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NewsDetail根據日經新聞社報導,英特爾及KDDI合資的WBP及Willcom獲得日本總務省推薦,近期可望取得WiMAX執照,市場研究員認為,日本釋照確定後,明年可望展開測試及採購計畫,投資金額將超越台灣,成為全球第二大WiMAX投資市場。
日本總務省今年5月宣布將釋出二張WiMAX執照,吸引日本行動、固網、PHS電信業者NTT DoCoMo、KDDI、SoftBank Mobile、Acca、Willcom搶進,各業者也進行合縱連橫。
市場研究員認為,未來不管哪個業者獲得WiMAX執照,日系WiMAX設備廠獲得採購訂單機會大於其他國際設備廠,台灣廠商要搶得日本WiMAX商機得要搶先綁樁,除與日系WiMAX設備廠接觸外,也應與營運商建立關係。
目前日本WiMAX設備商以NEC動作最為積極,已在台灣成立WiMAX測試中心、更計畫投資10 億元成立WiMAX研發中心,日立則與奧維通一起開發WiMAX基地台,住友也搶進WiMAX基地台產品,富士通則投入晶片開發,與資策會合資成立研發中心,開發WiMAX晶片。
台灣廠商中以智邦與奧維通合資成立的鈺程科技與NEC關係最好,日前NEC取得大同M台灣計畫採購單,其中CPE就是由鈺程負責代工,此位更有機會靠奧維通關係與日立搭上線,鈺程搶進日本WiMAX商機機會不小。
合勤已在日本設立子公司,將由子公司積極與當地業者接觸。正文的WiMAX產品鎖定全球市場,預計搭配國際電信設備業者一起搶進日本市場。
WBP主要股東KDDI是日本第二大行動電信業者,採用CDMA2000網路,用戶數2,900萬戶,Willcom則為PHS業者,用戶數約460萬戶。根據報導指出,WBP及Willcom獲得推薦後,有機會取得WiMAX執照。
雖然此消息尚未獲得日本官方證實,不過市場研究員認為,日本WiMAX執照底定後,明年起將積極加入測試及採購計畫,日前ACCA曾宣布若獲得WiMAX執照,將投入17億美元,SoftBank則將投入20億美元資金,雖兩家業者均未獲得推薦,但依此投資計畫推估日本WiMAX網路布建投入資金約為20 到30億美元之間,可望超越台灣10億美元投資金額,成為僅次於美國Sprint Nextel的第二大投資案。
2007-12-24
觸控技術 縱橫3C
IndustryNewsDetail採觸控技術之手機早已存在多年,不僅是在一般功能性手機或智慧型PDA手機上,觸控手機在過去幾年間並未獲得消費者特別之重視,2006年採觸控螢幕之手機普及率僅占全年出貨量之2%。
然而在Apple iPhone推出後,包括手機廠商、觸控廠商在內,許多人訝異原來觸控技術可以帶來如此直覺化之人機介面應用。即使iPhone採用劃時代的多點觸控技術,並以手指取代觸控筆,但在單點觸控領域上,iPhone仍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2007年在iPhone的帶領下,預計未來採觸控技術之手機將較過去大幅成長,相同的,許多應用也將觸控化。
音樂播放…直覺選曲
觸控螢幕早已應用在各種不同功能之手持裝置上,在手機整合趨勢下,這些功能未來都將成為手機之標準功能,因此在預測未來手機可能之觸控應用上,可藉由分析現有觸控產品應用實例來進行。以下列出各種不同觸控產品之應用。
音樂播放應用上,包括透過觸控螢幕直覺地操作曲目選取、音量調整等功能。電子字典應用則可用在觸控螢幕上手寫不認識的單字,不論各國語言,即可透過辨識軟體即時翻譯為所需語言,可克服過去電子字典機必須配備大型鍵盤之缺點。
GPS導航…拖拉地圖
GPS導航應用可透過觸控螢幕能簡單的拖拉電子地圖,設定起始點與目的地,亦可以多點觸控方式放大縮小地圖。在數位相機則可運用觸控面板,照相手機能夠更簡易地控制照相參數,並以拖拉方式檢視相片、放大縮小,或在照片上塗鴉留言等。
電子書部分可利用觸控筆在閱讀中的電子書上標記重點、寫評語、圈記等。 遊戲方面則運用觸控螢幕,實現許多過去按鍵式所無法進行的遊戲。另外手機瀏覽Web可透過兩種模式,一種是瀏覽手機專用Web,這種網站已針對小螢幕進行版面的最佳化,瀏覽時僅需上下捲動即可。另一種為瀏覽原始PC用網站,此時手機螢幕過小,因此會產生如放大縮小頁面、上下左右橫向捲動等更複雜操作。
這些應用所需的觸控操作模式可簡單歸納為幾種模式,包括點觸控可視為過去按鍵的取代,由於觸控螢幕可以隨時改變顯示內容,因此按鍵意義與大小、形狀等都能因狀況而變。能在需要時才出現,避免消費者面對過多按鍵時,造成疑惑,可有效降低學習難度。
單點拖拉式觸控是一種向量操作模式,應用在如音量調整、移動地圖、畫重點標記線,若加上拖拉的速度,則可創造出如丟棄照片的操作效果。單點拖拉式觸控可透過各種手勢(Gesture)設計,達成更複雜之操作,如順時針劃圈、上右、左下、右左右等,此手勢應用常出現在PC之網路瀏覽器上。
電子字典…手寫單字
至於多點觸控為2006年甫出現的新技術,目前應用於消費性電子僅Apple iPhone一款。多點觸控可透過兩點以上之觸擊並拖拉,可以產生放大縮小等直覺化操作,未來更可能延伸出如單奏鋼琴、撥弄琴弦等虛擬應用。在iPhone中之多點觸控模式,多半亦可透過單點觸控及拖拉方式取代。
文字辨識可視為單點拖拉式觸控之延伸,差異僅在於文字辨識需具備較高之觸控解析度及觸控筆,手指因指觸面積太大,不適合在手機等小面板上。
根據前述之各種觸控情境及歸納出之操作模式,可以簡單描繪出觸控技術供應商在未來觸控手機上所需發展之方向。首先,在單點觸控方面,為了取代傳統按鍵式輸入模式,必須具備某種程度之按鍵回饋機制,例如反白顯示、裝置震動、聲音等。
