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31

再造顯示產業榮景 台灣積極研發軟電技術 .

再造顯示產業榮景 台灣積極研發軟電技術 .很快地,顯示器將不再受限於大型且笨重的外殼,也不必再安放在固定角落,背後還連接著一大堆複雜的訊號及電源線──得益於軟性顯示技術的迅速進展,具有‘輕薄短小’及可撓曲等優勢的軟性電子技術,正自主流的LCD之外,發展出全新的顯示應用空間。

消費市場是最早展現出軟性顯示技術價值的應用領域,從智慧卡、電子書、電子紙、POP/POS、PDA到行動電話,軟性顯示已開始嶄露頭角。“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軟性顯示器應用市場已開始起飛,特別是隨著消費者對於可攜式設備與永不斷電的電子看板應用等需求的大幅成長,”iSuppli公司顯示技術研究副總裁Paul Semeza指出。

從美國、歐洲、日本到韓國,全球各地都有廠商傾全力開發軟性顯示技術。而在上一波LCD顯示潮流中佔據了領導地位的台灣顯示器產業,也在整體產值突破兆元台幣後,致力於在此一領域探索更多的新興應用與技術開發。

台灣相關產業與研發單位已紛紛投入新世代軟性顯示技術的研究。工研院在去年集合產官學研成立了‘軟性電子產業推動聯盟’與‘軟電實驗室’,並整合材料、基板、設備、元件系統及應用服務業者,成立了‘連續式軟性液晶薄膜研發聯盟’。

目前台灣在軟電已形成了初步的上、中及下游產業鏈佈局,上游包括國森、遠紡、新纖、長春、東捷、恩德與志聖等公司提供材料與設備;中游提供LCD面板製造技術、OLED、電泳技術與軟板基材的廠商包括SiPix、元太、台虹、奇美與友達,以及下游針對消費與軍事應用的奇菱等公司。

吸引著從民間到官方單位如此高的興趣,主因就在於軟性顯示所展現的龐大商機。據工研院預估,全球軟性電子相關市場將在2010年後迅速成長,產值估計可達20億美元,2015年將達到1,6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其中,軟性邏輯、記憶體元件與軟性顯示器將是最主要的應用。

有鑒於此,台灣政府將在2007~2015年間投資40億台幣於軟性電子產業。根據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的資料,未來在2015年時,台灣在軟性電子的材料、基板、設備、元件系統與應用服務等領域方面,預期將會有15家以上的廠商,並可創造出32億美元的產值,約佔全球20%的規模。

軟性顯示技術

軟性顯示器由於採用塑膠或金屬基板作為主要顯示面板,因此不但既輕且薄,而且是摔不破的,並且能夠根據其特性製作一個可捲曲或收納的顯示器,或設計成一件衣服或大尺寸的電子看板。此外,由於具備可攜帶的特性,因此,功耗與成本也必須相當低。

目前可撓曲的主要的軟性顯示技術包括膽固醇液晶(ChLCD)與雙穩態等液晶顯示技術、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OLED)、以及電泳(EPD)與電激發光顯示器(ECD)等粒子移動顯示。採用傳統LCD技術面臨單元間距變異性、背光與彩色濾光片等挑戰。因此,相較之下,Semeza表示,“雙穩態的LCD技術較傳統LCD具有更多的優點,而OLED結構簡單、高對比且自發光,最適合發展彩色產品,”但該領域的商品化時程慢,目前仍處於原型實驗階段。

Semeza進一步指出,“採用雙穩態顯示技術的電子顯示器可在無需耗用電源的情況下,持續顯示下載至裝置的影像,”而這一市場估計可自2007年的2,900萬片成長至2012年的3.5億片出貨量。

製程方面,目前除了東芝和Sony使用將玻璃蝕刻後再貼回塑膠的間接製程以外,其它廠商多半直接在塑膠基板上進行TFT的開發。唯一的差別僅在於夏普 (Sharp)與三星電子是在玻璃載具和塑膠基板中間使用了一個有膠的製程,而飛利浦(Philips)與工研院則採用以直接鍍膜取代膠的過程,把塑膠基板鍍在玻璃基板上來製作。

然而,工研院指出,“有機的塑膠基板與無機的薄膜電晶體在整合上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捲曲應力過大將使基板整個捲起導致其上的元件或薄膜因而破裂,因而如何配合應力、材料、溫度與製程等各要素的權衡折衷,成為軟性電晶體陣列整合時的一項挑戰。”

此外,工研院表示,連續式(roll-to-roll)製程的軟性液晶薄膜具有輕薄、耐衝擊、高生產率及低製造成本等優點;這種連續式製程以及塑膠基板上列印聚合物材料的技術將在未來主流的低成本應用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軟電應用起飛

目前已經商用化的軟性電子技術是透過全印刷式製程的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標籤,未來將可直接印製在物品的包裝上,以取代傳統的條碼系統。工研院日前展示出台灣首顆利用印刷製程生產的全印式軟性整流器,將可運用在軟性RFID標籤及軟性無線能量傳輸系統。此外,工研院軟電實驗室也與美國德廠商合作,共同開發以捲軸式連續生產的塑膠電極生產的紙喇叭、塑膠電極、軟性天線等軟性顯示器與‘電子護照’。

軟性顯示器產品方面開發進展最快的要算是三星電子,該公司已在2006年開發出一個7吋的AM LCD;而Sony改變了LCD介質而採用了電子紙的EPD製程,開發出一款14.3吋的AM-EPD。此外,還有Seiko的手錶,以及Moto的超薄手機顯示面板均是軟性電子技術的應用。

工研院顯示中心主任程章林強調,“全彩的軟性顯示器才是軟性示器領域的‘殺手級應用’”。他表示,工研院在去年與美國柯達公司合作已取得200多項的專利授權與技術轉移,現已開發出以全塑膠基板製作的可撓曲彩色軟性顯示器。

然而,全彩的軟性顯示器商業化上市仍有待時日,其價格也將比現有電子紙產品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如何有效克服過高的生產成本,成為廠商在推動彩色電子紙技術普及的關鍵。

此外,工研院指出,軟性電子技術目前仍在創新與開發的早期階般,還必須投入更多的研發資源與資金。特別是台灣在顯示器技術上的發展起步較晚,現有技術仍依靠國外廠商的技術移轉,關鍵材料也多掌握在國外大廠,因而同樣深受專利質量不足而必須付出不少代價的窘境。

因此,在未來發展新興顯示技術之路時,工研院建議,台灣廠商應可結合學研領域的研發人才,持續專注於焦點領域與軟電技術的研發,以及切入優質專利佈局。

再造顯示產業榮景 台灣積極研發軟電技術 .

