PC,但卻有不少不適合手持裝置應用的缺點,如開機速度慢、使用介面複雜不易操作等。

矛盾的產品定位,再加上硬體規格需求不低與高昂作業系統授權費,讓售價很難壓低,高階機種甚至比一般主流NB價格更高,因而UMPC市場接受度不佳,遂逐漸淪為利基市場產品。

為不重蹈覆轍,英特爾在推出MID時,選擇以Linux為主要支援的作業系統,並把原來UMPC的完整PC功能訴求,縮減成完整的PC上網體驗,希望藉此切進被ARM架構獨佔的手持裝置處理器市場。

ARM兵馬集結 揮軍MID市場

從2007 年起,在全球各地的英特爾開發者論壇(Intel Developer Forum;IDF)及其他公開場合中,英特爾不斷大力推銷MID,同時高調抨擊採ARM架構的手持及行動裝置具有對Flash這類的網頁應用支援度不佳、瀏覽網站出錯機率高、網頁下載速度慢、欠缺全功能的瀏覽器等缺失。

ARM陣營也不甘示弱,除由ARM對英特爾論點一一駁斥外,更拿出具體行動,由原來主力放在手機晶片市場、採ARM架構的業者,推出對應產品進軍由英特爾倡導、定位在4~7吋螢幕大小的MID及UMPC類型手持裝置晶片市場。

針對此產品區隔,首先發難的是高通,在2007年11月發表處理器時脈1GHz的Snapdragon晶片組;再來,德儀於2008年2月在MWC(Mobile World Congress)發表處理器時脈達800MHz的OMAP3440晶片。

此外,PC繪圖晶片大廠NVIDIA也在MWC展出以ARM架構為核心的手持及行動裝置處理器APX 2500,同樣瞄準MID應用。

NVIDIA高調嗆聲英特爾 COMPUTEX 2008成MID新戰場

堪稱COMPUTEX 2008最具新聞點的一齣戲碼,便是NVIDIA挾ARM架構自重,在展前記者會發表Tegra系列處理器,產品線包含先前發表過、時脈為600MHz的APX 2500,及時脈700/800MHz的Tegra 600/650。

在這場發表會上,NVIDIA直接挑上英特爾,從功耗及參考設計的PCB電路板大小2方面來分析,大力攻擊英特爾為MID所推出的Atom晶片,與Tegra 2相比較下,Atom其實並不適用於MID。

NVIDIA 目前主力事業為高階繪圖晶片及繪圖顯示卡,該公司可說是發跡並受惠於x86架構下的PC產業,此回會在COMPUTEX 2008大動作嗆聲英特爾,除凸顯該公司欲進入手持及行動裝置晶片市場的決心外,也跟英特爾要以名為Larrabee的架構平台爭食高階繪圖晶片市場,雙方因而交惡有關。

功耗與非SoC設計 實為Atom兩大罩門

撇開雙方近來煙硝味很重、接連上演的對嗆情節不談,NVIDIA這回的確踩到英特爾的痛處。

目前Atom晶片是Menlow平台版本,並非系統單晶片(SoC)架構,南北橋角色及繪圖顯示等功能並未整合進處理器晶片中,而是另外搭配System Controller Hub(SCH)晶片。

英特爾在宣傳Atom時,在功耗部分的說辭都是單指處理器本身,以最省電的Z500為例,其散熱設計功率(Thermal Design Power;TDP)雖僅0.65W,但實際上若計入SCH則遠大於此,例如最省電SCH晶片UL11L的TDP為1.6W。

還達不到SoC的Atom晶片的另一項缺點,則是PCB電路板比較大,這不僅限制採Atom晶片裝置的體積縮小程度,同時也增加整體系統的電力消耗。

相較之下,原本ARM架構的處理器特點就是低功耗,且高通、德儀及NVIDIA針對MID推出的處理器,基本上都是採SoC架構,PCB電路板可做得比較小,因而採ARM架構的裝置,整個系統在電力消耗方面遠低於採用Atom晶片的裝置。

電力消耗高低對裝置使用者來說,則是裝置續航力好不好。ARM陣營對於採用ARM架構的手持裝置續航力目標比較有信心,例如在使用時間方面放映影片宣稱可撐20~30小時,待機時間則是數天到1周。

反觀採用英特爾Atom的MID,現階段針對續航力的說辭,一般都是以比目前的NB或UMPC好上3~4倍為目標,換句話說影片放映還是無法達到10小時(NVIDIA甚至批評Atom版的MID放映影片,只能撐4小時),而待機時間僅能以小時計而不是天。

製程領先不敵架構優勢 英特爾寄望Moorestown

英特爾一向標榜其製程領先的技術優勢,但眼前是採用45nm製程的Atom晶片,不僅功耗上討不到便宜,甚至連晶片封裝大小都不敵以ARM架構為核心、65nm製程的對手產品。

