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0

縱橫集-打通國際市場業務的任督二脈! 

縱橫集-打通國際市場業務的任督二脈! 


幾年前,我去杜拜參展,正好遇上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廠商,在他鄉遇故知的閒聊中,我問他去過全世界哪幾個國家,原本以為他會扳著手指頭數出他去過的國家有哪幾個,但這位老兄非常幽默的回了我一句:「你應該問我有哪幾個國家沒去過!」。



別以為這只是少數特例的故事,因為,提著一只007皮箱走天下的台灣生意人,早在30年前就已活躍在全世界各個市場的角落。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L. Friedman【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1書,寫出近10年來因為資訊科技帶動的全球化深層革命趨勢,一時之間,讓所有身處趨勢浪潮中而不自覺的人們突然驚醒,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世界。



洛陽紙貴,或可形容這本書在全世界造成的震撼,對於從事拓展國際市場業務20年的我而言,比任何人都希望世界「真的」是平的,因為若如書中所提到的概念,只要有競爭力、有企圖心,小蝦米一樣可以與大鯨魚平起平坐,因為世界是平的,單槍匹馬的個體戶不用出門,也能夠與上萬人的大企業搶生意、拼訂單。



在【世界是平的】1書中,台灣龐大的IT產品生產製造艦隊,改變了全球IT資訊產業的輪廓,身處在台灣這個島嶼上的人,或多或少都參與【世界是平的】模型的演化成形。但是,世界何其大,對於看似有形卻是無際的國際市場,台灣廠商卻始終是既熟悉又陌生,很多人也許想問:世界若是平的,生意為何還是很難做?又或者是,一年的飛行哩程可以環繞地球一圈,但為何生意還是做不大?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世界不是那麼平!



過去30年,有許多台灣人或是台灣公司在全世界各地到處去做生意,就如同我在杜拜遇到的那位台灣老鄉一樣,去過的國家絕對不是扳著指頭就數得完的,而這樣的模式,也的確讓許多台灣公司做到不少生意。



但就如同【世界是平的】書中所提到的,過去要繞著地球跑才能做到的生意,現在卻因為資訊科技的發達演進,想要買產品的客人可以透過網路搜尋想買的貨品資訊,有產品要賣的人,也可以透過網站展示行銷商品,網路平台應用的發達,讓買賣雙方都能夠突破過去資訊不對稱、不透明的瓶頸,讓供需雙方的交易行為能夠透過對稱的資訊流而順利進行。以資訊流的角度來看,世界真的比以前平多了。
由於如此,很多人認為只要產品夠好,只要架一個網站、提供完整資訊及交易平台,客人就會自己找上門,就像是近來在台灣熱烈播出的雅虎奇摩關鍵字CF廣告一樣,廣告片中的老闆閒閒地坐在空盪盪的店裏,但在Cyber World中,客人卻已是蜂擁而至,這絕對是所有廠商的夢想,突破所有環節一步到位。



只不過,在實際國際化業務流程中,除了買賣方的資訊交流與交易互動外,還有一大塊繁瑣卻關鍵的流程是處於「不平」的狀況,那就是在很多交易中需要中間商的協助以打通通路、 並支援銷售、 物流與金流的作業。資訊科技或網路應用的發達固然可以精簡許多作業流程,但卻絕對無法取代倉儲、物流、配送的作業流程;而付款與收款之間的技術性金流作業,當然可以透過金融機構的網路平台來進行,但放帳呢?就是資訊科技再發達也無能為力之處。



國際貿易不等於國際化業務!



因為以外銷為主的產業型態,再加上台灣人遍布全球市場的貿易商業足跡,讓很多人會認為台灣公司已經很國際化、非常擅長於國際市場業務開發、具有深厚經營國際市場的經驗。



但事實上,國際市場業務與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ing)是兩件事,若要談國際貿易,台灣從來就不缺乏這樣的人,因為全世界到處都是台灣人、都是華人,都是在做貿易,國際貿易活動的能量非常旺盛。



但是,國際貿易只是國際市場業務開發中的一環,很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台灣的產業界、或是台灣社會,大部分人卻都還是以這樣的角度思考國際化這件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許多談論國際化的媒體報導,都把報導的焦點放在那些拎著行李在全世界到處飛來飛去的人,關心的是他的護照上有幾個國家的簽證、累積多少的飛行哩程、1年可以繞地球幾圈之類的話題。但看在久經國際市場業務實戰的人眼中,媒體報導的這些焦點都只是非常原始的業務員技巧而已。



一只皮箱走天下的貿易外銷生意心態,到今天,其實都還存在於許多企業之中。過去,台灣人之所以能夠透過貿易 (Trading)做生意賺錢,其實多半是因為資訊流的瓶頸限制,但隨著資訊逐漸轉趨對稱、透明,純貿易、或類貿易型態的國際市場業務將會因為產品的日益大眾化、 資訊流的平坦順暢、商業競爭的全球化等因素,使單純的貿易行為能力已不足以開發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業務的任督二脈-價值鏈