再造顯示產業榮景台灣積極研發軟電技術
很快地,顯示器將不再受限於大型且笨重的外殼,也不必再安放在固定角落,背後還連接著一大堆複雜的訊號及電源線──得益於軟性顯示技術的迅速進展,具有‘輕薄短小’及可撓曲等優勢的軟性電子技術,正自主流的LCD之外,發展出全新的顯示應用空間。

消費市場是最早展現出軟性顯示技術價值的應用領域,從智慧卡、電子書、電子紙、POP/POS、PDA到行動電話,軟性顯示已開始嶄露頭角。“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軟性顯示器應用市場已開始起飛,特別是隨著消費者對於可攜式設備與永不斷電的電子看板應用等需求的大幅成長,”iSuppli公司顯示技術研究副總裁Paul Semeza指出。

從美國、歐洲、日本到韓國,全球各地都有廠商傾全力開發軟性顯示技術。而在上一波LCD顯示潮流中佔據了領導地位的台灣顯示器產業,也在整體產值突破兆元台幣後,致力於在此一領域探索更多的新興應用與技術開發。

台灣相關產業與研發單位已紛紛投入新世代軟性顯示技術的研究。工研院在去年集合產官學研成立了‘軟性電子產業推動聯盟’與‘軟電實驗室’,並整合材料、基板、設備、元件系統及應用服務業者,成立了‘連續式軟性液晶薄膜研發聯盟’。

目前台灣在軟電已形成了初步的上、中及下游產業鏈佈局,上游包括國森、遠紡、新纖、長春、東捷、恩德與志聖等公司提供材料與設備;中游提供LCD面板製造技術、OLED、電泳技術與軟板基材的廠商包括SiPix、元太、台虹、奇美與友達,以及下游針對消費與軍事應用的奇菱等公司。

吸引著從民間到官方單位如此高的興趣,主因就在於軟性顯示所展現的龐大商機。據工研院預估,全球軟性電子相關市場將在2010年後迅速成長,產值估計可達20億美元,2015年將達到1,6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其中,軟性邏輯、記憶體元件與軟性顯示器將是最主要的應用。

有鑒於此,台灣政府將在2007~2015年間投資40億台幣於軟性電子產業。根據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的資料,未來在2015年時,台灣在軟性電子的材料、基板、設備、元件系統與應用服務等領域方面,預期將會有15家以上的廠商,並可創造出32億美元的產值,約佔全球20%的規模。

軟性顯示技術

軟性顯示器由於採用塑膠或金屬基板作為主要顯示面板,因此不但既輕且薄,而且是摔不破的,並且能夠根據其特性製作一個可捲曲或收納的顯示器,或設計成一件衣服或大尺寸的電子看板。此外,由於具備可攜帶的特性,因此,功耗與成本也必須相當低。

目前可撓曲的主要的軟性顯示技術包括膽固醇液晶(ChLCD)與雙穩態等液晶顯示技術、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OLED)、以及電泳(EPD)與電激發光顯示器(ECD)等粒子移動顯示。採用傳統LCD技術面臨單元間距變異性、背光與彩色濾光片等挑戰。因此,相較之下,Semeza表示,“雙穩態的LCD技術較傳統LCD具有更多的優點,而OLED結構簡單、高對比且自發光,最適合發展彩色產品,”但該領域的商品化時程慢,目前仍處於原型實驗階段。

Semeza進一步指出,“採用雙穩態顯示技術的電子顯示器可在無需耗用電源的情況下,持續顯示下載至裝置的影像,”而這一市場估計可自2007年的2,900萬片成長至2012年的3.5億片出貨量。

製程方面,目前除了東芝和Sony使用將玻璃蝕刻後再貼回塑膠的間接製程以外,其它廠商多半直接在塑膠基板上進行TFT的開發。唯一的差別僅在於夏普 (Sharp)與三星電子是在玻璃載具和塑膠基板中間使用了一個有膠的製程,而飛利浦(Philips)與工研院則採用以直接鍍膜取代膠的過程,把塑膠基板鍍在玻璃基板上來製作。

然而,工研院指出,“有機的塑膠基板與無機的薄膜電晶體在整合上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捲曲應力過大將使基板整個捲起導致其上的元件或薄膜因而破裂,因而如何配合應力、材料、溫度與製程等各要素的權衡折衷,成為軟性電晶體陣列整合時的一項挑戰。”

此外,工研院表示,連續式(roll-to-roll)製程的軟性液晶薄膜具有輕薄、耐衝擊、高生產率及低製造成本等優點;這種連續式製程以及塑膠基板上列印聚合物材料的技術將在未來主流的低成本應用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軟電應用起飛

目前已經商用化的軟性電子技術是透過全印刷式製程的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標籤,未來將可直接印製在物品的包裝上,以取代傳統的條碼系統。工研院日前展示出台灣首顆利用印刷製程生產的全印式軟性整流器,將可運用在軟性RFID標籤及軟性無線能量傳輸系統。此外,工研院軟電實驗室也與美國德廠商合作,共同開發以捲軸式連續生產的塑膠電極生產的紙喇叭、塑膠電極、軟性天線等軟性顯示器與‘電子護照’。

軟性顯示器產品方面開發進展最快的要算是三星電子,該公司已在2006年開發出一個7吋的AM LCD;而Sony改變了LCD介質而採用了電子紙的EPD製程,開發出一款14.3吋的AM-EPD。此外,還有Seiko的手錶,以及Moto的超薄手機顯示面板均是軟性電子技術的應用。

工研院顯示中心主任程章林強調,“全彩的軟性顯示器才是軟性示器領域的‘殺手級應用’”。他表示,工研院在去年與美國柯達公司合作已取得200多項的專利授權與技術轉移,現已開發出以全塑膠基板製作的可撓曲彩色軟性顯示器。

然而,全彩的軟性顯示器商業化上市仍有待時日,其價格也將比現有電子紙產品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如何有效克服過高的生產成本,成為廠商在推動彩色電子紙技術普及的關鍵。

此外,工研院指出,軟性電子技術目前仍在創新與開發的早期階般,還必須投入更多的研發資源與資金。特別是台灣在顯示器技術上的發展起步較晚,現有技術仍依靠國外廠商的技術移轉,關鍵材料也多掌握在國外大廠,因而同樣深受專利質量不足而必須付出不少代價的窘境。

因此,在未來發展新興顯示技術之路時,工研院建議,台灣廠商應可結合學研領域的研發人才,持續專注於焦點領域與軟電技術的研發,以及切入優質專利佈局。

採用膽固醇液晶技術製造的資訊看板,無需任何電源即可長時間維持螢幕所顯示的內容。
圖說:採用膽固醇液晶技術製造的資訊看板,無需任何電源即可長時間維持螢幕所顯示的內容。