例如,Atom處理器本身的封裝大小為182mm2,SCH則為484mm2,而將主要功能與元件如中央處理器、圖形顯示處理器、影像解碼處理器及輸出入功能都整合到1顆單晶片的Tegra僅為144mm2。

英特爾當然不是省油的燈,其所寄望是預計於2009~2010年推出的Moorestown平台版本Atom晶片,號稱具有待機功耗(Idle Power)為目前版本1/10、採系統功能都整合到單晶片的SoC架構、晶片面積更小等特性。

以Atom現階段展現的規格及功耗效能,尚無法滿足手持及行動裝置輕薄與高續航力的最基本要求,從2008年中到Moorestown推出前,至少還有一年半載,採ARM架構的晶片業者有充裕的時間可攻城掠地。

英特爾大張旗鼓賣力行銷MID,中短期內會不會只是讓ARM陣營的晶片業者樂得搶搭順風車、分食商機,自己卻落得為人作嫁的下場?

至於一向與英特爾合作密切的台灣PC廠,就算看好MID商機,恐怕也得思考現階段是否有必要對英特爾平台照單全收,或者要有另謀他方的盤算。

產業瞭望-台面板廠的2大潛在風險與可對應的6大戰略

產業瞭望-台面板廠的2大潛在風險與可對應的6大戰略雖然整體大尺寸TFT LCD產業因2007、2008年液晶面板業者擴建新廠動作趨緩,而液晶顯示終端產品的總需求逐年擴張,讓液晶面板業者2008年仍可享有相當亮麗的獲利前景,但因面板廠的8代線以上產能將陸續開出,且面板業者間的合作與採購關係也出現變化,讓2009年起面板供過於求的疑慮高漲外,諸如夏普 (Sharp)等業者的面板銷售戰略改變,也讓市場對後續台面板廠的電視面板銷售接單狀況,有更多的不確定疑慮出現。

繼夏普與Sony宣布將攜手投入10代面板產線興建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友達、奇美電子等也陸續跟進,表明將投入10代甚至以上產線建置規畫。除此之外,2009年起包括友達、奇美電子、IPS Alpha等面板廠8代線將同時間開始量產,由於短期間內市場多出相當多的新面板產能,也讓2009年面板出現供過於求的疑慮走高。

此外,夏普面板新產能開出後,由於短期內自家品牌無力全數去化面板產能,也讓夏普開始積極對外尋求合作夥伴,除與Sony共同合資投入面板10代線的建置外,原本全數向台廠採購面板的三洋電機(Sanyo Electric)日前已表示,將開始向夏普採購TFT LCD面板,以供應北美液晶電視市場。

除三洋電機外,包括原本向友達、奇美電子與IPS Alpha採購面板的東芝(Toshiba),與先鋒(Pioneer)也都相繼表態,表示將採用夏普的TFT LCD面板。

再者,飛利浦(Philips)與LG Display漸行漸遠,且對薄型電視市場意興闌珊,也讓LG Display不得不尋求其他電視品牌終端及同業的支持,除與大陸電視品牌廠創維互有投資關係,加強與瑞軒等電視品牌廠家的合作外,也持續呼籲三星電子向其採購面板,而日前市場也傳出,最快三星電子在2009年起可開始向LG Display採購面板相關產品。

經由面板廠的次世代產能陸續開出,加上全球面板採購關係的轉變,雖然台面板廠對此多顯得老神在在,且認為與客戶合作關係長久深遠,即便客戶新增加面板供應夥伴,但市場需求總量持續成長,因此對台面板廠的影響性仍不高,加上面板標準化程度高,因此單一電視客戶需求多家面板供應商也屬合理。但無論如何,50吋等級以上電視市場由於價格較高,預估短期內仍是品牌大廠的天下,且目前全球液晶電視市場,前5大品牌業者三星電子、Sony、夏普、樂金電子與飛利浦等,已拿下總市場6成以上佔有率,而當品牌大廠自家的面板產能大舉擴增,且又交互合作之後,缺乏強而有力品牌支援,以專業面板供應商定位自居的台廠如何及早對應,成當務之急。而統合面板廠說法,台面板廠可因應方法,歸納如下。

一、 神風戰略 拼死緊抓三星 Sony

過去CRT電視發展成熟後期,一線品牌大廠的市場佔有率約落在15%上下,以2008年全球液晶電視1億台左右規模,三星電子將朝1,800萬台出貨目標邁進,Sony日前希望2008年能夠出貨1,500萬~1,800萬台,而後改口以超越三星電子為目標,在2大品牌業者已拿下全球電視市場3成市佔比例的情況下,無論各方採購合作如何轉變,對台面板廠而言,誓死也得緊抓住此2家業者的訂單不放。

過去三星電子對台採購電視面板的比重,約佔總需求量近4成,面板廠指出Sony對台採購量也有4~5成的比重,2家都是友達與奇美電子的重要客戶,其中友達仰賴三星電子尤深。