且若設計上是以手指為觸控物,則按鍵面積必須大於手指頭平均大小,以避免使用者無法準確點到正確按鈕,或甚至誤觸其他按鈕。高度靈敏度則可避免使用者疑惑未按下按鍵而用力按壓,造成觸控面板損壞。過去許多觸控產品受限於晶片處理速度慢,造成觸控反應遲緩,影響操作流暢度。在許多消費者調查顯示,反應時間為觸控產品最重要之影響因素。
觸控模式方面,多點觸控操作在許多情況下,其實可以透過單點觸控完成。雖然多點觸控可以更直覺地處理如放大縮小等操作,但由於現階段多點觸控技術層次與成本較單點觸控高出許多,因此多點觸控之需求並未如單點觸控之強烈。
最後,在一般需求方面,觸控面板普遍無法承受衝擊、顯示面板過於耗電、操作介面不夠人性化、指紋殘留嚴重等,都是目前觸控產品常見的缺點。雖然這些缺點可能影響觸控手機之消費者購買意願,但總體而言,觸控設計仍能帶給使用者更大範圍之顯示面積、更有彈性之操作介面、更直覺化多樣化之操作體驗,這些特點能將產品從基本的滿足需求,提升到質感價值層次,對於中高階產品具有顯著之價值提升作用。
然而在Apple iPhone推出後,包括手機廠商、觸控廠商在內,許多人訝異原來觸控技術可以帶來如此直覺化之人機介面應用。即使iPhone採用劃時代的多點觸控技術,並以手指取代觸控筆,但在單點觸控領域上,iPhone仍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2007年在iPhone的帶領下,預計未來採觸控技術之手機將較過去大幅成長,相同的,許多應用也將觸控化。
音樂播放…直覺選曲
觸控螢幕早已應用在各種不同功能之手持裝置上,在手機整合趨勢下,這些功能未來都將成為手機之標準功能,因此在預測未來手機可能之觸控應用上,可藉由分析現有觸控產品應用實例來進行。以下列出各種不同觸控產品之應用。
音樂播放應用上,包括透過觸控螢幕直覺地操作曲目選取、音量調整等功能。電子字典應用則可用在觸控螢幕上手寫不認識的單字,不論各國語言,即可透過辨識軟體即時翻譯為所需語言,可克服過去電子字典機必須配備大型鍵盤之缺點。
GPS導航…拖拉地圖
GPS導航應用可透過觸控螢幕能簡單的拖拉電子地圖,設定起始點與目的地,亦可以多點觸控方式放大縮小地圖。在數位相機則可運用觸控面板,照相手機能夠更簡易地控制照相參數,並以拖拉方式檢視相片、放大縮小,或在照片上塗鴉留言等。
電子書部分可利用觸控筆在閱讀中的電子書上標記重點、寫評語、圈記等。 遊戲方面則運用觸控螢幕,實現許多過去按鍵式所無法進行的遊戲。另外手機瀏覽Web可透過兩種模式,一種是瀏覽手機專用Web,這種網站已針對小螢幕進行版面的最佳化,瀏覽時僅需上下捲動即可。另一種為瀏覽原始PC用網站,此時手機螢幕過小,因此會產生如放大縮小頁面、上下左右橫向捲動等更複雜操作。
這些應用所需的觸控操作模式可簡單歸納為幾種模式,包括點觸控可視為過去按鍵的取代,由於觸控螢幕可以隨時改變顯示內容,因此按鍵意義與大小、形狀等都能因狀況而變。能在需要時才出現,避免消費者面對過多按鍵時,造成疑惑,可有效降低學習難度。
單點拖拉式觸控是一種向量操作模式,應用在如音量調整、移動地圖、畫重點標記線,若加上拖拉的速度,則可創造出如丟棄照片的操作效果。單點拖拉式觸控可透過各種手勢(Gesture)設計,達成更複雜之操作,如順時針劃圈、上右、左下、右左右等,此手勢應用常出現在PC之網路瀏覽器上。
電子字典…手寫單字
至於多點觸控為2006年甫出現的新技術,目前應用於消費性電子僅Apple iPhone一款。多點觸控可透過兩點以上之觸擊並拖拉,可以產生放大縮小等直覺化操作,未來更可能延伸出如單奏鋼琴、撥弄琴弦等虛擬應用。在iPhone中之多點觸控模式,多半亦可透過單點觸控及拖拉方式取代。
文字辨識可視為單點拖拉式觸控之延伸,差異僅在於文字辨識需具備較高之觸控解析度及觸控筆,手指因指觸面積太大,不適合在手機等小面板上。
根據前述之各種觸控情境及歸納出之操作模式,可以簡單描繪出觸控技術供應商在未來觸控手機上所需發展之方向。首先,在單點觸控方面,為了取代傳統按鍵式輸入模式,必須具備某種程度之按鍵回饋機制,例如反白顯示、裝置震動、聲音等。
且若設計上是以手指為觸控物,則按鍵面積必須大於手指頭平均大小,以避免使用者無法準確點到正確按鈕,或甚至誤觸其他按鈕。高度靈敏度則可避免使用者疑惑未按下按鍵而用力按壓,造成觸控面板損壞。過去許多觸控產品受限於晶片處理速度慢,造成觸控反應遲緩,影響操作流暢度。在許多消費者調查顯示,反應時間為觸控產品最重要之影響因素。
觸控模式方面,多點觸控操作在許多情況下,其實可以透過單點觸控完成。雖然多點觸控可以更直覺地處理如放大縮小等操作,但由於現階段多點觸控技術層次與成本較單點觸控高出許多,因此多點觸控之需求並未如單點觸控之強烈。
最後,在一般需求方面,觸控面板普遍無法承受衝擊、顯示面板過於耗電、操作介面不夠人性化、指紋殘留嚴重等,都是目前觸控產品常見的缺點。雖然這些缺點可能影響觸控手機之消費者購買意願,但總體而言,觸控設計仍能帶給使用者更大範圍之顯示面積、更有彈性之操作介面、更直覺化多樣化之操作體驗,這些特點能將產品從基本的滿足需求,提升到質感價值層次,對於中高階產品具有顯著之價值提升作用。
2007-12-21
華碩Eee PC年底前銷量近35萬台 高於外界預期
華碩Eee PC年底前銷量近35萬台 高於外界預期華碩(Asus)提升品牌價值路線,展開連串策略聯盟,20日與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共同捐贈1,000台Eee PC予全台各地偏遠地區學校,至今華碩Eee PC總出貨量已接近35萬台,緊接2008年第1季全球標案訂單將出動,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指出,Eee PC為華碩品牌「另外的轉機」,將持續做為M型社會數位產品的主動領導者,任何Easy的數位產品都有推出可能。