2008-03-28

名人講堂-德信無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李之柏  一窩蜂效應 大�

名人講堂-德信無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李之柏  一窩蜂效應 大�從1990年代至今,全球手機產業可說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從最早僅有摩托羅拉(Motorola)1家,到後來諾基亞(Nokia)、易利信(Ericsson)、日系廠商及韓系廠商相繼崛起,近幾年聯想、中興、華為及夏新等大陸廠商竄出,另外Palm、RIM、蘋果(Apple)及宏達電等利基型品牌也嶄露頭角。

手機業者日趨多元 委外商機持續增加
廣告
浩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雖然目前5大手機品牌廠商佔有大部分的市場,但手機供應商其實愈來愈多元化,日本品牌有NEC、Panasonic、京瓷、東芝、夏普(Sharp)、三菱等,歐洲品牌還有、Sagem、飛利浦(Philips)、阿爾卡特等,大陸品牌則有華為、中興、聯想、波導、TCL、夏新等。

另外電信業者也都有自有品牌手機,如Vodafone、O2、Sprint、Orange、T-Mobile、和記黃埔及Softbank等,印度、俄羅斯、非洲等新興市場也有不少區域型品牌,包括Voxtel、Telit、Fly、Venko等,精品品牌如Prada、Giorgio Armani、Audi及Gucci更都沒有缺席。

過去無線標準僅有CDMA、GSM及TDMA,到了3G時代,除了CDMA 2000 EVDO、WCDMA及TD-SCDMA之外,還有Wi-Fi及WiMAX,加上3.5G的HSDPA及HSUPA;作業系統更是複雜,從Linux、Symbian、Windows Mobile及Brew,還有Google、Palm、BlackBerry及蘋果自家的系統。

正因無線標準及作業系統日趨複雜,小型手機廠商沒有能力自行開發產品,而大型手機廠商因投資報酬率的考量,也難以完整提供從2G到3.5G各種標準的產品,勢將委外合作,加上電信業者積極推廣自家的應用服務,有不少特殊規格的要求,委外服務的需求仍正快速成長中。

手機設計公司千篇一律 不轉型難以存活

不少人看好手機委外的商機,因此前仆後繼投入市場,大陸手機設計公司就多達500家,不過,這些公司清一色都是採用聯發科的單晶片,不僅產品毫無差異化,且僅有GSM產品線,沒有3G及CDMA產品,由於進入障礙很低,被仿冒的機會很大,常看到夫妻2人找10個工程師就可以創業的。

每家手機設計公司都以為自己能搶下5%、10%的市場,結果一窩蜂投入的結果,就是供過於求。以2007年第3季為例,當時就發生很嚴重的庫存問題,有的公司每月出貨量從150萬支掉到50萬支不到,終於導致破產,發生財務問題的也比比皆是,幾乎有3分之1都活不下去了。

因為庫存問題爆發,有些人誤以為大陸手機市場開始衰退,但事實上前5大手機品牌除了摩托羅拉有個別問題外,其餘的都持續成長,顯示並非是整體市場環境不好,而是特定業者的狀況。

事實上,這個現象就是第5項修練書中提及的啤酒遊戲,當大家在搶貨時,免不了會重複下單,晶片業者很容易誤判情勢,最後生產了太多的晶片,於是造成嚴重的庫存問題;一旦發生問題後,就開始找各種理由來掩飾出貨不佳的事實,於是歸咎於功率放大器(PA)缺貨,甚至扯到雪災等。

因為幾乎所有手機設計公司都用同樣的解決方案,提供me too的產品,如果不尋求轉型的話,根本就沒有機會存活;近年來大陸手機品牌普遍遇到一些狀況,因此也尋求轉型加以因應,我認為他們會轉向中高階市場,犧牲低階產品線,對於專攻低階產品的晶片業者及手機設計公司,會帶來很大衝擊。

富人最怕與窮人打架 台廠應注意非理性競爭

台灣手機廠商多半以代工切入,賺的都是辛苦錢,現在的台廠已經理性多了,但最大的危機是來自於大陸手機業者的競爭,這就像是30年前台灣中南部的鞋廠,被大陸業者打到只好賣祖產來度難關。

所謂富人最怕跟窮人打架,因為窮人會採取非理性競爭,為了避免活不下去,一定是不計血本、先搶訂單再說。多數大陸手機廠商都有一個狀況,就是 business report看來還不錯,經常說搶到新客戶、進入新市場、市佔率有多少等,但財務報表就很難看了,因為他們為了搶市場總是不惜犧牲獲利。

例如富士康國際控股(FIH)在手機製造及零組件採購都有很大的經濟規模優勢,但最近面臨比亞迪(BYD)的強勢競爭,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現在比的不是管理多有效率、或經濟規模誰有優勢,而是大陸廠商如果採取非理性競爭,台灣廠商一定會非常辛苦。

台灣手機廠商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研發資源不足。多數台灣手機廠商僅有數百人的研發團隊,但大陸手機設計公司動輒上千人,就算台廠說1個台灣工程師可以抵3個大陸工程師,研發人力還是不如大陸;而有些EMS廠商口口聲聲說要往ODM轉型,但所謂的設計頂多只有硬體的設計而已,軟體的投入幾乎付之闕如,長期以往將削弱競爭力。

(李之柏口述、沈勤譽整理)。
李之柏2006年2月加入德信無線擔任總裁暨營運長一職,他出生於台灣,但在大陸電信業界已有20年的資歷,是摩托羅拉最早派赴大陸開疆拓土的經理人。他在 1984年就加入摩托羅拉,原本服務於車用電子部門,1988年由總部選派到大陸負責行動基礎建設事業部,1990年被拔擢為大陸行動終端設備事業部總經理,並在1995年升任副總裁,2000年他升任大中華區電信事業解決方案事業部全球副總裁。2001年6月他加入中國網通擔任銷售管理部門執行總監,李之柏畢業於台灣大學機械系,並赴美取得Illinois大學能源工程碩士與機械工程博士學位。

2008-03-26

名人講堂-德信無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李之柏  一窩蜂效應 大�

名人講堂-德信無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李之柏  一窩蜂效應 大�名人講堂-德信無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李之柏
一窩蜂效應 大陸手機設計公司的悲歌
沈勤譽/電子時報 2008/03/26

 從1990年代至今,全球手機產業可說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從最早僅有摩托羅拉(Motorola)1家,到後來諾基亞(Nokia)、易利信(Ericsson)、日系廠商及韓系廠商相繼崛起,近幾年聯想、中興、華為及夏新等大陸廠商竄出,另外Palm、RIM、蘋果(Apple)及宏達電等利基型品牌也嶄露頭角。

手機業者日趨多元 委外商機持續增加
廣告
兒童福利聯盟

雖然目前5大手機品牌廠商佔有大部分的市場,但手機供應商其實愈來愈多元化,日本品牌有NEC、Panasonic、京瓷、東芝、夏普(Sharp)、三菱等,歐洲品牌還有、Sagem、飛利浦(Philips)、阿爾卡特等,大陸品牌則有華為、中興、聯想、波導、TCL、夏新等。