因此今日Sony琵琶別抱,轉與夏普合資10代線,三星電子為去化次世代面板產線產能,與夏普正面衝突同樣難免,而對台廠而言,如何尋找產品互補性,見縫插針,同時輔以更優質、更具成本競爭力的產品爭取訂單,為台面板廠得持續耕耘,不能放棄的首要任務。

二. 焦土戰略 新一輪淘汰賽為必要之惡

次世代產線建置時間需要18個月以上,8代線及以上產線投資額又高達新台幣千億元以上,讓面板廠的高階經理人除得如履薄冰,有籌資找錢的本領外,某方面來說也得充當算命仙,而且還是個不能出錯的鐵口直斷半仙。

面板需求量究竟多大?面板廠通常會規劃美麗的遠景,認為面板發展迄今不過10年時間,後續需求成長潛力仍大,除現有大尺寸面板的3大應用產品外,經由創新應用與新市場的開拓,將可帶動面板需求持續翻揚,面板的應用無遠弗屆。

除遠景外,現實面由於終端顯示產品價格快速走滑,加上價格1月數變,供需變化快速等因素,讓單純僅有終端產品的業者已無法對應快速崩跌的售價,獲利難度也同時增加等,都是讓大型終端業者不得不加碼或跨足上游面板產業投資的原因。

也因此,面對8代線新一波的戰局與賽事在2009年起跑,對台面板廠而言,若有不戰而屈人之兵,遊說新進業者放棄擴產念頭,轉以合作、策略聯盟方式進行,並將品牌廠家的訂單納入口袋當然為最上策,若無法,如何讓競爭者知難而退,透過價格、品牌、銷售策略等運用迫使競爭者退出賽局,則為必要之惡,不過,如此一番苦戰當然在所難免。

三 、懷柔戰略 扶植二線電視品牌業者坐大

觀察ICT產品、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發展趨勢,多數產品具有前5大品牌廠囊括5~6成市場佔有率的共同現象,而雖然一線品牌廠家的佔有率頗高,但不表示二線品牌業者沒有翻身的機會,面板廠將擁有的人力資源作最有效的分配與運用,廣結善緣,善待並扶植有能力坐大的二線品牌廠家,也不失為好的對應策略。

當然,對面板廠來說,二線品牌業者也非來者不拒,有錢、有人才、有潛力,絕對是評量指標。

四 、防禦戰略 穩住並擴大監視器、NB面板市佔

電視面板兵家必爭,且合縱連橫變化快速,台面板廠除得穩住陣腳同時積極衝鋒陷陣外,回頭構築防禦攻勢,穩住並擴大監視器、筆記型電腦(NB)面板的市場,更可讓台廠立於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地位。

對台廠而言,除電視面板的攻防廝殺外,台一線面板廠在監視器與NB面板較日韓廠有利之處,在於台灣仍有華映、彩晶、群創等聯盟軍,如何善用,相互謀取最大利益,仍考驗面板高階經理人的能耐。

五、利基策略 寡佔32吋以下電視市場

電視市場雖然快速膨脹,但以尺寸別區分,32吋及以下市場將仍有相當看頭,除32吋面板外,其中替換CRT監視器的26、22吋等電視面板市場,若台廠能完全掌握,對後續營運則絕對有十足的加分效用。

六 、創新戰略 新市場開拓與整合商品、服務提供

當然,除產品對外的攻城掠地外,持續強化成本結構、優化新市場也是可以採行的策略,面板銷售以外,同時提供產品參考設計等整合性服務,強化後勤實力,也不容絲毫鬆懈。

2008-06-21

產業瞭望-GPS加地圖 形塑網路互動新模式

產業瞭望-GPS加地圖 形塑網路互動新模式歐盟(EU)委員會已於5月初通過TomTom與Tele Atlas購併案,諾基亞(Nokia)81億美元收購Navteq的購併案也可望在近日塵埃落定。


諾基亞與TomTom,一為全世界最大的手機供應商,一為歐洲最大的導航設備製造商,不約而同的購併地圖製造商,彰顯地圖對於GPS手持裝置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GPS應用一開始以車用導航和手持可攜式導航裝置(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PND)為主,運用於戶外活動、駕駛導航等,近年來隨著晶片價格和體積下降,逐漸整合至消費性電子產品,GPS和手機的結合,由於其行動性更被視為成長潛力極大的新興應用。



前5大手機廠商中,以龍頭諾基亞推動最為積極,自2007年上半推出首支含GPS功能手機N95後,陸續將GPS內建於多款N系列高階智慧型手機中,台廠也因掌握自有GPS技術或訴求產品差異化,在原有的PDA手機中皆加入GPS功能。



隨著GPS晶片價格滑落和裝置匯流趨勢日趨確立,其餘一線品牌大廠也紛擁抱GPS,2008年初Mobile World Congress上,除諾基亞一口氣推出4款新機N96、N78、6210 Navigator、6220 Classic全面內建AGPS(Assiste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外,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也將GPS功能加入其高階手機中。