施崇棠慣用的獅爪手勢伸向前方,強調M型化社會的未來,華碩永遠都要作主動的領導者,而這樣的概念不只在Eee PC,也有其它全方位的產品研發,任何Easy(簡易)使用的數位產品都有推出的可能。
廣告
對於未來經濟的看法,施崇棠認為總體經濟難以預估,但華碩會比較往相同產業界的競爭況狀往前衝刺,堅持在品牌市場成長率維持到最高,短時間內希望筆記型電腦(NB)品牌能前進到全球前5大、甚至是前3大,但華碩品牌產品不靠價格血搏,而是創新價值。
另外,大陸勞工合同法2008年1月準備上路,針對製造導向的和碩聯合與永碩聯合的人力成本壓力,施崇棠則認為,這些挑戰是可以預期的事,正審慎評估前進越南、甚至其它像墨西哥、南美等地區建廠的可行性,現在遲未決定的最大原因,就怕投資下去,很快又有變化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華碩Eee PC銷售未滿1季時間,出貨數量已倍數激增,下週將是歐美聖誕節消費買氣最旺時間,華碩表示,Eee PC在全美5大城市的出貨量已達總Eee PC的15%,目前全球出貨量接近35萬台,已經打破投顧法人界所預估的30萬台業績。
此外,Eee PC擴張全球賣場的計劃也將在2008年1月起動,除了美國最大3C電子賣場BestBuy開始銷售外,日本也將上市。
這次華碩與中華電信的聯手贊助台灣偏遠教育學校,提供1,000台搭載4GB硬體、未正式零售上市的Windows版本平台,內容包含即時通訊MSN、Outlook、精簡版的Excel、Word、以及PowerPoint等文書軟體。
華碩行銷總監韓德行指出,與中華電信的贊助範圍以國中教育體系為主,而華碩更投入台灣微軟的鳳凰計劃,提升更多婦女、偏遠地區民眾瞭解如何使用電腦,改善台灣地區數位落差。
施崇棠慣用的獅爪手勢伸向前方,強調M型化社會的未來,華碩永遠都要作主動的領導者,而這樣的概念不只在Eee PC,也有其它全方位的產品研發,任何Easy(簡易)使用的數位產品都有推出的可能。
廣告
對於未來經濟的看法,施崇棠認為總體經濟難以預估,但華碩會比較往相同產業界的競爭況狀往前衝刺,堅持在品牌市場成長率維持到最高,短時間內希望筆記型電腦(NB)品牌能前進到全球前5大、甚至是前3大,但華碩品牌產品不靠價格血搏,而是創新價值。
另外,大陸勞工合同法2008年1月準備上路,針對製造導向的和碩聯合與永碩聯合的人力成本壓力,施崇棠則認為,這些挑戰是可以預期的事,正審慎評估前進越南、甚至其它像墨西哥、南美等地區建廠的可行性,現在遲未決定的最大原因,就怕投資下去,很快又有變化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華碩Eee PC銷售未滿1季時間,出貨數量已倍數激增,下週將是歐美聖誕節消費買氣最旺時間,華碩表示,Eee PC在全美5大城市的出貨量已達總Eee PC的15%,目前全球出貨量接近35萬台,已經打破投顧法人界所預估的30萬台業績。
此外,Eee PC擴張全球賣場的計劃也將在2008年1月起動,除了美國最大3C電子賣場BestBuy開始銷售外,日本也將上市。
這次華碩與中華電信的聯手贊助台灣偏遠教育學校,提供1,000台搭載4GB硬體、未正式零售上市的Windows版本平台,內容包含即時通訊MSN、Outlook、精簡版的Excel、Word、以及PowerPoint等文書軟體。
華碩行銷總監韓德行指出,與中華電信的贊助範圍以國中教育體系為主,而華碩更投入台灣微軟的鳳凰計劃,提升更多婦女、偏遠地區民眾瞭解如何使用電腦,改善台灣地區數位落差。
智慧型手機位居數位匯流核心裝置 台廠機會與挑戰兼具
智慧型手機位居數位匯流核心裝置 台廠機會與挑戰兼具
假如要票選2007年行動產業的最佳主角,恐怕非蘋果(Apple)莫屬。從年初與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CES同時間發表iPhone開始,有關蘋果或iPhone的消息,迅速在全球各大媒體蔓延開來,即使在6月底產品上市後,蘋果一舉一動仍舊吸引眾人目光,iPhone何時在歐洲上市、上市後銷售成績如何等。在2007年之前,蘋果從未推出過手機,iPhone為其推出的第1款手機,卻創造出行動產業最大的話題。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全球手機龍頭業者諾基亞(Nokia),2007年也做出相當重大的決定,除自2008年開始,組織大幅調整,並以「Device」與「Service」作為財務報表的營收項目外,更重要的是宣示成為1家網路公司(Internet Company),不再只是手機業者。
廣告
至於Google,則是在2007年結束前,為行動產業創造新話題。除與30多家業者合作,宣布成立Open Handset Alliance,跨入手機作業系統平台Android的提供,尤有甚者,更表態投入美國700MHz頻譜競標行列,對電信業務興致昂昂。
蘋果、諾基亞、Google這3家完全不同領域的業者,卻在2007年開始,互相跨入對方原本經營的領域,讓過去幾年談論多時的「數位匯流」概念,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技名詞,不僅如此,在通訊網路技術匯流之前,營運模式的匯流可能搶先一步實現,帶來新的產業競爭風貌。
由這些公司的舉動,台廠所取得的商機,看似僅扮演零組件供應、或是產品組裝的角色,完全無主導地位。但從過去2年手機產業發展來看,前5大業者排名已歷經2 次洗牌,從更長久的時間來看,豈沒有豬羊變色的可能?假如數位匯流真的提供顛覆產業的機會,台灣有何機會從這股潮流中取得一席之地,進而擺脫過去產業發展宿命?