另外電信業者也都有自有品牌手機,如Vodafone、O2、Sprint、Orange、T-Mobile、和記黃埔及Softbank等,印度、俄羅斯、非洲等新興市場也有不少區域型品牌,包括Voxtel、Telit、Fly、Venko等,精品品牌如Prada、Giorgio Armani、Audi及Gucci更都沒有缺席。

過去無線標準僅有CDMA、GSM及TDMA,到了3G時代,除了CDMA 2000 EVDO、WCDMA及TD-SCDMA之外,還有Wi-Fi及WiMAX,加上3.5G的HSDPA及HSUPA;作業系統更是複雜,從Linux、Symbian、Windows Mobile及Brew,還有Google、Palm、BlackBerry及蘋果自家的系統。

正因無線標準及作業系統日趨複雜,小型手機廠商沒有能力自行開發產品,而大型手機廠商因投資報酬率的考量,也難以完整提供從2G到3.5G各種標準的產品,勢將委外合作,加上電信業者積極推廣自家的應用服務,有不少特殊規格的要求,委外服務的需求仍正快速成長中。

手機設計公司千篇一律 不轉型難以存活

不少人看好手機委外的商機,因此前仆後繼投入市場,大陸手機設計公司就多達500家,不過,這些公司清一色都是採用聯發科的單晶片,不僅產品毫無差異化,且僅有GSM產品線,沒有3G及CDMA產品,由於進入障礙很低,被仿冒的機會很大,常看到夫妻2人找10個工程師就可以創業的。

每家手機設計公司都以為自己能搶下5%、10%的市場,結果一窩蜂投入的結果,就是供過於求。以2007年第3季為例,當時就發生很嚴重的庫存問題,有的公司每月出貨量從150萬支掉到50萬支不到,終於導致破產,發生財務問題的也比比皆是,幾乎有3分之1都活不下去了。

因為庫存問題爆發,有些人誤以為大陸手機市場開始衰退,但事實上前5大手機品牌除了摩托羅拉有個別問題外,其餘的都持續成長,顯示並非是整體市場環境不好,而是特定業者的狀況。

事實上,這個現象就是第5項修練書中提及的啤酒遊戲,當大家在搶貨時,免不了會重複下單,晶片業者很容易誤判情勢,最後生產了太多的晶片,於是造成嚴重的庫存問題;一旦發生問題後,就開始找各種理由來掩飾出貨不佳的事實,於是歸咎於功率放大器(PA)缺貨,甚至扯到雪災等。

因為幾乎所有手機設計公司都用同樣的解決方案,提供me too的產品,如果不尋求轉型的話,根本就沒有機會存活;近年來大陸手機品牌普遍遇到一些狀況,因此也尋求轉型加以因應,我認為他們會轉向中高階市場,犧牲低階產品線,對於專攻低階產品的晶片業者及手機設計公司,會帶來很大衝擊。

富人最怕與窮人打架 台廠應注意非理性競爭

台灣手機廠商多半以代工切入,賺的都是辛苦錢,現在的台廠已經理性多了,但最大的危機是來自於大陸手機業者的競爭,這就像是30年前台灣中南部的鞋廠,被大陸業者打到只好賣祖產來度難關。

所謂富人最怕跟窮人打架,因為窮人會採取非理性競爭,為了避免活不下去,一定是不計血本、先搶訂單再說。多數大陸手機廠商都有一個狀況,就是 business report看來還不錯,經常說搶到新客戶、進入新市場、市佔率有多少等,但財務報表就很難看了,因為他們為了搶市場總是不惜犧牲獲利。

例如富士康國際控股(FIH)在手機製造及零組件採購都有很大的經濟規模優勢,但最近面臨比亞迪(BYD)的強勢競爭,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現在比的不是管理多有效率、或經濟規模誰有優勢,而是大陸廠商如果採取非理性競爭,台灣廠商一定會非常辛苦。

台灣手機廠商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研發資源不足。多數台灣手機廠商僅有數百人的研發團隊,但大陸手機設計公司動輒上千人,就算台廠說1個台灣工程師可以抵3個大陸工程師,研發人力還是不如大陸;而有些EMS廠商口口聲聲說要往ODM轉型,但所謂的設計頂多只有硬體的設計而已,軟體的投入幾乎付之闕如,長期以往將削弱競爭力。

(李之柏口述、沈勤譽整理)。
李之柏2006年2月加入德信無線擔任總裁暨營運長一職,他出生於台灣,但在大陸電信業界已有20年的資歷,是摩托羅拉最早派赴大陸開疆拓土的經理人。他在 1984年就加入摩托羅拉,原本服務於車用電子部門,1988年由總部選派到大陸負責行動基礎建設事業部,1990年被拔擢為大陸行動終端設備事業部總經理,並在1995年升任副總裁,2000年他升任大中華區電信事業解決方案事業部全球副總裁。2001年6月他加入中國網通擔任銷售管理部門執行總監,李之柏畢業於台灣大學機械系,並赴美取得Illinois大學能源工程碩士與機械工程博士學位。

2008-03-20

液晶電視面板 新賽局起跑

IndustryNewsDetail液晶電視面板 新賽局起跑 (經濟鍾俊元)
內容 2007年12月初美商康寧宣布將斥資7.95億美元,將在日本大阪夏普 市新廠區,與夏普合資成立十代線玻璃廠,這將成為全球第一座第十代線玻璃基板供應廠,也是夏普第一家十代線玻璃基板合作夥伴,預計在2010年3月起,開始量產大尺寸液晶電視所需的面板。

康寧夏普 合設十代線玻璃廠

康寧宣布,董事會通過一項為期五年、總金額達7.95億美元的投資計畫,2008年的初期投資金額預估將達4億美元,此項合作案不僅可使康寧成為第一家供應TFT-LCD第十代玻璃基板的廠商,也讓康寧成為夏普第十代玻璃主要供應商。

康寧已於2006年與夏普簽訂第八代廠的長期供應合約,此次投資案則是康寧首次與客戶興建共置廠房,主要原因是第十代玻璃基板尺寸為2,850mmx3,050mm,是目前液晶面板最大尺寸,技術與市場風險高。康寧預估今年液晶電視在全球電視市場的市占率為36%,2008 年液晶電視占有率將攀升至47%。

2006年6月,日本半導體產業經濟新聞曾披露日本液晶面板大廠SHARP設置十代線的消息;基板預定尺寸為2,580~3,050mm,經濟切割率為57吋8面取、65吋6面取,總投資金額高達5,000億日圓。由於日本為位於地震頻繁之國家,然而SHARP所有面板生產線都位於關西地區,為避免關西發生強震使得面板生產全部停擺,SHARP曾考慮將十代線設置在關東地區。