對一個每天站在國際化業務市場第一線的人而言,過去20年的經驗,讓我深切體會到,所謂的價值鏈,就像是武俠小說中打通任督二脈就能練成絕世神功一樣,經營國際化業務的任督二脈就是要理順價值鏈(Value Chain)。



對我而言,「價值鏈」就是一個完整的商業流程,一路從產品製造/提供者、代理銷售通路(Distributor)、經銷銷售通路(Reseller)、到終端消費者(End User)而完成的一個完整的銷售流程。



以往大部分廠商只要在公司內部做好產品研發、 採購備料、生產出確保提供好功能、好品質、好價格的產品,在公司外部做好整合上游零件供應商、找到下游品牌商或代理通路商,就算是打通了價值鏈。但在今日,隨著商業環境、資訊科技、市場型態的改變,整個價值鏈及通路也變得更多元、更複雜,若無全盤考量的宏觀眼光以管理支援整體價值鏈,就算只做內銷市場也會困難重重,更遑論不同語言、文化、商業習慣的國際市場.



在整個價值鏈中,唯一可能不變的就是源頭的產品製造/提供者、與尾端的終端消費者,但在此二者之間的代理、經銷等等通路型態,今日卻已出現更多元化的轉變,例如電子商務的出現,就可能弱化甚至取代代理商或經銷商的角色;又或者,在特殊應用市場中,代理商可能對應的不再是一般的經銷商,而是會要求提供更高附加價值與服務的系統整合商(SI)或特定企業機關客戶;在電信業市場中,代理商與系統整合商的角色可能會合而為一,甚至可能被提供產品的品牌廠商所取代,而電信業者則是可能扮演部分代理商、部分經銷商的角色,因為大部分電信業者雖然不想自己經手庫存配送,但卻仍希望掌握與終端消費者直接交易的窗口。



由此就可看出,過去的價值鏈其實很簡單明瞭,就是一個各司其職的商業流程,但隨著商業交易、市場型態的改變,原本該是一直線的價值鏈,卻也可能變成枝節交錯的樹狀分布圖。



試想,是管理一條直流渠道的工程容易?還是管理一幅盤根錯節的水道架構輕鬆?答案其實不言可喻,也凸顯出價值鏈在國際化業務的重要性只增不減。



事實上,管理國際市場業務其實就是管理價值鏈,只要把價值鏈中的環節理順了,去掉不必要或重複的環節、補強價值鏈上的不足,拓展國際市場業務的計畫就能順利進行。



當然,不同的公司會在著手觀察管理價值鏈上發現許多問題,像是要專注於代工業務,還是發展自有品牌?是要透過代理商,還是要自己找人經營當地市場?要找怎樣的人才最適合?要設立怎樣規模的銷售或支援據點?要選擇或建立何種性質的通路體系?該不該放帳?要不要自己揹存貨?



但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價值鏈中的環節,就如同外界最喜歡引述台灣成功企業家的名言:「魔鬼都藏在細節裏」,每一個細節都是重點、也都必須要善待它、理順它。唯有了解每個環節才能知道它對於我們生意存在的重要性,進而決定我們在該環節所應扮演的角色 。因此,這些「綿綿角角」(台灣俚語)的價值鏈環節,將會是「縱橫集」未來陸續討論到的重點。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也許變得比以前平了,但透過現實世界的眼睛看出去,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不同區域、文化、經濟、政治、甚至是宗教等因素形成的差異,所以,世界其實還不是那麼的平,國際市場業務開拓仍然充滿了挑戰。



20年的國際市場業務實戰經驗,在全球不同市場所經歷過的善待、教訓、喜悅、或是惡夢,其實都值得衷心感謝與珍惜。面對廣大、陌生、不確定性極高的國際市場業務,每一家公司、每一位負責國際市場業務的操盤手,都應該要對自身的價值鏈有全盤了解,深入且細緻的碰觸每一個環節,一步步理順盤根錯節的價值鏈,而我真心相信,這正是發展國際市場業務的根本。
(縱橫集專欄未來將持續於電子時報觀點版面刊出,由曹安邦口述,記者陳慧玲整理撰寫,將以國際市場業務與國際化經驗為專欄主軸,未來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或對相關議題需要進一步討論交流,或提出更進一步討論的議題,歡迎來信至irene.chen@digitimes.com信箱。)

曹安邦,1956年生,現任友訊科技D-Link International總經理,負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東、中南美等多個新興市場。畢業於美國伊利諾科技學院MBA(MBA,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U.S.A.),曾任職於IBM、Digital等多家外商公司高階主管,參與資訊通訊產品業務行銷工作經歷超過20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