智慧型手機為數位匯流中最重要的裝置
所謂「數位匯流」定義,指的是相同服務(如語音、影視或數據服務),可透過不同網路(如固網、Cellular、WLAN、WiMAX等),傳送至用戶端;另一方面也可定義成,透過同一個終端裝置,可接收到多種服務。
從定義來看,數位匯流涵蓋範圍相當大,且並非單指行動通訊技術,尚包括固網及其他無線通訊技術。由於數位匯流趨勢下,必須滿足使用者從家庭、工作、以及在家庭與工作場所間移動的需求。以手機不但在全球行動用戶成長快速、且憑藉其可攜特性,比其他裝置,更能滿足數位匯流的趨勢。諾基亞提出「Personal Mobile Gateway」角色的概念,手機可作為與其他IP網路介接的裝置,使用者可藉此連上Internet;另一方面,當未來手機加裝感測器後,更可充作使用者週遭環境資訊收集器。一旦手機實現這些功能,將跳脫原本語音溝通應用。特別是強調多功能、連網的智慧型手機,隨著手機業者與電信業者對其期待更高的情況下,更將成為數位匯流下,最重要的裝置。
根據DIGITIMES預測,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規模,2010年約有近3億支的規模,佔整體手機市場的20%左右。更有人提出,未來的手機都將是智慧型手機。我們可從蘋果與Google積極搶進手機市場看出,所訴求者皆迥異於既有手機業者強調的重點,反而是強調連網能力,且希望集結程式開發者開發出多樣的應用程式,以供用戶使用。
台廠發展智慧型手機已具基礎 形成平台推動將更具力量
假如以產品區分,台廠手機出貨以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為大宗,且幾乎都是以代工型態經營,來自前5大手機品牌業者訂單,為支撐過去幾年出貨量成長的重要力量。但相對於PC產業,國際手機大廠皆保有自有產能,委外生產比例有一定限制,現僅摩托羅拉與索尼愛立信釋單較為積極,再加上能夠承接到大廠訂單者,僅有2~3家台廠,對其他業者而言,若欲在手機產業爭得一席之地,勢必得轉進其他產品。
台廠投入智慧型手機並非近幾年才開始,只不過早期各家業者對智慧型手機定位於利基產品,多抱持姑且一試心態,直到宏達電創下亮麗營運佳績,且順利自代工模式轉為自有品牌,智慧型手機不僅躍升為明星產品,同時也吸引許多公司將資源轉入智慧型手機,市場上也冒出許多新業者瞄準此領域來勢洶洶。
雖在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平台選擇上,台廠重押微軟Windows Mobile,但歷經這幾年耕耘,以及台廠原本在資訊產業與微軟平台的緊密合作,的確已造就出台廠在Windows Mobile平台的全球主導地位,我們可從手機大廠索尼愛立信欲跨入Windows Mobile平台,也需藉助宏達電之力,看出台廠在此領域的優勢。
就智慧型手機市場而言,2006年諾基亞以近35%市佔率居首,但排名第2以後的業者,其市佔率皆在8%以下,換言之,智慧型手機正處於產業萌芽階段,不僅整體市場規模成長快速,廠商間競爭態勢亦尚未塵埃落定,台廠不論從代工或自有品牌切入,機會將遠比既有手機市場來得大。
另一方面,從掌握行動服務「最後一哩」的電信業者來看,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其推升數據服務用量最為匹配,不僅對於智慧型手機的採用更趨積極,且有重量級業者如Vodafone、NTT DoCoMo等,皆表態支持Windows Mobile,為台廠增添不少機會。
事實上,進入數位匯流時代,原本由行動電信業者嚴密掌控的市場將逐漸鬆動,行動服務市場吸引包括固網業者、Cable服務業者、無線寬頻服務業者、 Internet業者所覬覦。對台廠發展智慧型手機而言,從既有手機領域出發,不僅客戶對象有限,同時也遭逢相當多的競爭者,但若將客戶定義放大到有心跨入行動服務領域者,市場舞台將隨之變大。
若單就手機這項產品來討論,市場想像空間不大,且似乎已被前5大品牌業者所盤據,但隨著不同於行動電信業者的服務商加入戰場,產品定義必須擴大到各類可攜式裝置,而以智慧型手機目前發展態勢,將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不過,藉由智慧型手機競逐數位匯流所產生的市場機會,假如仍以開發單一硬體裝置的思維進行,手機只不過是另一個具有市場成長潛力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競爭強度十足,直接是產品規格與造型之間較勁,一旦產品步入成熟階段,又得走上價格競爭之途。
假如能從行動平台角度切入,手機不單只是手機,還必須將電信業者、軟體業者、應用與內容業者、晶片業者、零組件業者一併考量。若以推動手機電視服務為例,在產品設計上,從晶片採用、螢幕規格、附加記憶體的需求、外觀設計是否符合操作便利性等,必須一併考量,相關零組件業者最好能與手機製造商密切合作。而在電視服務方面,播放軟體與媒體平台的選擇、版權管理技術、內容來源等,亦需將整個環節串連起來。
從廠商角度來看,完全整合供應鏈上的所有業者於單一集團旗下有其難度,但若透過與相關業者合作方式,形成聯盟方式,以應用服務為主訴求來帶動硬體銷售,始能擺脫單純以硬體的競爭。
不整併 台廠實力將原地踏步
雖然智慧型手機在數位匯流時代中如此看好,且看似對台廠有不少機會,但從目前市場表現來看,似乎只看到宏達電一枝獨秀,即使未來真的進入數位匯流時代,台廠情勢會有所變化嗎?
從全球行動產業既有局勢來看,電信業者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多數情況下,手機大廠還需向其低頭。唯有出現3個特例,目前銷售出最多智慧型手機的諾基亞,基本上是將智慧型手機當成一般功能手機,運用機海戰術及穩定的手機品質,贏得消費者,讓電信業者必須買單。
其次則是以企業用途為主的BlackBerry,藉由其獨特的企業應用,讓多數電信業者主動導入其產品與解決方案。最後則是蘋果的iPhone,挾其產品的獨特設計、創新操作介面,主導消費性智慧型手機市場走向,讓電信業者也不得不向他低頭。
而台廠呢?台廠最大問題點在於資源分散,大家都在競逐有限的人才或客戶。以智慧型手機而言,台廠投入開發約在10家以上,但人才供應卻持續短缺,稍有經驗的團隊,往往在業者競爭挖角下跳槽,薪水增加,但產品開發實力卻不見得同步提升,甚至於發生客戶隨著團隊而轉檯,手機客戶也樂於利用廠商間的矛盾,獲取最大利益,但卻苦了台廠,一方流失人才,另一方則得靠流血競爭取得訂單。
資源分散、過度競爭的結果,造成各家台廠所累積的人才資源不夠紮實。為爭取客戶,只能以滿足客戶需求而疲於奔命,無法好好思考用完整架構來開發產品。因此,台廠在產品供應上,無法像諾基亞一樣,涵蓋高、中、低階,至於產品特色,大多只能緊跟著全球潮流,更不用說會出現如同iPhone或Blackberry等具重要影響力的產品。
跨入數位匯流時代,台廠若欲翻身,或至少擠入領先群,勢必得在關鍵技術有所卡位。過去在行動通訊技術發展,台廠只能扮演追隨者角色,由於無法掌握關鍵智財權,台廠必須背負高權利金。若無法在下世代通訊技術提早布局,恐怕還是落入與現在相同的結局。但技術實力提升的前提,台廠如何透過整併方式壯大規模,將是產業界發展必須思考的議題。
假如要票選2007年行動產業的最佳主角,恐怕非蘋果(Apple)莫屬。從年初與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CES同時間發表iPhone開始,有關蘋果或iPhone的消息,迅速在全球各大媒體蔓延開來,即使在6月底產品上市後,蘋果一舉一動仍舊吸引眾人目光,iPhone何時在歐洲上市、上市後銷售成績如何等。在2007年之前,蘋果從未推出過手機,iPhone為其推出的第1款手機,卻創造出行動產業最大的話題。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全球手機龍頭業者諾基亞(Nokia),2007年也做出相當重大的決定,除自2008年開始,組織大幅調整,並以「Device」與「Service」作為財務報表的營收項目外,更重要的是宣示成為1家網路公司(Internet Company),不再只是手機業者。
廣告
至於Google,則是在2007年結束前,為行動產業創造新話題。除與30多家業者合作,宣布成立Open Handset Alliance,跨入手機作業系統平台Android的提供,尤有甚者,更表態投入美國700MHz頻譜競標行列,對電信業務興致昂昂。
蘋果、諾基亞、Google這3家完全不同領域的業者,卻在2007年開始,互相跨入對方原本經營的領域,讓過去幾年談論多時的「數位匯流」概念,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技名詞,不僅如此,在通訊網路技術匯流之前,營運模式的匯流可能搶先一步實現,帶來新的產業競爭風貌。
由這些公司的舉動,台廠所取得的商機,看似僅扮演零組件供應、或是產品組裝的角色,完全無主導地位。但從過去2年手機產業發展來看,前5大業者排名已歷經2 次洗牌,從更長久的時間來看,豈沒有豬羊變色的可能?假如數位匯流真的提供顛覆產業的機會,台灣有何機會從這股潮流中取得一席之地,進而擺脫過去產業發展宿命?