2007年5月,SHARP發布進行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建設的消息,廠址落腳在大阪府堺市,鄰近新日本製鐵的 製鐵所,新日鐵已經在進行土地權的最後調整,而SHARP於2007年夏天已開始動工,預計2010年初開始量產,第一階段預定產能為月投片量3萬片,期望在數年內能逐步提高產能,達月投片量6萬片的生產規模。

在SHARP宣布後,SAMSUNG也於2007年10月橫檳平面顯示器展中,宣布投入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玻璃基板尺寸與經濟切割率與SHARP相同,由此可見日韓廠商不顧技術、市場風險,相繼投入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產,將開啟新一波的次世代競局。

回溯整體面板產業的發展史,不論是基板或是面板的切割尺寸,SHARP一直是此產業裡率先制訂新規格的先驅者,繼過去的六代線與六代線之後,SHARP再次以十代線的投資計畫震驚全球面板產業。其背後的策略意涵正反映著SHARP在液晶產業中一貫的主張搶先開發新的領域,亦即57吋、65吋液晶電視市場,以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成為業界的領導者。

過去六代線的設置即是此策略下的最佳範例,當時SHARP的六代線為全球最大的基板規格,投產時間領先台灣與韓國業者近一年以上的時間,八代線的設置則是另一翻版,也領先韓國的SAMSUNG將近一年左右;由於早期進入較大面積電視面板,可享有較高市場利潤,難怪在產品線完整、營業利益驅策下,SHARP與SAMSUNG相繼投入十代線。

台日韓廠 對決薄型電視面板

SHARP投身液晶產業多年,深信既然無法在成本上與台、韓業者競爭,那麼就必須進行能超前對手至少一至二年的生產計畫,同時以日本本地製造作為號召,生產高品質、高單價的產品來提升附加價值,十代線的投資計畫就是屬於同樣的策略思考下的產物,在其他業者尚未有餘力思考之時即行切入,搶先競爭對手進行新一代生產線的建設。

由於現階段的平面薄型電視市場已呈現高度對決的緊張態勢,40與50吋級的產品甚至逐漸的普及化,這些都讓SHARP倍感壓力。對SHARP而言,在TFT-LCD面板生產有台灣、韓國業者的競逐,LCD TV產品則有SONY、SAMSUNG的追趕,這些競爭對手的強大生產能力,都迫使其必須加速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否則對於亟欲擴張全球市場的SHARP來說將會是個巨大的絆腳石。

日前松下更與日立製作所達成協議,將在超大型PDP面板上採取相互供給的合作關係,以求減少開發的費用成本,未來假設兩者往更小的尺寸進行合作,日系PDP業者的結盟關係將連帶威脅LCD的擴張。正因為前有敵手後有追兵,SHARP不得不從強化生產能力與效率來著手,十代線的計畫將能有效的提高40吋與50吋級產品的產出。SHARP在十代線製程規劃上預計應該會先以傳統製程為主,以穩定而大量的產出品質作為生產目標,以期在產品上具備更好的競爭力。

2008-03-17

綑綁服務 讓IPTV更有錢途

IndustryNewsDetail綑綁服務 讓IPTV更有錢途 (經濟徐愛蒂)
內容 在南韓政府(情報通信部)有意允許電信營運商採行「綑綁服務」的營運模式後,南韓第一大電信營運商KT於2007年7月正式商用化推展其IPTV服務Mega TV。Mega TV自2006年9月開始試驗服務後,迄今用戶數已有逾20萬,預估2008年底將達130萬。

與現行廣播電視服務所不同之處,在於節目內容的播放上,根據南韓現行廣電政策的規定,Mega TV仍無法播出即時節目,因此目前的節目內容,是以影片、遊戲、教育、卡通為主,並結合其他新型態的互動服務,以及語音、數據服務等套裝服務方式來推廣。

在「綑綁服務」式的行銷上,目前KT是採用寬頻接取、電話、IPTV三合一的方案,並以折扣優惠方式,讓用戶較個別服務訂閱而言,平均每月可省下4.8萬韓元(約51美元)。

另外,在網路基礎架構方面,KT是以旗下之Magapass Broadband Internet Service的頻寬來支援Mega TV的視訊。但KT也同時計畫投資2兆韓元(約21億美元),預計在2010年時完成FTTH的網路基礎建設,期能藉此衍生更多的應用服務,並利用多元的應用服務,促使用戶頻寬再升級。

另一方面,在設備的採購上,KT與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Korea(SCEK)合作,與2007年11月推出具備STB功能的PS3,做為Mega TV 的STB。希望藉此擴大用戶群,將PS3玩家一併納入Mega TV的用戶中。

近幾年來,在寬頻網路之技術與其數位內容的雙重發展下,使得原先涇渭分明的電信與廣電系統,在傳播內容上開始有了重疊的情況。但受到現行法規限制,使得由電信營運商所推出之IPTV(網路電視)服務,無法與廣播電視一樣,可播送即時節目內容。

一般而言,國家之電信廣電,在發展之初多屬國營或特許事業,且呈獨占或寡占局面,法規也各轄所屬,彼此相安無事。但隨數位科技的匯流,不同傳輸網路可同時播送同樣內容,而不同類型業者也為利益考量,紛紛跨足其他領域,以擴大及多元化市場服務提供之姿,來爭取更多用戶,IPTV即是其中一例。

使用電信網路線路來傳送並播放節目內容,相較於以往在節目的播放與內容安排上,幾乎全由廣電業者負責,電信業者的跨足,使得適法性的問題浮出檯面。目前在世界各國,關於此類議題,爭論最多的就是執照發放的區域,及內容本身的播放。

如南韓與台灣,即出現IPTV不得播放即時節目的法規,許多IPTV業者,則認為此舉將大幅影響自身服務的推行與市場的拓展。但是,不得播放即時節目的規定,真的對IPTV的發展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嗎?也就是說,IPTV服務的推動,不可否認的,對於一些如颱風動向、運動賽事、及有時效性的新聞報導而言,即時性或有其必要性,但就目前大部分的節目內容而言(如影片、戲劇),即時性反而不那麼急切。相反的,讓用戶在方便的時間與情境下觀看,成為另一商機可尋之點。

線上遊戲市場趨飽和 業者跨平台搶商機 手機裝置、IPTV 各家紛�

線上遊戲市場趨飽和 業者跨平台搶商機 手機裝置、IPTV 各家紛�隨著台灣線上遊戲市場規模逐漸飽和,遊戲業者開始思考在PC以外的平台發展的可能性,線上遊戲業者之一的遊戲橘子日前推出2008年第2款自製線上遊戲「仙魔道online」的同時,也推出手機版專用的遊戲內容,看好要搶進新的市場,其他業者包括智冠等也都有意搶食此大餅。橘子董事長劉柏園指出,除了手機市場外,IPTV可能是下1個重要的遊戲平台。