自2007年以來,諾基亞動作頻頻全力拉抬其網路服務,地圖和導航是其中重點項目,以龐大的既有用戶為基礎,表現相當亮眼。據市調機構Canalys統計,在PND普及率較低的亞太市場,諾基亞2007年第4季排名第4,2008年第1季已躍居第2,歐洲市場更是諾基亞的大本營,透過GPS手機與營運商的導航服務搭配,諾基亞最快2008年底就會直逼TomTom龍頭寶座,唯有在諾基亞較弱勢的北美市場,恐怕還要一段時間才能追上Garmin。



諾基亞2008年喊出3,500萬支GPS手機銷售目標,幾乎逼近導航3雄Garmin、TomTom、Mio全年出貨量總和,產品線也日趨多元,從一開始的高階商務機種到多媒體、消費型等不同價格帶和產品類型,可看出諾基亞以其最擅長的策略,由上而下擴大市場。



然而,諾基亞推動GPS的主要目的,並不單單只是賣更多的手機,而是藉著加入導航與地圖功能的手機,改變人們的網路互動模式。



地圖應用帶起行動網路互動新未來



網路的目標和願景是「天涯若比鄰」,意在消弭地域阻隔,用戶不論身在地球的那一角落,只要連上網,都可輕易的和世界各地的連網用戶聯絡,獲取各式各樣的資訊。



然而,我們生活在實體世界中,網路是實體世界的虛擬延伸,根據微軟統計,60~80%的網頁上有地理相關資訊,並可依此分類。微軟現在進行的計畫,便是將資訊加上機器可讀取的標籤(tag),表示其地點,就像是文件上添加的便利貼一般,讓資訊可用不同的方式篩選、提取。



地點分類資訊對於手機網路來說更是絕佳的應用,手機本就隨人四處移動,從事各式各樣和地點相關的活動,透過可連網與定位的GPS手機,結合擁有豐富資訊的地圖將成為人們活動的好幫手,舉例來說,即使在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透過手機在地圖上尋找週遭餐廳,觀看距離、評價、價格、菜式等相關資訊進行比較,選定後透過導航找到最短路徑前往,順便還可以使用簡訊事先定位,這些活動皆可在手機上完成。



諾基亞資深主管Anssi Vanjoki描述未來的網路藍圖:人們將可在地圖上記錄經驗和歷史,透過大尺寸、高解析度的手機畫面,地圖將成為未來人機介面新寵。



手機、PND、網路LBS應用都離不了地圖



然而,地圖資訊收集耗時且花費不貲,全球唯2大型獨立地圖供應商Navteq和Tele Atlas都有自己的車隊,巡迴大街小巷,收集大量詳細街道資訊,許多細節如速限或大型工程、臨時的單行道等,在一般的正式地圖不會列出,卻是對車輛駕駛而言極為重要的資訊。



地圖注重精確度、可靠性,近年起隨著應用服務的增加,數位地圖更不只是單純的道路路網,地址、路標、興趣點(POI),甚至轉彎限制、店面、車道數等對於駕駛或行人或其他應用特別重要的細項(attributes),都是吸引客戶和創造差異化的因素。



導航裝置包括GPS手機和PND、車載導航裝置等,製造商眾多,除諾基亞、導航3雄等,還有數不盡的白牌廠商,網路應用如Google Maps、MapQuest等也需要詳實的地圖資料,但是全球性獨立地圖供應商卻只有Tele Atlas和Navteq 2家。



2家地圖供應商和1票求親者在2007上演購併大戰,最終TomTom以45億美元購併Tele Atlas,諾基亞提出81億美元收購Navteq的交易已獲得雙方董事會同意,只待6月底歐盟委員會審核結果就可完成。



購併金額相較Tele Atlas和Navteq的年收或獲利,或許有些高估,但此1步著眼於掌握最新圖資發展創新應用和控制價格方面,有其戰略性考量。

TomTom購併Tele Atlas後,丟出的第1個大禮,是將其Map Share用戶圖資分享平台與Tele Atlas分享,TomTom用戶透過Map Share回報包括POI、禁止道路速限等的資料變更,等於在原有的Tele Atlas車隊外,另外多了2,000萬個TomTom用戶為其追蹤道路變化,可更迅速回應變動,保持地圖精確和可靠。



諾基亞Map 2.0正式版已於5月底提供下載,包含Walk行人導覽、衛星地圖、進階搜尋、交通資訊、行車導覽模式、多媒體都市導覽以及其他創新功能。最新版本擁有超過150個國家以及超過1,500萬個旅遊勝地景點等免費圖資,介面並可與PND媲美。諾基亞購併Navteq後,掌握硬體GPS和軟體內容,又將如何進一步運用圖資,發展創新應用服務,值得期待。

