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來看Skype phone,這個技術有幾個進入障礙,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克服,主要是第一,Skype這個軟體原本是為PC而發展的,現在移植到手持式裝置,必須考慮到一些環境的限制,例如CPU的能力和記憶體容量等,在手持式裝置上相當有限,不像PC可以無限支援,完全不用考慮這方面的問題。並且手持式裝置限制也多,即時的特性掌握不容易卻是最重要的。
第二,Skype的認證取得並不容易,它要經過嚴格且長時間的審核。Skype系統裡頭有許多專屬技術,其內部作業不是完全透明。欲拿到認證的ODM公司基於尊重的立場,也不便去打探;因此,有不少問題仍必須用間接的方式設法解決。
第三就是產品降低成本的考量而使用Linux作業系統作為嵌入式系統。Linux系統開發不是短時間的事,需要一段時間和資金的投注,無形中也建立起進入障礙的門檻。
綜合上述,切入WiFi phone這個新興產業確實需要一些背景,一是對嵌入式手持式硬體的了解,二是對WiFi domain的了解,三是對手持式軟體的了解,其中的思維與大系統有很大的不同。
這也說明了以目前階段來看,手機業與WiFi phone業還會有一段產業差異,主要不僅是傳輸系統不同,或者訊號強弱、傳輸距離的問題而已,而是手機的GSM系統是由國際電信組織發展出來的,定義完整詳盡,規格統一;而WiFi系統規格卻是一點一點定義出來的,其中有許多的模糊地帶,卻也無形中建立起產業區隔;因為手機廠商較習慣去做定義清楚的東西。
此外,WiFi大約每100公尺就需要一個基地台,現在基地台一般都很容易買到,而且環境、品牌也相當多樣化,致使WiFi的基礎建設部署既活潑又可以說是混亂,相對地,GSM傳輸距離可能幾公里到幾十公里,基地台由電信大廠掌握,兩者背後的思維著實差異很大;這方面的差異也就形成兩種產業相當不同的發展特性。
2 則留言:
skype phone的認證比較容易解決,
skype phone在linux上不容易作的原因是skype使用dbus,dbus是X Window 上的IPC機制,要實做在小型embedded system上比較困難。
再來skype 有利用到p2p的架構,所以每個node同時會作proxy使用,幫其他node作橋接,這樣的特性不適合做在embedded system上。
最後是skype使用的codec和加密,比較耗resource,在embedded上比較適合用dsp作,但是skype 的整個code都是封閉程式碼,要porting到dsp上只有靠skype自己 -- 幾乎不可能。
目前的小型skype phone,大概都是用skype的mobile phone version,然後在CE上執行的吧。
我還是覺得 google talk embbeded mobile phone是最可行之道,因為 她是chin client,大部分的loading 是google 主機已經share掉了
張貼留言