相較PC線上遊戲1年市場規模超過新台幣百億元,橘子引用資料指出,2008年的手機遊戲商機則約在3.5億~4億元之間,兩者明顯存在落差。不過,手機遊戲商機年成長率則可望達到100%。
廣告
DIGITIMES十週年

此外,與橘子合作的中華電信則指出,旗下3G手機加值服務仍以音樂下載佔大宗,約達50%,遊戲下載則僅有15%,因此中華電信也十分看好遊戲部分未來的成長潛力。

事實上,業者搶攻手機平台市場的動作持續進行,包括智冠2007年底推出第1款自製的網頁遊戲,由於不需要下載遊戲程式,僅需透過瀏覽器程式就可使用,也被認為是搶進手機平台的方式之一;此外,中華網龍亦正研發球隊經營類型的遊戲內容,有意搶進新的市場商機。

手機市場之外,IPTV則可望成為遊戲業者的另1個市場。劉柏園指出,隨著操作PC的熟練度提高,一般人在使用上並不會產生困難,但是對於幼童或是仍不習慣電腦操作的使用者而言,以畫面為主的電視才是易於接觸的媒體,加上IPTV開始建置,透過網路及電視組成的新環境,也是遊戲業者的機會所在。

不過,劉柏園指出,電視與PC最大的差別仍在於使用情境的不同,前者多數位於客廳,是一家人共處、均可使用的情境,PC則多半是個人使用、獨處的環境下,以目前PC線上遊戲強調社群、個人角色扮演的遊戲類型,並不見得適用於電視環境,因此電視的線上遊戲內容取向的發展,還有待觀察。

圖說:傳統PC線上遊戲的市場已漸趨飽和,現在業者紛紛跨平台搶商機,其中手機平台裝置便是各家廠商重要的鎖定目標。DIGITIMES

2008-03-10

產業瞭望-印度世界辦公室 大陸接棒、台灣棄權? 扮演智囊辦

產業瞭望-印度世界辦公室 大陸接棒、台灣棄權? 扮演智囊辦很多人形容美國是世界董事會,印度是世界辦公室,大陸則是世界工廠。對於極力想擺脫世界工廠定位的大陸來說,師法印度班加羅爾 (Bangalore)、轉型世界辦公室,幾乎已成為大陸各省市高度優先推動的重要策略主軸,如雷貫耳般的政策宣示及積極作為,難說在10年後世界辦公室聚落不會體現在大陸各大城市,成為全球經貿核心,相較之下,台灣對於推動世界辦公室很冷淡,消極作為是否將讓台灣在全球舞台更加邊緣化?

大陸Arm Distance伸向世界辦公室

從大陸近年來透過一臂之距(Arm Distance;指透過政治力導引經濟發展)所啟動各項經濟改造工程,可明顯看出大陸政府已將政策巨臂伸向世界辦公室的推動上,藉由建立白領外包基地,趕搭全球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及KPO (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外包列車,不僅要讓世界工廠角色轉型,更導引廣大藍領階層走向白領中產階級,進而建立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橄欖型社會,而這一連串變革,更在為大陸未來10年經濟及社會發展預作鋪路。

大陸商務部「千百十工程」計畫,打算在5年內培養1,000家有能力承接大中型服務外包企業、力促100家跨國企業將服務外包至大陸、建設10個服務業外包基地,目前大陸並已核定13個全面推動世界辦公室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大連、西安、成都、天津、南京、濟南、武漢、杭州、合肥及長沙,並將蘇州工業園區及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列為服務外包的示範區及培訓中心,提供服務外包企業資金及稅務優惠,如火如荼地推動世界辦公室。

推動服務外包力量驚人 大陸接棒態勢顯現

再細究大陸各大城市推動世界辦公室腳步,連登大陸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排行第1的北京,擁有首都資源及舉辦奧運優勢,不僅成為跨國企業集團總部主要聚集地,在擠入2007年《財富》世界500強的大陸22家本土企業中,亦有18家企業總部設在北京,2007年服務外包總產值已逾20億美元,佔大陸整體比重約 3成(中國經濟網),面對2008年全球逾1兆美元規模的服務外包市場,北京當局宣示要大力推動服務外包,鎖定金融、物流、軟體、商務服務、生技研發等領域,達成服務外包年產值成長30%目標。

大陸城市經濟發展能力排行第2的上海推動服務外包亦不落人後,光是盧灣區便聚集6 家全球服務外包領域前20大企業,並計劃於2010年建置8個服務外包園區,達成每年服務外包營收成長25%目標;另根據上海研究機構社科院概估,若上海推行「千百十工程」成功,服務外包企業直接就業人口將達25萬人,依照印度服務外包企業人均產出4.5萬美元估算,上海服務外包產值將達112億美元,對上海GDP貢獻約達6%,無怪乎上海對於漕河涇開發區、浦東新區、盧灣區及長寧區等服務外包示範區寄予厚望。

目前已位居大珠三角區域服務外包樞紐的廣州,已吸引包括微軟(Microsoft)、IBM、英特爾(Intel)等科技大廠進駐設置產業基地或創新中心,並有超過160家跨國公司在廣州設立區域總部,廣州官方亦已針對服務外包成立專責小組,每年至少投入人民幣2億元推動服務外包,希望能在5年內將千年商都廣州打造成華南規模最大的國際級服務外包中心。

深圳與大連、西安、成都、上海被列為大陸商務部「千百十工程」首批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擁有許多高科技企業進駐、年產值逾人民幣6,000億元的深圳,服務外包企業已超過60家,不僅將服務外包列為該市重點發展的綠色產業,並與香港政府簽訂備忘錄,共同在深圳建造服務外包基地,近期已吸引香港大批軟體業者紛前進深圳。另外,為培育國際化外包服務人才,深圳政府提出資助培訓費用總額 85%計畫,希望在2010年達成逾20萬名服務外包從業人員,並吸引100家海内外公司在深圳建立服務外包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包括南京、杭州、天津、成都、青島、武漢及上述等13個被核定為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均積極推動世界辦公室,就連許多未被列入服務外包基地的大陸其他城市,對於轉型成世界辦公室亦可說是眾志成城,這股希望迎向服務外包、扮演世界辦公室的強大力量,已經在大陸各地全面引爆開來,若說大陸將是繼印度之後,下一個世界辦公室基地重鎮,實在一點也不為過。

台灣缺乏積極作為 恐喪失轉型契機

目前亞太地區服務外包做最好的便是印度及日本,但是印度基礎建設不足及工業發展落後,不僅讓美國企業紛減少對印度倚賴,轉而增加服務外包至大陸,甚至讓印度興起力爭世界工廠角色的聲浪,恰好與大陸逆向而駛,至於日本則因受限於成本過高,連日本企業都紛將服務外包大陸。不過,就如同印度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所碰到問題一樣,大陸目前人才不足是最大障礙,這亦是大陸未來5年亟待克服的瓶頸。