智慧型手機為數位匯流中最重要的裝置
所謂「數位匯流」定義,指的是相同服務(如語音、影視或數據服務),可透過不同網路(如固網、Cellular、WLAN、WiMAX等),傳送至用戶端;另一方面也可定義成,透過同一個終端裝置,可接收到多種服務。
從定義來看,數位匯流涵蓋範圍相當大,且並非單指行動通訊技術,尚包括固網及其他無線通訊技術。由於數位匯流趨勢下,必須滿足使用者從家庭、工作、以及在家庭與工作場所間移動的需求。以手機不但在全球行動用戶成長快速、且憑藉其可攜特性,比其他裝置,更能滿足數位匯流的趨勢。諾基亞提出「Personal Mobile Gateway」角色的概念,手機可作為與其他IP網路介接的裝置,使用者可藉此連上Internet;另一方面,當未來手機加裝感測器後,更可充作使用者週遭環境資訊收集器。一旦手機實現這些功能,將跳脫原本語音溝通應用。特別是強調多功能、連網的智慧型手機,隨著手機業者與電信業者對其期待更高的情況下,更將成為數位匯流下,最重要的裝置。
根據DIGITIMES預測,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規模,2010年約有近3億支的規模,佔整體手機市場的20%左右。更有人提出,未來的手機都將是智慧型手機。我們可從蘋果與Google積極搶進手機市場看出,所訴求者皆迥異於既有手機業者強調的重點,反而是強調連網能力,且希望集結程式開發者開發出多樣的應用程式,以供用戶使用。
台廠發展智慧型手機已具基礎 形成平台推動將更具力量
假如以產品區分,台廠手機出貨以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為大宗,且幾乎都是以代工型態經營,來自前5大手機品牌業者訂單,為支撐過去幾年出貨量成長的重要力量。但相對於PC產業,國際手機大廠皆保有自有產能,委外生產比例有一定限制,現僅摩托羅拉與索尼愛立信釋單較為積極,再加上能夠承接到大廠訂單者,僅有2~3家台廠,對其他業者而言,若欲在手機產業爭得一席之地,勢必得轉進其他產品。
台廠投入智慧型手機並非近幾年才開始,只不過早期各家業者對智慧型手機定位於利基產品,多抱持姑且一試心態,直到宏達電創下亮麗營運佳績,且順利自代工模式轉為自有品牌,智慧型手機不僅躍升為明星產品,同時也吸引許多公司將資源轉入智慧型手機,市場上也冒出許多新業者瞄準此領域來勢洶洶。
雖在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平台選擇上,台廠重押微軟Windows Mobile,但歷經這幾年耕耘,以及台廠原本在資訊產業與微軟平台的緊密合作,的確已造就出台廠在Windows Mobile平台的全球主導地位,我們可從手機大廠索尼愛立信欲跨入Windows Mobile平台,也需藉助宏達電之力,看出台廠在此領域的優勢。
就智慧型手機市場而言,2006年諾基亞以近35%市佔率居首,但排名第2以後的業者,其市佔率皆在8%以下,換言之,智慧型手機正處於產業萌芽階段,不僅整體市場規模成長快速,廠商間競爭態勢亦尚未塵埃落定,台廠不論從代工或自有品牌切入,機會將遠比既有手機市場來得大。
另一方面,從掌握行動服務「最後一哩」的電信業者來看,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其推升數據服務用量最為匹配,不僅對於智慧型手機的採用更趨積極,且有重量級業者如Vodafone、NTT DoCoMo等,皆表態支持Windows Mobile,為台廠增添不少機會。
事實上,進入數位匯流時代,原本由行動電信業者嚴密掌控的市場將逐漸鬆動,行動服務市場吸引包括固網業者、Cable服務業者、無線寬頻服務業者、 Internet業者所覬覦。對台廠發展智慧型手機而言,從既有手機領域出發,不僅客戶對象有限,同時也遭逢相當多的競爭者,但若將客戶定義放大到有心跨入行動服務領域者,市場舞台將隨之變大。
若單就手機這項產品來討論,市場想像空間不大,且似乎已被前5大品牌業者所盤據,但隨著不同於行動電信業者的服務商加入戰場,產品定義必須擴大到各類可攜式裝置,而以智慧型手機目前發展態勢,將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不過,藉由智慧型手機競逐數位匯流所產生的市場機會,假如仍以開發單一硬體裝置的思維進行,手機只不過是另一個具有市場成長潛力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競爭強度十足,直接是產品規格與造型之間較勁,一旦產品步入成熟階段,又得走上價格競爭之途。
假如能從行動平台角度切入,手機不單只是手機,還必須將電信業者、軟體業者、應用與內容業者、晶片業者、零組件業者一併考量。若以推動手機電視服務為例,在產品設計上,從晶片採用、螢幕規格、附加記憶體的需求、外觀設計是否符合操作便利性等,必須一併考量,相關零組件業者最好能與手機製造商密切合作。而在電視服務方面,播放軟體與媒體平台的選擇、版權管理技術、內容來源等,亦需將整個環節串連起來。
從廠商角度來看,完全整合供應鏈上的所有業者於單一集團旗下有其難度,但若透過與相關業者合作方式,形成聯盟方式,以應用服務為主訴求來帶動硬體銷售,始能擺脫單純以硬體的競爭。
不整併 台廠實力將原地踏步
雖然智慧型手機在數位匯流時代中如此看好,且看似對台廠有不少機會,但從目前市場表現來看,似乎只看到宏達電一枝獨秀,即使未來真的進入數位匯流時代,台廠情勢會有所變化嗎?