2008-06-09

Broadcom推出業界第一個單晶片802.11n USB解決方案 帶給Wi-Fi USB無線網路卡低成�

Broadcom推出業界第一個單晶片802.11n USB解決方案 帶給Wi-Fi USB無線網路卡低成�博通(Broadcom)宣布推出全球首款為USB無線網路卡設計的單晶片雙頻802.11n解決方案,成為Broadcom Intensi-fi XLR WLAN家族新成員。這顆雙頻晶片大幅縮減USB無線網路卡的尺寸與成本,將消費者的電腦、電視、機上盒、個人錄放影設備與其它裝置連結到Wi-Fi網路上;並具備Broadcom全新Accelerange技術,提供家庭裝置間傳遞高畫質內容時所需的無線傳輸效能。


新推出 Broadcom BCM4323 USB解決方案,以65奈米CMOS技術設計。應用該單晶片解決方案的USB模組為20mm x 52mm,尺寸僅為採用多晶片解決方案設計的一半;並提供業界最低的物料清單(BOM)成本,讓製造商所生產的雙頻802.11n USB無線網路卡,其尺寸與價格和目前多數單頻802.11n網路卡不相上下。

BCM4323單晶片802.11n解決方案已量產出貨,博通並在2008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08 Taipei)展示擁有Accelerange技術的全新Intensi-fi XLR解決方案。(www.broadcom.com)


圖說:Broadcom於COMPUTEX 2008 Taipei宣布推出BCM4323單晶片,是為USB無線網卡設計的802.11n解決方案。

產業瞭望-蘋果的下一步?推敲.Mac與App Store網路平台策略

產業瞭望-蘋果的下一步?推敲.Mac與App Store網路平台策略在網路浪潮下,整合硬體與網路服務,亦是打造創新體驗的重要關鍵,IT產業中向以創新著名的蘋果 (Apple),除擅長人機介面與軟硬體整合外,iTunes Store即為其掌握網路趨勢而創新成功案例 ,除本身有獲利能力,亦與Mac、iPod、Apple TV產生綜效,而在面對未來挑戰時,思考蘋果如何透過網路服務打造創新體驗的可能策略,值得長期以來偏重提供硬體價值的台灣廠商參考。

蘋果於2008年5月29日,釋放Mac OS X新版本10.5.3,而部落格Blogging Robots指出,10.5.3新版本程式碼中,蘋果將.Mac的欄位均改為變數,因此推測蘋果將會在短時間內更新.Mac服務,並更改名稱。

.Mac是否會如上述推測而更新,雖是未知數,但從策略角度看,.Mac未來有機會扮演整合蘋果個別產品的體驗,強化整體競爭力。

.Mac於2000年推出,當時名為iTools。.Mac集合多種網路服務,包括郵件、相簿與網路硬碟等,而與一般需透過瀏覽器的網路服務不同之處在於,.Mac與Mac OS X及iLife等應用程式高度整合,故操作上更直覺,如可直接在Leopard下看到網路硬碟,且存取動作與本機端的操作無異,或使用iLife中的 iPhoto整理照片後,直接在.Mac的線上相簿發布,不用再透過瀏覽器等。

此外,備份與遠端操作亦是.Mac的特色,前者除使用者檔案外,還可自動備份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的狀態,如桌面設定、郵件規則等,若使用者換電腦或重新安裝作業系統,只要登入.Mac,便可立即還原一切先前的使用設定,遠端操作部分,則是透過名為Back to My Mac的服務,讓使用者登入.Mac後,可遠端操作登入同一.Mac帳號的Mac,且操作方式與本機端無異。

因符合使用者需求,加上高度整合作業系統、應用程式與網路服務的豐富體驗,讓.Mac在Mac使用族群中,擁有不錯評價,然因.Mac基本個人帳號空間僅10G,且需付年費99美元,加上隨網路蓬勃發展,不乏可找到雖整合性較低、但免費的類似服務,故.Mac至今用戶數仍未突破百萬。

.Mac營運之初,重點為提供使用者備份服務,與可透過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用更直覺與簡單的方式,操作如相簿等熱門網路服務,然隨蘋果在消費性電子領域勢力逐漸擴大,且非PC的電子產品也能上網的趨勢下,加上產品整合、亦即讓使用者透過不同產品滿足多元化需求之際,仍能保有類似、甚至相同的操作模式等一致體驗,故具備產品資料彙整、交換與授權認證功能的.Mac,可預期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例如,未來iPhone使用者若在外地,可登入.Mac帳號,存取網路硬碟內的檔案,或是透過Back to My Mac類似的服務,利用適合iPhone的操作方式,使用儲存於Mac內部的檔案,而使用者也能隨時將iPhone的使用狀態(如簡訊內容、撥打電話記錄等),存入.Mac,作為備份,未來讓Mac做更進一步的編輯與整理等。