面對大陸政府積極投入服務外包轉型,以及強烈企圖扮演世界辦公室作為,台灣顯得冷淡及消極許多,不僅政府幾乎少有著墨及作為,就連口號都快喊不出來。其實國際企業服務外包最重要考量還是投資報酬率 (Return on Investment;ROI),過去在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為外包主流時代,選擇人力成本較低國家進行服務外包,是相當順理成章的,不過,隨著BPO及KPO潮流漸起,能創造更大投資效益反而比成本考量更重要,這亦是台灣機會所在。

台灣不僅可以成為世界辦公室,更能夠扮演智囊辦公室角色,台灣擁有堅強的製造業實力,下一階段要轉型成靠智力賺錢,只要台灣的智囊辦公室能為國際級企業創造1倍利潤,就算成本多5成,在ROI考量下,國際級企業仍會很願意將BPO 及KPO轉至台灣,但前提是台灣必須先建立一個好環境,讓BPO及KPO產業能夠成長茁壯,這是政府刻不容緩的任務。大陸已經在向前衝,台灣不能再原地踏步了!

2008-03-07

英特爾MID鹹魚翻身 獲宏達電背書 首支MID手機今年現身 智慧型手機

英特爾MID鹹魚翻身 獲宏達電背書 首支MID手機今年現身 智慧型手機英特爾(Intel)自2007年4月首度發布全新應用產品行動上網裝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並於9月釋出將挑戰BlackBerry及iPhone目標後,近期力拱MID產品動作頻頻,據手機業者透露,首款擁有語音通話功能的MID手機2008年就會現身,值得注意的是,MID手機已獲得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力挺,憑藉宏達電背書,原先業界評價不高的MID聲勢可望迅速上揚,甚至在2009年第2代MID推出後,恐將大舉侵蝕採ARM架構手機平台版圖,並逐步擠壓UMPC生存空間。

手機業者表示,2008年將有業者推出具語音通話功能的首代MID產品,意味著MID與智慧型手機平台業者正面交鋒時程,將由2009年提前至2008年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知首發MID手機將由台廠宏達電率先推出,原先業界較不看好的MID在宏達電強力加持下,可望令全新應用產品MID一戰成名。另外,業界亦傳出下一代iPhone亦考慮採用MID平台,在MID登場前夕,為英特爾MID聲勢拉至高點。

事實上,英特爾釋出MID全新應用後,便立即在筆記型電腦(NB)市場投下震撼彈,但市場對於MID定位、規格及競爭力等問題仍有質疑,為消弭外界疑慮,英特爾於MID正式發布前,連忙展開全球行銷宣傳活動,期望能提升OEM業者推動意願,改變消費者原先對於NB產品認知。英特爾亞太區嵌入式產品事業群暨微型移動裝置事業群總監陳武宏表示,各式網路應用迅速增長,MID採用4.5~6吋的設計可置於口袋,滿足隨身隨地上網需求,與UMPC及NB產品市場定位相當清晰。

陳武宏指出,MID在加入手機語音通話功能後, X86架構的PC微型化設計及軟體相容性,更優於市面上採用ARM架構的同級產品,MID推出元年期望能提升市場對於MID全新領域認知,並改變消費者使用習慣,預計內建語音通話功能及待機耗電量(idle power)大幅下降的第2代MID,出貨將會有顯著增長。

英特爾表示,2008 年各廠陸續出貨的MID產品價格帶約在599~799美元,視業者是否再增列功能而定,2009年第2代MID售價將更犀利,可望進一步下調價格,目前語音通話功能非第1代MID必備功能,但業者如有需求可自行增列,第2代MID將採用內建語音通話功能。NB業者認為,英特爾相當看好擁有X86架構優勢的 MID,並成為英特爾2008年重點發展之一,可望於2009年與採用ARM架構的手機平台業者,競逐智慧型手機市場大餅。

值得注意的是,與英特爾MID市場定位幾乎重疊的UMPC,處境相當尷尬,雖然重出江湖的UMPC祭出Wintel聯盟策略,但因定位不明,近2年來仍無法有效拉升買氣,各廠UMPC產品線只能以賠錢貨來形容,甚至部分NB業者預估,在MID於2009年初深入市場後,UMPC恐將逐步銷聲匿跡。

2008-03-06

中國最美的鄉村-禾木




禾木草原位於喀納斯河與禾木河交匯處的山間斷陷盆地中,海拔1124~2300m。盆地周圍山體寬厚,頂部呈渾圓狀,河流多切割為峽谷,地形複雜,禾木河自東北向西南貫穿其間,將草原分割為兩半,山地陰坡森林茂密,蒼翠欲滴,馬鹿、旱獺、雪雞棲息其間;而陰坡綠草滿坡,繁花似錦,芳香四溢,蜜蜂在採花釀蜜,牛羊滿山遍野覓食撒歡,一派迷人的廣袤草原景色。

2008-03-05

名人講堂-先進微系統科技總經理洪昌黎 行動投影顯示躍居明�

名人講堂-先進微系統科技總經理洪昌黎 行動投影顯示躍居明�在圖片及影片分享的消費趨勢下,將投影技術結合在手機、筆記型電腦(NB)、相機等各種多媒體手持裝置,被外界視為消費性電子產業的下一波殺手級應用,投影技術應用正處於百家爭鳴階段,未來鹿死誰手仍是未知數。

行動投影市場成兵家必爭之地 技術原理各擅其長

目前手持式行動投影市場方興未艾,幾乎所有曾做過投影技術的公司都在努力開發,市場對此技術有兩極看法,一種看衰其商品化的可能性,但另一種認為若能降低成品單價,將可打入消費性電子市場。

手持式投影技術可區分為4種,分別為LCD、LCOS、MEMS DLP和MEMS(微機電) Micro Scanner,前3者是利用現有的投影技術,發展較早,仍在相互競爭主流技術地位,但後者在技術上大有可為,因為在光學效率、成本及消耗功率上均佔有優勢。根據法國調查機構Yole Development指出,MEMS行動投影技術將在2009年正式起飛,到了2011年,行動投影市場規模可望達到4億美元。

雷射光源vs.LED光源大對決 雷射強調光學效率高

2008年CES展覽上可以看到不同技術的行動投影產品,消費性電子產品製造業者Microvision研發口袋型投影機,亮度達到10流明,解析度為WVGA(848 x 480)畫質;光學膜片大廠3M和奇景開發的行動投影機種,解析度達到VGA等級,亮度約在6~8流明,2家業者都規劃在2008年先後推出產品上市。

儘管對手起步較早,但2008年推出的產品規格還不算理想,例如無法觀看動畫或電池續電力不夠持久等。在光源技術上,有部分業者採用LED作為光源,但 LED光學效率差,平均轉換僅達20%~30%,耗電量大,且綠色LED光的色彩表現較差;另有一批業者則採用面板材料,但未來當解析度提高時,成本也將隨之增加。