從全球行動產業既有局勢來看,電信業者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多數情況下,手機大廠還需向其低頭。唯有出現3個特例,目前銷售出最多智慧型手機的諾基亞,基本上是將智慧型手機當成一般功能手機,運用機海戰術及穩定的手機品質,贏得消費者,讓電信業者必須買單。
其次則是以企業用途為主的BlackBerry,藉由其獨特的企業應用,讓多數電信業者主動導入其產品與解決方案。最後則是蘋果的iPhone,挾其產品的獨特設計、創新操作介面,主導消費性智慧型手機市場走向,讓電信業者也不得不向他低頭。
而台廠呢?台廠最大問題點在於資源分散,大家都在競逐有限的人才或客戶。以智慧型手機而言,台廠投入開發約在10家以上,但人才供應卻持續短缺,稍有經驗的團隊,往往在業者競爭挖角下跳槽,薪水增加,但產品開發實力卻不見得同步提升,甚至於發生客戶隨著團隊而轉檯,手機客戶也樂於利用廠商間的矛盾,獲取最大利益,但卻苦了台廠,一方流失人才,另一方則得靠流血競爭取得訂單。
資源分散、過度競爭的結果,造成各家台廠所累積的人才資源不夠紮實。為爭取客戶,只能以滿足客戶需求而疲於奔命,無法好好思考用完整架構來開發產品。因此,台廠在產品供應上,無法像諾基亞一樣,涵蓋高、中、低階,至於產品特色,大多只能緊跟著全球潮流,更不用說會出現如同iPhone或Blackberry等具重要影響力的產品。
跨入數位匯流時代,台廠若欲翻身,或至少擠入領先群,勢必得在關鍵技術有所卡位。過去在行動通訊技術發展,台廠只能扮演追隨者角色,由於無法掌握關鍵智財權,台廠必須背負高權利金。若無法在下世代通訊技術提早布局,恐怕還是落入與現在相同的結局。但技術實力提升的前提,台廠如何透過整併方式壯大規模,將是產業界發展必須思考的議題。
2007-12-20
縱橫集-打通國際市場業務的任督二脈!
縱橫集-打通國際市場業務的任督二脈!
幾年前,我去杜拜參展,正好遇上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廠商,在他鄉遇故知的閒聊中,我問他去過全世界哪幾個國家,原本以為他會扳著手指頭數出他去過的國家有哪幾個,但這位老兄非常幽默的回了我一句:「你應該問我有哪幾個國家沒去過!」。
別以為這只是少數特例的故事,因為,提著一只007皮箱走天下的台灣生意人,早在30年前就已活躍在全世界各個市場的角落。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L. Friedman【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1書,寫出近10年來因為資訊科技帶動的全球化深層革命趨勢,一時之間,讓所有身處趨勢浪潮中而不自覺的人們突然驚醒,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世界。
洛陽紙貴,或可形容這本書在全世界造成的震撼,對於從事拓展國際市場業務20年的我而言,比任何人都希望世界「真的」是平的,因為若如書中所提到的概念,只要有競爭力、有企圖心,小蝦米一樣可以與大鯨魚平起平坐,因為世界是平的,單槍匹馬的個體戶不用出門,也能夠與上萬人的大企業搶生意、拼訂單。
在【世界是平的】1書中,台灣龐大的IT產品生產製造艦隊,改變了全球IT資訊產業的輪廓,身處在台灣這個島嶼上的人,或多或少都參與【世界是平的】模型的演化成形。但是,世界何其大,對於看似有形卻是無際的國際市場,台灣廠商卻始終是既熟悉又陌生,很多人也許想問:世界若是平的,生意為何還是很難做?又或者是,一年的飛行哩程可以環繞地球一圈,但為何生意還是做不大?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世界不是那麼平!
過去30年,有許多台灣人或是台灣公司在全世界各地到處去做生意,就如同我在杜拜遇到的那位台灣老鄉一樣,去過的國家絕對不是扳著指頭就數得完的,而這樣的模式,也的確讓許多台灣公司做到不少生意。
但就如同【世界是平的】書中所提到的,過去要繞著地球跑才能做到的生意,現在卻因為資訊科技的發達演進,想要買產品的客人可以透過網路搜尋想買的貨品資訊,有產品要賣的人,也可以透過網站展示行銷商品,網路平台應用的發達,讓買賣雙方都能夠突破過去資訊不對稱、不透明的瓶頸,讓供需雙方的交易行為能夠透過對稱的資訊流而順利進行。以資訊流的角度來看,世界真的比以前平多了。
由於如此,很多人認為只要產品夠好,只要架一個網站、提供完整資訊及交易平台,客人就會自己找上門,就像是近來在台灣熱烈播出的雅虎奇摩關鍵字CF廣告一樣,廣告片中的老闆閒閒地坐在空盪盪的店裏,但在Cyber World中,客人卻已是蜂擁而至,這絕對是所有廠商的夢想,突破所有環節一步到位。
只不過,在實際國際化業務流程中,除了買賣方的資訊交流與交易互動外,還有一大塊繁瑣卻關鍵的流程是處於「不平」的狀況,那就是在很多交易中需要中間商的協助以打通通路、 並支援銷售、 物流與金流的作業。資訊科技或網路應用的發達固然可以精簡許多作業流程,但卻絕對無法取代倉儲、物流、配送的作業流程;而付款與收款之間的技術性金流作業,當然可以透過金融機構的網路平台來進行,但放帳呢?就是資訊科技再發達也無能為力之處。
國際貿易不等於國際化業務!
因為以外銷為主的產業型態,再加上台灣人遍布全球市場的貿易商業足跡,讓很多人會認為台灣公司已經很國際化、非常擅長於國際市場業務開發、具有深厚經營國際市場的經驗。
但事實上,國際市場業務與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ing)是兩件事,若要談國際貿易,台灣從來就不缺乏這樣的人,因為全世界到處都是台灣人、都是華人,都是在做貿易,國際貿易活動的能量非常旺盛。
但是,國際貿易只是國際市場業務開發中的一環,很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台灣的產業界、或是台灣社會,大部分人卻都還是以這樣的角度思考國際化這件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許多談論國際化的媒體報導,都把報導的焦點放在那些拎著行李在全世界到處飛來飛去的人,關心的是他的護照上有幾個國家的簽證、累積多少的飛行哩程、1年可以繞地球幾圈之類的話題。但看在久經國際市場業務實戰的人眼中,媒體報導的這些焦點都只是非常原始的業務員技巧而已。
一只皮箱走天下的貿易外銷生意心態,到今天,其實都還存在於許多企業之中。過去,台灣人之所以能夠透過貿易 (Trading)做生意賺錢,其實多半是因為資訊流的瓶頸限制,但隨著資訊逐漸轉趨對稱、透明,純貿易、或類貿易型態的國際市場業務將會因為產品的日益大眾化、 資訊流的平坦順暢、商業競爭的全球化等因素,使單純的貿易行為能力已不足以開發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業務的任督二脈-價值鏈
對一個每天站在國際化業務市場第一線的人而言,過去20年的經驗,讓我深切體會到,所謂的價值鏈,就像是武俠小說中打通任督二脈就能練成絕世神功一樣,經營國際化業務的任督二脈就是要理順價值鏈(Value Chain)。
對我而言,「價值鏈」就是一個完整的商業流程,一路從產品製造/提供者、代理銷售通路(Distributor)、經銷銷售通路(Reseller)、到終端消費者(End User)而完成的一個完整的銷售流程。
以往大部分廠商只要在公司內部做好產品研發、 採購備料、生產出確保提供好功能、好品質、好價格的產品,在公司外部做好整合上游零件供應商、找到下游品牌商或代理通路商,就算是打通了價值鏈。但在今日,隨著商業環境、資訊科技、市場型態的改變,整個價值鏈及通路也變得更多元、更複雜,若無全盤考量的宏觀眼光以管理支援整體價值鏈,就算只做內銷市場也會困難重重,更遑論不同語言、文化、商業習慣的國際市場.