然即便新增類似功能,是否能說動使用者掏腰包購買.Mac,仍是未知數,此外,目前PC仍是.Mac最主要的使用裝置,蘋果能否如iTunes與iTunes store一般,提供非Mac使用者,如在Mac上使用.Mac上的豐富體驗,亦是能否有效拓展.Mac的重點,然從.Mac在Mac上的表現,此種整合程度相當高所實現的使用體驗,開發過程可能需牽涉到作業系統底層,故若欲在非Mac作業系統的PC上實現,有技術難度。

然未來蘋果的產品,如Mac、iPhone、iPod、Apple TV或新產品等,甚至週邊如Time Capsule等,若需透過Internet跨產品的資料交換,或使用狀態記錄檔的轉換等,.Mac將扮演重要角色,而這也會是蘋果在未來產品線逐漸擴展時,所具備的其中一個競爭優勢。

App Store扮演iPhone加值窗口

自iPhone與iPod touch發售後,便有許多人致力於破解蘋果限制並安裝第3方軟體,以增加iPhone與iPod touch附加功能,滿足多樣化需求。

蘋果於2008年3月6日發表iPhone與iPod touch的SDK,除介紹相關技術細節與可能應用外,更宣布正式成立名為App Store。對第3方開發者而言,若欲提供iPhone與iPod touch使用者應用程式,則需經過蘋果審核,並透過此App Store散布,開發者可自行定價 (包括免費),若有使用者付費下載,則需將收的3成分給蘋果,採月結制支付,當中產生的平台營運費用,如信用卡手續費、主機代管與行銷費用,均由蘋果負擔。

而對使用者而言,未來若有安裝新應用程式需求,則可點選iPhone或iPod touch上的App Store圖示,以尋找、安裝與更新各種應用程式。

此種透過單一窗口,尋找、安裝與更新各種應用程式的使用行為,與PC可說完全不同,對使用者來說,因應用程式發布前,需透過蘋果審核,故接觸到惡意軟體的機會將大幅下降,且能免除於茫茫的網際網路大海中,搜尋與更新應用程式的時間,而對開發者而言,好處在於統一散布平台,對宣傳資源相對較少的人,可提高曝光機會,且不用主機代管的費用,但需與蘋果抽成,也可能會降低某些開發者的興趣。

不過,此種由蘋果掌控遊戲規則的作法,可能會是 iPhone推廣上的隱憂,iPhone推廣需與電信業者合作,但對電信業者來說,若讓蘋果一手掌控應用加值服務的來源,恐會變成單純提供上網服務的角色,如同現在的ISP一樣,然若由全球各地電信業者介入此遊戲規則,對開發者而言,一次面對多種窗口,也會帶來推廣與散布上的不便。

整合硬體與網路服務為策略關鍵

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力,無庸置疑,然至目前為止,此種影響力主要仍在PC上,而隨著非PC的電子產品,逐漸均把上網列為必要功能時,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力,除會延續下去外,因非PC的電子產品,具備更多元化的面貌,故其影響力亦會產生質變,並帶來創新的新商機。

在此趨勢下,硬體製造商必須更積極思考,如何透過網際網路,提升硬體產品的附加價值。從上述蘋果未來趨勢來看,類似.Mac、透過網際網路整合產品體驗,或是如App Store掌握網路服務入口的機制,為2大重要方向。

對擅長硬體製造的台灣廠商而言,雖未必具備如蘋果般的垂直整合優勢,然如何透過策略聯盟,創新使用者體驗,則是產品規劃之初,就必須注意的重點,並著眼企業與產業中長期的發展,強化軟體與設計等過去較少投入的企業活動,以求在逐步提昇產品整合與服務的能耐之際,以硬體製造為基礎,累積台灣廠商的獨特競爭優勢。

2008-06-07

產業瞭望-SID 2008趨勢觀察:TFT LCD節能特性取代尺寸提升; 新興顯示�

產業瞭望-SID 2008趨勢觀察:TFT LCD節能特性取代尺寸提升; 新興顯示�
於2008年5月 18~23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北美地區最大顯示器展覽暨研討會,資訊顯示器學會(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SID) 2008年會,除參展廠商數量提升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平面顯示器產業技術理念的大幅度轉變。在大尺寸平面顯示器方面,過去在技術上,除持續提升畫質,使靜態驅動、非自發光的TFT LCD可以擁有與脈衝驅動、自發光的傳統CRT相同的反應速度、對比及全視角畫質不變等特性外,就是將尺寸儘可能推到極限,其中LPL(現LG Display)在SID 2006展示100吋LCD TV用面板,而松下則將103吋PDP TV量產上市,更展出150吋PDP TV,就是最顯著的例子。

然而時至今日,由於平面顯示器在畫質上與CRT的差距越來越小,而且美國次貸風暴後,負荷得起60吋以上薄型電視的消費者亦不如預期地多,加上地球溫暖化問題持續嚴重,大尺寸平面顯示器已不再以畫質及尺寸的持續提升作為主要目標,而更強調輕薄及省電等特性。