雷射光源也有技術瓶頸要解決,包括投影產生的光斑現象,雷射綠光也需改善反應速度不夠快的問題,但雷射的優勢在於亮度高、光學效率達到70~80%,使用壽命長達2萬小時等。

由於新市場開發尚未成型,雷射光源的行動投影產品雖然還未正式量產,但具備後來居上的潛力,因此不需要太過於憂慮市場先機喪失的問題。

雷射行動投影產品2009年正式起飛

Microvision和先進微系統都採用雷射光源,但驅動技術不同,前者採用電池,後者則是使用靜電驅動,由於過去Microvision在綠光雷射技術花了不少功夫,目前雷射投影產品的進度領先半年至1年,但先進微系統的晶片可在封裝前就進行測試,成本較便宜。

外接式行動投影將成為市場優先策略 內建手機在2009年較可行

儘管現在不少業者均看好手機內建的行動投影產品,但未來產品的策略並不一定要和手機大廠結合,由於內建於手機可能導致耗電問題,外接式產品應有更好的機會,包括iPod、手機、數位相機等都可應用外接產品,使得投影畫質達到電視規格。

在產品價位部分,必須審慎考量市場區隔,由於未來內建投影功能的手機必是屬於高階或商務手機,價格可能落在500~600美元之間,目前外接式產品價格則定位在200~300美元左右,價格相差1倍,對於手機消耗快速的使用者來說,外接式產品在產品和實用性上都具有優勢。

其次,手機內建投影功能目前仍受限於技術和規格無法取得平衡,據了解,手機廠開出的要求是耗電量必須在1.5瓦以內,且亮度達到10~15流明,但要兩者兼具的困難度很高,預估2008~2009年仍將以非內建式的投影產品為主,2009年下半才可能正式推出手機內建的行動投影產品。
(洪昌黎口述,韓青秀整理)
洪昌黎,先進微系統科技總經理,曾任新加坡匯亞資金管理公司投資經理,台宏半導體研發部部經理。

2008-03-03

儲值卡 為學生辦卡解套 (經濟雷盈、洪凱音)

IndustryNewsDetail金管會對學生申請信用卡的條件愈來愈嚴,讓學生族群持有的信用卡,流通卡量從原本逾10萬張,驟減一半至僅剩5萬張。國際發卡組最近織積極為銀行解套,繼Visa國際組織發行Visa金融卡,萬事達卡也發行「儲值」概念的禮物卡(Gift Card),強調儲值多少、用多少,避免學生信用擴張。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指出,禮物卡必須事先儲值才能使用,加上可設計為「不記名」的特性,對發卡行來說,不必經過嚴格的徵信過程,每次儲值最高金額為1萬元,因此,持卡年齡從信用卡的20歲降為年滿16歲;而學生持禮物卡即可在全省萬事達卡特約商店消費,使用方式和信用卡一樣,刷卡後立即從儲值金額中扣款,讓禮物卡成為國際組織特約商店中,消費年齡門檻最低的「正卡」。

Visa金融卡的申請年齡門檻則視發卡行的規定,介於年滿18歲到20歲間。與禮物卡最大的不同,是Visa金融卡將刷卡金存入「活期存款」,若父母沒有多餘的資金挹注,刷卡金額不能超過存款金額,能解決學生過度擴充信用的問題,每月的帳單並可提供記帳功能。

銀行主管指出,未滿20歲的學生,申請信用卡必須先經父母同意,即使超過20歲的大學生、研究生,沒有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固定」收入證明,銀行統統不准核發信用卡,部分銀行更將固定年收入門檻,調高為20萬元,多數打工學生根本達不到該標準。

另外,金管會規定,銀行對學生發卡,每卡額度最高不得超過2萬元,且最多不得向三家銀行申請信用卡。銀行主管指出,加上卡債風暴發生時,很多年輕族群繳不出卡費,讓過去搶手的年輕人信用卡市場,成為各銀行避之唯恐不及的客戶。

至於信用卡附卡,必須依附父母親的主卡申辦,年齡至少要15歲數以上,且須經過父母親共同簽名同意才能申請。銀行主管指出,由於父母親的信用卡額度可能達20萬元,額度可由父母訂定,於告知銀行後發卡。

聯邦銀行指出,學生族群收入少、且不固定,銀行要賺利息錢,確實有風險,若銀行僅對學生發Visa金融卡、禮物卡,至少能賺1.5%手續費;待學生升格為社會新鮮人後,再提供信用卡的服務。

Google架網站平台 上手超簡單 (經濟林聰毅)

IndustryNewsDetailGoogle已是全球人氣最旺的搜尋引擎,現在更志在成為建置網站的首選平台。Google公司28日推出簡易的網站建置服務,協助上班族與學生迅速建置、管理協同作業網站,以搶攻微軟SharePoint的市場。

新服務稱為「Google Sites」,是該公司16個月前所併購的JotSpot精簡版。JotSpot是機構、個人建立與編輯網站服務的供應商。這項新服務是Google跨足企業與教育用戶市場的新舞台,讓即使無技術背景的使用者也能透過容易維護的網站,在線上整理、分享各種數位資訊,例如網站連結、行事曆、照片、影片、簡報以及其他檔案。

Google企業部門總經理基洛德說:「架設團隊網站通常很複雜,需要專門的軟硬體及程式技術。」但在Google Sites,任何人只消點擊幾下,即可快速架設與更新網站,並管理網站內的各種資料,包括YouTube的影片在內。

推出Google Sites的目的是挑戰微軟的SharePoint協同作業軟體,後者可讓使用者在同一組織內的安全網站分享文件並管理行事曆,但很難建置與維護。使用SharePoint,通常組織或機構必須自行購買、維護軟硬體,每100名使用者的花費從數萬到數十萬美元不等。相形之下,Google Sites是架設在Google的電腦上,且免費供Google Apps應用軟體的用戶使用。

基洛德說:「我們認為,Google Sites 與SharePoint類似,但更勝一籌。」

微軟的SharePoint程式通常須安裝在個人電腦上,但Goolge的應用程式裝在自己的電腦上,方便用戶透過網路在任何地方存取。基洛德說,Google Sites將網站的主控權交給一般上班族,而非公司或機構網路管理人員或技術支援部門。

Google Sites讓獲邀的使用者加入網站編輯網頁,無需具備網頁編碼或設計知識。造訪者在獲准使用後,可以搜尋該網站發布的任何資訊。有了這個網站,辦公室員工不但可建立企業「內部網路」,個別團隊成員也可建置其活動、興趣與計畫表等網頁。

Google並計畫在28日宣布,推出供消費者儲存個人健康資訊的線上資料庫「Google Health」,有助於美國正在起步的電子醫療病歷計畫。消息人士說,這套網路服務可讓消費者存取自己的基本醫療資料,並請醫生透過網路傳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