在整個價值鏈中,唯一可能不變的就是源頭的產品製造/提供者、與尾端的終端消費者,但在此二者之間的代理、經銷等等通路型態,今日卻已出現更多元化的轉變,例如電子商務的出現,就可能弱化甚至取代代理商或經銷商的角色;又或者,在特殊應用市場中,代理商可能對應的不再是一般的經銷商,而是會要求提供更高附加價值與服務的系統整合商(SI)或特定企業機關客戶;在電信業市場中,代理商與系統整合商的角色可能會合而為一,甚至可能被提供產品的品牌廠商所取代,而電信業者則是可能扮演部分代理商、部分經銷商的角色,因為大部分電信業者雖然不想自己經手庫存配送,但卻仍希望掌握與終端消費者直接交易的窗口。
由此就可看出,過去的價值鏈其實很簡單明瞭,就是一個各司其職的商業流程,但隨著商業交易、市場型態的改變,原本該是一直線的價值鏈,卻也可能變成枝節交錯的樹狀分布圖。
試想,是管理一條直流渠道的工程容易?還是管理一幅盤根錯節的水道架構輕鬆?答案其實不言可喻,也凸顯出價值鏈在國際化業務的重要性只增不減。
事實上,管理國際市場業務其實就是管理價值鏈,只要把價值鏈中的環節理順了,去掉不必要或重複的環節、補強價值鏈上的不足,拓展國際市場業務的計畫就能順利進行。
當然,不同的公司會在著手觀察管理價值鏈上發現許多問題,像是要專注於代工業務,還是發展自有品牌?是要透過代理商,還是要自己找人經營當地市場?要找怎樣的人才最適合?要設立怎樣規模的銷售或支援據點?要選擇或建立何種性質的通路體系?該不該放帳?要不要自己揹存貨?
但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價值鏈中的環節,就如同外界最喜歡引述台灣成功企業家的名言:「魔鬼都藏在細節裏」,每一個細節都是重點、也都必須要善待它、理順它。唯有了解每個環節才能知道它對於我們生意存在的重要性,進而決定我們在該環節所應扮演的角色 。因此,這些「綿綿角角」(台灣俚語)的價值鏈環節,將會是「縱橫集」未來陸續討論到的重點。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也許變得比以前平了,但透過現實世界的眼睛看出去,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不同區域、文化、經濟、政治、甚至是宗教等因素形成的差異,所以,世界其實還不是那麼的平,國際市場業務開拓仍然充滿了挑戰。
20年的國際市場業務實戰經驗,在全球不同市場所經歷過的善待、教訓、喜悅、或是惡夢,其實都值得衷心感謝與珍惜。面對廣大、陌生、不確定性極高的國際市場業務,每一家公司、每一位負責國際市場業務的操盤手,都應該要對自身的價值鏈有全盤了解,深入且細緻的碰觸每一個環節,一步步理順盤根錯節的價值鏈,而我真心相信,這正是發展國際市場業務的根本。
(縱橫集專欄未來將持續於電子時報觀點版面刊出,由曹安邦口述,記者陳慧玲整理撰寫,將以國際市場業務與國際化經驗為專欄主軸,未來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或對相關議題需要進一步討論交流,或提出更進一步討論的議題,歡迎來信至irene.chen@digitimes.com信箱。)
曹安邦,1956年生,現任友訊科技D-Link International總經理,負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東、中南美等多個新興市場。畢業於美國伊利諾科技學院MBA(MBA,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U.S.A.),曾任職於IBM、Digital等多家外商公司高階主管,參與資訊通訊產品業務行銷工作經歷超過20年。
幾年前,我去杜拜參展,正好遇上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廠商,在他鄉遇故知的閒聊中,我問他去過全世界哪幾個國家,原本以為他會扳著手指頭數出他去過的國家有哪幾個,但這位老兄非常幽默的回了我一句:「你應該問我有哪幾個國家沒去過!」。
別以為這只是少數特例的故事,因為,提著一只007皮箱走天下的台灣生意人,早在30年前就已活躍在全世界各個市場的角落。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L. Friedman【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1書,寫出近10年來因為資訊科技帶動的全球化深層革命趨勢,一時之間,讓所有身處趨勢浪潮中而不自覺的人們突然驚醒,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世界。
洛陽紙貴,或可形容這本書在全世界造成的震撼,對於從事拓展國際市場業務20年的我而言,比任何人都希望世界「真的」是平的,因為若如書中所提到的概念,只要有競爭力、有企圖心,小蝦米一樣可以與大鯨魚平起平坐,因為世界是平的,單槍匹馬的個體戶不用出門,也能夠與上萬人的大企業搶生意、拼訂單。
在【世界是平的】1書中,台灣龐大的IT產品生產製造艦隊,改變了全球IT資訊產業的輪廓,身處在台灣這個島嶼上的人,或多或少都參與【世界是平的】模型的演化成形。但是,世界何其大,對於看似有形卻是無際的國際市場,台灣廠商卻始終是既熟悉又陌生,很多人也許想問:世界若是平的,生意為何還是很難做?又或者是,一年的飛行哩程可以環繞地球一圈,但為何生意還是做不大?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世界不是那麼平!
過去30年,有許多台灣人或是台灣公司在全世界各地到處去做生意,就如同我在杜拜遇到的那位台灣老鄉一樣,去過的國家絕對不是扳著指頭就數得完的,而這樣的模式,也的確讓許多台灣公司做到不少生意。
但就如同【世界是平的】書中所提到的,過去要繞著地球跑才能做到的生意,現在卻因為資訊科技的發達演進,想要買產品的客人可以透過網路搜尋想買的貨品資訊,有產品要賣的人,也可以透過網站展示行銷商品,網路平台應用的發達,讓買賣雙方都能夠突破過去資訊不對稱、不透明的瓶頸,讓供需雙方的交易行為能夠透過對稱的資訊流而順利進行。以資訊流的角度來看,世界真的比以前平多了。
由於如此,很多人認為只要產品夠好,只要架一個網站、提供完整資訊及交易平台,客人就會自己找上門,就像是近來在台灣熱烈播出的雅虎奇摩關鍵字CF廣告一樣,廣告片中的老闆閒閒地坐在空盪盪的店裏,但在Cyber World中,客人卻已是蜂擁而至,這絕對是所有廠商的夢想,突破所有環節一步到位。
只不過,在實際國際化業務流程中,除了買賣方的資訊交流與交易互動外,還有一大塊繁瑣卻關鍵的流程是處於「不平」的狀況,那就是在很多交易中需要中間商的協助以打通通路、 並支援銷售、 物流與金流的作業。資訊科技或網路應用的發達固然可以精簡許多作業流程,但卻絕對無法取代倉儲、物流、配送的作業流程;而付款與收款之間的技術性金流作業,當然可以透過金融機構的網路平台來進行,但放帳呢?就是資訊科技再發達也無能為力之處。
國際貿易不等於國際化業務!