另一方面,隨著新興顯示器如OLED、電子紙及MEMS等,逐漸突破商業化瓶頸,採用新興顯示技術的終端產品在市場上逐漸獲得一席之地,也正式宣告其在中小尺寸甚至大尺寸顯示器市場上挑戰TFT LCD的日子即將到來。

最後,直觀人機介面的興起,也提振了觸控面板發展,雖然在2007年的橫濱顯示器展中,小尺寸內嵌式觸控面板技術已出現在展場中,但在SID 2008展場中更為普及,而觸控面板專業廠商也開始開發適用於中大尺寸的觸控面板新技術,並積極拓展電子閱讀器、筆記型電腦(NB)及產業用顯示器的觸控市場需求。

節能已成為TFT LCD技術新主流

如前所述,在全球一片節能減碳聲中,各TFT LCD面板廠在SID 2008展場中紛推出省電性佳的面板。其中,以LED取代CCFL作為背光源,並導入動態背光控制功能,成為面板廠不約而同的選擇,雖然在2年前已有部分 LCD TV展品導入背光控制功能,但SID 2008和先前不同的是,IT用面板也已開始導入,至於採用CCFL的機種,亦透過燈管、偏光板及增亮膜的最佳化,達到節能50%的目標。

另外,先前因為畫質及TFT製程良率問題,聲勢較為沉寂的半反射半穿透式面板,由於在陽光下可無需使用背光,有利於節能,也在SID 2008展場中展出多項相關新技術,其中,友達改良單一液晶間距(cell gap)的半反射半穿透面板,解決了不同顯示模式色偏過大的問題;而元太透過購併南韓面板廠Hydis而取得的FFS+技術,該技術兼顧廣視角及半反射半穿透功能,並將挑戰行動NB市場。

部分新興顯示技術已突破實驗階段 具備商業量產能力

TFT LCD為非自發光顯示技術,因此雖目前在畫質及省電性雖已較前大幅改善,但長期來看,仍將落於自發光或反射式顯示技術之後。

自發光顯示技術方面,過去PDP為最主要的自發光顯示技術,但由於PDP面板尺寸難以減小、解析度難以提高,目前除32吋480p解析度PDP面板仍可向新興市場推廣外,7.5~8代TFT LCD廠帶動大尺寸LCD TV成本下滑,加上60吋以上電視需求不如預期,PDP TV市場規模成長不如預期也在所難免,因此,從小尺寸面板開始做起的AMOLED,在此次SID 2008展場中,已取代PDP,成為自發光顯示器的希望所寄。

首先,Sony雖未在展場設置攤位,但仍由電視事業本部E事業開發部統括部長白石由人,發表大會演說(Keynote Speaking),闡述Sony AMOLED TV的技術現況與展望;而目前在AMOLED量產速度最快的三星SDI,則除大量展出量產品外,尚推出14吋HD (1366×768)及31吋Full HD的AMOLED TV試作品、可折疊式AMOLED面板、透明AMOLED面板及3D AMOLED面板等新興技術。

不過,展場內最值得一提的AMOLED新技術,是三星SDI展示,採用金屬氧化物TFT生產的12.1吋 AMOLED面板,及LG Display展示,以a-Si(非晶矽)驅動上部發光AMOLED的2層玻璃15吋面板,2者的企圖都是降低AMOLED生產成本,並增加大尺寸化的空間。若該2技術持續成熟,將正式代表AMOLED在大尺寸面板市場挑戰TFT LCD時代來臨。

其次,目前最主要的新興反射式顯示技術電子紙,也在2007年脫離實驗產品的範疇,藉Sony及亞馬遜等品牌廠商打入消費性市場。在SID 2008展場中,對電子紙新技術開發最積極的,仍是目前唯一有量產電子紙能力的元太。元太除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LG Display等廠商一樣,展示可撓式電子紙外,尚與美商F-Origin合作,將力量偵測式觸控面板導入電子紙中,期待在未來的電子書顯示器可做出翻頁的動作,更貼近消費者對書本的使用習慣。

另外,同屬反射式顯示技術、由高通(Qualcomm)推出的MEMS顯示器也已於2007年底突破紙上談兵階段,目前量產品已投入大陸手機及MP3播放器等低階面板市場。在SID 2008展場中,除展示量產品外,尚展出全彩MEMS面板。

TFT LCD廠爭相推出內嵌式觸控面板 專業廠商則朝全新技術發展

內嵌式觸控面板技術從TMD於2004年12月首度發表,已有3年多歷史,但由於當時技術尚未成熟且市場需求不明,始終未量產上市,技術的進展亦呈停頓,直到2007年初iPhone上市,觸發小尺寸觸控面板強烈需求,面板廠才加速內嵌式觸控面板技術研發,期待新技術可降低對觸控面板專業廠商的依賴程度。

目前,消費者對於小尺寸觸控面板有2大需求,1是在傳統智慧型手機上,以觸控筆進行手寫輸入,2是由iPhone帶起的,以手指流暢地操縱觸控介面,甚至以2隻以上的手指進行照片放大、縮小及翻轉等功能。然而這2個功能在目前的外掛式觸控面板技術不能兩全。因此,在SID 2008展場中展出的內嵌式電阻觸控面板由於可兼顧該2項功能,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其中,友達展出的4.3吋展品預定於2008年第3季量產,三星則將該技術的尺寸拓展至12吋,而後起的勝華也展出了類似的技術。

至於觸控面板專業廠商,亦分別推出新興技術,欲改善現有觸控技術的缺點。在 SID 2008展場內,除與元太合作開發力量偵測式觸控面板的美廠F-Origin外,其餘皆以大尺寸觸控面板為主要訴求。其中,全球產值最大的2家觸控面板廠-美廠Elo及3M,分別推出聲波脈衝辨識(Acoustic Pulse Recognition;APR)及訊號擴散(Dispersive Signal Technology;DST)技術,目前分別鎖定19~22吋及32吋以上觸控面板,該2技術雖無法執行多點觸控,但相較原有超音波及紅外線觸控技術,擁有面板結構更簡易、觸控點偵測更精確等優點。

另外,在持續擴大的NB用觸控面板市場方面,早先該市場以電磁式觸控面板為主,但面對其他技術以低價、高品質強力競爭,原以電磁式觸控面板為唯一產品的日廠 Wacom,也開始發展結合電磁式與電阻式或表面電容式的觸控面板;而以色列新興廠商N-Trig,則更結合了電磁式觸控面板與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使具備多點觸控功能的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尺寸拓展到22吋,在多點觸控功能日趨重要狀況下,N-Trig顯然略勝一籌。

總之,在全球一片節能減碳聲中,平面顯示器的省電性已取代尺寸、解析度等基本規格,成為平面顯示器廠商追求的重點;而直觀介面帶起的觸控面板風潮,也改變了平面顯示器產業的生態。SID 2008展覽,忠實而顯著地反應了這些面向,也值得面板廠持續朝此方向邁進。

2008-06-06

CSR 博通雙雄席捲藍牙晶片 台廠孤軍奮戰 極盛時期台廠逾20家投入 �

CSR 博通雙雄席捲藍牙晶片 台廠孤軍奮戰 極盛時期台廠逾20家投入 �全球藍牙產品累計出貨量已突破20億大關,然絕大多數藍牙晶片被歐美大廠所囊括,CSR及博通(Broadcom)至少搶下7~8成市佔,台系晶片業者現僅剩創傑(ISSC)及智達等極少數業者獨撐大局,與5~6年前多達20多家台廠爭相湧進情況,形成強烈對比。

台系藍牙廠商表示,2000年代藍牙晶片市場還在萌芽初期,大勢尚未底定,台晶片設計業界紛看好藍牙量大及低成本特性,掀起一波投入熱潮,最頂峰時期有逾20家業者,幾乎所有網通晶片業者都沒有缺席,包括瑞昱、華邦、凌翔、矽成、力原及創傑都名列其中。

不過,台系藍牙晶片業者並未跟上國際大廠開發單晶片腳步,加上2002~2003年時業界傳出藍牙已死論調,加上無線區域網路(WLAN)市場甫露出曙光,多數網通晶片業者均轉向投入WLAN晶片,使得台系晶片業者相繼淡出藍牙市場,並將市場拱手讓給國際晶片大廠。

國際晶片大廠在歷經一波波征戰後,目前演變成CSR及博通雙雄對決局面,其中,CSR在手機及藍牙耳機市場居於上風,博通則在PC相關領域獨占鼇頭,2廠合計搶下7~8成市佔,其他晶片大廠全都望塵莫及。

台廠部分目前僅剩創傑及智達(原力原通訊)孤軍奮戰,由於手機及PC大廠切入門檻不低,創傑主要以大陸市場為主,約佔其逾9成營收,包括藍牙單音耳機、立體聲耳機等應用,目前每月出貨量約200萬套,搶下3~5%市佔率。創傑在第1季量產藍牙單晶片後,已有機會與博通、CSR等國際大廠同台較勁,希望逐步爭取國際大廠及台廠青睞。

不過,由於藍牙與Wi-Fi、全球定位系統(GPS)及手機晶片整合趨勢相當確立,未來由手機晶片大廠所主導「包山包海」策略,將進一步排擠既有藍牙晶片業者,台廠恐面臨下一波更嚴苛考驗。

另外,包括德儀(TI)、高通(Qualcomm)、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及聯發科等主要手機晶片業者,全都擁有藍牙技術,儘管在獨立藍牙產品成績不如CSR及博通,但手機廠開始導入整合式平台後,單獨購買藍牙晶片空間將大幅縮小,國際晶片大廠在藍牙市場亦將有新一波淘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