因為以外銷為主的產業型態,再加上台灣人遍布全球市場的貿易商業足跡,讓很多人會認為台灣公司已經很國際化、非常擅長於國際市場業務開發、具有深厚經營國際市場的經驗。
但事實上,國際市場業務與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ing)是兩件事,若要談國際貿易,台灣從來就不缺乏這樣的人,因為全世界到處都是台灣人、都是華人,都是在做貿易,國際貿易活動的能量非常旺盛。
但是,國際貿易只是國際市場業務開發中的一環,很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台灣的產業界、或是台灣社會,大部分人卻都還是以這樣的角度思考國際化這件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許多談論國際化的媒體報導,都把報導的焦點放在那些拎著行李在全世界到處飛來飛去的人,關心的是他的護照上有幾個國家的簽證、累積多少的飛行哩程、1年可以繞地球幾圈之類的話題。但看在久經國際市場業務實戰的人眼中,媒體報導的這些焦點都只是非常原始的業務員技巧而已。
一只皮箱走天下的貿易外銷生意心態,到今天,其實都還存在於許多企業之中。過去,台灣人之所以能夠透過貿易 (Trading)做生意賺錢,其實多半是因為資訊流的瓶頸限制,但隨著資訊逐漸轉趨對稱、透明,純貿易、或類貿易型態的國際市場業務將會因為產品的日益大眾化、 資訊流的平坦順暢、商業競爭的全球化等因素,使單純的貿易行為能力已不足以開發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業務的任督二脈-價值鏈
對一個每天站在國際化業務市場第一線的人而言,過去20年的經驗,讓我深切體會到,所謂的價值鏈,就像是武俠小說中打通任督二脈就能練成絕世神功一樣,經營國際化業務的任督二脈就是要理順價值鏈(Value Chain)。
對我而言,「價值鏈」就是一個完整的商業流程,一路從產品製造/提供者、代理銷售通路(Distributor)、經銷銷售通路(Reseller)、到終端消費者(End User)而完成的一個完整的銷售流程。
以往大部分廠商只要在公司內部做好產品研發、 採購備料、生產出確保提供好功能、好品質、好價格的產品,在公司外部做好整合上游零件供應商、找到下游品牌商或代理通路商,就算是打通了價值鏈。但在今日,隨著商業環境、資訊科技、市場型態的改變,整個價值鏈及通路也變得更多元、更複雜,若無全盤考量的宏觀眼光以管理支援整體價值鏈,就算只做內銷市場也會困難重重,更遑論不同語言、文化、商業習慣的國際市場.
在整個價值鏈中,唯一可能不變的就是源頭的產品製造/提供者、與尾端的終端消費者,但在此二者之間的代理、經銷等等通路型態,今日卻已出現更多元化的轉變,例如電子商務的出現,就可能弱化甚至取代代理商或經銷商的角色;又或者,在特殊應用市場中,代理商可能對應的不再是一般的經銷商,而是會要求提供更高附加價值與服務的系統整合商(SI)或特定企業機關客戶;在電信業市場中,代理商與系統整合商的角色可能會合而為一,甚至可能被提供產品的品牌廠商所取代,而電信業者則是可能扮演部分代理商、部分經銷商的角色,因為大部分電信業者雖然不想自己經手庫存配送,但卻仍希望掌握與終端消費者直接交易的窗口。
由此就可看出,過去的價值鏈其實很簡單明瞭,就是一個各司其職的商業流程,但隨著商業交易、市場型態的改變,原本該是一直線的價值鏈,卻也可能變成枝節交錯的樹狀分布圖。
試想,是管理一條直流渠道的工程容易?還是管理一幅盤根錯節的水道架構輕鬆?答案其實不言可喻,也凸顯出價值鏈在國際化業務的重要性只增不減。
事實上,管理國際市場業務其實就是管理價值鏈,只要把價值鏈中的環節理順了,去掉不必要或重複的環節、補強價值鏈上的不足,拓展國際市場業務的計畫就能順利進行。
當然,不同的公司會在著手觀察管理價值鏈上發現許多問題,像是要專注於代工業務,還是發展自有品牌?是要透過代理商,還是要自己找人經營當地市場?要找怎樣的人才最適合?要設立怎樣規模的銷售或支援據點?要選擇或建立何種性質的通路體系?該不該放帳?要不要自己揹存貨?
但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價值鏈中的環節,就如同外界最喜歡引述台灣成功企業家的名言:「魔鬼都藏在細節裏」,每一個細節都是重點、也都必須要善待它、理順它。唯有了解每個環節才能知道它對於我們生意存在的重要性,進而決定我們在該環節所應扮演的角色 。因此,這些「綿綿角角」(台灣俚語)的價值鏈環節,將會是「縱橫集」未來陸續討論到的重點。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也許變得比以前平了,但透過現實世界的眼睛看出去,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不同區域、文化、經濟、政治、甚至是宗教等因素形成的差異,所以,世界其實還不是那麼的平,國際市場業務開拓仍然充滿了挑戰。
20年的國際市場業務實戰經驗,在全球不同市場所經歷過的善待、教訓、喜悅、或是惡夢,其實都值得衷心感謝與珍惜。面對廣大、陌生、不確定性極高的國際市場業務,每一家公司、每一位負責國際市場業務的操盤手,都應該要對自身的價值鏈有全盤了解,深入且細緻的碰觸每一個環節,一步步理順盤根錯節的價值鏈,而我真心相信,這正是發展國際市場業務的根本。
(縱橫集專欄未來將持續於電子時報觀點版面刊出,由曹安邦口述,記者陳慧玲整理撰寫,將以國際市場業務與國際化經驗為專欄主軸,未來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或對相關議題需要進一步討論交流,或提出更進一步討論的議題,歡迎來信至irene.chen@digitimes.com信箱。)
曹安邦,1956年生,現任友訊科技D-Link International總經理,負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東、中南美等多個新興市場。畢業於美國伊利諾科技學院MBA(MBA,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U.S.A.),曾任職於IBM、Digital等多家外商公司高階主管,參與資訊通訊產品業務行銷工作經歷超過20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